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对比分析和英汉翻译成果

对比分析和英汉翻译成果

时间:2024-07-20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英汉成语的若干差异正说明这一点。因此,英国人不可能以竹笋用作成语的形象来比喻。英汉典故成语各有自己的民族渊源,可以说相似的很少。(四)英汉成语互译的几种方法1.直译法直译不是一字对一字的死译,而是照字面翻译,不作太多的引申和注释,喻义自明。2.借用法英语和汉语都拥有丰富的成语。有些英语成语与汉语成语设喻不同,但喻义是一致的,也可借用。

对比分析和英汉翻译成果

三、英汉成语对比与翻译

本节所指的成语是广义的。凡是社会上口传耳闻,常为人们所用的谚语和习语等皆称成语。每种语言都有丰富多彩的成语,这是各民族人民在长期使用语言的过程中,千锤百炼创造出来的,具有浓厚的民族、历史和地方色彩。成语一般具有言简意赅、形式简练、形象生动、趣味隽永的特点。准确熟练地运用成语可以增强表达能力,也可以看出一个人掌握使用某种语言的水平。各种语言中的成语极鲜明地显示出该语言的特点,也是该语言与别种语言差异最大,最难翻译的部分之一。成语好比是一面镜子。它反映出一个民族或一个文化的特点。英汉成语的若干差异正说明这一点。现从几个方面略加比较。

(一)比喻上的不同

中国人常常用成语“雨后春笋”来形容一般事物的迅速发展和大量涌现。英语则用“just like mushrooms”(犹如蘑菇一样众多)来形容同样的意思。竹子不是英国土生土长的植物,甚至连“bamboo”(竹)这个词也是引进来的外来词。因此,英国人不可能以竹笋用作成语的形象来比喻。试比较:

(二)风俗上的不同

“狗”对于英国人来说,既可以用来看门或打猎;也可视为人的伴侣和爱物。所以英国人对狗一般有好感,常用来比喻人的生活。例如:

但是,在英语中,“dog”有时受外来的影响也含有贬义。

例如:

中国民间虽然有养狗的习惯,但一般在心理上却厌恶鄙视这种动物,常用来形容和比喻坏人坏事。例如:

(三)文化背景上的不同

中国自古以来长期是一个以农业为主的大国,农业人口占很大比例,因此,成语中有很大一部分是农谚。例如:斩草除根、柴多火焰高、瑞雪兆丰年、解甲归田、揠苗助长、枯木逢春、顺藤摸瓜、树大招风、雨后春笋、瓜熟蒂落、桃李满天下、捡了芝麻丢了西瓜等等。英国是一个岛国,英国人喜欢航海,因此,有很大一部分成语源于航海事业。例如:

有一部分成语出自历史事件、寓言、故事等,这类成语可以称为典故成语。英汉典故成语各有自己的民族渊源,可以说相似的很少。但也有少数近似的,例如:blow hot and cold与“朝三暮四”。“blow hot and cold”出自《伊索寓言》,讲一个人冬夜在山林中迷路,碰到一个山林小神(satyr)领他回自己小屋。路上这人不断向手上呵气,山林小神问他干什么,他说手冷麻木了,呵气取暖。到家后,山林小神给他端来一碗热腾腾的粥,那人端到嘴边又吹气。山林小神问他又干什么,他回答说粥很烫,想把粥吹凉。山林小神对他说:“你嘴里的气既吹热又吹冷(blow hot and cold with the same breath),这样的人我不接待,你走吧。”寓言原喻“避免与性情模棱两可的人交往”,现意为“动摇不定,反复无常”。“朝三暮四”出自《列子·黄帝》,有个养猴子的人拿橡子喂猴子,告诉他们早上给三个橡子,晚上给四个,猴子都很生气。他又说早上给四个,晚上给三个,猴子就都高兴了。原来比喻用作诈术欺骗,后来比喻反复无常。但是“Love is blind”与“情人眼里出西施”却有些细微区别。“Love is blind”出自莎士比亚威尼斯商人》,它含有看不到情人缺点之意,而未能传达“出西施”的意思。“情人眼里出西施”中的“西施”是美女的代表,是美的化身。所以汉译英时,不能生搬硬套。例如在《红楼梦》七十九回有这么一段:

宝玉忙道:“……只是这姑娘可好,你们大爷怎么就中意了?”香菱笑道:“一则是天缘,二来是‘情人眼里出西施’。”

“…What’s the girl like?How did he come to take a fancy to her?”

