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莫斯科郊外的晚上-音乐经典

莫斯科郊外的晚上-音乐经典

时间:2024-07-19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1959年,苏联设立以“列宁”命名的最高荣誉奖,瓦西里·索洛维约夫·谢多伊的《莫斯科郊外的晚上》等5首歌曲荣获首届列宁文艺奖。从此后,《莫斯科郊外的晚上》走出苏联,成为在世界各国广为传唱的歌曲。25年以后,它终于在《莫斯科郊外的晚上》中获得了新的生命。《莫斯科郊外的晚上》的诗的意境与《歌唱伊尔敏湖》相近,至于音节数和抑扬格律,两首诗则完全一致。

莫斯科郊外的晚上-音乐经典

第47部 莫斯科郊外的晚上

瓦西里·索洛维约夫·谢多伊(苏联1907~1979)

★苏联最具代表性的曲目

★散发着永恒魅力的不朽之作

中国人所喜欢的苏联乐曲之一

在我半个世纪翻译介绍的近2000首世界各国的歌曲中,最出名的、最受人欢迎的,恐怕得首推《莫斯科郊外的晚上》了。

——音乐学家、语言文学家、翻译家 薛 范

一提起苏联歌曲,很多人的脑海里立刻会浮现出《莫斯科郊外的晚上》这深情、优雅的旋律,几十年来,它不知征服了多少中国人的心。在姜文执导的影片《阳光灿烂的日子》中有这样一个镜头:“文革”期间,一群无所事事的孩子在夜晚的屋顶上轻轻弹唱着的,便是这首歌曲。

《莫斯科郊外的晚上》问世于1956年,这样一首短小而并不复杂的歌曲,近半个世纪来在世界各地越传越广,这在世界音乐文化史上是非常罕见的。马都索夫斯基的诗出色地描绘了俄罗斯大自然内在的纯朴的美;歌曲中年轻人真诚激动的心声、萌生的爱情和黎明前依依不舍之情都和这大自然的美和谐地交融在一起。而瓦西里·索洛维约夫·谢多伊他那富有魅力的、水晶般剔透的旋律又支持和发展了诗歌形象,仿佛就是从俄罗斯大自然本身诞生出来的。用作曲家本人的话来说,歌曲是“顺着字母从笔尖底下流出来的”。

1959年,苏联设立以“列宁”命名的最高荣誉奖,瓦西里·索洛维约夫·谢多伊的《莫斯科郊外的晚上》等5首歌曲荣获首届列宁文艺奖。直到苏联解体为止,以歌曲作品而获此殊荣的,除了瓦西里·索洛维约夫·谢多伊,还没有第二个人。

从某种意义上讲,《莫斯科郊外的晚上》这首歌曲已不再是单纯的爱情歌曲,也不仅仅是歌唱莫斯科近郊夜晚的景色,它已融入了人们对祖国、对家乡、对亲友、对一切美好事物的爱。如今,时间的长河虽然流淌了近半个世纪,但《莫斯科郊外的晚上》仍然是脍炙人口、为世人传唱的歌曲。

旷世杰作

KUANGSHI JIEZUO

“深夜花园里,四处静悄悄,树叶也不再沙沙响,夜色多么好,心儿多爽朗,多么迷人的晚上。小河静静流微微翻波浪,水面泛着银色月光,一阵清风,一阵歌声,在这幽静的晚上。我的心上人坐在我身旁,偷偷看着我不声响,我想开口讲,不知怎样讲,多少话留在心上。长夜快过去天色蒙蒙亮,衷心祝福你好姑娘,但愿从今后,你我永不忘,莫斯科郊外的晚上,但愿从今后,你我永不忘,莫斯科郊外的晚上。”

