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德彪西《大海》:印象主义音乐的开山之作

德彪西《大海》:印象主义音乐的开山之作

时间:2024-07-19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第31部大海克洛德·阿切利·德彪西★印象派音乐的开山之作★一首风格迥异的交响诗★20世纪的经典音乐德彪西被人们普遍认为是印象主义音乐的奠基人,他是法国名列第二的作曲家,是钢琴音乐的最优秀的创作者之一。这种审美思想在德彪西的交响诗《大海》中得到充分的揭示。这一首交响曲由不同寻常的调性形成相互依存的调性关系,像是表现大海呼吸的节奏。

德彪西《大海》:印象主义音乐的开山之作

第31部 大 海

克洛德·阿切利·德彪西(法国1862~1918)

印象音乐的开山之作

★一首风格迥异的交响诗

★20世纪的经典音乐

德彪西被人们普遍认为是印象主义音乐的奠基人,他是法国名列第二的作曲家,是钢琴音乐的最优秀的创作者之一。他的音乐代表了从19世纪浪漫主义音乐到20世纪印象主义音乐的主要过渡。听德彪西的《大海》令人感到神奇的是,你即使完全不懂音乐,也能发现音乐的美妙。

——美国著名乐评人 古尔丁

印象派音乐在音乐史上有着极为重要的地位。它在音乐创作上开辟了一条新的道路,使音乐以一种全新的面貌奉献给世人,并对近代的音乐创作产生极为深刻的影响,以至其后有许多音乐家都有印象主义的音乐作品,如意大利的雷斯庇基,法国的杜卡、拉威尔,西班牙的法雅,英国的戴留斯,德国的雷格,俄国的斯克里亚宾等。在诸多印象派音乐大师中,最著名的要算是法国的德彪西。如果说贝多芬代表了18世纪的音乐,那么德彪西就是19世纪音乐界的太阳。他在法国音乐史上占有极重要的地位,被认为是自拉缪死后200年法国音乐的顶峰。他的音乐如梦幻一般闪烁着光与色彩,著名文学家罗曼·罗兰称他为“伟大的梦境画家”。当代著名小说家米兰·昆德拉说:“德彪西想把我们迷住,而不是让我们感动。”但他只说对了一半,因为当德彪西的音乐将我们迷住的同时,我们就已经被感动了。

德彪西的音乐为印象派音乐的发展奠定了雄厚的基础,更重要的是,他的音乐将后来的20世纪作曲家们引入到了一个几乎是全新的音乐天地。因此,人们把德彪西看作20世纪音乐界一位承先启后的人物。正如一位音乐学者所说:“他结束了一个时代,把那个时代中的成就推到了顶峰,同时他又为一个新的时代开辟了道路。今天,他的音乐比他逝世时更有生命力了。”

作为20世纪最伟大、最重要的作曲家之一,德彪西发展的新音乐语汇几乎对20世纪的每一位作曲家都有影响。他以形式音调的管弦乐酝酿出倦怠的官能世界,他的音乐达到了近乎忘我的境界,他创新和声旋律。在他的音乐中,色彩、音色与节奏的重要性绝对不亚于和声与旋律。虽然他的作品还存在着调性,但是已经濒临溃散。经过德彪西创新之后,音乐创作就不再被既定规则所限制,改革风气从此一发不可收拾。

艺术对于德彪西而言,首先是一种美的享受与体验,它应该体现法兰西民族清晰、雅致、简洁而又高贵的特性。这种审美思想在德彪西的交响诗《大海》中得到充分的揭示。在此之前,大海这个主题基本上都被演绎成了烟波浩渺、波澜壮阔的风格,而德彪西的音乐却采取了一种新的、几乎是陌生的手法,成功地完成了这部作品。后人称《大海》是“最优秀的法国交响乐”,其简洁的形式、敏感的笔触、精致的配器以及追求音响和色彩的和弦,都异常自由地表现了自然与想象力之间神秘的联系,印象派音乐风格的精髓和特点都在这部经典之中淋漓尽致地发挥出来。

旷世杰作

KUANGSHI JIEZUO

德彪西的《大海》作于1903年至1905年。在此期间,德彪西先在其妻罗莎莉家开始动笔,1904年他抛弃了罗莎莉,与艾玛私奔到泽西岛,在艾玛身边完成了配器。德彪西认为,此曲创作源于记忆:“大海为什么在冲刷着布尔果尼的斜坡?我拥有数不清的记忆,这些在我的感觉里比实景更有用。因为现实的魅力对于思考,一般来说还是一项过于沉重的负担。”“谁会知道音乐创造的秘密?那海的声音,海空划出的曲线,绿阴深处的拂面清风,小鸟啼啭的歌声,这些无不在我心中形成富丽多变的印象。突然,这些意象会毫无理由地,以记忆的一点向外围扩展,于是音乐出现了,其本身就自然含有和声。”

