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梁祝-华夏音乐经典,感人至深的旋律

梁祝-华夏音乐经典,感人至深的旋律

时间:2024-07-19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第50部梁祝何占豪陈钢★华夏之音乐经典曲目之一★一个民族在艺术上走向成熟的标志★中华民族自己的交响音乐“蝶舞凝山魄,花开想玉颜。”独奏与乐队交替出现,描写梁祝同窗共读时的生活情景。传说中正在此时梁山伯得知祝英台为女子,也得知祝英台的痛苦,二人楼台相会互诉衷肠,这段通贯小提琴与大提琴如泣如诉的对答,缠绵感人,是《梁祝》旋律的第一个高潮,可以充分体现梁山伯与祝英台二人内心的无限悲苦。

梁祝-华夏音乐经典,感人至深的旋律

第50部 梁 祝

何占豪(中国1933~ )陈钢(中国1935~ )

华夏音乐经典曲目之一

★一个民族在艺术上走向成熟的标志

★中华民族自己的交响音乐

“蝶舞凝山魄,花开想玉颜。”一个千古传颂的故事,一段柔美、深情的旋律,打动了多少爱乐人的心。小提琴协奏曲梁山伯祝英台》就是这样一首令欣赏者为之倾倒的我国最优秀的音乐作品,在那如泣如诉、亦梦亦幻的音符跳动中,一双相伴而飞的蝴蝶向你诉说着他们凄美的爱情

——音乐评论家 何 裳

提及作曲家何占豪、陈钢,也许人们并不能够耳熟能详,但提及小提琴协奏曲《梁祝》,这首取材于中国家喻户晓的古老爱情故事的音乐却深深打动过新中国几代听众的心。这首由何占豪与陈钢共同创作于1959年的庆祝建国10周年的献礼作品,经过46度春秋的岁月洗礼与锤炼,早已蜚声海内外,成为华夏之音乐经典和世界文化宝库财富

一个世界上最美的爱情故事,在何占豪、陈钢最经典的乐章小提琴协奏曲《梁祝》里长生不死。作品以家喻户晓的民间传说为题材,采用越剧唱腔音乐为素材进行创作,对交响音乐的民族化作了成功的探索。只有中国二胡琴弦上才有的滑指手法,首次出现在小提琴演奏上,使《梁祝》在表现满腔悲愤、痛苦欲绝的情感时,产生了震撼人心的艺术效果。在音乐形象的塑造上,作曲家根据协奏曲的形式特点,对原剧内容和曲调进行综合提炼,加以发展和创造。为了充分发挥交响性效果和突出民族化特征,又吸取了戏曲中歌唱性的“对话”形式、京剧中的倒板和越剧中的嚣板等表现手法,还借鉴了中国传统乐器中的某些特殊技法以丰富小提琴的演奏艺术,使《梁祝》从内容到表现形式都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质,实现了一次彻底的中华民族化,也使该曲成为中国现代民族化协奏曲形式中影响深远的名作。它以充满音乐魅力的音符引导聆听者进入音乐的圣殿,堪称中国音乐中一首完美的音乐经典,也势必成为20世纪的经典作品。

何占豪和陈钢用音乐编织人生,用人生编织音乐。音乐,是他们终身奉献的“圣杯”。这首绚丽多彩、抒情动人并带有浓郁的生活气息的交响作品,在国内受到热烈的欢迎,被称之为“我们自己的交响音乐”、“一个民族在艺术上走向成熟的标志”。它已在欧、亚、美各大洲演出,并以其中华民族的鲜明风格与特点得到国际公认。经典就是经典,仿佛总有演不完的故事,说不完的意蕴,道不完的感叹。

旷世杰作

KUANGSHI JIEZUO

《梁祝》创作于1959年,乐曲内容来自于一个古老而优美动人的民间传说:4世纪中叶,在我国南方有一个祝家庄,聪明而多情的祝员外之女祝英台,冲破封建传统的束缚,女扮男装去杭州求学。在那里,她与善良、纯朴而贫寒的青年书生梁山伯同窗三载,建立了深挚的友情。当两人分别时,祝用各种美妙的比喻向梁吐露内心蕴藏已久的爱情,诚笃的梁山伯却没有领悟。一年后,梁得知祝是个女子,便立即向祝求婚,可是祝已被许配给一个豪门子弟——马太守之子马文才。由于得不到自由的婚姻,梁不久即悲愤死去。祝英台得知这个不幸的消息,来到梁的坟墓前,向苍天发出对封建礼教的血泪控诉。这时,梁的坟墓突然裂开,祝毅然投入墓中,他们遂化成一对彩蝶,在花丛中飞舞,形影不离。

