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音乐经典:《邀舞》,重要的里程碑

音乐经典:《邀舞》,重要的里程碑

时间:2024-07-19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第8部邀舞卡尔·马力亚·冯·韦伯★世界音乐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圆舞曲中的精品★欧洲最流行的圆舞曲之一《邀舞》用音乐这门特殊的语言为我们讲述了一个美丽的故事。从此,《邀舞》成为具有辉煌的管弦乐色彩的乐曲,流传更为广泛。尾段,音乐又回到开头的“邀舞”,表示在尽兴舞歇之际,男女舞者殷切地相互致意。其中,钢琴曲《邀舞》最为脍炙人口。

音乐经典:《邀舞》,重要的里程碑

第8部 邀 舞

卡尔·马力亚·冯·韦伯德国1786~1826)

世界音乐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

★圆舞曲中的精品

★欧洲最流行的圆舞曲之一

《邀舞》用音乐这门特殊的语言为我们讲述了一个美丽的故事。那略显低沉的音色,代表着一个心中怀着热情,却竭力显示端庄的绅士;而柔美的曲调勾勒出华服之中美少女那温婉恬静的情态。这是一次成功的尝试,也是世界音乐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

——德国莱茵歌剧院院长 索芬达

浪漫乐派在音乐史上的地位不言而喻,这一时期不但盛产伟大的音乐家,而且音乐体裁空前广泛,是人类艺术史上的一大宝库。身为浪漫乐派的先驱,韦伯的音乐创作带有浓厚的浪漫主义音乐风格,他的歌剧美轮美奂,钢琴曲前无古人。他的作品结构精致匀称,旋律富有歌唱性,几乎每一部都是超凡脱俗的经典之作。没有一个作曲家的音乐比韦伯的音乐更近于“天籁”了。很多乐评家称韦伯的音乐为不含任何杂质的“纯音乐”。

《邀舞》是韦伯这位天才作曲家为我们留下的传世杰作之一,它的成功并不在于用音乐的旋律打动我们的灵魂,也不在于以乐曲中深邃的思想引发我们对生命和生活本身作严肃的思考,它的成功只是由于借助音乐讲述了一个故事,一个在19世纪欧洲上流社会的社交舞会上经常出现的场景:倾慕的眼神,热情的邀请,委婉的拒绝,含蓄的允诺。一切看起来都是那么的浪漫,一切看起来都是那么的简单,而在简单的背后却显露了韦伯的音乐天赋。

《邀舞》的音乐像一首具有浪漫色彩的抒情诗篇,宁静和谐的旋律如一涓细流潺潺流出,仿佛蕴涵着许许多多说不完的话,虽然神圣,但又不是不能触摸。每个音符仿佛都是从内心发出,而蕴涵其中的故事也随着精致、优雅的旋律源源不绝地流出。作曲家对舞者内心细致入微的刻画早已深藏在音乐当中,从而使《邀舞》成为音乐发展史上一部划时代的作品。

旷世杰作

KUANGSHI JIEZUO

《邀舞》又称《华丽回旋曲》,是韦伯于1819年与他的歌剧《自由射手》同时完成的一部钢琴曲。1821年6月25日,韦伯在柏林的一次音乐会上亲自演奏了这首曲子。后来柏林的施雷泽革乐谱出版社出版了此曲的乐谱,标题页上印着“作曲家在柏林的音乐会上演奏此曲”。在韦伯去世15年以后的1841年,他的歌剧《自由射手》在巴黎演出。为了迎合巴黎观众的欣赏习惯,歌剧中插进了芭蕾舞,就用《邀舞》作为芭蕾音乐,请柏辽兹配器。从此,《邀舞》成为具有辉煌的管弦乐色彩的乐曲,流传更为广泛。

