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定萼
在天童禅寺的左前方,有两个山冈,一曰青龙冈,一名青凤冈。青龙冈头建有冷香塔院,是中华佛教总会首任会长寄禅和尚的塔院;青凤冈上建有圆公塔院,是中国佛教会首任会长并连任七届之会长(主席、理事长)和中国佛教协会首任会长圆瑛法师的塔院。寄禅和尚与圆瑛法师都是中国近代佛教界的领袖人物,是中国佛教界爱国爱教的楷模,他们生前都主持过天童禅寺,圆寂后又都安葬在天童太白山中,这在中国佛教史上是绝无仅有的殊胜因缘。
寄禅和尚,法名敬安,号八指头陀,俗姓黄名读山,湖南省湘潭县石潭村人。清咸丰元年(1851)农历十二月初三出生,民国元年(1912)农历十月初二圆寂,世寿62岁,僧腊45年。他出生于一个贫穷而苦难的家庭,7岁丧母,12岁失父,始替农家牧牛,继以学艺谋生。因生活所逼,于同治七年(1868)投湘阴法华寺出家为僧,东林长老赐法名敬安,字寄禅。是年冬季,至南岳祝圣寺从贤楷禅师受具戒,后又参恒志禅师于岐山恒瑞寺。不久便行迹吴越,参禅学法十余年,游尽江南名刹,遍参海内尊宿。其间,经常驻足宁波,迭次参访天童禅寺和阿育王寺。光绪三年(1877)秋,在阿育王寺佛舍利塔前烧二指并剜臂肉燃灯供佛,自此号“八指头陀”。光绪十年(1884),挂锡天童禅寺,曾任副寺之职。翌年回到湖南,师事岳麓山笠云法师,嗣其法。后相继主持衡阳大罗汉寺、南岳上封寺、衡山大善寺、宁乡沩山密印寺、湘阴神鼎山资圣寺以及长沙上林寺等六大名刹。
应天童禅寺首座幻人率两序班首之礼请,寄禅和尚于光绪二十八年(1902)二月,从湖南长沙赴甬出任天童禅寺住持。光绪三十三年(1907),六年住持任期满,应僧众恳请留任,直至示寂。寄禅和尚在主持天童禅寺十一年中,选贤任能,百废俱举,岁无虚席,年有建树;守护法度,整肃清规,夏讲冬禅,扬光佛国。
禅宗丛林以其住持传承方式的不同,分为子孙丛林和十方丛林。寄禅和尚主持天童禅寺后,又将十方丛林的住持传承制度改为十方选贤制度。即住持一席,不拘法派,不分畛域,凡十方僧众,宗教兼通,行解相应,能说法开导后学,领众坐禅,众望所归者皆可被选为住持。这种住持选贤制度是丛林住持史上的一个改革和进步。从此,十方丛林依住持继承制度的不同,又有了选贤丛林与传法丛林之分。由于选贤丛林在住持人选方面的选择性更加广泛,全国各地寺院相继效仿选贤丛林制度。为使“丛林得以悠久,海众得以安宁”,寄禅和尚根据百丈清规,因地因时制宜,制定了天童禅寺《万年规约》和《日行便览》,凡上自方丈、下至各寮均得奉以为法,永远遵守;又续制《福田册》,寺院凡有“增置产业,皆录其上”,使财产一一记录在案;数次为僧众开讲《楞严经》《禅林宝训》,以续佛慧命,绍隆佛种;精心整修佛殿,金装佛像,修葺法堂,使古刹更加庄严。寄禅和尚声誉远播,中国佛教界领袖圆瑛法师年轻时,曾于光绪二十九年(1903)慕名前往天童禅寺,从他习禅六年;近代高僧太虚亦于光绪三十年(1904)在天童禅寺从他受具足戒。
寄禅和尚在主持天童禅寺期间,还致力于佛教团体的组建工作。在他的倡导下,宁波僧教育会于光绪三十四年(1908)成立,并由他亲任会长。不久率先在甬城开设僧众小学和民众小学,分别招收年轻僧人和贫寒家庭子弟入学,成为我国佛教创办学校之始。宣统三年(1911),寄禅和尚联合十七布政司旧辖地僧侣,倡议筹建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全国性佛教团体——中华佛教总会。民国元年(1912)初,又赴南京亲谒临时大总统孙中山先生,以中华佛教总会名义向政府提交了申请立案呈文及《佛教会大纲》,孙中山先生将呈文与大纲一并交给教育部存案,并复信。是年4月,各地佛教徒聚集上海留云寺,召开代表大会,成立了中华佛教总会。总会本部设在上海静安寺,机关设在北京法源寺,诸山长老公推寄禅和尚为首任会长。
