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明州第一人姚颖,风范千秋

明州第一人姚颖,风范千秋

时间:2024-07-18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明州状元第一人姚颖包芝江一南宋淳熙五年以前,对于酷爱面子,素以桑梓乃钟灵毓秀的海疆名郡、文献之邦、浙东邹鲁的四明人,尤其是对于甬上读书人来说,世世代代,心头始终蕴结着几缕酸楚、沮丧、无奈……细细检索、查阅,其中竟觅不到明州籍状元。这位明州状元第一人姓姚,名颖,字洪卿,鄞县人。中状元后,姚颖被任命为签书宁国军节度判官厅公事。姚颖到任不久,便罹病身亡,享年30岁。

明州第一人姚颖,风范千秋

明州状元第一人姚颖

包芝江

南宋淳熙五年(1178)以前,对于酷爱面子,素以桑梓乃钟灵毓秀的海疆名郡、文献之邦、浙东邹鲁的四明人,尤其是对于甬上读书人来说,世世代代,心头始终蕴结着几缕酸楚、沮丧、无奈……他们总觉得造物者不公,亏待了明州。

原来,从唐代武德五年(622),中国科举史上第一位考中状元的孙伏伽(河北南宫人)算起,截至南宋淳熙四年(1177),历朝共选取状元256名。细细检索、查阅,其中竟觅不到明州籍状元。退而求其次,连四明籍榜眼、探花的踪影都没有。须知,在科举时代,一个没有竖立状元坊的州府,是十分寒碜、浅薄、禁受不起考量的。缘此,望穿秋水,当时的明州人,都急切地渴望早日结束这种尴尬局面。

天遂人愿。淳熙五年四月初七(1178年4月26日),在南宋首都临安金殿传胪唱名时,终于有一位明州籍读书人,从淳熙戊戌科417名进士中脱颖而出,独占鳌头,破了四明556年来尚未产生状元的天荒。愈加叫明州人欣喜、酣醉不已的是,这名新科状元,不是秋霜满鬓的状元公,而是一位潇洒英俊、名副其实、尚未结婚的状元郎。

这位明州状元第一人姓姚,名颖(1150-1183),字洪卿,鄞县人。

令人扼腕喟叹的是,涉及这位明州第一状元的有关史料,休说各种寻常版本的《中国状元谱》,连北京出版社出版的(1998年版)三卷本精装《中国状元大典》(16开,2300页,346万字),亦仅有一篇枯燥乏味的短文

姚颖,生卒年不详,字洪卿。鄞县人。南宋淳熙五年(1178)戊戌科状元。

中状元后,姚颖被任命为签书宁国军节度判官厅公事。到任不久,奉诏出任秘书省校书郎。秘书省掌管图籍、国史、实录、天文历数等事,校书郎负责校雠典籍。与秘书省其他官员一样,校书郎也为文臣清贵之选。第六年上,姚颖出任平江府(府治吴县、长州,今江苏苏州)通判。通判为府副长官,有监察全府官员的权力。姚颖到任不久,便罹病身亡,享年30岁。

死后一个月,他的遗体被安葬在故乡鄞县堂乡延寿寺山上。他的儿子姚善长还未成人,只有7岁。四年后,姚善长请温州永嘉(今浙江温州)人、理学巨擘叶适为亡父撰写了墓志铭,概述了父亲短暂的一生。

这篇《姚颖传》,竟有5处错讹:1.说姚颖“生卒年不详”;2.姚颖“享年30岁”;3.姚颖逝世时,长子姚善长已经7岁;4.任意“调度”岁月,把叶水心(1150-1223)替姚颖作墓志铭的时间,自宋孝宗淳熙十四年(1187),往后挪至宋光宗绍熙二年(1191);5.苍松白云、姚颖长眠之处,不是“堂乡延寿寺山”,而是阳堂乡(今宝幢、天童)延寿寺山。行文至此,笔者不禁怀疑:《中国状元大典·姚颖传》的撰写者,是否认真研读过叶适(姚颖同庚挚友、淳熙戊戌科丹陛胪唱时,站在姚颖后面的那位榜眼)噙着眼泪写就的《宋故宣教郎通判平江府姚颖墓志铭》?为了印证《中国状元大典·姚颖传》的讹误,兹抄录这篇墓志铭的起首一段:

余友四明姚君洪卿,淳熙十年十一月十三日,终于苏州官舍。余哭送其柩出门。十二月十二日,葬鄞县阳堂乡延寿寺山。孤善长以状来请铭,于是,善长七岁,而洪卿之死涉四年矣。洪卿讳颖。曾祖阜,左迪功郎。祖孚,左奉议郎。父孝全,以承仕郎致仕。洪卿淳熙五年策进士第一。授签书宁国军节度判官厅公事。召为秘书省校书郎。出添差通判平江府。遂卒,年三十四。

无独有偶。正当《中国状元大典》把姚状元玉楼赴诏的年龄削减4岁之时,新编1996年版《鄞县志·姚颖传》却又地给姚洪卿加寿10年,请他提前于绍兴十年(1140)出生。人寿几何?岂能任意增减!而厚重若城砖、重达数公斤的《中国状元大典》及中华书局版《鄞县志》,确实在如是率尔操觚。可悲也乎!

三卷本《中国状元大典》辑录的每位状元(自初唐武德五年壬午科的孙伏伽,至晚清光绪三十年甲辰科选中的中国最后一名状元——刘春霖,总计592名)的科考记事、传记、趣闻逸事及诗词,人均6200字,而姚颖仅分摊到421个字,似乎我们的明州第一状元,一生中没有什么逸事、佳话、闪光点可以叙述。事实恰恰相反,这位英年早逝的魁元,曾经创下了三个中国状元之最(或第一、唯一)。

第一,悄悄乘乌篷船回乡的状元

遵照惯例,授职释褐(脱去平民服装、换上官服谓释褐)后,及第状元应该公费乘驿,先衣锦还乡、省亲祭祖,然后赴任。此前,朝廷已派出专使,去新科状元户籍所在地的州府报喜。兹后,工部还将从国库中拨出帑银,在状元家乡建立状元坊。为了凸显状元身价,宋代自大中祥符八年(1015)开始,每逢三年一届的大比之年,负责宫廷、京城警卫的金吾卫,便派遣七名禁军、两节仪仗,护卫状元,直至荣归故里。万人空巷,新科状元骑马游街时,金吾卫更会派出大批禁军清道,刻意炫耀天子门生荣贵。观看过状元游街盛况宋朝著名学者,天圣进士尹洙,曾歆羡不已地赞叹:

状元登第,虽将兵数十万,恢复幽蓟,凯歌劳还,献捷太庙,其荣亦不可及矣!

淳熙五年。清和四月。漾纹皱碧的西子湖畔,十里长街,引颈翘首,数以万计的临安市民,皆在观看骑着白马游街的状元郎姚颖,他是那么地从容、谦恭、娴雅……其实,斯时斯际,姚颖真的在苦涩地演戏,扮演非出场不可的主角。

当是届许多新科进士还沉湎于湖光山色、觥筹交错之时,姚颖已经悄悄地准备回乡了。他想念双亲、惦记恩师。幸喜衣锦荣归是个人行为,尚有低调处理的良策。姚颖遂偷偷地背着禁军,把冠带朝服笏靴,如数打入包囊,留下一封表示不愿乘驿、惊动众人,只希望独自返乡的信函。翌日清晨,角巾布衣的姚颖,携着行囊,用皇上赐予的集期费(供新科进士相互交往、宴请的交际费),租了一“荚”豆壳般的乌篷船回甬。

绿肥红瘦,时届初夏。舱前半规水月、枕边数函缃帙、耳畔几通蛙鼓……这种氛围,对于天性酷爱宁静淡泊的姚洪卿,异常适宜。

此时,钱塘江南岸的西兴樟亭驿(这是一所水木明瑟的著名大驿,李白王安石等曾下榻于此),以及通往明州方向的沿途驿站,早已替圣眷甚隆的姚状元,备下了驷马华轩、上等官船、雅洁客房、精美酒肴。