作品的首段和尾段表达出了一个与跳舞密切相关的情节内容。首段是乐曲的引子,音乐开始时是一段大提琴轻声的独奏,音调宽广、温暖而热情。用作者的话来说,这是一个庄严的青年男子对他的女舞伴“第一次提出跳舞的邀请”。接着是一个轻盈典雅的下行音阶,这即是“少女推诿的回答”。这样的“对话”进行了多次之后,乐曲进行到了第二段:一个热情奔放、雄壮激昂的圆舞曲,即表明舞者欣然起舞。尾段,音乐又回到开头的“邀舞”,表示在尽兴舞歇之际,男女舞者殷切地相互致意。这首作品也是音乐会上经常演奏的曲目之一。

到了20世纪,《邀舞》在芭蕾舞台上获得了新的生命。1911年,俄国贾吉列夫芭蕾舞团的编导福金采用《邀舞》作为芭蕾音乐,根据法国诗人戈蒂埃的一首诗,编成了舞剧《玫瑰精》。舞剧的场景是在一个少女的卧室里。少女披着白斗篷、戴着镶有缎带的软帽,从第一次参加舞会后回到家里。她把手里拿着的玫瑰花放到嘴唇边,脱下斗篷和软帽,朦胧入睡。花落在脚下。伴随着飞瀑溅落般的下行音阶,玫瑰精从窗户里跳了进来,他穿着紧身衣,玫瑰色的衣服上装饰着玫瑰花瓣。最初,他没精打采地在房里独舞,接着,他站到少女的椅子后面,把她扶起来,随着圆舞曲悠扬的曲调,和她一同翩翩起舞。少女还是闭着眼睛,像梦游一般。跳了一段时间,玫瑰精又把她轻轻扶回到椅子里,给她最后一吻,然后跟着快板音乐的最后一小节,纵身跳出了窗外。尾声从缓慢的大提琴独奏开始,少女从梦中醒来,她以手抚额,想起了梦中的情景,环顾四周,不见了玫瑰精。玫瑰花依然躺在她的脚下——她把它拾起来,陷入了沉思。

韦伯无疑是一位介于古典派和浪漫派之间的承前启后的人物,但总的来说,他的作品风格依然明显偏向古典主义。前苏联著名音乐评论家鲍里斯·阿萨菲耶夫认为:“韦伯的创作中,属七和弦的作品显然过多,这种和弦适应一切的能力,使韦伯那充满诗意的浪漫主义宝贵种子的萌发受到了抑制。”

《邀舞》是在正式音乐作品中采用圆舞曲的最早的一例,并以技巧华丽而著称。其旋律语言近似当时奥地利和德国流行的圆舞曲的音调,和声质朴、清新而富于表现力。整个乐曲的音乐形象具体生动,饶有风趣,是韦伯给我们留下的为数不多的优秀作品之一。

——意大利著名钢琴家 弗朗斯基·查普林

经典赏析

JING DIAN SHANG XI

标题音乐的先河

韦伯是欧洲浪漫主义初期的代表人物。他从小跟着父亲学习音乐,是受贝多芬晚期作品浪漫主义因素影响,最早建立浪漫主义创作风格的作曲家。他的代表作有歌剧《自由射手》、钢琴曲《邀舞》等,还创作了很多其他体裁的音乐作品,如钢琴协奏曲、交响曲等。其中,钢琴曲《邀舞》最为脍炙人口。

《邀舞》是韦伯在1819年为新婚妻子生日而写的一首标题钢琴曲。乐曲由序奏、4首小圆舞曲及结尾组成,其结构严谨,旋律优美、流畅,音乐语言形象、逼真,描绘了一场生动、热闹的舞会。乐曲开始,一位风度翩翩的绅士在舞会上向一位贵妇人邀请,经过非常有趣的结识─交往─跳舞─致谢─行礼─告别,表现了19世纪上流社会的一个生活场景。由于这部作品音乐语言生动,手法新颖,民族色彩浓厚,因此备受人们的喜爱。