关于这首名曲,有过许多不平凡而有趣的经历。1956年,当时苏联正举行全国运动会,由莫斯科电影制片厂摄制了一部大型文献纪录片《在运动大会的日子里》。以《共青团员之歌》和《夜莺》等歌曲而深受人民喜爱的苏联著名作曲家索洛维约夫·谢多伊受邀为该片配乐。瓦西里·索洛维约夫·谢多伊与著名诗人马都瓦西里·索夫斯基合作,为片子写了4首插曲,其中就有《莫斯科郊外的晚上》。但是,当他拿《莫斯科郊外的晚上》去录音时,电影厂的音乐部负责人审听之后却大吃一惊,认为这首歌曲调太平淡了,根本不符合运动大会的风格。他们想象中的歌曲应该是曲调多变,像行进曲,有交响乐的影子。因此电影厂的人毫不客气地对谢多伊说:“您的这首新作平庸得很。真没想到您这样一位著名的作曲家会写出这种东西来。”谢多伊十分丧气,但在无法重写的情况下,电影厂还是把这首歌曲配了进去。

然而,年轻人的眼光往往与专家们的眼光大相径庭——影片上映后,《莫斯科郊外的晚上》出人意料地受到了他们的热烈欢迎。谁也没有想到,这首歌会成为这部纪录片的最大亮点。这首听起来曲调似乎异常简单的歌曲马上被年轻人记住了,他们开始像吟唱民谣一样,在很短的时间风行全国。第二年,即1957年的7月底,在莫斯科举行了第六届世界青年联欢节,开幕前联欢节筹委会并不看好这首歌,直到最后才决定让这首并非为联欢节而作的抒情歌曲去参加歌曲大赛,结果,来自世界各地的青年,一听到这么优美的旋律,在语言不通的情况下,也明晓歌中所唱的意思,它一举拿下了歌曲创作比赛的最高奖——金质奖章!“最后,世界各国的青年就是唱着‘但愿从今后,你我永不忘’告别了莫斯科的,并把这首令人心醉的歌曲带到了世界的各个角落。”从此后,《莫斯科郊外的晚上》走出苏联,成为在世界各国广为传唱的歌曲。

《莫斯科郊外的晚上》被译成各国语言发表,如果按先后次序,中国是第一个翻译和传唱的国家。不仅如此,在中国几乎没有一种音乐刊物、一本外国歌曲集子没有发表过这首歌,也几乎没有一家唱片公司没有录制过这首歌。

——音乐学家、语言文学家、翻译家 薛 范

《莫斯科郊外的晚上》这首乐曲是属于我的,也是属于你的,是属于全人类的。因为它演奏出了我的、你的乃至于全人类的感情。

——评论家 胡 璨

1958年,在莫斯科举办第一届国际柴可夫斯基钢琴比赛,一等奖获得者是美国青年钢琴家范·克莱本。他在告别音乐会上激动地弹奏起《莫斯科郊外的晚上》,全场爆发出暴风雨般的掌声,听众们都站起来齐声高唱。克莱本回国后举行音乐会时,还把这首歌作为常演曲目。1962年,肯尼·鲍尔用英语录唱的《莫斯科郊外的晚上》(由曼·库尔蒂斯填词,取名《莫斯科之夜》)成了美国当年的畅销唱片。要知道在“冷战”期间,美国几乎是从不介绍苏联歌曲的。法国作曲家兼歌手弗朗西斯·雷马克用这首歌的曲调另填法语歌词,取名《春天的铃兰》,在法国唱红一时。苏联的“若克”歌舞团在巴西访问演出,演唱巴西的《桑巴》,全场观众高歌《莫斯科郊外的晚上》作为回报。骑着阿拉伯快马的撒哈拉骑手用最稀有的豪萨语唱着这首歌来到尼日利亚。这类有趣的故事不胜枚举——芬兰、几内亚、日本、加拿大、澳大利亚……到处都可以听到有人在唱这首歌曲。

