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朱绣芳:爱国民主人士的风范

朱绣芳:爱国民主人士的风范

时间:2024-07-18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爱国民主人士朱绣芳胡纪祥朱绣芳,字孟荃,小名柏龄,鄞州区咸祥镇人,出生于1903年。父亲朱锦土,生有二子二女,朱绣芳排行第二。金翊群的丈夫龙大道是当时的中国共产党浙江省省委书记,在探望妻子时认识了朱绣芳。爱国抗日为民办事抗战初期,朱绣芳和他的同学,共产党人金绍,以及朱一靖、朱永川等人积极组织抗日救亡宣传工作队。

朱绣芳:爱国民主人士的风范

爱国民主人士朱绣芳

胡纪祥

朱绣芳,字孟荃,小名柏龄,鄞州区咸祥镇人,出生于1903年。父亲朱锦土,生有二子二女,朱绣芳排行第二。绣芳从小天资聪颖,但家中经济拮据,父亲无钱供他上学,依靠宗族经济资助(族里的众家田田租收入),乡亲们推荐他上了私塾,读了师范。毕业后终生以教书为职业,人们习惯称他“绣芳先生”。他先后任教于奉化棠岙连山小学、宁波三宝桥小学、定海中心小学、鄞县盛垫桥存德小学、鄞县咸祥球山书院、鄞县韩岭小学、东吴小学,新中国成立后曾在宁波二中教书。作为新中国成立前的师范毕业生,学历算是很高的,因此在任教于这些学校期间,大多兼任校长,1937年在任球山书院院长时,国民政府任命其为鄞东区教育督导员。

抚养遗孤 保存遗物

1929年,绣芳先生在奉化棠岙连山小学任教期间,与该校以教书为名从事地下党工作的女教师金翊群相识。金翊群的丈夫龙大道是当时的中国共产党浙江省省委书记,在探望妻子时认识了朱绣芳。朱绣芳思想进步,倾向革命,同情共产党,给龙大道留下了很好的印象,因而托绣芳照顾他年轻的妻子。1931年2月,龙大道在上海龙华壮烈牺牲,留下一子一女(子:龙支雯,4岁;女:龙英尔,3岁)。

在“宁可错杀一千,不可放过一个”的白色恐怖下,绣芳先生冒着生命危险收养了两个烈士遗孤,并将他们改为朱姓。在同甘苦共患难中,与金翊群于1936年相结合。绣芳先生还收藏保存了龙大道烈士的书信、诗文、手表、衣物等遗物(现保存在中央博物馆贵州博物馆、上海烈士陵园)。作为一个知识分子,他深深懂得文化知识对孩子成长的重要性,因此不论在拖妻携儿、贫困潦倒的岁月,还是在被日伪追捕、颠沛流离的日子里,他都倾其所能,让儿女上学读书,儿子英特(支雯)有普师学历,女儿英尔有简师学历。

绣芳先生与金翊群老师结婚后,生有英玄、英武两个儿子。他在对待遗孤与亲生儿子上一视同仁,但英特和英尔享受绣芳先生父爱的时间比两个弟弟长,以至于现还健在的龙英尔老人满怀深情地说:“朱家阿爸的人品应受到我们后代的尊敬……我对朱家阿爸的印象比母亲要好得多……”

新中国成立后,1951年初夏,宁波市军管会获悉朱绣芳收养了两个烈士遗孤的讯息后,派公安局长石甘棠、邵一萍等人找绣芳先生谈话,开明的他,立即向组织澄清了事实,并交出了保存了20多年的龙大道烈士的书信、诗文等遗物。绣芳先生冒着生命危险抚养遗孤,保存烈士遗物时间达20多年,功不可没。

爱国抗日 为民办事

抗战初期,朱绣芳和他的同学,共产党人金绍img143img144,以及朱一靖、朱永川等人积极组织抗日救亡宣传工作队。1938年7月7日,他们在咸祥街的朱家祠堂组织召开了“七七”抗日阵亡将士悼念大会,指出:民族兴亡,匹夫有责。号召工农兵学商,一齐来救亡,不当亡国奴,有钱出钱,有力出力,团结一致抗日。