韦伯这首《邀舞》挺特别,确实称得上杰作,具有足够的戏剧性和美感,其雍容华贵之处比之大型交响乐的圆舞曲毫不逊色,而整首曲子由一个戏剧化的场景铺陈而上,演奏者必须将第一人称的心境转折处理得恰到好处,也是其趣味所在。

——国际舞蹈明星 阿依达·戈麦斯

《邀舞》曾是欧洲最流行的圆舞曲之一,也是众多舞会上必选的经典曲目。春意盎然的夜晚、庄严的邀请,共同构成了一个浪漫的场景。韦伯对音乐的独特感悟使《邀舞》具有经久不衰的魅力,成为世界音乐中的经典。

——法国塞纳芭蕾舞团团长 皮切尔

柏辽兹是举世公认的“配器大师”,很多前人的钢琴曲一经他手就变为气势宏大、各声部和谐的管弦乐曲,而且为原曲增色不少。其中以《邀舞》为这一类音乐的代表。柏辽兹将《邀舞》做了出色的编配,他根据乐队需要,把原作的降D大调改为D大调,序奏由大提琴在低音区从容不迫奏出绅士邀请的旋律,曲调宽广、温暖而热情,乐句的尾音停留在不稳定的4度“fa”音上,以表示征询。接下来的旋律表示女方因腼腆而谢绝,音乐由单簧管在高音区奏出轻盈、典雅的曲调,并停留在尾音上。绅士再次执意邀请,交谈一阵后,那女子终于应邀起舞。这两段对话式的旋律重现,并加进了装饰音,使旋律变得更为恳切、真挚,对话旋律结束在主音上,舞会便开始了。(www.xing528.com)

乐曲的第二段是舞会的舞蹈场面,它是整个作品的核心,篇幅是由4首小圆舞曲组成,生动地表现出男女双方丰富多姿的舞步。接下去,音乐经过发展,前面出现过的4首圆舞曲主题频频再现,第一圆舞曲主题将音乐推向高潮,舞蹈圆满、热烈地结束了,但乐曲未完,作者巧妙地安排了一段尾声。

尾声部分,序奏中代表绅士的大提琴旋律和代表女子的单簧管旋律在这里重新出现,表示绅士彬彬有礼的致谢,女子也回礼、告别。舞会留下了美好的记忆。

《邀舞》是舞曲音乐和生活内容相结合的一个典范,开创了标题音乐的先河。

(佚 名)

解读《邀舞》

音乐的语言是作曲家创作乐曲的一套表情达意的体系,也就是说,一首音乐作品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美,要通过旋律才能表现出来。大多数的旋律,总是由上行或下行的旋律线交替组成,形成波浪形的线条,以此体现人类感情海洋中的波澜起伏,塑造个性鲜明的音乐形象。因此,音乐中常常在前面上行疑问音调的后面,出现下行音调作为呼应,造成一问一答的效果,韦伯的《邀舞》便是这种情况。它表现了在某个非常正式的场合,一位绅士邀请一位小姐跳舞,在几次谢绝与再邀请后,年轻美貌的小姐还是答应了绅士恳挚的邀请。于是,整个盛大的舞会场面也由此拉开。乐曲的开头是一个大提琴奏出的引子,在低音区缓缓而来,逐渐升高,象征着一个英俊的绅士一进大厅,就被远处一位身着白色裙子的女子所吸引,他无法控制自己不去看她,他的心怦怦直跳,可是他还是保持着绅士的冷静和仪表,慢慢走向她,发出诚挚的邀请,这是他发起的第一轮攻势。单簧管在高声区轻柔地做了回答,小姐似乎是意料之中地拒绝了他,然而绅士决心一定要邀请成功。在几个回合后,小姐终于答应了绅士的请求,挽着他步入场中。

