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军队波兰舞曲-音乐经典

军队波兰舞曲-音乐经典

时间:2024-07-19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那首著名的《军队波兰舞曲》便是这种精心安排之作的完美典范。但肖邦之所以是肖邦,正是这些极为复杂的性格造成的,也正是由于那首充分展现着这种复杂性格的《军队波兰舞曲》所体现的。旷世杰作KUANGSHI JIEZUO《军队波兰舞曲》作于1838年,是肖邦音乐中最受欢迎、受到最高评价的伟大作品之一。

军队波兰舞曲-音乐经典

第12部 军队波兰舞曲

弗雷德里克·肖邦(波兰1810~1849)

★肖邦音乐中最受欢迎的伟大作品

★划分一个音乐时代的分水岭

★舞曲中的完美典范

这首《军队波兰舞曲》是划分一个音乐时代的分水岭。李斯特曾在他的所有演奏会中弹奏过此乐曲。正如标题所提示的,无比辉煌、壮丽,波兰的气质显得更加高贵。这一舞曲也多少具有一些戏剧性。它的每一个音、每一个节奏,都闪烁着生命与力的光辉。

——德国钢琴家 多米尼克

肖邦是浪漫主义时代最有独创性的艺术家之一。在第一流的艺术家中,肖邦是唯一把他的创作生活集中于钢琴上的大师。这个在39年的短暂生命中写下许多不朽乐章的音乐天才,一生都带着些许对音乐、对黑白琴键、对祖国波兰的不舍。从一开始,他就把自己的想象献给了键盘,他在这狭窄的结构中创造出了一个世界,他的天才甚至把钢琴的局限性也转变成美的源泉。不能演奏任何时间长度的持续音当然是钢琴的主要局限,肖邦却巧妙地克服了这一局限。对于现代钢琴风格的形成,他的功绩是不亚于任何其他音乐家的。肖邦用踏板把低音部相隔很宽的和弦持续下去,形成萦绕着迷人旋律的音群。他告诉学生:“必须让每个音符都歌唱起来。”在他的音乐中,精致的装饰——颤音、装饰音、轻盈的过渡句——魔术般地把那些单音延长了。所有这些总是安排得很顺手,音乐几乎像是自己演奏出来的。那首著名的《军队波兰舞曲》便是这种精心安排之作的完美典范。

肖邦一生不离钢琴,所有创作几乎都是钢琴曲,因而被称为“钢琴诗人”。他在国外经常为同胞募捐演出,但为贵族演出却很勉强。1837年他严词拒绝沙俄授予的“俄国皇帝陛下首席钢琴家”的职位。舒曼称他的音乐像“藏在花丛中的一尊大炮”,他用音乐向全世界宣告:“波兰不会灭亡”。肖邦晚年生活非常孤寂,痛苦地自称是“远离母亲的波兰孤儿”,他临终时嘱咐亲人把自己的心脏运回祖国。

肖邦命中注定不是那种击筑高歌、碧血蓝天、风萧萧兮易水寒式的勇士,他做不出拜伦、裴多菲高扬战旗冲锋在刀光剑影之中的举动,他也缺乏贝多芬对于命运刻骨铭心的思考。但肖邦之所以是肖邦,正是这些极为复杂的性格造成的,也正是由于那首充分展现着这种复杂性格的《军队波兰舞曲》所体现的。对作家、艺术家,人们更多的是通过他极具个性的作品把他和别人区别开来。作品的个人艺术印记越是鲜明、独特,就越具魅力,无法代替,因之便会流传后世,《军队波兰舞曲》就是如此,相信你一定也会被它的魅力所征服。

旷世杰作

KUANGSHI JIEZUO

《军队波兰舞曲》作于1838年,是肖邦音乐中最受欢迎、受到最高评价的伟大作品之一。因曲中的第一、二主题的旋律具有极为豪放、勇敢的军队性格,故全曲必须以严格的速度来演奏。事实上,这是肖邦所写的最华丽、最灿烂的波兰舞曲之一。关于此曲有这样一段轶事:一天夜里,肖邦在屋中独自弹奏此曲。正沉思于乐念之中,他突然产生了幻觉感觉到一群波兰武士及贵妇人侵入他的房中。于是肖邦在惊慌之际,拔腿逃出房间,整夜不见回来。

