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对比分析与英汉翻译:实用指南

对比分析与英汉翻译:实用指南

时间:2024-07-20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比喻种类很多,目前修辞学界对比喻的说法不一。由于比喻具有鲜明的民族性,因此将比喻从一种民族语言翻译成另一种民族语言时势必遇到民族差异的困扰。

对比分析与英汉翻译:实用指南

一、比喻对比与英汉翻译

比喻,也称譬喻,即打比方,它是根据事物之间的相似点,用乙事物(喻体vehicle)来说明或描摹甲事物(本体tenor)。朱熹说是“以彼物比此物”。亚里士多德在《修辞学》中说,比喻是“用相近的类似事物作隐喻”使人“想起那个不明说的相近事物”。比喻能使行文说话更生动、更形象,更易让对方理解和接受。比喻是增强语言艺术表达效果的重要修辞手段之一,也是人类认识世界必不可少的语言表达手段,各民族语言中都有大量丰富多彩的比喻。比喻具有全球性或相似性。由于各民族的语言各有其特点,如思维认识不同,文化地域环境各异,从而产生了比喻使用上的差异。

比喻是使用最广泛的一种修辞手法。通过比喻,陌生的事物变得亲切熟悉,抽象的概念变得生动具体,因此比喻在世界上几乎所有民族的文学作品中,都是不可或缺的语言表达手段。比喻绝不仅仅是文学艺术中的一种基本的修辞手法,比喻首先是自然语言中一种常见的现象,甚至可以说是自然语言的一种基本的存在和发展方式。如果没有比喻,自然语言的存在和发展就难以想象,难怪意大利美学家维柯认为“隐喻形成一切民族语言的骨干”,“隐喻构成全世界各民族语言的庞大总体”。我们知道,隐喻只是比喻的一种。按照维柯的结论推想起来,比喻在一种民族语言或自然语言中占的比例应更大。事实上,比喻作为构词方式自古就有,从认知语言学角度看,日常用词如“山脚、山腰、河口、墙头、树冠”等就是人类喻象思维在语言中的体现。现代社会日新月异,新词层出不穷,其中不少词就是以比喻为基础的。无论是指示具体事物的“菜单、病毒、(准入)门槛”,还是描述抽象概念的“瓶颈、(经济)软着陆”,大多也是建立在喻象思维之上的。因此比喻在语言发展和语言应用中的作用是千万不可小看的。尽管比喻是不同语言的共同现象,但是不同民族由于各民族产生、发展的历史各不相同,更由于各民族生存环境、生活方式及思维方式的差异,用来打比方的材料———喻体也就千差万别了。千姿百态的喻体在民族文化和民族语言发展的长河中熠熠生辉就折射出各具特色的民族光彩。然而,也正是比喻中熠熠生辉的民族色彩给沟通两种语言的翻译设置了道道难关。

比喻种类很多,目前修辞学界对比喻的说法不一。笔者主要依据现阶段通用汉语教材和现代英语中常用的类别进行对比研究,汉语中采用“三分”,即明喻、暗喻(也叫隐喻)和借喻。英语为明喻(simile)、隐喻或暗喻(metaphor)、转喻或换喻(metonymy)和提喻(synecdoche)。[1]以下将从对比语言学、认知语言学和文化背景的角度对比分析英汉比喻,揭示英汉比喻的内在规律,找出共性,分清差异,以便更准确地理解英汉语言中比喻的词义和句义,提高对英汉比喻的欣赏能力和翻译能力。

(一)比喻的民族差异性

比喻是民族历史的积淀,是民族生活的折射,因此比喻总打着深深的民族烙印。中华民族发源于黄河中下游,农耕是中华民族先民们赖以生存的基础,农耕也是中华文化的基本特征,因此以农耕设喻就成了汉语比喻的一个重要特点。看下面几个例句[2]

与中国不同,英国是个面积不大的岛国,气候凉爽湿润却不适宜农耕,因此很久以来海洋就在英民族的生活中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以渔猎和航海设喻就成了英语比喻的一个重要特点。如[3]