1940年至1942年间,朱绣芳任咸祥镇镇长国民党区分部书记。一家老小当时住在咸祥杨家桥畔老家,夫妻俩在球山书院任教,学校东侧就是镇公所,老家与学校、镇公所仅一巷之隔。

1941年4月20日,县城宁波沦陷,咸祥一带成为鄞县的政治军事中心,成为鄞县抗日的大后方。国民党194师撤至奉化鄞县海边山间,国民党的地方游击部队也驻扎、出入于此。1942年,鄞县县政府办事处设在塘溪洪岙,1943年,办事处迁到童家岙洪岙专征税赋。司法处设叶公山(今东山村),后又迁管江,迁东陶张氏祠堂。当时鄞县警察支队部设在上周岙(雁村),1942年5月,鄞县公安局设在咸祥球山书院,后来迁到石墙兑。1943年5月,鄞县警察局在咸祥改组为鄞县警察大队,至12月,建立2个中队、2个守卫队和1个情报组,分别驻扎于芦浦、瞻岐、咸祥、海南乡(球山)及邹溪,有警员294名。1944年1月,复称鄞县警察局。日寇投降后,鄞县警察局才从咸祥迁回宁波。

这段时期是国共合作、共同抗战时期,咸祥镇独特的地理位置,成为敌我双方争夺的范围,日寇侵占宁波后,曾几次下乡扫荡,咸祥也在其扫荡范围之内。作为校长兼镇长,人在江湖,身不由己,经常忙于应付事务周旋各方。但他爱国抗日,进步开明,办事公道,为人随和,平易近人,深得乡亲的爱戴。

1940年至1941年,咸祥遭遇大台风连大旱,农作物颗粒无收,鱼米之乡出现了、逃荒的人群,当镇长的朱绣芳更忙碌了,他整天东奔西走,筹集粮食。屋漏偏遭连夜雨,荒年之后遭瘟疫,咸祥流行霍乱天花,当时医疗条件差,又无药物,死亡人数达七八十人,他又忙于安排收尸安葬、病孩消毒等工作。连自己的两个儿子传染上了天花也无暇顾及,小儿子英武几乎丧命。绣芳先生在咸祥期间做了许多好事,也救助了不少人,乡亲们有目共睹,有口皆碑。

日寇想在咸祥建立伪政权,三次来咸祥扫荡,妄想搜捕到朱绣芳,要他出面成立伪组织,绣芳镇长受乡亲们掩护,日寇的阴谋始终未能得逞。

盟军受难 冒死营救

1941年12月,日本偷袭珍珠港,美国对日正式宣战,新的世界反法西斯联盟成立。1942年4月18日,美国陆军航空兵杜立特尔中校,组织16架B-25美机轰炸日本东京、大阪。返航时因无法找到原定降落的浙江衢州机场,而飞机燃料又告罄,除8号机降落到海参崴外,其余15架飞机中,1架坠落在江西,1架坠落在安徽,13架坠落在浙江境内,其中4架坠落在宁波地区。

2号机上有5名飞行员,分别是正机械胡佛中尉、副机械师兹田少尉、航行员瓦得纳中尉、轰炸手米纳少尉、机械员勒得纳军士。4月18日傍晚,胡佛中尉和瓦得纳中尉驾机迫降在鄞州咸祥的南新塘棉花地里。此前,其余3个飞行员在东钱湖上空跳伞降落,被当地群众救获,由国民党的地方部队秘密送走。

迫降后的两个飞行员,先动手破坏机舱内的仪器设备,并浇上汽油焚烧,以防飞机被敌人利用,机身焚毁时火光冲天,5公里外的咸祥镇也能听到爆炸声。然后在大礁面遇到村民徐阿贵(已故),于是央求他带路去见中国军队。徐阿贵第一次见到黄头发、蓝眼睛、高鼻子的外国人,并且身上还佩有武器,虽然有点害怕,但还是答应了。于是绕过横山村,越过羊婆岭,沿着南山山脚的小路,走到黄牛岭下的“龙王堂”,两个美军飞行员早已筋疲力尽,就在“龙王堂”席地而卧。

