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鄞东三乡贤王重光与乡亲共兴家乡事业

鄞东三乡贤王重光与乡亲共兴家乡事业

时间:2024-07-18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鄞东三乡贤王重光20世纪二三十年代,鄞县东乡出了三位大名鼎鼎的乡贤——中塘河莫枝的李志方、后塘河宝幢的乐振葆、前塘河甲村的王廷赓,他们同为鄞东乡亲,相互交往密切,又一起为家乡兴办公益事业,造福桑梓故里。1921年,李志方筹资3万银元,在莫枝镇下街回春桥畔购地12亩,仿上海圣约翰大学校舍的格局,兴建了一所现代化小学,即声名远扬的鄞东“志方学校”。李志方将轮船公司交给乡亲们自行管理,使汽船运行保持正常。

鄞东三乡贤王重光与乡亲共兴家乡事业

鄞东三乡贤

王重光

20世纪二三十年代,鄞县东乡出了三位大名鼎鼎的乡贤——中塘河莫枝的李志方(1865-1941)、后塘河宝幢的乐振葆(1869-1941)、前塘河甲村的王廷赓(1879-1972),他们同为鄞东乡亲,相互交往密切,又一起为家乡兴办公益事业,造福桑梓故里。

李志方乐善好施

清同治四年(1865),李志方出生于距莫枝镇2.5公里的沙家垫村(今东钱湖旅游度假区)。当时的沙家垫是个远近闻名的穷窝,李氏一族不满百户,除少数务农,其余大多是“卖柴客”,或是无田无地的佃农雇工。李志方一家靠父亲贩柴卖柴为生,经常半夜三更出发,去韩岭、小白岭一带贩柴下船,摇过茫茫东钱湖,一路水运到宁波新河头、下茅塘等市场,出售给城市居民,以获得蝇头微利,养活全家。少年李志方在贫穷的家境中,代父看管过柴船,略读私塾,即学裁缝。乡间生活艰难,20多岁时,他跟人来到上海,改学“红帮裁缝”(做西装)。在上海,李志方结识了一位日本华侨杨静斋,杨氏世居日本,时任日本邮船株式会社驻沪代表。杨静斋见李志方做事踏实干练,对他甚为赏识,遂要李志方做助手。李志方从管理码头、货栈开始,一直到坐写字间当买办。民国初年,时局动乱,杨静斋返回日本,于是李志方取代其成为日清轮船公司的买办。后来,又出任船只跑上海至汉口的日商三菱轮船公司的总买办、三井轮船公司的副买办。

李志方经商有方,投资兼职甚多。他在上海发迹以后,不忘自己的贫困出身,立志带动乡亲族人共同脱贫。他用“荐生意”的方式将李氏族人一个个带了出去,到上海就业,量才录用。既当介绍人,又当担保人。后来沙家垫李氏大部分在上海随李志方吃“轮船饭”,或从事与航运业相关的仓储、货栈、报关等工种。上至船长、大副、轮机长、茶房头目、仓库买办、司炉长,下至账房、理货、茶房、生火、水手、厨司都有李氏族人的身影。

清末民初,国家积贫积弱,李志方痛感民族素质不高的原因乃是缺少文化,要振兴民族,首先要发展文化教育事业。1921年,李志方筹资3万银元,在莫枝镇下街回春桥畔购地12亩,仿上海圣约翰大学校舍的格局,兴建了一所现代化小学,即声名远扬的鄞东“志方学校”。

校舍用洋松重砖砌建,西式回字形楼房,共有24间,走廊、礼堂遍铺图案瓷砖;另有平屋7楹,铁门三道;校园内遍植香花名树。校舍之后为大操场;校内设图书馆,备有《东方杂志》《中华故事丛书》等多种读物;物理实验室有地球仪、各种矿物植物标本及现代教学仪器。学校还设有学生宿舍,供远地农村学生寄宿求学。20年代初,鄞县农村私塾也不普及,启蒙教育规模很小,由老先生传授《三字经》《千字文》《幼学琼林》等传统文化。在鄞东莫枝出现的这样一所设备完善、课本全新的六年制完全小学,开了鄞县农村现代教育之先河。1922年4月29日,志方学校举行开校典礼,沪甬各界名流到会祝贺者数百人,极一时之盛。首任校长邬青模,师范毕业,教学勤勉;1934年至1949年解放,王信兆继任校长,数十年间,志方学校作为鄞东新式启蒙教育的阵地,为国家培育了无数人才。