此外历史典故、民族文学、宗教信仰等也常常为民族语言增添鲜活的比喻。

由于比喻具有鲜明的民族性,因此将比喻从一种民族语言翻译成另一种民族语言时势必遇到民族差异的困扰。上述比喻的译文仅仅是常用词典所提供的译文,不一定适合所有的上下文,因为比喻的翻译既要考虑比喻的民族性、比喻的演化,还要考虑翻译策略。

(二)英汉比喻的共性

英汉两种语言虽然分属不同谱系,结构形态各异,但它们是世界上成千上万种语言中的一种,作为语言大家庭中的成员,都具有语言本身所具有的普遍特征。另外英汉两个民族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都逐渐对如何使语言更精彩产生了趋于共同的理解,这种共识积淀在各自对本民族语言研究形成的理论之中,成为今天两种语言比喻共性所形成的重要源泉。

1.英汉比喻的灵魂:形的相似、质的不同

比喻就是打比方。或喻于声、或仿于貌、或拟于心、或譬于事、或比于物,都是以“比”为手段,以喻为目的。喻体与本体只要有一点相似,就可构成比:或形、或质、或声、或色、或性,都能达到“喻”的目的。比喻中的本体和喻体在本质上是不同的东西,但必须有某些相似之处。正如陈望道所说:“第一,譬喻和被譬喻的两个事物必须有一点极其相类似;第二,譬喻和被譬喻的两个事物在整体上极其不同。倘缺第一个要点,譬喻当然不能成立;若缺第二个要点,修辞学上也不能称为譬喻。”所以“形的相似,质的不同”是比喻的灵魂,是任何语言中比喻不可或缺的,否则比喻就不能成立。如:

(1)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朱自清荷塘月色》)这里用“明珠”、“星星”、“美人”三个喻体同时表达一个本体“白花”。本体与喻体根本不属同类事物,它们有本质的不同,但“白花”的“漂亮、袅娜、多姿”却与“明珠、星星、美人”很相似。

(2)Books are lighthouses erected in the great sea of time.(书籍有如屹立在时间的汪洋大海中的灯塔。)“书籍”被比作“灯塔”,二者本不属同一性质。但书能给人知识和智慧,使人明事理,正像“灯塔”能引路导航一样,“书籍”能给人指明前进的方向。

2.英汉比喻都常运用通感

通感可以深化比喻的内涵,取得耳目一新的效果。一般来说,人体的感受器官各司其职,然而,它们又是相通的。钱钟书先生说过“在日常经验里,视觉、触觉、嗅觉、味觉往往可以打通或交通,眼、耳、舌、鼻、身各个官能的领域可以不分界限。颜色似乎有温度,声音似乎有形象,冷暖似乎有重量,气味似乎有锋芒”。英汉比喻经常借通感使读者张开想象的翅膀,从而加深对语言内涵的理解,产生共鸣,受到感染。如:海在我们脚下沉吟着,诗人一般。那声音仿佛是朦胧的月光和玫瑰晨雾那样温柔;又像是情人的蜜语那样芳醇;低低的、轻轻的,像微风拂过琴弦;像花飘零在水面上。(鲁彦《听潮》)上例中通过比喻,使声音与“朦胧的月亮”和“玫瑰的晨雾”联系起来,从听觉转移到视觉;进而又和“情人的蜜语”的“芳醇”联系起来,从视觉转移到嗅觉;最后又和“飘零在水面上”的“花”联系起来,又转移到视觉。这一流动过程正是作者自己对事物之间微妙关系的深刻挖掘过程。这很自然地调动了读者的生活积累和情感体验,从而加深理解和感受。视觉也可以向听觉挪移,拜伦曾写道“the music breathing from her face”(音乐从她的脸上呼出)。似乎他可以从女人的面庞上体会出动听的乐章[4]William Carlos Williams在Spring and All中写到“……under the surge of the blue mottled clouds driven from the northeast-a cold wind”(凛冽的东北风驱赶着斑驳的蓝云如浪涛般奔涌)。诗人融触觉与视觉于一体,使语言更为形象生动