经典赏析

JING DIAN SHANG XI

动人心弦的乐章

米海伊尔·马都索夫斯基是苏联著名的歌词作家,苏联国家文艺奖金获得者。他于1942年春天曾在一家战地报纸上发表过一首小诗《歌唱伊尔敏湖》,这首小诗曾被一位老音乐家马里安·柯伐尔将之谱成歌曲。那首歌虽然没有引起强烈反响,但它的音调基础、它的韵律结构却积淀在诗人创作记忆的深处。25年以后,它终于在《莫斯科郊外的晚上》中获得了新的生命。《莫斯科郊外的晚上》的诗的意境与《歌唱伊尔敏湖》相近,至于音节数和抑扬格律,两首诗则完全一致。俄罗斯大自然的内在的、纯朴的美在马都索夫斯基的诗中被作者以生动鲜活的笔触逼真地描绘了出来。(www.xing528.com)

歌曲结合了俄罗斯民歌和俄罗斯城市浪漫曲的某些特点,在此基础上更富于变化。故此虽然是短短的一首小歌,却处处显示出这位大师的匠心来:他灵活地运用了调式的变化——第一乐句是自然小调式,第二乐句是自然大调式,第三乐句旋律小调式的影子一闪,第四乐句又回到了自然小调式。作曲家还突破了乐句的方整性——第一乐句是4个小节,第二乐句比第一乐句少一个小节,第三乐句割成了两个分句,一处使用了切分音,对意义上的重音的强调恰到好处,第四乐句的节奏与第一、二乐句相近,但不从强拍起,而变为从弱拍起。4个乐句在章法上竟没有一处是和另一处完全相同的,歌曲旋律的转折令人意想不到却又自然得体,气息宽广,结构精巧,于素雅中显露出生动的意趣,真是令人惊叹不已。难怪前苏联音乐界盛赞索洛维约夫·谢多伊的歌曲作品“体裁灵活新颖,手法别致,风格多样化,很少有雷同的感觉”。

从一首无人叫好,差点被扔进废纸篓的歌曲,最后成为世界名曲,这曾让谢多伊感慨万千,他说,越有内涵、越有深度的作品,它的艺术魅力往往不是一下子被认识的。历史上许多优秀的作品也经常遭到的不公正待遇,但时间是最为公正、最为铁面无私的检验标准,“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黄沙始到金”,杰出的作品终究不会被历史的尘埃湮没;优秀作曲家的出众才能亦不会被压抑,人们的审美趣味使这些金子发出他们本身具有的耀眼的光辉,《莫斯科郊外的晚上》即是这当中最好的一个例证。

这首抒情歌曲近半个世纪来所以具有魅力,不仅仅在于它的艺术上的成功。当时的苏联评论界认为:“杜纳耶夫斯基的《祖国进行曲》中的爱国主义主题在索洛维约夫·谢多伊的《莫斯科郊外的晚上》中借另一种形式,以新的面貌出现。”歌曲的内涵在传唱过程中被大大延伸了:它已不是单纯的爱情歌曲,也不仅仅是歌唱莫斯科近郊夜晚的景色,它已融入了俄罗斯人民对祖国、对亲友、对一切美好事物的爱。

(薛 范)

真挚情感的出色演绎

当代其他国家的歌曲通常翻来覆去就是爱我、吻我这类词语,而俄罗斯民族的歌曲则有着深刻的内涵和意蕴。现在,《莫斯科郊外的晚上》已成为苏联的代名词,许多人并不知道这个国度的国歌是什么,但没有人不知道《莫斯科郊外的晚上》。

这首乐曲并不拖沓冗长,而是十分的简短精练;歌词亦不深奥晦涩,而是非常的简单明了;其所要表达的主旨也不似有的乐曲那样扑朔迷离,让人捉摸不定,难以把握,而是意向集中:一个男青年在黎明即将分别之际,向他的心上人欲有所倾诉却又不知如何开口,只好在自己的内心中默默地为心上人祝福,并将这一个夜晚深深地印在脑海中,给自己留下永生的记忆。悠扬绵长的配乐更增添了歌曲的生命力,使他要表达的内涵得以完美的展现。那乐声听起来如泣如诉,而末尾那一段反复的咏叹,更将人的思绪摇曳至远方,似乎能够摆脱时空的限制,也来到莫斯科,看到那在歌曲中,词作家和曲作家共同创造的宁谧而深情的夜晚,看到这一对情人的灵魂倾诉。

