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善人陈磬裁的故事:风范千秋,感人至深

善人陈磬裁的故事:风范千秋,感人至深

时间:2024-07-18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善人陈磬裁李燕津新中国成立前,战争频仍,在处理社会公益事业上,政府角色严重缺位,然而鄞县城乡间,有不少乡贤,自觉奋起,多谋善举,有益当时,影响后人,陈磬裁是其中之佼佼者。塘溪童中莲墓志铭上发现有“陈磬裁造桥”的字样。原来此处有石板桥,名“东庆桥”,常被山洪冲走,童中莲与陈磬裁同在上海谋生,提及此事,陈先生慷慨解囊。

善人陈磬裁的故事:风范千秋,感人至深

善人陈磬裁

李燕津

新中国成立前,战争频仍,在处理社会公益事业上,政府角色严重缺位,然而鄞县城乡间,有不少乡贤,自觉奋起,多谋善举,有益当时,影响后人,陈磬裁是其中之佼佼者。

简历

陈宏福(1874-1958),字磬裁,姜山镇陈鉴桥人,青年时赴上海钱庄当学徒,勤奋好学,向师兄们学文化知识,打算盘,点银元,每至夜阑人静,日积月累,悟得其中三昧。三年师满时,深得老板赞赏。满师后拜圆瑛法师为师父,法名“常宝子”,后来在法师指点下,创办陈磬记营造厂。开业之后,联合宁波籍人士张继光先生的协盛营造厂,专门承包英商业广房地产公司富有特色的石库门住宅建设,以营造闸北、虹口、长宁等区普通型石库门住宅为主。因为造价低,工期快,施工面积大,大片开工,迅速成为沪上建造石库门住宅数量最多的大包作头之一。陈先生承建的石库门,门框采用鄞县梅园石料做门楣,中间吉祥横批,木结构铺桁,上铺望板蝴蝶瓦,很有特色。因工期紧,其妻陈夫人亲自到工地上,煮饭烧水服侍工友,让他们安心做工,从而工程保质保量,深得地产公司老板、英商大班赞赏。抗日战争爆发,沪上营造业萧条,陈先生也不屑为日伪效力,便回到家乡宁波,住在宁波七塔寺内。1936年,溥常法师担任七塔寺住持三年期满,发表《七塔住持告退感言七首》,其一是:“传戒未思震浙东,可怜病苦始终穷。陈君有意难如愿(余与陈馨(磬)裁君,拟修如意寮未果),储款希期重德充。(开光余款存库房,候新方丈发心)”从此可见陈先生与七塔寺缘分,之后他也住在七塔寺。1958年病逝于上海,安葬于横溪镇孔家潭(现金溪村)。

义举

发达以后,陈先生牢记圆瑛法师指点,十分关心慈善事业,主要是办义庄义学和造桥修凉亭

义庄办在其故乡陈鉴桥故居东侧,名“陈氏山庄”,三进两明堂。第一进是对外施舍的窗口,还有个大地灶,荒年用来施粥。后两进用做“义校”,附近适龄孩子,无论族人与否,都可免费入学。曾请木工师傅制造一批新式课桌椅,免费赠送陈鉴桥小学、甲南小学。第三进屋后,是存放“义谷”的粮仓。陈先生有田260亩,80亩田租为家人衣食开销,其余180亩田租一概为“义谷”。据老人回忆,田租相对低廉,租是委托亲戚收的,那时又常见收租的船来去空空,佃户说:“啊呀!搭老板讲呐,今年收成交关推板,其驮去也是做好事东西……”方圆百里内,凡生活无靠的鳏寡孤独老幼残病者,只要有当地族长证明,义庄发给他们认可的“折子”,每年两次派米,给最困难五斗,其次两斗半,再次一斗。陈先生还经常亲自在乡间走访,遇到急需救济者,路边拾瓦片一分为二,凭半片瓦片,在指定发米日子调换折子,凭折子记录领米。施米那天,受施者坐满宅前广场,陈先生一般亲自在场,特别关注孩童,亲切地询问家境,往往另给两块大洋。附近孤苦老人死了,义庄得知,会提供一口厚实的松木棺材。遇青黄不接,义庄则开灶施粥。抗日战争爆发以后,田租基本是收不上了,义庄靠变卖战前买进的土地和屯积的洋松维持。最后一次发放救济米时,已接近解放,陈氏山庄存谷不多,陈先生向孙女婿程彰坤借银元几百元,才得以派完救济米。