乐曲开始有一小段引子,引子的第一拍是中低音,用双手八度强有力地同时奏出,这轰然一响,足以使听众的心被吸附住,直到曲终再也无法离开。当我们在震动之后还来不及定神时,三条半音阶平行地向上卷起,又猛然顿住,以后是各种不谐和音,不同节奏交替,在情感海洋里到处掀起巨浪。戏剧性的紧张度愈演愈烈,直到觉得气都透不过来时,第一个即全曲最重要的、反复出现的英雄主题才豪迈、昂扬地奏出,真是“千呼万唤始出来”。

乐曲主体的构成为“ABA”三段体:第一段,A大调。在这一段中,作者充分运用了色彩性变调,生动地刻画出一群威武雄壮的波兰勇士,身着铠甲,腰佩战刀,雄赳赳地大步向前。第二段,从D大调至降B大调到C大调的频繁转调。本段之前有一个号角般洪亮的过门,紧接着出现的本段主题具有斩钉截铁般果断、刚毅的性格。第三段为第一段的严格再现。斩钉截铁的节奏、朝气蓬勃的音调,表现出这支军队威武雄壮的阵容、勇敢坚定的品格。右手双音旋律是富于感召力的英雄音调,左手坚实果断的节奏表达出必胜的信心。这个主题段落稍有变化(右手提高了音域,加入八度音)地重复一次,音乐的意境也随着更上一层楼。在高潮处,仿佛可以听到刀枪剑戟的撞击声。之后是一段由低谷逐步向上冲击的音乐。冲击得到暂时胜利后,引出一段不长的有抒情色调的感情浓重的音乐,仿佛战斗间歇中的某种感触,这感触很快转化为战斗的激情,导致再现英雄的第一主题。然后音乐进入整个曲式的中段。任何人听了这段音乐,都会不约而同地意识到,这是骑兵奔驰。左手八度的固定音型,象征马蹄声由远而近;弹奏起来也不轻松,被称为“钢琴家的绊脚石”。右手的旋律,是战士们勇往直前、所向披靡的声调。如果说前段音乐让我们“检阅”了一支“能战斗”的军队的话,现在我们听到的,则是一支“正在战斗”的军队。骑兵的壮观场面过后,经过过渡、控制、减速,音乐奇妙地落到一个单纯、弱奏的D音上,引出一段难以形容的旋律,流畅、委婉,有一丝哀伤,有一缕温情,还很高贵,又像梦幻的境界,与千军万马、气吞山河的气势形成强烈的对比。

听肖邦的《军队波兰舞曲》,让我有种幻觉,好像在迷糊的冰窟里旋转,四周白光一片。肖邦是个敏感的人,他能感觉到别人心里的每丝悸动,也会把他自己细腻的内心世界告诉你,通过音符,肖邦会更容易表达自己的感觉。尽管《军队波兰舞曲》没有贝多芬来得激昂,没有帕格尼尼来得怪诞,但它看似柔弱实为刚强的音符传递了肖邦并不坚强的感情和生命——忧郁、多情。

——北德意志爱乐乐团指挥赫 伯特·威德曼

这是肖邦钢琴作品中的顶峰,发挥出了最为壮大的气势,具有最为完美的结构,表达出波兰人民的民族气质及爱国心,具有典型的波兰民族色彩。这首优美的作品最先打动我们的是宏大的构想、高扬的乐念、强壮的效果灵感。肖邦借波兰舞曲这种体裁,把自己祖国过去的光荣、目前的悲哀与民众的愤怒以及对未来的憧憬,成功地表现了出来。