为了保障学校经费的正常供给,李志方又在莫枝附近买田200余亩,以田租充作办学基金。这在当时来说,不失为有效措施。李志方将学校的经费管理委托其堂侄李筱炳主持;每年清明,他回乡扫墓祭祖时,总要到学校住数日,躬身垂询校务。

李志方认为国人要振兴图强,有了文化还不够,还必须有健康的身体,要有现代的医疗保健,因此他要为故乡筹建医院。志方学校落成后数年,他发动殷湾、大公、莫枝一带的乡绅共同集资,选址在志方学校的河对面,兴建一所现代化医院,其宗旨要让四乡民众“普受其益”,故命名“普益医院”。李志方担任医院董事长,承担建院的过半数费用。殷湾乡绅孙祖荫等任常务董事,李筱炳任医院事务主任,特聘留美医学博士、宁波光华医院院长杨传炳兼任本院院长,聘请杨之高足金立川医师主持本院医务。就这样,在缺医少药的旧时乡间,破天荒第一次出现了穿白大褂、挂听诊器、讲究卫生的医务人员。

普益医院旧址,即今钱湖卫生院新大楼基地。当年医院分前后两进,一律平屋,以3个月洞门相通。前进为门诊部及医院办公室,后进为住院部及宿舍、伙房。住院部有病床50余张。医院空地布置假山、葡萄棚、桂花荫、冬青围等西式园林。这所20世纪20年代的普益医院,作为鄞东的现代化医疗中心,几十年来为当地百姓救死扶伤,其感人事迹不胜枚举。尤其是在抢救霍乱时疫、消灭流行虐疾、防治花柳病传染、推广新法接生等方面,曾经发挥过重大作用。妇产科的女医师们,不辞辛劳出诊到附近乡村,为产妇进行西法接生,在当时农村名噪一时。

至20世纪30年代,李志方又率先发起创办股份制的宁湖轮船公司,在中塘河通行汽船,将人力摇橹、拉牵的航船改为机动拖带的货船、客船,改善了鄞东中塘河的交通运输,鄞东水运面貌为之改观。李志方将轮船公司交给乡亲们自行管理,使汽船运行保持正常。莫枝镇地处河湖交通咽喉,商业基础较好,新式交通工具问世,百业更趋兴旺。

在倾心建设莫枝镇的同时,李志方着手改造自家的房屋地,立志将落后的沙家垫建成“文明村”。他沿用建设莫枝的模式:兴教育,重卫生,便交通。先将村中的老祠堂进行扩建,把古老的私塾改为现代初级小学,取名“成立小学”,供李氏后裔免费读书,为乡村扫除文盲。1930年,他说服村民讲卫生、保健康、移风易俗,将全村的露天粪缸、厕所集中迁建到后漕埠头对岸,并构筑围墙,使全村“无臭无蝇”——这在30年代初期,几乎是一重大创举!他又在全村建石板大路,使遍地泥泞的农村,村容村貌为之改观;小汽船能在沙家垫村口新建的水泥埠头直接靠泊,使乡亲们受益于便捷的交通运输

李志方有言:“借钱助人只救人一时,荐人生意才是治穷之道。”事实如此,沙家垫贩柴客李氏后裔,得李志方帮助引荐者,都相继摆脱了贫穷。直到今天,他们中的大部分仍留在上海工作,有的足迹远涉京、津、粤、汉、香港台湾,甚至日本、美国都有沙家垫李氏家族人士的足迹。李氏后裔有成就者回国探亲时,仍念念不忘先辈李志方。

新中国成立前,邱隘到东钱湖一带,说起李志方,几乎无人不知,称志方是上海“大好佬”“大老板”。李志方为人处事低调,很少在社交界抛头露面,因而在上海的富商名流中,其知名度远不及三北虞洽卿。但实际上,李志方与虞洽卿在许多方面都不相上下。李志方爱国爱乡,造福乡里,获得乡里人民的爱戴与怀念。

历史表明,一个人富了,能慷慨解囊造福乡里者,正体现了他“共同富裕”“普臻文明”的思想境界,这是何等难能可贵!