寄禅和尚还是一位负有盛名、成就突出的诗人。他一生创作不缀,作品宏富,为后世留下了情感丰富的诗歌一千九百余首。在天童禅寺期间,亦有近百首诗问世。第一部诗集《嚼梅吟》于光绪七年(1881)在宁波刊印,鄞县知县秦簧为该诗集作序。
爱国,是寄禅和尚的主要特点。光绪十年(1884)八月,法国军舰袭击我台湾基隆及福州马尾港,他当时正卧病于延庆寺,闻此消息,愤怒之极,“心火内焚,唇舌焦烂,三昼夜不眠”。光绪二十六年(1900)八月,八国联军进犯北京,不久北京失陷。寄禅和尚愤怒地写出了“强邻何太酷,涂炭我生灵!北地嗟成赤,西山惨不青。陵园今牧马,宫殿只飞茧。太息芦沟水,惟余战血腥”的诗句,控诉外国侵略军残杀中国人民、毁灭中国文明的罪恶行为。光绪三十二年(1906)六月,宁波师范学堂教务长兼理科教员钟宪鬯、育德学堂监督陈屺怀等人,带领学生七十余人到天童山采集植物标本,寄禅和尚率监院僧恭候在山门,即席向师生发表了悲情激昂的演说,大声疾呼:“盖我国以二十二省版图之大,四万万人民之众,徒以熊罴不武,屡见挫于岛邻”,慷慨激昂地号召“有志之士,俱夺袂而起,相与力革旧习,激发新机”,寄厚望于学生,“所愿勤学久弥坚,蔚成勋业图凌烟。金瓯未缺当重圆,银河待挽洗腥膻”。宣统二年(1910),寄禅和尚“忽阅邸报,惊悉日俄协约”,深感“内忧法衰,外伤国弱”,顿觉“全身血炽”,连作《感事二十一截句附题冷香塔》,写出了“鲸吞蚕食各纷争,未卜余生见太平”,“落月哀猿不可听,声声欲唤国魂醒”,“修罗障日昼重昏,谁补河山破碎痕”等言语铿锵、撼人心肺的诗句。在深深的忧国忧民痛苦之中,对丧权辱国者表示了无比的愤慨。“落日青山远,浮云白昼昏。衣冠一时盛,肝胆几人存”以及“国破身存恨若何?遥怜荆棘之铜陀。降王却爱魏宫妓,壮士空悲易水歌”的诗句,是对丧权辱国者的无情鞭挞。忧国者必忧时,忧时者必忧人,《农夫暮归图》之“荷锄日日去耕耘,农事辛勤不可闻。薄暮归来何所有,一肩明月半篮云”诗句,则是寄禅和尚挚爱劳动人民,与劳苦大众心心相印的质朴感情的体现。
民国元年(1912)10月,因湖南等地发生夺寺产、毁佛像之事,寄禅和尚受众僧之托上北京向政府请愿。11月1日抵达北京,寓居法源寺,10日与嗣法弟子道阶前往内务部会见礼俗司司长杜关,以《民国约法》据理力争,要求政府下令各地禁止侵夺寺院财产之事。结果不但未获准,反而受辱,寄禅和尚愤而辞出,是日夜半回法源寺,甫下车即感胸膈作痛,亟就榻后即示寂。消息传出,北京各界七十三人发起举行追悼,到会者竟有千余人。随后由道阶等奉龛南归,安葬于天童禅寺前青龙冈之冷香塔院。寄禅一生著有《语录》2卷、《文集》2卷、《嚼梅吟》1卷、《白梅花诗》1卷。后人收其遗稿整理校订成《八指头陀诗集》10卷、《八指头陀诗续集》8卷。
青龙冈头冷香塔院始建于宣统二年(1910),石成塔,覆屋三楹,环植梅花,疏影暗香,颜曰“冷香”,含“爱梅之寒而不畏,冷而沁香”之意。以冷香命塔院是寄禅和尚自己生前所定,因为他一生酷爱梅花,有“白梅和尚”之称。“文化大革命”期间,冷香塔院被夷为平地。为恢复古迹,纪念先贤,1991年,天童禅寺在原址重建冷香塔院,四周以青石叠成围墙,占地四百五十平方米。院门嵌“冷香塔院”额,两旁刻“传心一明月,埋骨万梅花”联对。院内建石亭石塔,亭名“嚼梅”,中立石碑一方,正面镌刻寄禅和尚德相,背面重刻寄禅和尚之作《冷香塔自序铭》。亭子的八根立柱上镌有中国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居士、中国佛教协会副会长明旸法师、真禅法师及天童寺退居广修法师撰书之联对。塔呈四方形,顶为舍利塔刹,底为莲花望柱,中间书“寄禅老和尚之塔”,两旁刻有“一片慈云护太白,冷香塔锁万松关”联句,系圆瑛法师在纪念寄禅和尚逝世二十周年时所作的诗句。塔后围墙上选嵌寄禅和尚所作十首诗之石刻,分别由沪杭甬三地书法家录书。(www.xing528.com)