“It’s partly fate,and partly a case of‘Beauty is in the eye of the beholder.’”

这里译者用不带什么色彩的“Beauty is in the eye of the beholder”就译得比较准确传神。

(四)英汉成语互译的几种方法

1.直译法

直译不是一字对一字的死译,而是照字面翻译,不作太多的引申和注释,喻义自明。

(1)英译中:

of water till the well is dry.

(2)中译英:

到什么山上唱什么歌。

Sing different songs on different mountains.

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

So long as I remain a bonze,I go on tolling the bell.

天下乌鸦一般黑,老狼都是吃肉的。

All crows are equally black,all wolves eat meat.

秀才不出门,全知天下事。

Without stepping outside his gate,the scholar knows all the wide world’s affairs.

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

A long road tests a horse’s strength and a long task proves a man’s heart.

采用直译法一般可以保留原文的形象和色彩,引进的成语经过时间考验,有些可以成为新的血液补充到汉语机体中去。在汉译中,采取直译法,也可以把具有中国特色的成语的原来形象和色彩在译文中保留下来。

2.借用法

英语和汉语都拥有丰富的成语。有的汉语习语和英语同义习语在内容和形式上都符合,它们不但有相同的意义或隐义,并且有相同的及相类似的形象或比喻。在翻译时,可以采取借用法。

有些英语成语与汉语成语设喻不同,但喻义是一致的,也可借用。

but the flesh is weak

有些英汉成语双方都不借用比喻,它们的意义都在字面上,开门见山,可以望文定义。一般说来,此类习语翻译比较简单,不会产生保持民族或地方色彩的问题,可以大胆借用对方的同义语来表达。

有的汉语习语本身没有借用比喻,但其英语同义习语却有比喻,在这种情况下,如果后者的比喻比较朴实,不具有浓厚的民族或地方色彩,也可斟酌上下文的情况,加以借用,以便更有效地表达原作的思想内容。

少年老成

to have an old head on young shoulders

物以类聚

Birds of a feather flock together

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

to pay back in his own coin

3.意译法

在直译和借用汉语成语都不妥当时,我们便只好牺牲原文引用习语的风格,配合上下文进行意译,以便保持原作思想内容的完整性。

4.直译意译兼用法:

有时为了更确切地表达原意,译者可同时兼用直译法和意译法来翻译习语。

搬起石头打自己的脚

Lifting a rock only to have his own toes squashed

不到黄河心不死

Until all is over ambition never dies

“心不死”直译为ambition never dies;“不到黄河”如直译为until the Yellow River is reached,外国读者会看不懂,只好意译为until all is over.

垂着一尺长的涎水

The mouth waters copiously

“(流)涎水”可直译为mouth waters,但“一尺”不直译为one foot,只能意译为copiously.

5.注释法

严格说来,加注不能算是一种译法,但对它们的处理是否得当会直接影响译文质量。写文章或翻译,加注总是不得已之事。一篇文章如果注解多了,读起来往往不痛快,失去流畅之感。但有的习语只有在历史背景和典籍出处说明以后才能充分表达它的意义,所以译者有时必须酌情考虑利用注释法使习语的含义充分表达出来。有的典故初次向国外介绍时,必须依靠注释的帮助,等以后传开了,大家都懂了,注释也就不需要了。

在一本书中,译者把“叶公好龙”直译为“Lord She has love of dragons”,然后另加注释:Lord She was so fond of dragons that he adorned his whole palace with drawings and carvings of them.But when a real dragon heard of his infatuation and paid him a visit,he was frightened out of his wits。

“守株待兔”这个习语,有一位译者把它翻成“watching the stump and waiting for a hare”,然后另加注释:From the story of a peasant who seeing a hare run headlong against a tree-stump and break its neck,abandoned his plough and waited by the stump in the hope that another hare would do the same thing。

从上下文看,这种处理方法是很得体的。这个习语,有时也可译成:Waiting for gains without pains。

(五)英汉成语互译时应注意的若干问题

1.应注意对同一习语的译法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必须根据上下文不同灵活地加以处理

如,“谋事在人,成事在天。”一般译为英语:“Man proposes,God disposes.”但在下面句子中,却不能不作改变。

例1.“谋事在人,成事在天”,咱们谋到了,靠菩萨的保佑,有些机会,也未可知。(《红楼梦》第六回)

Man proposes;Heaven disposes.Work out a plan,trust to Buddha,and something may come of it for all you know.