抗日战争时期,陈先生回归家乡时,向陈益浦名医师学医,自配一个药包,为乡间亲朋贫民看病又送药。一次,一位寡妇带着一个男孩前来求助,男孩患重病抽搐发烧。陈先生诊断为重感冒,施方煎药,又叫孙子陈开玉脱下夹袄送给小孩,而且让母子住下来,直到医好。男孩痊愈后,再发一个折子,让母子俩领取大米五斗。姚婆婆一家三口都是失明者,每次发大米五斗,陈先生总叫儿孙们搀扶失明者进屋,并请长工帮助送米。姚婆婆编唱山歌表示感激:“土地公婆好心肠,手捏生活口念经,念得祖宗大人齐超生,念得灶前灶后出黄金,金沿街,玉名堂,西方路上好威风。”这样感人肺腑的事迹不胜枚举。

在陈先生的影响下,陈先生周围也不乏善人。红花绿叶,陈夫人也是难得的大善人,支持丈夫为善,自己也身体力行。抗战时期,陈鉴桥阿余婆的儿子在宁波感染鼠疫,陈夫人亲自探望给药,阿余婆的儿子不幸去世,陈夫人还把自留寿方板给其做棺材。战争期间,常有贫穷苦难人家把婴孩放到大门口,陈夫人收留后委托族中妇女带养,每月给米及生活必需品。总管,陈先生连襟有一门外科绝技,用松香配制药膏,治疗疮毒,很有成效,又善治毒蛇虫咬,自采中草药捣散敷患处,经两三次调换便能康复,他热忱为民义诊,远近群众尊敬他,病家感谢他,逢年过节来送礼物,总管一律拒收。山庄后园还种藿香、佩兰、枸杞等中草药用来赠送病家……

在上海,陈先生还和张继光先生(宁波同业会长)在四明公所里办义校,让宁波学徒读书学校还对在上海的宁波籍病老等特殊困难人群给予帮助。

抗日战争前,陈先生在鄞县山野间捐造了十桥十凉亭,桥亭都是钢筋混凝土结构,浑然一体,现在尚存两桥两亭。一座桥在云龙镇任新村与姜山镇宏洲村之间,建于1923年,桥名“黄昏晨桥”,三孔,长30多米,有“第十桥”和“陈磬裁建”的落款。2007年定为区文物保护单位。区文管会专家认为“这座桥是古代石结构建筑过渡到民国大型钢筋混凝土建筑的典型代表作,为鄞县桥梁演变史填补了转型时期的空白,极具历史艺术科学、造型文化等研究价值”。另一座桥在塘溪镇,原来横在梅溪上,是旧时赤堇山区百姓到韩岭赶集的必经之路,今淹没在梅溪水库中,平时只能见其桥面,要见其全貌,要待枯水时节了。桥五孔,长20多米,名“磬裁桥”。塘溪童中莲墓志铭上发现有“陈磬裁造桥”的字样。原来此处有石板桥,名“东庆桥”,常被山洪冲走,童中莲与陈磬裁同在上海谋生,提及此事,陈先生慷慨解囊。凉亭,一座在黄昏晨桥,桥上也有“陈磬裁建”字样,名“第四亭”,一座在横溪镇亭溪岭山道边,名“第五亭”。两座亭子结构一致,方形尖顶四柱两面墙,占地约10平方米。亭溪岭山道是鄞州区中部平原通向大嵩滨海平原的捷径。

民国《鄞县通志》记载,在现皎口水库一带曾有“陈磬裁造第一亭、第一桥、第二桥、第八桥”。据说,横溪镇吴徐村至东钱湖镇韩岭村道上,有两座钢筋混凝土的拱桥,一曰凌云桥,一曰永安桥,两桥相距约400米,也是陈先生所造,桥边也建四方钢筋混凝土凉亭。这些桥、亭已荡然无存。

其余桥亭无存无记无闻。老人说十桥十亭造好不久,受益的48村50多姓百姓联名,赠给陈先生一块大匾,挂在陈鉴桥陈家祠堂里。“文化大革命”时,匾被毁,岁月悠悠,那匾上的字,老人也记不真切了。