乐曲结构采用了欧洲古典传统的奏鸣曲式,一开始由长笛奏出了华彩的旋律,呈现出一派春光明媚、鸟语花香的景象;由双簧管奏出的主题音调,取自越剧的过门音乐。在竖琴的伴奏下,小提琴演绎出纯朴而美丽的“爱情主题”,这段旋律在整部作品中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多少人听了这段旋律都为之陶醉。“结拜”一节宛如一串悄悄轻踮而来的足音,有呼之欲出的“春水绿波映小桥,行人来往阳关道”的江清水秀般的景致。此段音乐偏重于中国的旋律的渐进,而不像西洋音乐中用于表达阴暗沉重的色彩,是对《梁祝》内涵中国韵味古典美的一个展示,旋律入心有一种特别的安宁和轻松。

与柔美、抒情的主部主题形成鲜明的对比,副部主题的音乐转入活泼、欢快的回旋曲。独奏与乐队交替出现,描写梁祝同窗共读时的生活情景。“共读”是全曲最轻快欢悦的,如美人般姗姗而出,此处忽急促忽缠绵的小曲是英台闹学的再现,让人在不知不觉中神思悠然飞去。这段快板过后,音乐转入慢板,副部主题中的结束部。在弦乐颤音的衬托下,音乐表现十八相送、长亭惜别的依恋之情,低沉的音响预示出不祥的事情就要发生。

展开部由3部分构成:抗婚、楼台会、哭灵投坟。铜管乐奏出了表现残暴的封建势力的主题。紧接着小提琴采用戏曲的“散板”节奏,奏出英台惶惶不安和痛苦的心情。而后乐队以强烈的全奏,衬托着主奏小提琴猛烈的切分,和弦奏出反抗主题,逐渐形成了矛盾冲突的高潮,越来越激化,但音乐突然停顿下来,又转入慢板乐段──“楼台会”。传说中正在此时梁山伯得知祝英台为女子,也得知祝英台的痛苦,二人楼台相会互诉衷肠,这段通贯小提琴与大提琴如泣如诉的对答,缠绵感人,是《梁祝》旋律的第一个高潮,可以充分体现梁山伯与祝英台二人内心的无限悲苦。继而凄绝动人的拉弦音,一下一下如锯在心头一样,里面那种难舍难离却又无奈之极的伤怨喷射而出。在听完“抗婚”一节后,悲愤迅即升溢胸中,并添了一份只能用泪来陈述的伤感。

《梁祝》将音乐的表现手段与故事内容相融合,理性分析与情感抒发相结合,使情感在音乐中获得体验,并能展开一定的联想空间。音乐描述了梁、祝二人的真挚爱情,对封建礼教进行了愤怒的控诉与鞭笞,反映了人民反封建的思想感情及对这一爱情悲剧的深切同情。

——北京师范大学教授 李 崇

“哭坟”一节中,小提琴独有的音色非常明显,拍拍悲苦,声声凄婉,那种撕心裂肺的痛使人几乎不忍再听那小提琴的低泣。乐曲运用戏曲中的紧拉慢唱的手法,将祝英台悲切的心情表现得淋漓尽致。锣、鼓、管、弦齐鸣表现祝英台纵身投坟,全曲达到了最高潮,乐队奏出赞颂的音调。

再现部乐曲出现了引子的音乐素材,而这已不是人世间美景,它把我们带入了神化的意境。我们再次听到了那段熟悉的“爱情主题”——“化蝶”。

经典赏析

JING DIAN SHANG XI

月下琴音

每晚羽蝶的歌声,循提琴弦上的颤动,那急急的莺诉,如凄凄的回首。在爬行的弦中,听到这婉转的曲子,恰如天籁之音,无极之乐,一切都是如此安静,如此圣洁。天之南,地之北,遥遥相望的一对青年。他们行行止止,寻寻觅觅。音乐响起了,生命复苏了,爱情觉醒了。