李志方虽供职于日资企业,却始终保持着民族骨气。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他即告老辞职,移居沪西租界区,刻意疏远日本人。1941年1月,病逝于上海,享年76岁。

乐振葆为富而仁

宁波的灵桥,俗称老江桥,是我国第一座钢梁单孔环形桥,于1936年5月建成,设计服务年限50年,至今仍在超期服役。几十年来,美丽的灵桥一直是宁波的象征和各种产品的品牌。早在千余年前的奉化江上,沟通鄞县城厢(今海曙区)和江东的灵桥就出现了——但那是大跨度的浮桥。千载浮桥,屡损屡修,险情不断。改建浮桥为固定式桥梁,是甬人多年来梦寐以求的愿望。自1922年起,历时14年乃建成的固定式灵桥,主其事、成其事者,即为乐振葆。

乐振葆,号俊宝,晚号玉几山人,宝幢乡宝幢街人。16岁离乡去上海,从师学西式木工,他虚心好学,勤于钻研,深得工艺要诀,所制西式家具,颇受客商欢迎,业务兴隆,遂由此发迹。乐振葆将乃父遗业——泰昌杂货号扩转为泰昌木器公司,自任总经理兼董事长,此为我国第一家自产自销西式家具沙发的公司。此后,乐振葆在上海次第出任和兴钢铁厂及其附属码头仓库公司常务董事、大中华火柴公司董事长、宁绍轮船公司董事长、三友实业社董事长、振华油漆厂董事长、恒利银行董事长、中英药房有限公司董事长、闸北水电公司常务董事、中国炼气厂董事等职。他从事工商业活动,笃守信誉,敢于仗义执言,深得工商界人士赞佩,为沪上著名的民族工商业家。他善于经营、敢于竞争,以各种合法手段与外商进行交涉或角逐,保护了民族工业的发展。

乐振葆为人达观,不趋炎附势,而乐于扶贫济困。他在发展自家所经营企业的同时,乐善好施,为富而仁,不遗余力地从事沪甬间的公益事业。1911年,宁波旅沪同乡会已达40余万人,会所不敷应用。1916年,他慨然将自用的在西藏路、劳合路间的一块地基以半价出让给同乡会。1911至1937年间,为营救在日本东京、横滨地震中受灾的旅日宁波同乡,派遣船只接运难胞回国;又为宁、绍地区受水灾的灾民和因六横岛台风而受难的同胞筹米、筹款、赈济等等。凡此种种,他无不率先倡导,四处奔波,为受灾乡亲效力。(www.xing528.com)

宁波灵桥改建江上浮桥为固定桥梁之议,早在清光绪年间就有人倡议,却因困难重重,屡议而终未行。1922年,日本归侨陈树棠和旅沪商人应鸣和分别重提此议,邀德籍工程师来甬勘测,建桥预算30万元,因官府无力负担,地方无暇以顾而成泡影。1926年8月,浮桥发生特大灾情,沪甬各界重提旧事,改建热潮又起,在沪的乐振葆、严康懋聘请西人罗德来甬测量,并成立了筹备会。旋因局势动荡,遂告中止。