据查,抗战前,陈先生在外地捐建两桥六亭。

一桥在上海浦东。

一桥五亭在东阳。2003年3月《东阳日报》发表《七十年前邑人如此重孝》,文中写道“马福田出生于书香人家,年轻时开照相馆,56岁创建果园。平时,他乐善好施,热心公益事业。1920年,马福田策杖走遍东阳南乡北乡,采访、搜集东阳五孝子事迹,写书成册,到处宣扬。当时鄞县实业家陈馨(磬)裁与马福田是知交,同样注重孝行,他有感于东阳五孝子的孝行和马福田的真诚,慷慨出资并委托马福田负责,在五孝子家乡建造五座供应茶水的‘孝子亭’和一座‘五孝桥’。”东阳五孝子为楼、吴、韦、陈、施五人。1933年,“五孝桥”在东阳江上游(锦溪)落成,马福田特意赶到江西景德镇定做了一批碗、碟,分赠给讲孝道、有孝行的人。碗、碟上面,印有“吾不忘母恩”之类诫言。五孝桥的图案也绘印在碟面、碗壁上:16座桥墩、15个桥孔,桥中间有一座亭子,上面写着“韦孝”“五孝桥”,两边各写有“楼孝”“吴孝”和“陈孝”“施孝”。画中,还有苍松、翠柏和青山。与桥的全景相对应的,则是数行黑字:“浙宁陈馨(磬)裁,敬东阳五孝子孝行,特建是桥,翼以亭,障以堤,以志鸿雪,后世为人子者,其亦闻风而兴起乎!陈之所建,此为第二堤第六亭第九桥。”五孝桥于1940年在一场洪水中被冲毁,甚是可惜。

另一亭在镇江茅山风景区,名“馨(磬)裁亭”,“在抱朴峰山偏东、盘山公路右侧,为一钢筋混凝土方亭,亭顶建成印把形,北面墙上刻有‘馨(磬)裁第二亭’5字,此亭为1922年商人陈馨(磬)裁捐助……”

其余四亭下落待考。

故居(www.xing528.com)

陈先生发达以后,在故乡陈鉴桥兴建房屋,建成钢筋混凝土结构两层楼,规模宏大。最有特色是平顶上修了两座亭子,拜占廷式的,亭子小巧,不过10平方米,仅可容一桌四椅而已,亭上各有一只白鹤,其装饰价值远胜实用价值,远远望去,极吸人眼球,因此其故居俗称“白鹤亭”。最令人惊叹的是钢筋混凝土墙,从其断面看,围墙约3米高、0.8米厚,房间隔墙约0.4米厚。与其说是民居,不如说其是碉堡,一般的炮弹是奈何不得的。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陈先生故居被辟为国家粮仓,现在依然。为便于储粮,逐渐改造,而今只剩下门楼,其余面貌皆非,仔细看,整个平面轮廓还在,因为那墙实在结实,也用做新粮仓的墙壁了。

在门楼的里侧,原来的天井里,现存一块“家训”石碑,其文云:

常见世上不孝的人对年老父母当做多人看,父母的话不肯听从,与父母讲话厉声厉色,使老人受之忍心含气,暗自流泪,竟有郁闷成病的,这便是暗杀父母;对妻子说话反和颜悦色;须知眼睛一睫,自己也要做父母的。人生一世,父母生我养我,我之身体由父母而来,父母之恩好比天地一般,一生报不尽的,故父母年老,当体贴侍奉,百般安慰。父母多活一年,即我多活一年,这是对上事亲的道理。

至于爱自己的儿女,固是人情之常。对于娶来的媳妇,亦是人家儿女,应当一样爱护。自己儿女有说媳妇是非,须细细训戒,不听单面之言,不可二样看待。媳妇倘儿女,媳妇如有意见,愈加要详细探索分别教导,务要全家和睦,这是对下治家的道理。

至于夫妇之间,要相敬如宾,互通声气,推诚谅解,力谋家庭幸福,切勿争论是非。做妻的不可在丈夫面前花言巧语,搬弄是非;做丈夫的亦不可弃旧怜新,薄待妻子。兄弟姐妹宜相敬爱,有如手足,自然家业兴隆,切不各存私见。姑嫂妯娌理当客气,共同做事,勿推前落后,不可妒怠,这是对同辈处家的道理。

还有对亲族待长辈要敬重,待下辈要慈爱,待邻舍要和睦,待贫苦亲戚要怜惜,这是治家对于各方的道理。

今立此碑,当知警戒,世代遵守,凡我家新夫妇结婚之日,须向此碑肃立,静听司仪人宣读,读毕即向碑行最敬礼。新夫妇闻此庭训,永久遵守勿忘,依此做去,毋负我意,上天必降尔以福,代代兴旺,即是我的好子孙媳妇。凡我子孙代代传授下去,荣宗耀祖,实有厚望于我的后世子子孙孙。

中华民国十三年中元甲子春月宏福磬裁甫训告章南村书

家训用白话文写就,告诫后人如何为人儿女、公婆,夫妇、兄弟姐妹、姑嫂妯娌、亲戚、邻里之间如何相处,读来发人深省。

陈先生得儒学熏陶,后笃信佛教,孝道至上,慈悲为怀,严于律己,虽然财大,但不气粗。生活极其俭朴,对亲人也很严格,家训碑可窥一斑。老人说,陈先生回家乡,总会带些上海饼干,可是孙儿们分到的零食是自家用米糠做的烘糕,而上门的乞丐的孩子倒能分到上海精美的饼干。