——英国著名钢琴家 布拉德·福特

结尾,音乐在这个“远离战场”的意境中流动、徘徊了较长时间,好像流连忘返。终于,音乐流入中音区及低音区,哀伤、温情、梦幻都隐去了,情绪再度激昂起来,斗争的火焰重新燃起,英雄刚毅的第一主题赫然而出,这也是主要主题的最后一次再现。尾声势如破竹,所向披靡,在胜利的欢呼、凯旋中结束全曲。

经典赏析

JING DIAN SHANG XI

舞曲中的极品

说到波兰音乐,无论你是不是喜欢古典音乐,马上联想到的肯定是肖邦。身体瘦弱而相貌英俊的肖邦不但是波兰音乐的代名词,在一定程度上甚至是波兰的代名词,他站在和哥白尼居里夫人比肩的位置上,200年来靠他那独一无二的钢琴乐曲来传递着这个欧洲最古老民族的声音:孤独、欢乐、彷徨、沉默,这也是斯拉夫民族的共性。在肖邦的所有音乐里,《军队波兰舞曲》是最为“波兰”的,因为他的其他音乐有很强的法国或是其他音乐发达国家的痕迹,比如沙龙味很浓的夜曲,结构庞大的叙事曲。而《军队波兰舞曲》却摇曳多姿,乐曲表达的内容、心情丰富多彩,因此听起来很是过瘾。

传统的波兰舞曲就是以风格雄浑、豪放而著称的,显示出波兰这个民族的尚武精神。在肖邦的这首《军队波兰舞曲》中更是集中体现了这一点。欣赏这首波兰舞曲时,我们仿佛看到了古代波兰的勇士们,那强健的体魄、豁达的胸怀、深刻而动人的虔诚融为一体,闪烁着骑士精神。

——蒙特利尔爱乐乐团指挥 菲利普·京斯顿(www.xing528.com)

哪些音乐是肖邦最好的音乐?这历来为所有肖邦的爱好者所争论,各种答案中很多人都选择了《军队波兰舞曲》。在我看来,《军队波兰舞曲》的造诣并不亚于肖邦的所有夜曲或是叙事曲,这些取自于波兰民族的音乐,短小精悍,始终给人以淡淡的孤独和忧伤感,而这是听音乐的最佳境界。李斯特的炫技音乐展示一种辉煌,舒伯特的那些小曲能让人忧伤到骨髓,莫扎特的音乐美得让人感到心慌。在肖邦的作品中,忧伤也始终伴随,而且又是这么自然,这么原始,这么平静。听肖邦的《军队波兰舞曲》,你会觉得世界上所有的一切全都消失了,只剩下唯美的音乐。这些层次感突出的音乐,这些激烈又舒缓的音乐,把所有隐藏在最深处的感情都释放出来。肖邦也许在别的音乐里把感情隐藏得过深,但这里是例外,所有的愤怒、所有的同情、所有的悲伤,全部在简单而又精致的旋律里面。他把音乐里对命运和生活的抗争的因素给柔化了,并淡淡地流露出来,或许这样的抗争更有力。要知道,抗争始终是肖邦音乐最大的一个特色。在经过《军队波兰舞曲》的反抗、呐喊之后,在经过前奏曲的发泄之后,肖邦终于平静地回忆起了波兰,回忆起了善良而充满幻想的波兰人,于是,波兰的抗争最终作为一种柔美的诠释释放出来,并取得了更大的效果。

同圆舞曲一样,《军队波兰舞曲》虽名为舞曲,但不适合用来伴舞。肖邦,这个出生于波兰的钢琴巨匠十分正确地把握了这种颇具波兰民族风味的乐曲,《军队波兰舞曲》的音色之美不但令别的钢琴家望尘莫及,就是在他自己另外的作品中,也是难有并列之作的。在这首曲子里面,肖邦的感情内容是非常丰富的,层次很分明,但肖邦处理得非常好,音色弱一点,就很容易凸现对节奏和力度的控制。可以说,肖邦这样做就是为了把音乐中的波兰特色给弹出来,而这正是他所具备的无可比拟的优势之一,是他音乐中的特色所在。

(李恩华)