圆瑛法师,法名宏悟,号韬光,又号一吼堂主人、三求堂主人(求福、求慧、求生净土)、灵源行者、离垢子。俗姓吴,名亨春。清光绪四年(1878)五月出生于福建省古田县平湖端上村,1953年9月在天童禅寺圆寂,享年76,戒腊58年。他一生弘法于福建、浙江、上海、北京等十余省、市及东南亚诸国,而与浙江因缘殊胜,曾先后出任鄞县接待讲寺、宁波永宁寺、七塔寺以及天童禅寺住持;担任宁波佛教会会长、江(苏)浙(江)佛教联合会主席、浙江省整理佛教教规委员会主席等职。
圆瑛法师与天童禅寺有青年时习禅、中年时住持、晚年时圆寂之三段历史因缘。光绪二十九年(1903)3月,圆瑛法师到天童禅寺从方丈寄禅和尚习禅,历时六年,深受寄师器重,先后担任写法、书记、知客等职。宣统元年(1909)出任鄞县西乡接待讲寺住持并创办佛教讲习所。1914年,任中华佛教总会参议长。1929年4月,以圆瑛法师为主席的江浙佛教联合会与中国佛学会成员,在上海召开全国佛教徒代表大会,决议成立中国佛教会。6月,中国佛教会举行第一次执行委员、监察委员联席会议时被推选为会长,以后又连任七届会长(主席、理事长),直至1940年致信中国佛教会辞去理事长之职。
1930年2月,圆瑛法师应邀出任天童禅寺方丈。4月举行进院仪式时对僧众说:牡丹虽好,须借绿叶扶持;孤掌难鸣,必借众擎易举。全寺大众应以寺为家,勤修三学,恪遵六和。自己作为一寺之主,全力做到“为法为人,尽心尽力”,当众宣誓恪守“十二个不”,即不贪名、不图利、不营私、不舞弊,不苟安、不放逸、不畏难、不欺弱、不居功、不卸责、不徇情、不背理。是年开讲《楞严经》,传授千佛大戒。1932年,天王殿、钟楼等五十余间殿堂被火烧毁,圆瑛法师亲自到各地募化,未及三年全部复原,殿堂更加庄严,并为天王殿撰书楹联:“溯晋代开山历唐宋元明清太白法灯辉海外,从佛门稽古计汉满蒙回藏天童僧史耀人间”。他在六年住持任期内,身体力行,信守誓愿;严谨治寺,整肃清规;统理大众,树立道风;兴利革弊,不遗余力;身居古刹,关心国事。
爱国爱教是圆瑛法师一生处世行事的准则,他始终如一地把爱国作为佛门弟子的崇高职责,并努力付诸实践。1931年九一八事变发生,日本帝国主义大规模武装侵略我国东北三省,圆瑛法师即以中国佛教会会长身份,通告全国佛教徒,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行为;并致日本佛教界,“本佛教主义及大乘行愿,国际间自应施行慈悲平等之主义,造东亚之和平”,要“共奋无畏之精神,制止在华军国之暴行”。1937年七七卢沟桥事变后,圆瑛法师在沪召开中国佛教会理监事紧急会议,决议召集江、浙、沪佛教青年,成立僧侣救护队,并亲任“中国佛教会灾区救护团”团长,设上海、宁波、武汉三个僧侣救护队,开办上海佛教医院,建立佛教掩埋队、难民收容所,积极投入抗日救护工作。为解决医院、收容所、救护队的经费,是年10月,与弟子到南洋吁请当地华侨,组织“华侨筹款救国委员会”,倡导一元钱救国运动,得到广大海外侨胞的热烈响应,募集资金十万余元。