蝶群飞舞,缤纷一片,世界被装点得五彩斑斓。世界上再没有比死后变成蝴蝶更浪漫的事了,如果这样的事发生在一对无法终成眷属的男女身上,那就是他们最令人安慰的来世。在音乐中,梁山伯与祝英台彼此走近,他们儒服折扇,风度翩翩,俨然同行的求学少年。鲜花在殷勤地绽放,百鸟在热情地鸣啭,山泉在欢悦地流泻。分明是春天的气息。静的风,静的雪,洁白无垠的冰雪世界,在这寂静的世界里,孤立着梁山伯死后的坟茔。送亲的喜乐化为哭泣,新娘的红裙换作素衣,悲痛欲绝的祝英台,久久地祭拜在梁山伯的灵前。这是青春与爱情的膜拜,这是生死与永恒的典礼。梁山伯为祝英台而死,祝英台为梁山伯殉情,他们幻化为一对彩蝶,破空而出,双伴双飞,直到永远。

多么优雅,多么纯真,多么婉转,多么动人,呈现着春花烂漫,飘逸着醉梦沉香。多少年重复弹唱着动人的心曲,多少次情真意切着陶醉的春梦,都被那绵绵的蝴蝶歌唱所打动。多想去寻觅山花烂漫的地方,去倾听那蝴蝶的歌唱。

陈钢、何占豪创作的小提琴协奏曲《梁祝》以广泛流传的民间故事为题材,将大家耳熟能详的故事化为音符,具有强烈的故事性和叙事性。旋律充满画面感及浓烈的情感,乐曲融合了西乐精彩的和弦,再由小提琴模仿中国拉弦乐器的特殊技巧,是中西融会的经典乐章。(www.xing528.com)

——南京音乐学院教授 董丹云

经典的故事和经典音乐,古与今、传统与现实的对照。我们与音乐中的主人公同命运共呼吸,是那动人的音乐调动了我们的情感,让我们时而欢喜、时而忧伤、时而悲愤、时而憧憬。人的一生所能经历的情感是有限的,而置身于音乐之中,我们的人生就会丰富许多许多。

(佚 名)

一场破碎的蝴蝶梦

凄美,是那蝴蝶飞过的声音。或许,只不过是爱上了在这样的一个静谧的空间里,伴着旋律用笔去感受生命。敲按着键盘时,喜欢那空灵悠远,幽深清澈的民族古典乐曲,常常迷醉在它们或高亢或低沉或轻吟或婉转的温柔细腻中。每一个音符在心灵上的每一下点击,都如惊醒了一个悠悠的古梦。其中,我最爱的就是小提琴协奏曲《梁祝》。

《梁祝》虽然是用西洋管弦乐队的谱曲方式来演奏,但是无可置疑的是它的内在审美方式却是极传统的,有着极浓厚的中国古曲风格,因为我们都熟悉这个凄美的经典的传说。可以说《梁祝》是大家再熟悉不过的一首乐曲,也是我辈音乐门外客所能细细聆听的最复杂的音乐。该曲虽只有一个乐章,我们却能从中听出很详细的故事情节,可以很细腻地聆听梁祝二人相爱、抗婚、化蝶这每一个细节的情感与意境,那种使人惊心动魄的痴醉曾让我连续听了19次。

期待已久大小提琴合奏一刹很分明地响起,和奏时那种若即若离的感受是如此地依依,缠绵处犹胜相恋一节,我才知道,最动心处,原来是离别。恻恻低婉的曲调时而飞出一两个轻快的音符,却是又多了一种期望,不错,他们只是暂离,彼此都不知道以后会怎么样,但我无法不让自己沉溺在一种无奈的悲恸中,因为我清楚这个故事的结局。无奈的是我不能在这对痴人若离的一瞬飞越千年去告诉他们:莫要分离,此去不堪……

每次听完《梁祝》,心里的悲恸与感动欲挥不去。我深深地知道,谁也不愿意去赶赴那宿世凄美的蝶梦,尽管它是如此地动人。谁也不愿意用永陷的痛苦去作这无望之爱的诠释。它的存在,是因为人们要用梁山伯与祝英台的爱来证实世间是否还有真情。在那动人的音乐里,他们仍然鲜活的躯体并躺一处,喷涌着浓浓的爱意,融化了前一辈的深仇怨恨;在那动人的音乐里,他们依旧将柔韧的发丝纠缠在一起,织成一张细腻的情网,包容了冷冷的世风俗见。他们的爱因音乐而像彩虹一样绚烂多彩,即使在人世间只是稍纵即逝,却铭刻在世人的脑海中,千秋万载回荡于天地之间。只要世上还有人,还有爱,《梁祝》就是生生世世的永恒。