话中提到菩萨(Buddha)是佛教词语,God disposes却是基督教词语,译文如不改变会造成矛盾,所以只好把“God”改成“Heaven”。

例2.rack one’s brain cudgel one’s brain(s)

在不同汉语句子中,根据不同上下文,可译成:绞尽脑汁、挖空心思、苦思冥想、费尽心机、煞费苦心、搜索枯肠、殚精竭虑等。

例3.方案一公布,大家就七嘴八舌地议论开了。

Publication of the draft plan touched off a lively discussion with everybody eager to put in a word.(www.xing528.com)

在上面句子中,“七嘴八舌”已表达出来了。就不要硬加上“with seven mouths and eight tongues”,那是外国人看不懂的。

例4.“艰苦奋斗”在不同的上下文里可以分别译为:plain living and hard work和hard and bitter struggle,前者指艰苦奋斗的作风,后者指为了国家复兴而艰苦奋斗。

2.要注意在译文中保全原文的风格。如果成语是古语,就要翻得古雅些,成语是通俗口语,就要翻得生动活泼和口语一点

例1.……老子说:“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

…Lao Tze said,“The people fear not death,why threaten them with it.”

例2.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

Do unto him as his does unto others.

例3.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Do not do unto others what you would not want others to do unto you.

例4.无可奈何花落去。

Flowers fall off,do what one may.

例5.“写情书,就要像一封情书,不能像篇干干巴巴的八股。”(周立波

A love letter must be like a love letter,not like a dry textbook.

例6.“这断子绝孙的阿Q!”远远地听得小尼姑的带哭的声音。(鲁迅

“Ah!Q,may you die sonless!”……

3.凡是含有较明显的民族和地方色彩,或者附有一定的人名、地名的成语,翻译时,通常不能拿来互相替换

例如,To carry coals to Newcastle(运煤炭到纽卡斯尔去———多此一举),就不要译成:带着瓷器上浮梁。(浮梁是中国古时盛产瓷器的地方)。To teach one’s grandmather to suck eggs,就不要译成:夫子庙前卖文章;关公面前耍大刀。Two heads are better than one(一人不如两人智),就不要译成:三个臭皮匠,胜过一个诸葛亮。

对于多数字面上显示民族色彩的成语,译者最好采用直译的办法以保留这种色彩,汉译英尤其如此。只能意译时,也多选中性词来译,即把有民族色彩的词语译成不带色彩的词语。例如,“一个和尚挑水吃,两个和尚抬水吃,三个和尚没水吃”可以译成英语Everybody’s business is nobody’s business或One boy is boy,two boys half a boy,three boys no boy。

又如,说到曹操,曹操就到,英译时也可以考虑借用英语成语:Talk(或Speak)of the devil and he will(或is sure to)appear。有些译本用Tsao Tsao代替devil,既利用了英语的架子,又保留了汉语成语的特色。但曹操是历史人物,与上下文无联系,对读者来说,会造成突兀之感,所以还是不要这样用,要用最好加以注释。又如翻译“落水狗”和“丧家之犬”时,要紧密结合上下文,否则反而要在英国读者心中引起与原意不相符的感受。

4.对成语要有确切的理解,决不要望文生义,造成误解

例如,To go home,作为自由词组,是“回家”的意思。但用作成语往往表示“击中要害”和“发生影响”的意思。有些英语成语看起来与汉语某些成语相似,但意义却完全不同,或存在着细微的差别。所以,翻译时要特别注意。例如,To move heaven and earth,很容易使人联想到“惊天动地”、“翻天覆地”。其实它只是表示“千方百计”、“不遗余力”的意思。To wash one’s hand,很容易误解为“洗手不干”,其实,它却含有“断绝关系”、“推脱责任”的意思。Bark at(或bay)the moon和“蜀犬吠日”,这两个成语虽然设喻差不多,但情景和思路大不一样。前者是狗想吓唬月亮,而后者指狗见到太阳感到怪异而害怕。前者比喻“空嚷”、“做徒劳无益的事”;后者比喻“少见多怪”。