坟冢

陈先生生前为自己营建了寿坟,规模宏大。寿坟坐落在横溪镇金溪村,位于河头自然村与孔家潭自然村之间的山麓,“文革”时期被毁,现在已成一片农田,知情人才能找到一小块水泥墓基。所幸,供看墓人栖身,供拜祭的后人休息的坟庄还保留完整,在寿坟的右下侧,占地约300平方米,是一层楼建筑,其外观与溪口小洋房颇为相似,廊柱带有西洋风格,屋顶的平台以长城“雉堞”纹形式相围,门楣“陈氏馨(磬)裁山庄”、“民国二十一年造”等字样清晰可见。山庄如此规模,坟墓规模可想而知。记忆中的坟墓,远看,是个大院落,墓后和左、右三面,是用水泥筑成的屏风式围墙,白灰色围墙高过头顶。进得大门,中间一条墓道,直通墓牌。墓道两边,先是花圃,栽着各种各样的花木;然后是两座对称的水泥凉亭,亭子里各竖一块石碑,高宽如房间门,厚一手托有余,无字,磨得净光锃亮,据说是用银洋钱磨的;然后是水泥平地、墓牌、坟墓。每扇屏风上刻有名人文章、名言等,体现着“劝人为善,孝顺父母”的思想,所以这座坟墓被当地人称作“劝孝坟”。山庄、坟墓和陈磬裁所建的桥、亭一样,都是钢筋混凝土结构。而今,宁波天一阁东园明池边的铁牛,是20世纪60年代搬自陈先生墓前,其时墓前还有一只水泥浇筑的鸡。有文章说,是因为“陈先生属牛,其夫人属鸡”。依据年份,陈先生属狗,其夫人属虎。我想,陈先生认为,人应当如牛那样任劳任怨,如祖逖那样勤奋,闻鸡起舞。

陈先生病逝于上海,葬礼在上海国华殡仪馆举行,最终归葬横溪镇预先建造的寿域内,当年那里已开煤球厂,政府特批准许入穴。1967年坟墓被毁,陈先生夫妇至今尸骨下落不明。20世纪90年代,其嫡孙陈开玉,在东钱湖象坎村华侨公墓地,为祖父母修了座衣冠冢,用大理石砌就,两小穴,形如安置骨灰的坟墓。墓碑正面,刻有陈先生夫妇名讳、生卒年月,从中得知陈夫人叫王阿莲,法名妙莲,生1878年,卒1960年;镶有两位老人的瓷质照片。墓碑反面刻有短文,全文如下:

陈公宏福,浙江鄞县陈鉴桥人士,青年时拜圆瑛法师为师,终生信佛行善,全部积蓄救济普生,一生造桥梁凉亭各十座(建浙江东阳五孝桥,独资白银六十万两),原安息横溪孔家潭,一九六七年被毁,移此安息。

在陈先生捐助建造的建筑物上,必有先生署名,有的是“陈馨裁”,多数是“陈磬裁”。笔者以为后者是正确的,晚唐诗人元稹有诗句:“泗滨浮石裁为磬,古乐疏音少人听。”“磬”为古代打击乐器,形状像曲尺,用玉、石制成,可悬挂。另外,为佛寺中使用的一种钵状物,用铜铁铸成,既可作念经时的打击乐器,亦可敲响集合寺众。陈先生笃信佛教,以“磬裁”为名,甚是吻合。陈先生衣冠冢墓碑上的名字是“陈宏福”,括注“磬裁”,其中“磬”字的“殳”刻作“吉”,笔者认为是刻错了,曾与远在香港的陈开玉老人联系,确认是错了,应该是“磬”。名字事关重大,特此详尽说明,以正视听。

慈善之举是伟大的,是惟有人类才有的壮举,所谓的“乌鸦反哺,羔羊跪乳”,事实证明是人们的误会。自然界的法则是弱肉强食,惟有人类才会有强者帮助弱者的非常之举,甚至乐意帮助素不相识的,乃至是自己曾经的敌人。人是动物,然而也许正因为有这样的非常之举,人才光荣地成为万物灵长。强者资助弱者,其耗费对强者来说,无伤大体,但却能改变弱者的命运,从而改变整个民族的命运,乃至整个人类的命运。

“善有善报。可是祖父母一生做善事,年老很艰苦……”陈先生嫡孙说起祖父,甚是不解。那是因为尚不了解陈先生的襟怀。我想,如果陈先生能够再生,他必定无怨无悔,继续他的慈善事业,而且会投入得更彻底。

先生走了,无影无踪,然而偌大的天地间,您无处不在,永永远远!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