(钱仁康)

大师传奇

DASHI CHUANQI

1933年8月何占豪出生于浙江诸暨何佳山村。但当他还是个农村娃娃时,就开始跟着奶奶学唱儿歌。杭州解放那一年,17岁的何占豪考入了浙江省文工团,他唱歌、跳舞、演戏,样样都在行,称何占豪是“音乐奇才”一点都不过分。1952年,何占豪转入浙江省越剧团乐队,在这里,他开始学习小提琴。为了能尽快提高技艺,他特意在星期天早早赶到上海寻师学艺。

1957年,何占豪考入上海音乐学院,在小提琴演奏的民族化方面进行探索和实践。那时,他们经常下乡演出,每次都拉外国曲目。何占豪慢慢发现,听他们拉琴的人越来越少。他开始思考用小提琴演奏出中国人喜闻乐见的音乐。于是,何占豪和丁芷诺、俞丽拿等6名同学成立了“小提琴民族化实验小组”。起初,何占豪用越剧音调创作出了弦乐四重奏《小梁祝》,第一次尝试用西洋乐器演奏中国戏曲音乐。1959年春天,作曲系的陈钢被派来与他合作。经过3个月的切磋琢磨,曲子终于完成了。有趣的是,当时曲子中并没有“化蝶”这一段,因为他们执著地认为新中国的年轻人不应该迷信。音乐学院领导听后哭笑不得,指出这是浪漫主义的一种创作手法。他们这才“放心”地把“化蝶”补出来,于是就有了今天长达26分钟、被誉为“我们中国自己的交响乐”的小提琴协奏曲——《梁祝》。

40多年来,何占豪始终不渝地沿着民族民间音乐用心地创作。他的作品均以通俗易懂的表现形式、刻画入微的音乐形象、浓郁的民族风格、震撼人心的戏剧性与抒情性,吸引着国内外不同层次、不同口味的广大观众。而在搞好创作的同时,何占豪还积极培养作曲、演奏人才,他对后辈的提携也众所周知。

何占豪的音乐天才还展露在流行歌曲中,20世纪80年代末香港红歌星徐小凤所唱的那首《相见时难别亦难》,其曲作者就是何占豪,这首歌曲在大陆一时间颇为风靡。探索是何占豪一生永恒的追求,他的创作从来没有也不会停止。

《梁祝》的创作,还有陈钢的一份功劳。1935年,陈钢出生于上海的一个艺术之家。在热爱艺术和向往光明的父母熏陶教育下,陈钢自小就接受了音乐启蒙教育和初步的音乐演奏训练,10岁起便随匈牙利钢琴家伐勒学钢琴。

上海解放后,陈钢一心想参加革命工作。当时,华东军政大学正在上海招生,陈钢便急切地赶去报名。但是,当时华东军政大学规定要18岁以上才能报考。情急之下,14岁的陈钢瞒报了自己的年龄,才得以考入军政大学。入学后,他被编入青年队,先在苏州待了半年,后来又移址南京就学。在军政大学学习了一年的军事与政治后,陈钢结业了。原本要分配他去机要干校,但因眼睛近视,改去文化训练班学习了一段时间。后来,一位叫苏醒的女指导员发现陈钢会弹奏钢琴,就将他推荐到当时的华东军区解放军艺术剧院。以后,这个单位被正式命名为南京军区政治部前线歌舞团,陈钢成了团里的一名小文工团员,在乐队里演奏钢琴与手风琴。也就是从这段军旅生活开始,陈钢与音乐结下了不解之缘。

新鲜而火热的部队生活,令年仅15岁的陈钢胸中涌动着创作的激情。于是,他兴致勃勃地尝试着创作了自己的处女作。然而,结果却令他很失望。一时间,他发觉自己只是个徘徊在音乐殿堂外的门外汉。那段时间,他想作曲,可不知怎么记谱。当团领导将几份仅有旋律声部的歌剧、舞剧谱放在他面前要求即兴伴奏时,陈钢又手足无措,因为他没有学过和声。惭愧之中,陈钢发愤扎进音乐的海洋,“贪婪”地学习起来。部队领导为了培养陈钢,也派他去向金陵女大的李嘉禄教授学习。不久,又让他师从刚从国外归来的马幼梅教授学习钢琴,每天练习达8个小时以上。与此同时,渴求成才的陈钢,在下部队为士兵慰问演出期间,也不忘利用点滴时间钻研业务。他今天还清晰地记得,在他去海岛慰问演出时,还曾一面坐在大石头上压着被呼啸的海风吹着的幕布,一面抓紧时间做和声习题。