3.英汉比喻中比喻成分的共性

(1)喻义相同,喻体相同。

英汉民族操不同的语言,所处的文化背景及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存在差异,使用喻体的语境不同,传递的情感有异,但人类对比喻的接受心理大体相同[5]。这一共性使得人类对自身、对外界产生了一定的共识。因此,这两种音系、形态结构截然不同的语言里,某些比喻却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如处女作(maiden work)、生命线(lifeline)、轻如鸿毛(as light as feather)、花钱如流水(spend money like water),以上例子中,汉语比喻的本、喻体与英语的本、喻体基本一致,语言结构也大同小异。

(2)喻义相同,喻体相异。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比喻作为一种能使语言更真切、更生动的重要手段,不可避免地带有浓郁的民族特色。使用不同语言的人对自身、对外界达成了共识,也产生了差异。这种共识与差异的界限并不都非常清晰,这一现象在比喻中体现出一些喻义相同而喻体各异的情况。如瓮中之鳖(a rat in a hole)、胆小如鼠(as timid as a rabbit)、作茧自缚(You have made your bed,and you must lie on it)、弱不禁风(as weak as water),例中汉语的“瓮”与英语的“hole”,“鳖”与“rat”等喻体相差很远,但它们的喻义却很相似。

(三)英汉比喻的差异

由于两种不同的语言所蕴涵的文化、经历的发展过程大不相同,操这两种语言的民族在观察世界和表达思维方式有很大的差异。因此,作为一种重要的语言表达手段的比喻,深深地打上了各自民族文化的烙印。

1.用动物作为喻体的差异(www.xing528.com)

在神秘的动物王国里,各种动物具有不同的形态和特征。自古以来,人类与动物交往甚密,但因人们用动物作喻体的语境不同,同一喻体被赋予不同的喻义。如前文已经提到的一种动物———狗。狗在汉文化里常表贬义,用以比喻坏人坏事。因此汉语比喻中就有了“狗仗人势”、“狗腿子”、“狼心狗肺”、“狐朋狗友”等,而在英语国家中,狗是受宠的动物,是人类忠实的朋友,常表褒义,[6]如Love me,love my dog/You are a lucky dog.a clever dog/to give a dog a bad name and hang him等等。

2.用颜色作为喻体的差异

不同民族由于生活环境、心理因素迥异,观察角度不同,色感也不尽相同,从而导致喻义有别。在汉文化中,红色象征吉祥、喜庆、欢乐、革命、飞黄腾达。如“红旗”,“红得发紫”,而在英语国家表“激进、危险、发怒”,如red rag(刺激人愤怒的事情),see the red light(知道危险或灾难降临)。

3.用不同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和典故作为喻体的差异

源于不同文学作品的人物作为喻体,烙有民族语言的个性。如“三个臭皮匠,合成一个诸葛亮”中的“诸葛亮”表“智者”;而英语里的Judas常喻叛徒。Shylock表贪婪、残忍、冷酷无情的守财奴,Uncle Sam喻指American people。有的比喻源于不同的历史事件或典故。如汉语中的“说曹操,曹操到”、“逼上梁山”,英语里的meet one’s Waterloo和Watergate scandal等等。

4.用植物作为喻体的差异

用植物名称来设喻的差异在英汉语中比较大。如英语的olive ranch比喻和平,willow比喻失落、死亡,wear the willow指失恋或哀悼心爱的人逝世,而在汉语里均无此意。竹在汉文化里比喻高风亮节,梅喻高雅纯洁,英语里却无此比喻义。

5.用宗教作为喻体的差异

宗教是人类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一种社会历史现象,一种意识形态,必然反映在形象思维过程中。两个民族宗教信仰不同,在比喻联想上也反映出明显的差异。如中国人信奉佛教道教,因此比喻常与菩萨、神佛有关。如“菩萨心肠”、“平时不烧香,临时抱佛脚”等。而英语国家大多信奉基督教,《圣经》是他们的教义,许多比喻源于《圣经》,如a lost sheep、beard the lion in his den、as old as Adam、the devil’s advocate。