《大海》为德彪西最大的一部交响音乐作品,由3个不同内容的乐章组成,但每个乐章之间又有内在的联系,集中起来构成一部完整的作品。它表现了“大海”的景色及其富有动态的性格,并通过整个乐队的不同音区,极为强烈地表现出“大海”中各种画面的色彩。乐曲在时间和空间上给人以完整的“海”的印象和对海的幻想。新颖的和声、短小的旋律、丰富的音色、自由的发展,这些印象派的手法,都生动地刻画出了一幅幅大海的生动画面。

《大海》以一系列优美精细、音响丰富的“印主义”音乐,为音乐中的浪漫主义画了一个句号,同时又开启了20世纪音乐崭新的时代大门,开发了任何音乐家都没有发现过的奇怪的音乐世界。

——世界著名法国钢琴家 斯达威

交响诗《大海》能够解放人的想象力,更需要用人的想象力去再创造,它将想象释放、牵引、拓展,升华到情景的将心比心,从而焕发难以言喻的美。德彪西有足够的才华让听者闭上眼睛,而将自己在幽邃岁月中感受到的种种造成声音,交给听者的耳朵和心灵去调和。

——法国印象派学者 尚·米歇尔·内多

《大海》所含3首交响素描分别为:第一首“从黎明到中午的大海”,从大海在黎明时的安详开头,由一个描述海妖的简单双音开始展开部,其中多为对天空与云彩、阳光在海上千变万化的光影的描述。这一首交响曲由不同寻常的调性形成相互依存的调性关系,像是表现大海呼吸的节奏。第二首“浪的嬉戏”,表现海的戏谑的盛怒中,水花涌现出的各种色彩。这段音乐就像是澎湃的波浪卷起的形态,其音乐时间几乎完全无法捕捉。它借不断的轮流来延续,看似要溃解、消失,又不断再度涌现。在音乐的继续发展中,英国管奏出可爱的第一个主要动机,给人以悠闲的感觉。第三首“风与海的对话”,以引进分化的手法,表现两种力的关系;这一部分开始时,定音鼓的震音刻画出远方激动、漂浮着的雷声;之后,音乐描写了海风吹到海面,引起阵阵骚乱的潮声,似乎暴风雨将至,但又一切猝然沉寂,只听到远处传来越来越强的海妖之歌,最后众赞歌在欢腾的高潮中重现。巴托克认为:“德彪西在《大海》中构思出一套新的发展方式,其呈示和发展的观念共同存在于不断涌出之中。这种涌出使作品无须乞灵于预先设定的任何形式,只凭借它本身的力量向前推进。”

关于本曲,曾有这样一件趣事。有一位从来没有亲眼见过大海的绅士,在无意中欣赏到乐队演奏的德彪西交响音画《大海》时,仿佛真的看到了惊涛拍岸、浪花飞溅的大海景象,这给他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象。于是他决定亲自去看看大海,但当他见到了真正的大海,反而觉得有些“不够劲”了。待他旅游归来,得以再次欣赏德彪西的交响音画《大海》时,才找回当初的感觉。此时他不禁惊叹道:“哦!这才是大海啊!”

经典赏析

JING DIAN SHANG XI

皈依德彪西的《大海》

自己是个循规蹈矩的人,可一心向往的,却是江畔屈子的仰天长啸、阮籍先生醉酒后在山岭间的恸哭、梵·高笔下痉挛的色彩,以及一切离经叛道的思想火花。所以,感知艺术的另一重洞天时,觉得那意境,如一群蓄力已久的鸥鸟于碧海青天间欢叫着扶摇直上。海风,在我心头卷起千堆雪。仰头遥望,虽不能立即追上鸟儿的踪影,还是满怀欢喜和钦佩。

德彪西的《大海》,就这样别开洞天——站在世纪这一端,那端的独行者已成为孤帆远影。月光爬上窗棂的时刻,我释放出唱片里的小精灵,摸得到音乐与月色熔融时,发出的冷艳与暖香。说到冷,作个比方:听罗西尼,我眼见他使劲朝我微笑,仿佛在说:“喂!喜欢我吧!”犹豫片刻,我只好答应;而德彪西呢,总是一副“悉听尊便”的面孔,简直像个独自玩耍的孩子,任性地把一切不能相知的人拒之门外。说到暖,则是因为他的音乐深处其实饱含着散发出光和热的体贴,为乐于与之嬉戏的有情人展开温柔的怀抱。那是夜色里的一轮光晕,太阳下的一小片阴影。

