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英汉词汇差异的比较分析和翻译

英汉词汇差异的比较分析和翻译

时间:2024-07-20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狗”在中国被视为卑劣的动物。例如,维生素A、SOS船舶飞机等的遇难新呼救信号、AIDS艾滋病、GDP国民生产总值。

英汉词汇差异的比较分析和翻译

一、英汉语词汇存在差异的原因

(一)不同的社会价值观念导致词汇用法的差异

从古至今,中国人对集体荣誉、群体观念有很强的归属感,中国人提倡凡事以家庭、社会、国家利益为重,个人利益在必要时可以牺牲“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是中国人崇尚的美德在处理个人与集体的关系方面,要求与集体保持一致。因此,“个人主义”一词在中国文化中带有强烈的贬义,与自我膨胀、自私自利相联系,是遭到社会严重的指责的一种价值取向。

而在西方国家,尤其是美国,“个人主义individualism”为中心的社会价值取向是一个突出特点。美国的社会环境使许多人接受这样的生活信条:“Everyman for himself and God for us all.”在他们心目中,个人主义意味着对自由、对差异的追求。而保持一致,顺其自然,则是个体人格丧失之表现因而西方人极端崇拜个人主义individualism。由此,英文词典中以self为前缀的合成词超过一百个,self-confidence、self-dependence等。

(二)不同的意识形态

不同意识形态造成的词汇差异主要体现在一些字面意义相同但褒贬有别的词汇上。例如,英语中的“politician”一词,有很强的贬义色彩,只为谋取个人私利而搞政治耍手腕的人,“精明圆滑”的人,意思与汉语的“政客”相当。而汉语中的“政治家”则含有褒义,应译为“statesman”,表示善于管理国家的明智之士或德高望重的政府官员,而非“politician”。类似的词还有,“idealist”与“唯心主义”、“community”与“社团”等例子。

(三)不同的民族心理

不同的心理因素、思维方式与日常生活等的差异在词汇上体现最明显的例子是“龙”、“狗”和“红白颜色”的例子。“龙”在我国历史上是个图腾形象,是虚幻神奇、法力无边的灵物,是吉祥、高贵和权势的象征。成语中有“望子成龙”、“龙腾虎跃”、“龙马精神”等说法。华夏民族素称“龙的传人”。这些都充分说明我们把龙当作美好的东西来看待。但英语中的dragon则被视为邪恶的象征,是凶残肆虐的怪物。这一典故出自《圣经魔鬼撒旦被称作“Dragon”,而且它是迷惑普天下的。一些圣徒就以杀死“dragon”为荣。“狗”在中国被视为卑劣的动物。相关的词汇也大都是贬义的,如“狗仗人势”、“狗嘴吐不出象牙”、“狗眼看人低”、“走狗”等。但在英美人眼中,狗是人们所钟爱的有灵性的宠物,被视为家庭的一员,用狗象征可爱、忠实、勇敢、聪明等优秀品质。英语词语中绝大多数有关狗的短语都不含贬义。如“lucky dog”(幸运儿)、“Every dog has his day”(凡人皆有得意日)等。(www.xing528.com)

在中国文化中,红色表示喜庆、吉祥、热烈、欢乐等。在过新年时,门上贴红对联;结婚时,新娘穿大红的衣服、盖红盖头、贴大红喜字;一些重大的娱乐活动总是少不了用红色来装点喜庆,欢乐的气氛。而白色则表示丧葬。但在西方文化中,红色则有不好的含义,如“to be in the red”赤字亏空,“to see red”发怒,“to see the red light”觉察危险或灾害迫近。白色象征纯洁,举行婚礼时新娘一般都穿白色婚纱

(四)对相同事物的不同联想

同一个词在不同的人心目中产生不同的联想。“cuckoo”杜鹃的啼叫声会使英美人喜上眉梢,因为在他们心目中,“cuckoo”是欢乐喜悦的象征。在中国文化中,“杜鹃啼血”的形象源于周末蜀王杜宇死后魂魄变为泣血之杜鹃这一典故,杜鹃的啼叫声会让人联想到悲伤、凄切、忧愁。松喻指坚定、长寿,梅喻指坚毅、坚忍,是中华民族精神和气节的绝佳象征物,竹通常喻指坚定、正直的性格。因此在中国文化中,“松、竹、梅”又被喻称为“岁寒三友”。而在英语中,pine、bamboo、plum都不会使西方人产生这样的联想。“Enjoy the moon light”对西方人来讲没有特殊的联想意义。但“赏月”对中国人来说,往往会联想到中秋的月明之夜与亲人团聚的情景,还会联想到中国古代神话故事中“嫦娥奔月”的美好传说以及“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等名诗佳句

(五)对外来语的不同态度

英语对外来语持开放的态度,英语词汇的国际性是它的明显的特征之一。据有关资料统计,现代英语50万个单词中有80%为外来词,其中40%借自法语,10%源于拉丁语,其他分别来自丹麦语德语希腊语西班牙语、意大利语、葡萄牙语荷兰语日语等等。例如,来自法语的:government,country;来自拉丁语的:school,chalk;来自丹麦语的:cake,egg;来自德语的:dock;来自希腊语的:myth,philology;来自西班牙语的:cargo,cigar;来自意大利语的:opera,costume;来自葡萄牙语的:caste;来自荷兰语的:deck,skipper;来自日语的:sushi等等。

汉语对外来词的态度上,总体上倾向于保守。即使在当代,汉语在强调“规范化”、“纯洁性”的同时,对外来词也持否定,甚至排斥的态度。在80年代初,有学者提出“不要滥用外来词。滥用外来词有损于语言的纯洁”。进入90年代以来,人们对汉语所谓的“规范化”、“纯洁性”有了些新的理解和看法,有一部分学者更愿意从积极的角度,科学客观地研究外来词。外来语进入汉语,主要以直译词和音译词为主,但也存在源语词汇的现象。例如,维生素A、SOS船舶飞机等的遇难新呼救信号、AIDS艾滋病、GDP国民生产总值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