乐圣贝多芬说“音乐是比一切智慧、一切哲学更高尚的启示”,“音乐当使人类的精神爆出火花”,“文字是被束缚了,幸而声音还是自由的”,这在《莫斯科郊外的晚上》之中体现得十分明显,没有更多、更纷繁复杂的修饰音符,简单的乐曲像小溪中潺潺的流水一样流淌过听众的心田,让人感受到小草得到春雨滋润灌溉般的舒适。聆听乐曲就像在听一对恋人在喃喃细语,其中的绵长情意是有限的文字所无法表达的,但随着乐曲的回环往复,此种印象会不断加深。贝多芬在致威廉格哈德的信中还说:“描写是属于绘画的。在这一方面,诗歌和音乐比较之下,也可以说是幸运的了;但它的领域不像我的领域那样受限制;但另一方面,我的领域在别的境界内扩张得更远;人家不能轻易达到我的王国。”音乐是诉诸听觉的艺术,较之其他的艺术更能引起人的联想,也更能触动人的心弦。

索洛维约夫·谢多伊自己也曾经说过:“我始终认为,歌曲复杂或是简单,是并不重要的,终究不是因为这点才受人喜爱。只有当人们在歌曲里寻找自己生活的旅伴、自己思想和情绪的旅伴,这样的歌就会受人欢迎。”《莫斯科郊外的晚上》所以广泛流传的秘密也正在于此。用中文演唱的《莫斯科郊外的晚上》早已深入我们的生活,融入了我们的体验和感情,从某种意义上说,它已经成为地地道道的中国歌曲了。

(佚 名)

大师传奇

DASHI CHUANQI

瓦西里·索洛维约夫·谢多伊是苏联时期最负盛名的作曲家之一。他出生于圣彼得堡一个扫园子工人的家庭当中。他的父亲会拉手风琴,母亲是唱民歌的好手,哥哥姐姐也都喜欢弹弹唱唱,所以瓦西里七八岁时便能把听来的歌曲用吉他和曼陀林流利地弹奏出来。大楼里有一家小电影院,那里有一架钢琴,瓦西里在课余之际经常去帮放映师整理影片胶卷,放映师也因此允许瓦西里弹一会儿钢琴。瓦西里无师自通,他仅靠自己的听觉,很快学会了演奏一些曲子,并且成了学校晚会上不可缺少的小钢琴家。

谢多伊(1907~1979)

十月革命后,谢多伊一家从阴暗的地窖里搬到了一所有钢琴的宽敞的住宅里。10岁的瓦西里也开始跟一位女教师正式学习钢琴。中学毕业以后,瓦西里先后在好几处俱乐部和文化馆工作过。这位不到18岁的少年经常随着舞台上剧情的发展进行即兴伴奏,充分显露出他的才华。1929年,瓦西里考取了列宁格勒的中央音乐专科学校。两年后他转入音乐学院作曲系,于1936年毕业。卫国战争期间,他曾先后在战地流动剧院“海鹰”以及波罗的海舰队演员小组担任艺术指导。使他荣获全民声誉的是卫国战争期间的《海港之夜》,而他最光辉的作品是《莫斯科郊外的晚上》(1956)和《如果是全球年轻人》(1957),这两首歌传遍了全世界。从1948年起,谢多伊担任列宁格勒作曲家协会的主席。他获得了苏联国家文艺奖(1947),先后两次荣膺了苏联人民艺术家(1943年和1967年)的最高荣誉称号。瓦西里·索洛维约夫·谢多伊早期的作品真挚、纯朴,战时则略带忧伤,战后又转向开朗、乐观和幽默,而20世纪60年代后则显得深沉、成熟而感情细腻。