有人说,德彪西是个“没有激情的诗人”,原来,他的冲动就这样悄然释放在疏影横斜、暗香浮动之中了。对德彪西的《大海》,我几乎没有炫目的感觉。织成乐曲的语汇如此清新、准确、健康、节制,闪着淡淡的光泽,覆盖了从白到黑之间的所有灰色。比喻成画作,它们近看精致清晰,远观则朦胧如梦,有着舒缓的轮廓,苦心的经营为美所化,了无痕迹。我也曾认为他的音乐是个风雅然而幽闭的小天地,但后来我发现,如果以诗心和想象力与之晤面,那个世界就变得真实而完整,因为在音乐背后有个深刻的灵魂正在诉说着内心。神经被音乐和茶水滋润得富有弹性头脑也更清醒的时候,我不觉得他属于“印象派”,甚至不觉得他是创新者。艺术的内涵,原来就是“儿童乐园”里天真的嬉戏。(www.xing528.com)

《大海》每个跳动的音符都是由德彪西的心血化成,堪称人类创作的最美妙的音乐。它仿佛是音乐为你刮的一阵春风,下的一场细雨,安顿人类既空虚又浮躁的灵魂,令人心旷神怡,神清气爽,正好是心浮气躁,茫无头绪时的一副清新剂。

——南京音乐学院教授 林 丹

听德彪西的《大海》时,如果面前有片绿叶,我会满怀珍爱地望着它,但当我企图读出生命的脉络时,才发现,美,是经不起凝视的。作曲家牵挂的,正是面对平凡景物时含情脉脉、若有所思的神态。德彪西极度敏感,说自己有时从灌木深处嗅到了大海的气味,我读到后,想象他弹琴时,那闪烁着梦幻的目光也许忧郁而温存,竟深怀莫名的感激。人在漫长的生命里,心底难免积累一些风声雨声落花声,日常生活中,它们稍纵即逝或黯然缄默。在《大海》中,德彪西用全部热情和温暖唤醒了你内心的声音和幻想,此情除了“感激”,如何名状?

世事越来越混沌,而音乐却永远那么美好。从一切一切的纷繁芜杂中抬起头来,我仍然皈依了音乐,皈依了德彪西,皈依了那首永不褪色的《大海》。

(佚 名)

一幅美丽的音乐画

窗外的雨一直也没有降下来,不时有闪电和雷声从幽黑的夜空中划过,空气闷热而潮湿。夜已经很深了,电脑音箱中隐隐流淌着那首熟悉的《大海》,缓缓地随着指尖划过键盘,缥缥缈缈地在陋室的上空弥漫开来,也在我的脑海里极为舒缓地律动着。

德彪西的这首《大海》以形式音调的管弦乐酝酿出倦怠的官能世界,在音乐中达到了近乎忘我的境界,开拓了音乐的新天地。他的音乐才能在这首乐曲中得到了充分的发挥。作者巧妙地运用音响描绘出大海变幻多端的画面:海上静悄悄的黎明,旭日从海面浮起、冉冉上升,海面上波光粼粼。突然间,风起浪飞,波涛汹涌,海风呼啸,伴着惊恐的呼号声,这便是德彪西音画般的杰作。德彪西以后,再也没有人写出这样富有管弦乐音调色彩的作品了。那诗一般的美、梦幻一般的旋律,引领着人们走进一个不真实的世界,是逃避,也是追求。当这样的音乐响起时,就像普鲁斯特的嘴唇轻触小马尔德莱娜点心的那一刻,我们的心都是会颤栗的。

在我的记忆中,很多年的生活中已经很少能有这样一个宁静的夜晚,独自一人静静地坐在电脑前聆听那有如天籁的曲调,那几乎是一种浸入你肌体与灵魂的律动。以往,每当我一个人的时候,我都会反复播放这首《大海》。微微地闭上眼睛,后仰着靠在沙发上,去用心享受,任思绪飞舞。无论是在哪一种境遇下,这优美抒情的曲调总会让我平静和安宁。在每个辗转反侧的夜晚,那柔和的旋律就像一双温柔的手,轻轻地拂过我散乱的思绪,小心地安抚我的每一根纤细的神经,这是一首能够穿透人类灵魂、穿透时空的音乐。轻盈、安详、缥缈,有渴望的期待,似幽远的回声,在这种音乐的氛围中,我从不感到孤独。也许,正是那轻柔的旋律,似清风拂过水面,安抚、慰藉着我怅惘的心灵,让灵魂在夏夜里的宁静中升华。