还原真实的肖邦

肖邦被人称为“钢琴诗人”,这是一个非常妥帖的称号。琴声如诗,超越了时空。他的音乐,优美中蕴涵着忧伤,欢快中潜藏着愁绪,文雅中涌动着激情,宁静中埋伏着不安。他的《军队波兰舞曲》是钢琴的独语。钢琴像一艘奇异的小船,被肖邦驾驶着,随时准备开往他梦想和憧憬的地方。

我们常说起肖邦,我们常听肖邦。说熟了,听烂了,却往往很陌生。自以为走得很近,其实却可能离得很远。早在听到他的《军队波兰舞曲》以前,肖邦就已被同时代的著作、书信、回忆录以及各种文艺作品复制了无数次。肖邦被时代的多棱镜折射、漫延、变形、重叠、增殖、放大、删除,肖邦被人们各取所需,肢解、分离、重组。当肖邦传到我们的耳朵里的时候,他已经在乔治·桑的小说里如自己所愿地死了又死,剩下的呢,就是那个常年戴白手套,两眼因肺病而发黑,在“小狗”、“雨滴”、“离别”等很女性化的标题下演奏着的肖邦。

让肖邦复活吧,给他一架钢琴,让他再痛痛快快地弹奏一支《军队波兰舞曲》,让他从时代的多棱镜中走出来。从《军队波兰舞曲》来看,肖邦是一个任性的、有点神经质的人。他可以拒绝接受俄皇授予他的“俄国皇帝陛下首席钢琴家”的殊荣,却又不可思议地为了一个演出场所而给法国的一个部长写出一封措辞谦卑的信。乐如其人,他的《军队波兰舞曲》中既有夜曲细腻、幽美的品质,也有豪迈泼辣的风格。

在静夜里,我喜欢聆听肖邦的《军队波兰舞曲》,飘逸澄澈的音符优美地蹦跳着、流淌着,如歌如诉。尽管优美,但谁也不能否认蕴藏在这歌声中的忧伤,这淡淡的忧伤轻叩着听者的心情,使人如梦如幻,眼前仿佛出现许多往昔迷人的故事,你就是这故事中的主人翁,你在这些故事中流浪,在这些故事中恋爱……人们把肖邦的《军队波兰舞曲》比作抒情诗,实在不是夸张,文字的诗歌,永远无法传达出这样的意境。

坚强和软弱,伟大和渺小,激情和柔情,世俗和超俗,一起交织在肖邦身上,这才是真实的肖邦。一起交织在他的《军队波兰舞曲》里,这才是肖邦完整的音乐。

让我们还原一个真实的肖邦。

(施 慧)

大师传奇

DASHI CHUANQI

肖邦于1810年3月1日生于波兰中部邻近首都华沙的热拉佐瓦·沃拉。他的父亲法国人,母亲是波兰人。按照当时的国籍法,肖邦应该算作是波兰人。

肖邦(1810~1849)

肖邦成年之后伴随着许多的不幸,这不幸首先从他的初恋开始,这是一次无言但炽热的经历。他倾慕着一位波兰籍的女高音。这个女孩的歌唱生涯并不长,但在短暂的岁月里,她的表现十分出色,甚至是当时最出色的女高音。肖邦倾心于她,但她却全然不觉,一直到肖邦死后,她才通过文字知道了这个柔弱的人对她的爱慕。这段感情无果而终,但在肖邦的许多协奏曲中,仍能让人感受到他的情愫,例如《第二钢琴协奏曲》和《e小调钢琴协奏曲》。肖邦在他的书信中说:“或许,真的很不幸,我已经发现我的理想中人,虽然默默地,但我已诚心对她有半年之久。我想着她,而这些思绪全然表现在我的《第二钢琴协奏曲》的慢板乐章之中,我的小圆舞曲则是因她而来的灵感而作。”从这段话语中不难看出肖邦是个多愁善感的人。

