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影响翻译效果的关键因素
有人认为翻译是人类迄今为止最复杂的活动之一。这话虽有些言过其实,但以此来说明翻译的艰难却一点也不为过,因为几乎无所不能的计算机至今仍无法将翻译做得令人满意就是一个很好的佐证。翻译尽管十分复杂,但仍然可以理出影响它的几个主要因素。这些因素主要包括:(1)语言差异;(2)文化差异;(3)意识形态;(4)译者的语言功底、文化素养以及由其世界观、价值观、意识形态等构成的理解的前结构。[20]
(一)语言差异
语言差异既是语际翻译的困难之所在,也是翻译之所以必要的一个原因,然而不同语言却因其所属语系的亲疏有别,其差异也大小不等。汉语和英语分属汉藏语系和印欧语语系,有着极大的差别。首先,汉语源于象形文字,表义功能明显,而英语是拼音文字,主要特征是表音。其次汉语没有词形的屈折变化,句子中的时、数、态等全靠词汇手段解决,而这一切英语基本依赖语法手段。第三,汉语句子主要靠意念建构衔接,因此句子结构方面“主题—述题”特征明显,但英语却“以形统神”是“主语—谓语”结构特征突出的语言。最后,汉语没有关系代词和关系副词,主题或主语变换频繁,句子直线推进,线性特征明显,因此词序十分重要,句子一般短小。但英语的关系代词和关系副词使英语句子伸缩自如,形成“多枝共干”的“树形结构”,句子结构复杂而且较长。
(二)文化差异
文化是民族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积淀,也是民族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环境。民族文化为民族语言提供了源头活水,而民族语言则肩负着承载和传承民族文化的重任。作为文化的核心部分,语言既折射着民族文化,也随着民族文化的发展而发展,尤其是民族生存的地理环境、生活习俗、民族性格、政治经济、历史进程等都会在民族语言中留下深深的印记。不同的民族生活在各自独特的地理环境中,形成了不同于其他民族的生活习俗,并在长期的历史演进和各自的政治经济氛围中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民族性格。所有这一切,要么浓缩了民族特色的文化负载词进入民族语言,要么以成语、谚语的形式固化在语言表达中。翻译中如果译者对这些文化熟视无睹,无论他的译文与原文如何“貌合”,两者的“神离”是无法避免的。不同的文化不仅渊源和特点不同,就是翻译中所涉及的两种文化的地位也不相同。在翻译实践中,两种文化相较之下总有一种处于强势,另—种处于弱势。文化强弱之别总会以这样那样的形式影响着翻译过程和翻译结果。(www.xing528.com)
(三)意识形态
意识形态作为“形而上”者,总是以无形的手左右着社会活动,翻译作为跨语言跨文化的社会活动自然也不例外。例如在源语待译作者和待译作品的选择、译者翻译策略的考虑和翻译技巧的选择、翻译作品的评论与接受上,意识形态都起着巨大的后台制约作用。严复作为我国近代最著名的翻译家,他不是选择与自己所学专业有关的船舶驾驶、兵工制造书籍来译,而是在甲午战败后民心思变的年代先后翻译了介绍进化论的《天演论》,论述西方资产阶级民主、民权的《群己权界说》、《群学肆言》、《社会通诠》等政治书籍。严复虽然在《天演论·译例言》中提出被后人奉为翻译标准的“信、达、雅”,但他的翻译虽“达”且“雅”但却不“信”,而是在译文中做了不少的删减并加进了不少自己的评论。严复作为严肃的学者并非言行不一,而是将翻译作为唤起民众、救国图存的武器。
(四)译者的语言功底、文化素养、文化意识、前结构
译者是翻译活动的主体,他既不是无所不通的理想的化身,也不是在“真空”中从事翻译活动,他的个人因素和社会因素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翻译过程。影响译者的社会因素主要是前面所提到的文化因素和意识形态。影响翻译的译者个人因素虽然形形色色,但最主要的是译者的语言功底、文化素养、文化意识以及译者的前结构。翻译既是跨语言的,也是跨文化的,因此译者必须有深厚的双语功底,必须熟悉两种文化,即要有较好的语言和文化素养。熟悉两种文化是进行翻译的基础,强烈的文化意识是沟通两种文化的关键。我们从小生活在母语文化中,母语文化对我们的影响是全面而深远的,但是正因为母语文化的熏陶,我们生活在母语文化中却很难感受到它的存在,就像水中的鱼儿感受不到水的存在一样。在翻译这种跨文化的交际中译者强烈的文化意识就显得重要。此外,由译者的世界观、价值观、意识形态等构成了理解的前结构对翻译的影响也不能忽视。人们对信息的解读并非基于零起点,而总是以自己的世界观、价值观、意识形态、已获信息等为基础进行的。这些帮助并制约着信息解读的基础部分就构成了人们理解的前结构。缺乏这个前结构理解就无法进行,但前结构毕竟是一副“有色眼镜”,它使我们看到的一切都带上了前结构的“色彩”,使我们对信息的解读有时难免失之偏颇。不过内容庞大、结构合理的前结构总是有助于译者充分、准确地从原文获取信息,为高质量地完成翻译任务提供保障,那也就是为什么人们常说翻译工作者必须是个杂家。[21]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