《大海》中记载着我们人类共同拥有的信息,虽然这些东西从我们身上消逝掉了,但并不是消散在了无名的虚空之中,作曲家用那颗比常人更加纤细的心谱写出的乐章承载了这些记忆,使它们不至于化为乌有。于是,聆听这样的音乐就可以不时唤起我们的情感,那是一种辽远的感觉,带着一点淡淡的忧伤。

(佚 名)

大师传奇

DASHI CHUANQI

法国作曲家、钢琴家克洛德·阿希尔·德彪西1862年8月22日生于巴黎近郊的圣日尔曼·昂莱,7岁时开始学钢琴,但是他的音乐才能在10岁时就被肖邦的一位女学生发现,从此,音乐成为他的终身事业。德彪西从小就具有高尚品味,当同伴对那些便宜的糖果垂涎欲滴的时候,他却宁可选择一小块精致的蛋糕。当然长大后他也成为品味超卓的人士,买的书籍、印刷品无不美轮美奂。在饮食方面,他非常讲究,是个偏好鱼子酱的美食家,穿着更是尽善尽美、精心搭配,时尚所流行的衣饰都曾出现在他身上。总之,德彪西重质不重量。

德彪西(1862~1918)

1873年,德彪西考入巴黎音乐学院,进行12年的专业学习。作为一个天生的叛逆者,德彪西有满脑子疑惑,往往提出一些令人尴尬的问题,而自己却不以为然。他在音乐学院学习时也对老师提出诸多挑战,令法朗克、纪罗等音乐家七窍生烟,火冒三丈。而他的文化修养和艺术趣味,在这些年间有着决定性的发展。德彪西在这期间写出的一些浪漫曲,如《曼陀林》、《木偶》等,反映出他对独特的音乐语言的探索已经颇有一番新意而有别于同时期的后期浪漫主义。与此同时,他那精于感官享乐和讲究贵族气派的性格特征,也有十分鲜明的表现。1884年,德彪西以大合唱《浪子》获得盼望已久的罗马大奖,作为获奖者的一种物质待遇,他在罗马美第奇别墅生活了3年。

19世纪80年代末,德彪西从罗马回国后,便同象征派诗人和印象派画家开始密切交往,就此进入他创作的成熟和繁荣时期。从19世纪90年代开始的20年间,他的创作总结了欧洲音乐前一时代的成果,又为音乐的下一个新的时代开辟了道路,成为架通两个世纪的重要桥梁。由于他的具有开拓意义的创作,法国音乐在20世纪音乐文化中得以占有重要的地位。

德彪西也崇尚印象的瞬间交替和变幻,为了追求自由的色调对比,他套用姊妹艺术创造的先例——他运用暗示的功夫不下于马拉美,也学魏尔伦那样表达介乎语言与音乐之间的模糊不定的意境。尽管德彪西对当时人们称他为“印象主义者”一事极为反感,他倒确实是印象主义乐派的创始者。

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德彪西写了两部反映战争的作品:《英雄摇篮曲》和《无家可归的儿童的圣诞歌》,表明了他的爱国热忱。他在这一时期创作的作品,都签署了“克洛德·德彪西,法国音乐家”的字样。

德彪西的晚年是在疾病中度过的,他感到沉重的压抑,但依然挣扎着坚持写作。这时,他重又回到19世纪90年代接触过但中断了20多年的室内乐创作,可是计划中的6首奏鸣曲只写出3首。1918年3月25日,德彪西逝世于巴黎。

悠扬清音

YOUYANG QINGYIN

德彪西的钢琴小曲《月光》是一首迷人的作品,它以轻盈的乐音描绘出这样一幅静寂怡人的意境——在空中浮动的融融月光,辐射到夜晚的每个角落,柔和地笼罩着万物。此曲灵感源于象征主义诗人魏尔伦的同名诗篇,原诗描绘几个已故舞人在月光下跳着魔鬼般的舞蹈。不过德彪西的音乐着重于描绘月光的美丽与神秘。

※ ※ ※ ※

1892年至1903年是德彪西创作的黄金时期,《佩里阿斯与梅丽桑德》就是在这个时期完成的。《佩里阿斯与梅丽桑德》是印象主义乐派唯一的一部歌剧,也是德彪西创作风格的一次集中体现。这部歌剧是德彪西用了近10年的时间根据梅特林克的同名戏剧写成的,它来自于德彪西在各种音乐领域中的不懈探索。歌剧的每段音乐在舞台上都显得色彩斑斓,绚丽夺目,抒情性和戏剧性、欢快的基调与悲剧的色彩有机地融合在一起,使音乐产生了不同凡响的效果。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