1931年,北伐成功,经济复苏,建桥呼声日高。但政府无力承担这一艰巨任务,宁波旅沪同乡会将此提到议事日程。3月,乐振葆、张继光陪同德国工程师在三江口踏勘桥址地势,再次进行测量,初步勘定了桥址。接着,沪甬两地分别成立“改建老江桥筹备委员会”,乐振葆被推举为上海筹备处主任,王文翰为宁波筹备处主任。乐振葆好友、上海租界工部局工程师、英人詹姆生,在长期相处中,深感乐振葆为人正直,愿为建桥担任义务顾问,并捐款赞助。1933年9月,乐振葆偕同詹姆生等莅甬,进行最后勘测,确定了桥址、长度及经费预算。建桥由德国西门子洋行承包;钢梁、打桩和混凝土工程、油漆工程,分别由德国桥梁公司、康益洋行等分包和提供。经费预算,共需银70万元。1934年5月1日正式开工,建桥工期24个月。1936年5月,大桥竣工,甬人多年梦想实现。6月27日举行开桥典礼,长虹般桥梁矗立奉化江上,远近民众纷至沓来,以“开光”之名,买“关牒”礼拜过桥,空前拥挤热闹。

乐振葆为灵桥的建成,付出了大量心血。灵桥耗银70万元,乐振葆在沪筹款及个人出资,即有40万元。建桥期间,乐振葆亲自参与其事,频繁往来于沪甬之间,凡外商洋行董事、工程师因关键工程来甬,乐振葆均亲自陪同,并下榻于其宝幢寓所。寓所聘用大菜师傅,一应食宿接待皆其自费,不耗公帑一分一厘。

乐振葆自感少年时代失学的痛苦,秉承乃父“普及乡村教育,改变家乡贫穷落后面貌”的遗愿,于1916年,在其宝幢寓所旁独资兴办“宝林学校”。校舍为西式结构,前后两进,辅以两厢,平屋楼屋结合共30余间,另建专供教师家属的楼房。举凡图书、仪器、浴室、膳厅、学生宿舍、运动场地等配套设施,一应俱全。乐振葆办学,旨在培育英才,自撰《劝学业歌》,以勉励学生。该校为国家造就培养了一大批优秀人才。宝林学校的声誉,与当时宁波仓基陈氏的翰香小学并列。

1928年至1929年,乐振葆又在家乡创建私立“宝林医院”,以济乡间缺医少药、常见病求治无门的困难。门诊收费低廉,对预防注射和贫困患者施药免费。1931年疟疾流行,1934年出现霍乱疫情,乐振葆一面重金延请名医为院长,提高医疗质量;一面筹支医疗经费,保障医院正常运行。1935年,宝林医院已为当时鄞县的十大医院之一。

在创办宝林医院的同时,乐振葆筹集资金在宝幢成立“鄞东img145溪轮船公司”,购铁壳轮船两艘,建城乡客运码头,定时航行于宁波——宝幢之间。宝幢山村遂成交通发达,市面繁荣,礼尚新风,环境优美的模范村。而后塘河上的钢骨水泥桥,如镇东桥、福明桥、汇纤桥、金家桥等,莫不由乐振葆出资修建。至于修筑道路,更是不计其数。

乐振葆具有远见卓识,勇于改革陈规陋习,力主操办婚嫁丧葬从简,提倡俭朴之风。他本人一生勤奋好学,通晓英语、爱好旧体诗词。他关心地方文献事业,赞助修编《阿育王山志》,支持儒医王宇高著书立说,出资重修《乐氏宗谱》。1937年8月,中国青年励志会理事会在甬召开,当众推选鄞县乡贤,乐振葆以高票当选。与乐振葆并列、被公举为鄞县乡贤的,还有王廷赓、杜清水两人。

1941年,乐振葆病逝于上海,噩耗传来,宁波城乡同声哀悼。在阿育王寺方丈和尚主办的诵经会上,前来吊唁的寻常百姓络绎不绝,曾经受过乐振葆照顾的鳏寡孤独,更是恸哭不已。

王廷赓兴教乡里

前塘河流过鄞东平原,由云龙镇向南,有一个美丽的平原水乡——甲村。清人李邺嗣《img146东竹枝词》云:“甲村亦自甲诸村,人物中丞更轶伦。却说少时承母教,遗诗曾录太夫人。”甲村以王氏为大姓。