舞会正式开始,乐曲进入第一个部分。在一组组逐渐爬升的旋律中你都会感觉到自己不由自主地旋转起来。这部分的音乐轻盈、流畅,长笛和短笛奏出流水般的旋律,仿佛鸟儿在枝头的歌唱,又仿佛是舞会中姑娘们快乐的银铃般的笑声。乐句由低处向高处走,显得很雄壮,也许这是绅士们的齐舞,刚毅威严,首部到此结束。

接着音乐进入中部乐段,舞蹈在这个时候变换了舞姿,音乐不再像前面那样热烈,而是显得非常天真烂漫,舞蹈在小幅度的跳跃与互相变换位置中变得惬意、舒缓。这一段落的音乐显得十分有童趣,让人一下子从金碧辉煌的舞会大厅飞到了乡间的草地上,看那里的一群孩子快乐地舞蹈。铜管在这里显得非常惹眼,号角声能听得非常清楚,也许这一段是整个舞蹈中最好看,也是难度最大的,所有的人看上去都有些紧张,谁都不敢怠慢这即将来临的高难度动作,弦乐快速的音阶上行加上定音鼓在这里不断地烘托,使舞蹈变得异常的热烈和精彩。舞蹈者们完成了一个又一个的高难度动作,一个,两个,三个……舞蹈者显得越来越自信,越来越热烈。

再现开头部分的大提琴时,厚实、清晰,稳重中再带些跳跃的感觉,仿佛是嘉宾身着盛装、迈着轻快的步子,在铺满月光的小道上赶赴舞会的意境。乐曲结尾的齐奏片段,乐器饱满而富有穿透力,带来热烈的气氛,使你在脑海中浮现出一对对舞伴在金色大厅翩翩盘旋的画面,让你激起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也让你在音乐结束之后,仍然沉浸在美丽的音符之中。

(周 凤)

大师传奇

DASHI CHUANQI

代表19世纪德国歌剧创作成就的有两位德国作曲家:瓦格纳,他是“歌剧”的英才和创始人,独树一帜;还有就是韦伯,他是瓦格纳的先驱。瓦格纳称韦伯为“德国作曲家中最具德国特色的人”。他是第一位德国浪漫主义作曲家、德国浪漫主义歌剧的奠基人、巡回演出的杰出钢琴家、器乐作品的早期天才和首批最优秀的“独裁”指挥之一。韦伯写出罗西尼提到的著名民间歌剧《自由射手》时年仅34岁,而瓦格纳那时年仅8岁。该剧的巨大成功足以将欧洲注意力的焦点从意大利歌剧转向德国歌剧。但是韦伯和格鲁克以及威尔第等作曲家一样,被列入排行榜的主要原因不是因为音乐本身,而是他对音乐发展做出的历史贡献。作为钢琴家、作曲家和指挥家,韦伯完成了他的主要使命:使德国音乐摆脱了意大利歌剧的主宰。

韦伯在1786年出生于德国奥登堡的一个戏剧之家。虽然生在德国,但他带着奥地利血统。他父亲是个军人,热爱音乐,母亲是个歌手。由于父亲没有固定的职业,他干脆组织一个巡回剧团到处演出,所以韦伯从小就随父母在各地旅行演出,韦伯的童年也几乎都是在舞台后度过的。韦伯对戏剧非常熟悉,对德国民间音乐、风俗也有很深的体验,这对他以后的音乐创作具有重要的意义。由于韦伯是莫扎特的亲戚,其父希望韦伯也能成为音乐名家,他恨不得将音乐灌注到儿子的脑子里。在父亲的严格教育下,韦伯进步神速,很早便展露出音乐方面的才华。韦伯10岁开始学钢琴,以后又学作曲,12岁开始写作歌剧音乐,14岁时便写了一出小型歌剧,15岁时已开始成名,可是这时期的韦伯生活也很放荡、不拘形式。在维也纳继续深造后,韦伯找到了一份工作——在布勒斯劳担任歌剧指挥和作曲。之后的十余年中,韦伯成为一个流浪的音乐家,到处漂泊。