1939年10月19日,侵华日军驻淞沪宪兵总部的宪兵闯入圆明讲堂,逮捕了圆瑛法师和明旸法师,次日即被解往南京日本宪兵总部。日本宪兵使用各种手段妄图迫使他俩放弃抗日立场,面对严刑拷打和利诱威胁,师徒俩从容陈辩,毫不屈服。慑于圆瑛法师在国内外佛教界的威望,日寇未敢加害,在关押了一个月以后不得不释放他俩。回到上海后,圆瑛法师告诫中国佛学院师生,“国家兴亡,匹夫有责;佛教兴亡,教徒有责”。1949年4月,上海即将解放,一些旅居在新加坡、香港等地的教友及弟子对形势认识不清,纷纷致电、致函力劝他去南洋定居,有人甚至为他预订了飞机票。但他婉言谢辞,坚定地表示,“我生在中国,长在中国,死在中国,决不离开祖国而他住”,要留在上海迎接解放。5月下旬,上海解放,圆瑛法师深情地对弟子们说,佛教徒要适应时代的需要,本着释迦入世利生的精神,脚踏实地做起,精进积极地做庄严国土、利乐有情的事情。
1952年9月,亚洲及太平洋区域和平会议在北京举行,圆瑛法师被选为中国代表团的佛教界代表,他致函中国人民世界和平委员会主席郭沫若,表示“此次和平会议的召开,其精神与重要性,不但符合世界和平人民的愿望,并且符合我们佛教的教义,我们佛教徒竭诚拥护”。在北京出席会议期间,他先后发表了《佛教徒团结起来,争取和平,保卫和平》《爱教必须爱国》《我们获得了真正的宗教自由》等讲话,向全世界宣布,中国佛教徒拥护世界和平,并为争取世界和平而努力;中国佛教徒获得了宗教信仰自由,热爱自己的祖国;道出了“我做了五十多年的佛教工作,但直到最近的三年来,才有一个认识,这就是真正的宗教自由只有在和平民主的国家里才可以获得”的肺腑之言。同年12月,由世界和平理事会发起的“世界和平大会”在奥地利维也纳举行,圆瑛法师在《弘化月刊》上发表了《全世界佛教徒行动起来,为争取民族独立和保卫世界和平而奋斗》,在《觉讯月刊》上发表了《中国佛教徒热烈拥护要求五大国缔结和平公约》的文章,表达了中国佛教徒对维护世界和平的强烈愿望。
1953年6月初,中国佛教协会在北京召开成立大会,圆瑛法师虽然因病未能出席,但众望所归仍被大会选为中国佛教协会首任会长。入秋,自知病重难愈的圆瑛法师,决定回到天童,他要实现当年辞却天童寺丈席时表达的“尽此色身,拥护天童,将来决以天童为归宿”的意愿。临行前写下遗嘱,交与中国佛教协会副会长兼秘书长赵朴初居士,并留待身后发表。遗嘱希望佛教弟子“出家在家,各尽其份,互助无争,团结第一”,同时表达了他对新中国的无限热爱,“余以衰年,幸逢盛世。去岁晋京,参加和会,得见开国之伟大气象,及各邦人士对吾国之衷心爱敬,使余于祖国建设与保卫和平事业增加无限信心,深感毛主席领导英明,旷古未有。愿我全国佛教徒,同心同德,积极参加爱国运动,致力和平事业”,并提出“身后安排,宜从简约,发讣开吊,世俗所为,悉当免除,毋增罪咎”。8月18日,在明法师及皈依弟子护送下从上海起身来到天童禅寺,9月19日(农历癸巳年八月十二日)夜11时15分圆寂,安葬于寺前青凤冈上。圆瑛法师一生著书立说,内容丰富,著有《楞严经讲义》《大乘起信论讲义》《一吼堂诗集》《一吼堂文集》等近二十种,合编成《圆瑛法汇》一书流行于世。
圆瑛法师之塔始建于1935年,1957年改建成塔院,1983年和2003年两次进行修葺。塔院四周青砖围墙,院内建有殿式房屋,后有倒座厅,东边有平屋三间,院前有平台,占地面积五百余平方米。室中立六面三屋“天童圆瑛悟禅师之塔”,左右墙壁上嵌有《圆公师尊传略碑》、圆瑛法师撰书禅诗石刻,塔后立有中国佛教协会赵朴初会长1988年撰书的《圆瑛法师塔铭》石碑。
如今,青龙冈头修竹婆娑,青凤冈上林木葱郁,冷香塔院和圆公塔院得到天童禅寺悉心管理,年年择日祭扫礼祖,缅怀先觉,继承传统,永仰高风。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