绣芳镇长当晚就派人前去大礁面了解情况,他守在镇公所等待消息,忙到下半夜才回家稍睡片刻,19日凌晨又去了镇公所。清晨,徐阿贵来镇公所报告情况,根据阿贵的描述,绣芳先生断定这两个人不是侵华日军。于是一面立即派人将两名飞行员接到镇公所,一面向村民百姓宣布注意保密,封锁消息,不得将此事外传。据龙英尔老人回忆:“19日上午将近8时,她去镇公所叫绣芳镇长吃早饭,看见过这两个美国飞行员。绣芳镇长一面满脸笑容劝慰他们,一面嘱咐烧饭师傅做饭烧菜,请他们吃饭。这一天绣芳镇长一天没有回家,一直在镇公所商议与联系尽快送走两个飞行员的事。”(www.xing528.com)

吃过晚饭,绣芳镇长亲自把两个飞行员送到沙村,当时沙村驻有国民党俞济民所属凤园部队。临分手时,两位飞行员紧紧握住绣芳镇长的手表示感谢,其中一位脱下身穿的绿色全毛哔叽美军飞行装送给他,另一位拔出一支橙红色笔杆、黑色笔套的“派克”金笔送给他,将一支佩枪送给国民党东钱湖区署警备中队长李森林。

后来,两名美军飞行员在中方人员护送下,被转送到宁海宁奉游击区指挥部,由国民党指挥官俞济民接待后转送新昌,后又辗转送至衢州、重庆,最后安全返回美国。

第二天,绣芳镇长组织村民,把大块的飞机残骸抬到球琳小学北边的河里藏起来。

过了几天,伪军营长马峰奉命前来抓捕朱绣芳,想以此查探美军飞行员的下落,朱绣芳在群众的掩护下,从杨家桥头跳入咸祥河,游到对岸,逃到大礁面躲藏,至下半夜才悄悄回家。从此,朱绣芳东躲西藏,日夜要提防日寇、汉奸的搜捕,先是躲藏在“七八房”族人朱秀帮家,因为他家在宅院最深处,并且东、西、北三个方向都有通道。后来全家又躲到距咸祥3公里远的“大堍里”,住在朱荣柏家。

绣芳镇长和咸祥老百姓营救美军飞行员一事,使日伪军恼羞成怒。三个月后,1942年阴历六月廿七(公历8月8日),日伪军100多人,又来咸祥扫荡,汪伪军第十师师长谢文达亲自出马,伪军营长马峰、连长周国华两人带路。一到咸祥,密布岗哨,到处搜捕绣芳镇长等抗日人士和老百姓,100多个群众被抓到球山书院操场里,要他们站在烈日下受暴晒,早上面朝东,下午面朝西,四周用草绳围着,不准进出,不准送吃的东西,当场就有人中暑昏倒。晚上就在操场上过夜,第二天继续晒,这就是咸祥人民没齿难忘的日寇暴行“球山书院晒太阳”。

这次又没有抓到朱绣芳,日寇和汉奸不肯罢休。于是第三天,阴历六月廿九(8月10日)早晨五点钟,日寇、伪军拿着几箱火油,挥舞着钢枪刺刀,哇啦哇啦吼叫着,去烧朱绣芳镇长的房子。汉奸马峰在绣芳镇长家里倒上火油后,用火枪打了几枪,房子立刻燃烧起来,鬼子和汉奸还不许人们去救,等烈火熊熊燃烧,再也扑救不灭的时候才撤走。接着他们又去纵火焚烧石墙兑的鄞县警察局四分局的房子(烧毁三间楼屋、四间平屋),然后才离开去大嵩。

年近80的龙英尔老人,回忆起当时的情景还心有余悸。因为当时她和5岁的小弟英武就住在楼上,等她在沉睡中惊醒时,楼下早已是火海一片,幸亏邻居阿青公公连拖带拉救出呆若木鸡的姐弟俩。

