五、有英无汉或有汉无英的词汇缺省
英汉语言文化的较大差异和各自语言形式的特点使得两种语言中存在着不相对应的词汇。英语中有些词所表示的词义在汉语里找不到确定的词来表达,而汉语文化背景特征下的某些词汇在英语中没有含义等值的对应词。词位空缺造成了源语不能直接译成目的语的情况,因而,在翻译过程中需要对空缺的词汇进行释义或采用音译、意译的方法。如汉语里的“缘分”是佛教中的一种用语,在英语语言文化里找不到与之相对应的说法,“缘分”一词在英语里出现了词位空缺,这种情况下需要释义的方法,译为“destiny/luck as conditioned by one’s past”;对于汉语里一些单位名词或专有名词,像“斤”、“里”、“元”以及姓名、地名等在英语中没有对应词汇的词则要使用音译的方法,用汉语拼音来描述。相应的,英语中很多反映社会风气及事物的词也是通过音译的方式被介绍到汉语里来,像guitar吉他、radar雷达、sofa沙发、salad沙拉等。又如英语中的motor、fax、Xerox、computer等词在汉语中同样找不到现成的词来翻译,对这些词需要借助意译的方法,根据其作用和功能译为发动机、传真、静电复印机、电脑。此外,英汉语言形式特点的不同也使语言表达中出现了一些不对等的情况:“像老黄牛一样地工作”或“像蜜蜂一样的勤劳”不能译成“work like a cattle”或“as industrious as a bee”,要知道英语文化里是以“马”来代指辛劳,“蚂蚁”来代指“勤劳”的,因此译为work like a horse,as industrious as an ant才符合英语语言的形式特点。这种现象的产生归结于语言使用人群民族文化特点与词汇产生的社会风气根源。[3]因此,翻译过程中流于表面形式,生搬硬套只会使意义完全扭曲、走样。(www.xing528.com)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