5.翻译成语时要分辨,哪些成语含有褒义,哪些成语只用于贬义,哪些成语褒贬两可

例如,It’s an ill wind that blows nobody good。天下无绝对的坏事。(有弊必有利)这句成语看起来好像是坏意,其实是好意。Birds of a feather flock together.物以类聚。(一丘之貉)这句成语看起来并无贬义,其实却表示消极的意义。To be hand and(in)glove with,既可以用于褒义,又可以用于贬义。翻译时,要根据上下文。不能不加区别,一概译成“亲密无间”。

试比较:

The two friends are hand in glove with each other.

这两位朋友亲如手足。

The traitors and the enemy were working hand in glove with each other.

卖国贼和敌人相互勾结。

Every official is hand in glove with him.

当官的跟他穿一条裤子。

又例如,to lock the stable door after the horse has been stolen,有人译成“亡羊补牢”,并不妥当。“亡羊补牢”是“尤为未晚”,含义是积极的。英语成语是说“马已被盗,再关厩门无益了”,含义是消极的。因此这成语应译为“贼去关门”较为妥当。

6.要尽量使译文简洁、流畅,使之读起来顺口,听起来悦耳

例如“看菜吃饭,量体裁衣”这对成语搭配得十分完整,而且极其简洁对称。如译成to eat your rice according to the dishes served,measure the man before cutting the cloth,就显得不够简洁和对称,念起来也不那么顺口。如译为to regulate the appetite according to the dishes,cut the dress according to the figure,这个译文和前一种译法不同,省了几个字,是简洁些,但在对称方面仍不理想,不如下面译得好,to fit the appetite to the dishes and the dress to the figure,这个译文用字最少,意思也很清楚,保持了原文的对称、简洁、流畅的特点。又如,“吃一堑长一智”,译成“a fall in the pit,a gain in your wit”,这个译文,不但节奏感强,而且又押韵,念起来十分顺口。

汉语成语喜欢用四字句。英语成语却常以缩略的形式出现。例如,Jack of all trades and master of none(杂而不精的人)可缩略为a Jack of all trades,其含义不变。又如,If you run after two hares,you will catch neither.(脚踏两头船,必定落空)可缩略为To run after two hares,含义也不变。译者必须了解英汉成语语言形式的特点,才能在英汉互译时,有意识地加以运用。

7.英汉互译时,为了使读者看得懂,可根据上下文增词或减词

汉语成语多是四字组成。它的优点是结构整齐、言简意赅。但译成英语时,不能仅从字面意义去译,而应该领会其精神实质,把其内在思想译出来。因此,必要时要加词。例如,惊弓之鸟Like birds startled by the mere twang of a bow string,从字面上看加了一个twang,但这字却使译文生色不少,起了画龙点睛的作用。又如,班门弄斧Show off one’s proficiency with the axe before Lu Ban the master carpenter,如果不在译文中加上the master carpenter,只译Lu Ban,恐怕大多数英国人不知道Lu Ban是何许人。

和加字情况相反,有些成语在译为英语时用不着把每个字的字面意思都译出,有些意义在译文中已体现出来就省去不译。所以,翻译时,要看准下笔。例如,“雪中送炭”译成英语时应突出“雪”和“炭”的形象。“送”在这里并不是重点。有人译成to offer fuel to a person in snowy weather,还有人译成to offer fuel in snowy weather,都未能清楚地表达出原文的含义。后来有人把这句成语译成fuel in snowy weather,这一下子就把雪和炭的对比突出了。“送”字却省略了。又如,山雨欲来风满楼The wind sweeping through the tower heralds a rising storm in the mountains.(直译)The sweeping wind heralds a rising storm.(省略后更简洁)译者只保留了原文的主要比喻,省略了“山”、“楼”的字眼。这些字眼的介绍,不但无助于整个译文的表达效果,反而会分散读者的注意力。