因这次大火而遭受损失的有朱绣芳、朱芝龄(绣芳的弟弟)、朱阿青、朱荣青、王定生、王仁生六家,共烧毁楼房五间两弄、平屋六间。

这次大火烧光了绣芳先生的所有家产,烧毁了他一家七口人的蜗居之所,绣芳先生从此陷入一贫如洗的境地。此后两年里,绣芳先生躲避至韩岭等地的小学教书,金翊群老师搬到横山村,并在横山小学教书。直至1952年,逝世的,他们一家背井离乡,飘泊不定,过着惨淡经营、贫病交迫的生活

夕阳晚年 积极支前

1944年,绣芳先生携妻带儿赴上海,在上海十六铺附近小东门太平巷弄145号,开了一家“永兴柴爿行”。柴爿是从家乡大嵩咸祥的赤堇、塘溪进货,在横山码头下船起航,用半个月左右的时间运到上海。小东门一带是棚户区,住的基本上是贫穷百姓,柴爿是他们生活的必需品,因此,销路不错,生意还行。这段时期,因绣芳先生有文化,写得一手好字,宁波旅沪同乡会就请他编辑会刊。

1948年起,伟大的中国人民解放军迫近上海,战事吃紧,上海封港,柴爿行入不敷出,连年亏损。1949年4月,绣芳先生一家回到宁波。

1949年5月25日,宁波解放,稍一安顿好家人的生活,作为一个爱国进步的知识分子,绣芳先生又积极投入到募捐、救济和支前工作中去。当时,舟山尚未解放,灵桥是宁波城区通往穿山、柴桥前线,解放舟山群岛的交通枢纽,国民党当局为了切断解放军的陆上补给,阻止解放舟山群岛,对灵桥实施了狂轰滥炸,致使城区里的民房、商业区被炸成一片废墟,灾民流离失所。“宁波同乡会”成立了“临时救济委员会”,绣芳先生凭着在“上海旅沪同乡会”工作过的关系,去“上海旅沪同乡会”反映情况,请求他们捐款救灾,恢复宁波的工商业。“上海旅沪同乡会”专程派员前来宁波查访,看到被炸后的宁波断垣残壁、百废待兴的状况后,立即回到上海作深入宣传,鼓动人们募捐救助。据资料统计,共募得21.9亿元旧币,旧衣770包,这笔救济款40%用于救济,60%则用于无息贷款,让灾民以生产自救渡过难关。

救济工作暂告段落,绣芳先生马上回到故乡咸祥,参加了在新政权领导下的解放舟山的“支前”工作。当时他在“支前”指挥部担任了职务,主要工作任务是征集军粮、动员民工修筑公路、帮助部队运输物资、征集木料、船只等军需物资,任务非常繁重,但绣芳先生来回奔走,乐此不倦。更为可贵的是咸祥驻军要他担任渡海作战的向导,他也没有推辞,明知此去凶多吉少,但他仍冒着生命危险,随军参加了解放舟山群岛的战斗。乡亲们都认为他有去无回,必死无疑,没想到他竟能完好无损地回来。

舟山解放后,绣芳先生重操旧业,在宁波二中教书,因患肺结核无钱治疗,于1952年在贫病交迫中去世,享年50岁。

结语

宁波市新四军研究会会刊《情况与交流》2007年第一期披露:宁波市新四军研究会、市委统战部、市档案馆主编的《宁波抗战八年》大型画册刊登的关于“1942年宁波咸祥镇朱绣芳镇长和咸祥镇人民,救护了盟军两个飞行员”的资料,引起国务院新闻办的注意。国务院新闻办专门派员来宁波采访龙英尔老人,盛赞:宁波市人民和爱国人士朱绣芳先生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冒着生命财产丧失的危险(实际上房屋等财产已被日寇焚毁),救护两个美国盟军飞行员,是国际主义、爱国主义精神的具体表现,功不可没,应该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5周年纪念活动中弘扬光大。

绣芳先生地下有知,亦可含笑九泉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