清末,甲村有私塾6所,但还没有一所现代的正规小学。寓居前塘河支流甲村河徐公漕的王自恩先生决心捐资办学,遂与当时宁波斐迪中学教师任秉章、沪江大学教授任潮瀚、云龙镇宿儒陈麟书、姜山绅士蔡良初和里人王彭寿、王云媚等耆老商榷后,用自己在沪的积蓄,在徐公漕私宅内构建校舍、教室。于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创办正规小学,命名“甲南小学”,寓“甲于南乡”之意。至此,甲村的所有私塾相继关闭,邻近子弟都到甲南小学接受近代教育。

王自恩之子王廷赓,青年时代学成后也随父从教。父亲亡故后,王廷赓先生秉承父业,矢志办学,将私宅无偿捐献给学校,并向甲村旅沪富商募集巨款,新建楼房教室、大礼堂、花园,使甲南小学规模大增,全盛时学生达700余人,为县内小学中佼佼者。教育部督学来校视察,赞誉甲南小学可与南京“晓庄”、上海“万竹”相媲美。

王廷赓先生任甲南小学校长,从教40余载,培养学子5000余人,多数考入沪甬两地的名牌中学深造。其办学宗旨是启迪后进,培育桑梓人才,主张德智体并重,对师资要求严格。高小阶段设英文科,每学期举办全校运动会。学校图书室藏书万卷,其中图书珍品如《万有文库》《四明丛书》《四部备要》等,供师生自学参考。抗日战争期间,国文课本来源中断,先生从上海购来印刷机,自编自印教材,决不让学生读敌伪课本、受奴化教育,其爱国爱乡用心良深。

宁波沦陷前后,避迁横溪的鄞县私立正始中学(今横溪正始中学),为了师生安全,暂时迁来甲南小学,受到先生鼎力支持。新中国成立前夕,又多方奔走,募捐筹款,在姜山创立堇南中学(今姜山中学),以解决当地小学毕业生升学难的问题。

王廷赓先生平生急公好义,除办学外,他又捐资筹款,于1927年创建甲村医院。从筹集经费,选择院址,设计图样,到购买建材,施工建筑,采办医疗器械、中西药品,聘请医师,无不倾注了先生的心血。由于设备先进,药品齐全,医师高明,病人多是医到病除,术后无患,且收费低廉,慕名前来就诊者众多,医院名气大噪。

王廷赓先生还将为父亲办70寿诞的宴请费用节约下来,建造了一座“介寿桥”,以使过往行人免受绕道之苦,并桥侧设夜间天灯,方便行人。对家乡无依无靠的老弱病残、生活困难者,救济施舍食品、衣物等。

为人耿直公正、痛恶扶正的王廷赓先生,在群众中德高望重,就连当时的一些地痞流氓也对他望而生畏,不敢轻举妄动。乡民发生纠纷械斗,先生闻讯赶到,斡旋调解,众人肃然,对峙纠纷平息,避免了惨祸。种种善举,不胜枚举。全国解放前,曾任丰东镇(今甲村)镇长、县参议员,先生常言:“要以国事为重,通民情,廉政务为荣;以结党营私,侵民意,争名利为耻”。当时鄞县县长陈宝麟敬仰先生,对先生执弟子礼,与先生交往甚密,常促膝长谈,询求政务,以纾民困。

1948年,甲南小学成立40周年,又适逢王廷赓先生70寿辰,学校隆重举行双重庆典,来宾云集,其中不少是沪、杭各界的著名人士。王廷赓先生淡泊名利,届时远出避寿。来宾愈加赞誉先生的高风亮节。

1972年,先生行年九十有四,无疾而终。王廷赓先生父子两代相继,兴教乡里,热心公益事业;其舍己利民、行善积德、爱国爱乡、嫉恶如仇、伸张正义的高尚品格和感人事迹,至今仍在家乡人民和旅居海内外的同乡中广为传颂。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