有时两个表示同一个意思的汉语成语连在一起,在修辞上起了美化音调、形式以及加强语气的作用。英译时,这种成语没有兼收并蓄的必要。例如,“取之不尽,用之不竭”,英译时仅用“inexhaustible”一词就把意思清楚地表达出来了。又如,“沉鱼落雁之容,闭月羞花之貌”,只要译成“Her beauty would put the flowers to shame”。四字成语往往含义重复,在修辞上很优美匀称。但翻译时,只要译出其中一组的意思就可以了。例如:

8.有时候,英语原文虽然没有用成语,但在一定上下文中,在忠实于原文和总的风格前提下,可以把英语原文中有些词和词组译为汉语四字句。但要防止不加推敲,滥用汉语四字句

Over the past several weeks,she had grown increasingly restless.

过去几周,她越来越六神无主。

I was nervous before crowds.

我在大庭广众之前感到紧张。

He greeted me with a bemused look.

他欢迎我时,满脸呆若木鸡的表情。

It was a privilege revocable at any time on whims of the authorities.

这种恩赐只要当权者心血来潮随时可以取消的。

9.为了丰富本族语言,在翻译时,尽量避免用含义相当的成语互译,力求保持原作的形象与神韵,多采用本族人民所能接受的形式,进行直译

鸦片战争以后,由于向西方学习而引入了不少新词,有人统计,外来新词几乎占汉语词汇总数一半,但外来成语却不超过汉语成语总数百分之一。《汉语成语研究》分析其原因是:“汉语中的成语一向就很丰富,当我们进行翻译,碰上一条外国成语的时候,很容易想起一条含义与之相当的自己的成语。为了驾轻就熟(翻译的人省事,读者也易于理解),我们每每采用了自己语言中固有的成语,而不去费力翻译那条外国成语,这就是我们在文章中常常拒用外来成语的原因。”该书并举了下面的例子:Who keeps company with the wolf will learn to howl这个英语成语使我们很快想到“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或“染于苍则苍,染于黄则黄”。如直译为“与狼为伴,就要学会狼叫”,不更形象些吗?

比如,“armed to the teeth”,译成“武装到牙齿”,就比译成“全副武装”形象突出得多。又比如,Where there is smoke,there is fire.译成“有烟必有火;无火不起烟”,就比套用汉语成语“无风不起浪”,更能保持原作的形象和民族色彩。

【注释】

[1]曹合建:《汉英民族思维方式差异、语言差异及翻译中的基本原则》,载于刘重德主编的《三湘译论》,湖南出版社,1995年版,第79—91页。

[2]曹合建:《汉英民族思维方式差异、语言差异及翻译中的基本原则》,载于刘重德主编的《三湘译论》,湖南出版社,1995年版,第80—81页。

[3]申小龙:《中国句型文化》,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第16页。

[4]张之:《中国人思维与感受的若干概念与模式》,《比较文化杂志》,2002年。

[5]斯大林:《马克思主义语言学》,中华书局,1958年版,第21页。

[6]爱德华·萨丕尔:《语言论》,商务印书馆,1985年版,第14页。

[7]Nida On Translation,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83年版。

[8]申小龙:《中国句型文化》,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

[9]申小龙:《中国句型文化》,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

[10]申小龙:《中国句型文化》,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

[11]曹合建:《汉英民族思维方式差异、语言差异及翻译中的基本原则》,载于刘重德主编的《三湘译论》,湖南出版社,1995年版,第79—91页。

[12]周依萍、李亚舒:《文化发展的新趋向———科学人文文化》,载《英汉语比较与研究》。见陈宏薇《汉英翻译基础》,第18—55页。

[13]胡文仲:《跨文化交际学概论》,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8年版,第27—45页。

[14]胡文仲:《跨文化交际学概论》,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8年版,第36—43页。

[15]Nida,E.A.The Theory and Practice of Translation,Leiden,Brill,1982.

[16]王佐良:《翻译:思考与试笔》,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5年版,第18—26页。

[17]Susan Bassnett,Translation Studies.1980,1991:14.

[18]胡文仲:《跨文化交际学概论》,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8年版,第64—73页。

[19]胡文仲:《跨文化交际学概论》,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8年版,第64—73页。

[20]胡文仲:《跨文化交际学概论》,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8年版,第64—73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