韦伯(1786~1826)

1813年以后,韦伯先后任布拉格剧院德累斯顿交响乐团常任指挥,并终身在那里任职。韦伯作风严谨、仔细,从舞台调度到服装设计、灯光布置,甚至剧院经营都亲自过问。在他的主持下,这两个剧团成就卓著,由此成名。35岁以后,韦伯戒掉了所有的恶习,在家做一位好丈夫,他扬名后世的作品也多数是在他成婚后所完成的。贝多芬因欣赏韦伯的作品,还跟他成了好朋友。

韦伯是莫扎特的妻子的表兄弟。他只活了40岁,1826年去世,比贝多芬早一年,比舒伯特早两年,而瓦格纳、舒曼门德尔松肖邦李斯特和威尔第当时都只有十几岁。他留下的作品不多,其代表作之一是歌剧《自由射手》,这部歌剧以德国民间音乐为题材,用德国歌唱剧形式写成,音乐接近德国民谣,配器充满浪漫气氛,被公认为是德国第一部浪漫主义民族歌剧。此外,他还写了歌剧《奥伯龙》,以及少数序曲、协奏曲,奏鸣曲。其中钢琴曲《邀舞》最为脍炙人口,是韦伯最著名的音乐作品,人们已将此改编成管弦乐曲和芭蕾舞演出。韦伯多才多艺,他不但作曲,而且是一名精于石印打巧匠,此外,他还创作小说。他的音乐评论促进了德国民族歌剧和浪漫派音乐的兴起,宣传了进步的美学观点。

天才韦伯早已逝去,然而他的音乐精神将随着那首优美的乐曲《邀舞》长留人间,供我们深深地敬仰和怀念。

悠扬清音

YOUYANG QINGYIN

《自由射手》又译《魔弹射手》,是浪漫主义歌剧的典范。韦伯花费了3年的时间完成了这部综合性质的歌剧。他在这部歌剧中运用的音乐独具特色,用圆号代表猎人,单簧管代表黑猎人,而给予森林、狼谷的音乐充分体现了民族色彩。歌剧取材于德国文学家约翰·奥古斯特·阿贝尔编著的《德国鬼故事集》,脚本作者是约翰·菲德利希·金德。剧中黑猎人卡斯帕这一角色是浪漫主义时期所推崇的黑色英雄的典型。歌剧的序曲十分有名,常常在音乐会上作为单独曲目演奏。

※ ※ ※ ※

韦伯的音乐天才不仅展示在圆舞曲《邀舞》的创作中,还表现在歌剧的创作上,除了前面谈到的《自由射手》外,韦伯又创作了歌剧《奥伯龙》。这是一部三幕歌剧,由普朗歇根据古老的法国浪漫传奇故事改编,后由韦伯作曲,1826年4月12日在伦敦科文特加登剧院首次公演。这部歌剧的《序曲》最为有名,是许多音乐会上的常演曲目。

※ ※ ※ ※

100多年后,又一位名为韦伯的音乐家崛起,他就是安德鲁·韦伯。他的那部著名音乐剧《猫》是历史上最成功的音乐剧,也是美国百老汇上演时间最长的作品之一,至今已有17年历史,期间曾于世界各国公演,都造成空前轰动。目前全世界观看《猫》的观众已超过6500万人。源于此剧的经典情歌《回忆》(Memory)早已家喻户晓,堪称音乐剧史上的一部不朽名曲,被150多位艺术家录制、翻录600余次。

在音乐剧《猫》中,韦伯用独特的音乐语言将古典音乐、通俗音乐、摇滚音乐和歌剧有机地融为一体,从而使音乐超越了时空的局限,也打破了雅俗的界限,将音乐剧带入了一个崭新的艺术境界。至今,该剧不仅赢得了4次托尼奖、4次剧作奖、3次格莱美奖,更以其优美清新、绝妙动人的旋律赢得了全球乐迷的爱戴。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