1959年,24岁的作曲系在校生陈钢与管弦乐进修生何占豪一起,用3个月的课余时间合作创作了小提琴协奏曲《梁祝》。创作《梁祝》时,陈钢是大四的学生,他正准备写毕业论文,开始并不太感兴趣,后来经老师做思想工作,才和何占豪怀着赤子之心,用了3个月课余时间创作。他们的合作不是那种表层的旋律加配器的凑合,而是一种深层的从乐曲的情韵、色彩到结构、语言的高度统一,浑然一体的化合。两个家庭出身、文化背景、性格兴趣迥然不同的作者,基于共同的历史使命感与对吴越文化、江南音乐的热爱,创造出了一个崭新的生命体。这样的合作,也许是迄今为止独一无二的成功之例。当年5月,在上海艺术剧场举办的“上海音乐舞蹈会演”中,18岁的俞丽拿沉稳上台操琴运弓,用行云流水般的旋律,首次公开演奏了这首小提琴协奏曲。一时间,乐曲在观众心头时而倾诉,时而悲鸣,时而喜极而泣,并在乐曲的最后一个音符和全场如潮的掌声中“化蝶”而去……

毕业后,陈钢留校任教,又编写了《我爱祖国的台湾》、《清水江恋歌》等小提琴作品以及其他器乐作品,受到广泛的赞誉。此外,他的作品还有交响诗、大合唱和室内乐合奏等。作品以浓郁的民族情调和丰富的当代作曲技巧巧妙地融合而见长。陈钢在“文革”期间创作的一系列小提琴独奏曲为萧条的中国音乐舞台注入了鲜活的血液。他还创作了中国第一首竖琴协奏曲和第一首双簧管协奏曲。现为全国政协委员、中国音协理事、上海音乐学院作曲系教授的陈钢曾被载入“世界名人录”、“世界音乐名人录”等18项世界名人录,并获“国际文化荣誉证书”。除在音乐上的成就之外,他另著有散文集《黑色浪漫曲》、《三只耳朵听音乐》等。

悠扬清音

YOUYANG QINGYIN

《阳光照耀着塔什库尔干》是陈钢在1975年至1976年间根据歌曲《美丽的塔什库尔干》和笛子独奏曲《帕米尔的春天》改编而成的。当时他和何占豪都因为创作了《梁祝》而受到批判,这支曲子和《金色的炉台》、《苗岭的早晨》等都是偷偷写成的。《阳光照耀着塔什库尔干》里有很丰富的民族音乐元素:其中有明显的塔吉克族风格,增二度和装饰半音以及从中国民间乐器借鉴来的演奏手法。起首的一段是歌唱般的旋律,忧郁而美丽,新疆民歌的味道很浓郁醇厚。接下来是模仿冬不拉的拨弦,使人脑海里出现一幅塔吉克集市上带着新疆小帽的老人弹奏这种乐器的生动画面。然后经极快速音的过渡,开始一大段和弦华彩乐段:情绪欢快,激情四溢,跳弓、四音和弦的拨奏和一气呵成的连弓交错进行。相似的旋律在高音区和低音区有一次对唱,像是历尽沧桑的深沉低诉,却被生命的欢欣呐喊抚平了创伤!结尾处用极快的和弦反复变奏主题,乐曲在狂欢的气氛中把情绪推向最高潮,然后干净利落地结束。

※ ※ ※ ※

目前是上海音乐学院作曲系教授的陈钢,因为《梁祝》而蜚声世界乐坛。事隔多年,他又独自写出了《梁祝》的姐妹篇——小提琴协奏曲《王昭君》,找到了艺术的第二春。作为继《梁祝》后的又一力作,作曲家把这部小提琴协奏曲《王昭君》视为《梁祝》的姐妹篇,因为昭君出塞亦是历史上非常著名的事件,后人又在史实的基础上附会了不少传说,这与梁山伯与祝英台的故事的流传有相似之处。《王昭君》继承了《梁祝》的抒情、戏剧性,但在感情表现的深度和广度上,更有着深层次的刻画。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