肖邦的曲折还在继续。当他1829年毕业的时候正是波兰民族解放运动的高潮,环境的影响使他的爱国热情和民族感情日益高涨。他的老师和朋友都认为,肖邦的天才应该为民族而作曲,应该有民族性融于其中。肖邦从中受到了深刻的影响,他明白民族性也有旋律,这旋律从祖国的高山、河流、森林、草地中散发出来。1830年,肖邦带着老师和朋友们热切的期望和勉励,到国外去用艺术来歌颂祖国,为斗争中的人民添加勇气。但是,肖邦的敏感让他意识到,这可能是与祖国的永别,他慎重地选择了离开的日子,“一旦我离开,将成永别,我觉得我的离开只是为了死亡。”肖邦带着众人赠送的一只装满了祖国泥土的银杯,离开了波兰,离开了华沙,离开了他的家人,也离开了他深爱着的那位女高音。

在肖邦的身上,母亲的血统占着优势,他是在自己的音乐中强烈地突出斯拉夫民族因素的第一位伟大的作曲家,从此以后,斯拉夫民族因素归入了欧洲音乐的主流。在肖邦满含战争气氛的波罗涅兹中,波兰民族的血液沸腾得格外有力,它们那矫健勇猛而拱起的旋律犹如折弯的钢条,那骑士般的玛祖卡闪烁着火热而辉煌的姿态,甜蜜的柔情和风趣的卖俏贯穿在圆舞曲之中。除了这些精神化了的舞曲形式之外,肖邦还写了幻想曲、谐谑曲、叙事曲、即兴曲、前奏曲、奏鸣曲。他抒发感情有时像魔鬼般地神秘莫测,有时又像水妖般地令人销魂,但却永远是温暖而慈祥的。通过他的抒情而成为一种普遍语言的灵性在他那些光辉灿烂的练习曲中庆祝着最大的胜利,而那些夜曲则是他在孤独中的梦幻,他向静夜倾诉着一个人最恳切的渴望。他虽然在表面上是幸运的宠儿,但实际上,却和他那浪漫主义的许多同代人一样,也是一个饱经生活苦难的人。

1849年,这位天才的音乐家在巴黎逝世。在他的遗嘱中,他让人把自己的心脏运回波兰,而遗体则安葬在巴黎,紧靠着他最敬爱的作曲家旁。那只从波兰带来的银杯里的泥土也撒在了他的坟墓上。他的心脏运回了波兰,埋藏在哺育他成长的祖国大地上。

天才肖邦逝去了,哀之,悲之。他短短的生命中创作了无数动人的音乐,然而,他的整个生命却成为一篇走调的乐章。

悠扬清音

YOUYANG QINGYIN

肖邦在夜曲创作方面的成就极其辉煌,他在夜曲的传统形式中加入了无尽的戏剧气息和热情,《降A大调夜曲》就是一个明显的例证。本曲作于1836年至1837年间,乐曲的结构非常平行,为缓板,4/4拍,三段体式。第一段旋律在平静之中渗透着一种单纯,不过在第二主题出现的同时,气氛完全改变,出现了暴风雨般的热情,当这激动的情绪终了之时,第一主题再现,但由于受到了暴风雨的影响,第一主题发生了明显的变化。虽然此曲不大为乐评家所重视,但乐曲中柔美而富于诗意的旋律无疑体现着肖邦音乐的性格特征。

※ ※ ※ ※

肖邦的E大调练习曲《离别曲》是一首用于练习旋律的乐曲。据说,有一次肖邦听完他的一个学生弹奏的这首曲子,曾无限感慨地叹息道:“啊!我的祖国!”可见乐曲的旋律中的确融入了作者的思乡之情。此曲流传很广,曾被后人改编为管弦乐曲和现代轻音乐(改名为《我的心中响起一支歌》)。乐曲为不太慢的缓板,E大调,2/4拍,“ABA”三段体式。其中第一段的旋律极为优美,恰似波兰民间乐器——风笛所演奏的田园牧歌。中段旋律更为活泼,情绪也更为高昂,由B大调经过各种转调,最后回到E大调,反复第一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