瓦西里·索洛维约夫·谢多伊擅长写抒情歌曲和诙谐歌曲。他的进行曲数量不多,但也丝毫不见得逊色。他一生曾为40多部影片配乐(自然少不了电影插曲),并创作了400来首各种样式、各种风格的歌曲。其中最为我国人民熟悉的,除《莫斯科郊外的晚上》之外,还有《海港之夜》、《春天来到了我们战场》、《共青团员之歌》和《出发》等。

悠扬清音

YOUYANG QINGYIN

维克多·阿尔卡吉耶维奇·别雷的《小雄鹰》和布朗介尔的《游击队热列兹涅克》及《肖尔斯之歌》在苏联歌曲的发展道路上开创了叙事性歌曲的先河。其中《小雄鹰》亦如同《莫斯科郊外的晚上》一样,在人们中间广泛流传。《小雄鹰》是反映苏联国内战争时期共青团员的战斗生活的话剧《小伙儿们》里面的一支插曲,只有一段歌词。话剧演完,观众散场出来时都唱着:“小雄鹰,小雄鹰,你高飞在云天……”《小雄鹰》成了苏联青年勇敢的浪漫主义激情的音乐标志。

歌曲《小雄鹰》深沉悲壮的叙述音调,优美的旋律和富有表情的吟诵的有机结合,语势气氛的真实感——这一切构成了作品的独特风格特征。音乐学家阿·索霍尔曾这样评价这首歌曲:“在主题和音乐气质上极为接近的两首歌——杜纳耶夫斯基的《卡夫霍卡之歌》和别雷的《小雄鹰》今天仍为现代听众所接受。除其他原因外,显然,吸引人的是这两首歌具有异常丰富的艺术形式。”

※ ※ ※ ※

《在靠近前线的森林里》于1946年获斯大林文艺奖二等奖。卫国战争期间反映战争的歌曲非常多,但是像这样一首采用圆舞曲体裁,抒情、深沉甚至略带伤感的歌曲并不多。米·伊萨柯夫斯基在回忆这首诗的创作过程时写道:“诗写于卡玛河上的契斯托波里亚市,当时正是战争的第二年。俄罗斯森林染上了一片秋色,四处静悄悄的。这是刚下战场的战士不习惯的宁静,是手风琴也打不破的宁静。”伊萨柯夫斯基把诗寄给了布朗介尔。几个月后,他从收音机里听到了叶甫瑞姆·弗拉克斯演唱的这支《在靠近前线的森林里》。

歌曲前半部分的小调性旋律唤醒人们对家乡、对和平生活的回忆。作曲家在原来的基调上增添了人们非常熟悉的俄罗斯古老的圆舞曲《秋之梦》的音调,使得这首歌曲同某种十分珍贵的东西——无论战争怎样严酷都无法从人们记忆中抹去的东西联系起来了。布朗介尔后来写道:“我们战时创作的一些抒情歌曲是想让战士们有可能和他的亲人交流,向远在大后方的、相隔千里的女友、未婚妻和妻子吐露自己隐蔽的思念。”这支感人至深的圆舞曲蕴涵着高尚的公民感情和英勇的力量。歌曲后半部的大调性旋律则是战斗的召唤,激励战士们为了祖国、为了亲人、为了美好的一切去狠狠地打击敌人。

据说,当这首歌曲第一次在广播电台播送时,莫斯科一家医院有位伤员打电话到电台,他说:“我是一个手风琴手,常演奏《秋之梦》,你们播放《在靠近前线的森林里》这首歌,我没听清作者的名字,他大概也是我们的战友吧!难道不是?那么他从哪儿知道我的?好像整个战役都在我们身边似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