6.用生产劳动工具作喻体的差异

劳动创造人类,因此有些比喻性词语与人们的物质生产、与使用的工具紧密相关。如中国人以牛耕地,就有了“力大如牛”一说。而英语里却说He is as strong as a horse,因为他们早期是用马耕地。英语国家与海洋有着不解之缘,与海洋渔业习习相关,因此英语比喻中许多词与海产品、船舶捕鱼等有关,如as close as an oyster、clean the deck等。除此之外,英汉比喻在类别的划分上也有差异。如汉语辞格里既有借代又有借喻,属两个不同的概念。借代是借甲代乙,着重“代”。借喻是借甲喻乙,着重“喻”。汉语的借代不在比喻范畴之列。英语里既无借喻也无借代,却有换喻和提喻,相当于汉语的借代和借喻,都属于比喻。

(四)英汉比喻差异的成因

除了弄清英汉比喻的差异之外,还有必要探究其差异形成的原因,这样才能更全面地理解和掌握它们。以下将从文化观念、历史文化、宗教信仰等方面阐述英汉比喻差异形成的原因。

1.传统文化观念不同

松、竹、梅、菊是花木中的四君子,在中国人心目中象征坚韧不拔的优良品质;而对西方人来说,却只不过是四种普通的植物,没有什么特殊的文化含义。在英语里中“cat”一词有时用来比喻心地恶毒、令人讨厌的女人。如Mrs.Smith is a perfect cat,(史密斯夫人是一个地地道道的长舌妇)而汉语里并无此比喻意义。又如“apple”在汉文化里只是表一种很普通的水果,而英语中常用来喻指“掌上明珠”。例:Dick said to the dwarf,thrusting his head in at the door,“my pet,my pupil,the apple of my eye,hey,hey!”这里的the apple of my eye译为“我的心肝”。

2.历史文化背景不同

一个民族的历史是其社会发展的如实记载,其中收藏着丰富的文化遗产,反映在语言上尤为明显。如“暗度陈仓、有眼不识泰山、跳槽”等具有明显的民族特征,与汉文化密切相关。英语国家的比喻也含其历史文化背景。如cross the Rubicon and burn one’s boats(背水一战)、round-table meeting(圆桌会议)、armed to the teeth(武装到牙齿)。以上这些与英汉两种语言各自的历史文化背景息息相关,翻译时必须了解更多原语国家的背景知识才能译得出神入化。

3.宗教信仰不同

宗教是比喻的一个重要来源。英语国家主要信仰为基督教,有许多来自《圣经》里的人物、事件构成具有特定内涵的比喻。如Satan(撒旦)是一条龙,即古蛇,被天使捉拿,捆绑1000年。被释放后想要迷惑地上四方的列国,叫他们聚集战争,因此被扔进硫黄火湖里,昼夜受苦难。后人以撒旦比喻穷凶极恶、坏透了的人。[7]另外还有bear one’s cross(背十字架)、No coming to Heaven with dry eyes(眼无泪水,难进天堂)等。而汉民族主要信仰佛教和道教,因此有“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苦海无边,回头是岸”、“放下屠刀,立地成佛”等。

4.情感认知不同

不同的民族对同一事物会产生不同的情感认知。如中国人注重孔雀开屏时的美丽形象,把“孔雀”比作“美丽、漂亮”的化身。而英美人注重的是孔雀那高高抬起的头,他们把“孔雀”比喻为“骄傲、自负”。

5.物质生长、生产环境不同

自然环境给人类提供了生存的环境,而劳动创造了世界,也创造了语言。各民族语言中的一些比喻与物质生长、生产环境密不可分。如中国人发现雨后的春笋长得快,因此有“雨后春笋般涌现”。但竹子在英国不是土生土长的植物,人们对竹子的生长不是很了解,却认为蘑菇长得快,故有spring up like mushrooms。英国濒临海洋,海洋渔业发达,因此英语中出现了All is fish that comes to one’s net;trim the sails to the wind。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