分外具有戏剧性的是,桨声灯影,正当姚颖租用的豆壳舟,行将抵达明州西郊时,一支规格极高、由数百人组成的亲王卤簿(含卫队、仪仗队、乐队),刚刚自明州出发前往京城。原来,当时的明州知州、宋孝宗的儿子魏惠宪王赵恺,从邸报中获悉,自己管辖的州府,有史以来,出了首名抡元(状元别称),而且,这位魁甲(亦是状元异称),父皇至为器重,于是,那位深受明州百姓爱戴的贤王,怡悦地决定侈矜、渲染其事,偭规越矩,派出自己气势非凡的卤簿,专程去临安迎迓姚颖荣归。赵恺知州还揆度:春风得意,一如以往历科状元,初入仕途的姚殿元在京城,必定会有许多应酬性例行社交活动。不是吗?只消这位天子门生肯赏光、移玉,临安城内,数以百计的朱扉绮户,任何一家,皆乐于为其开启中门(正门中的大门),奉为上宾。至于那些府上有千金待字香闺的显宦,各自更会奢侈地默默祈祷:但愿月下老人,能把一丝红线,牢牢地绊住女儿同这位百岁难逢、年轻儒雅、未婚状元郎的足踝……缘此,人情味颇浓的赵知州,便故意滞缓卤簿赴临安的日期。离甬时,赵恺又再三告诫卤簿的领队者:抵京向姚状元报到后,千万不可询问其衣锦荣归时间,务必耐心等候。岂知,这支阵容恢宏的卤簿,扑了个空,只“迎回”了一封姚洪卿不辞而别时,留给七名禁军,两节仪仗执持者的便函。

翻遍各种版本的《中国状元谱》,这般“荣归”故里的状元,空前绝后,除去姚颖,觅不出第二位。

索玄探微,姚颖之所以不愿意乘驿回乡,除却耽于寂寞、弱冠时即修炼成的闲云野鹤习性外,更应溯源于郁结在他心宇、难以化解的忧国忧民之情。姚颖不是“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腐儒,否则,殿试时,他就写不出那篇鞭辟入里,叫宋孝宗怦然心动、洋洋万言的策论。

“是祖国、忍辜负?”无论寒暑昕夕,姚颖皆在替自己祖国的前途担忧——

偏安江南,国势一日比一日窘蹙,钻在“牛角山河”中“搭”一年算一年的南宋小朝廷,比东晋还不如。东晋的孝武帝司马曜尚知道重用谢安、谢玄刘牢之,而“直把杭州作汴州”,隔三差五去西湖画舫中品尝宋嫂鱼羹的宋高宗赵构,却重用秦桧,枉杀了岳飞、岳云父子,废黜了韩世忠、梁红玉伉俪……绍兴十一年(1141)十一月,宋金和议成立、签约。其主要条款:1.“宋对金称臣”,世世代代,尊金国皇帝为叔父,国号前加“大”字;南宋皇帝称“侄”,国号前不准署“大”。2.划淮为界,再割让唐、邓二州与金。3.每年贡岁币银、绢各二十五万两、匹。从此,岁岁元旦及金国皇帝生辰,“侄儿”必须派遣使者去“叔父”处呈贺表。截至绍兴三十二年(1162)赵构退位,这21年中,每次呈送给金国的贺表,起始的第一句永远是:“侄宋皇帝赵构再拜、奉书于叔大金皇帝”。当时,“侄儿”赵构(1107-1187),反而比“叔父”金熙宗完颜杲(1119-1150)年长十二岁。宋孝宗继位后,依样画葫芦,每次赍往金国的贺表,首句只更动一个字:易“构”为“昚”。是时,“叔父”金世宗完颜雍(1123-1189),仅比“侄儿”赵昚(1127-1194)年长四岁。更有甚者,出于讨好“叔父”,绍兴十四年三月十六,“侄儿”赵构又颁布一道肉麻得令人难以置信的诏书:即日起,改四川岷州为“西和州”。其缘由为:岷字的音,和“叔父”祖父的讳——金太祖完颜阿骨打(1068-1123)的字旻相同,必须避讳,否则便是大不敬。(按:纵然绍兴十四年距今,已800余载,笔者还是忍不住,欲如是诘问——假定宋高宗泉下有知:“陛下的皇考宋徽宗讳佶,其音与江西吉安、吉水,浙江安吉的吉相同,这些绍兴年间业已存在的州县名,您缘何未曾颁诏回避?”)

雌了男儿。这个小朝廷脂粉气甚浓、娘娘腔十足,政治上严重缺钙。这个小朝廷习非成是,宝康瓠(破瓦壶)而弃周鼎,戕害俊彦而垂青庸鄙,这才使高中状元的姚颖不愿张狂,悄然回乡。我们才能“听”到姚颖形影相吊,孑身乘扁舟返乡时浓缩的心声:“独善其身”。

继叶适之后,开禧三年(1207),时任参知政事(副宰相)的鄞县人楼钥(1137-1213),再次替已去世25年的姚颖撰《通判姚君墓志铭》时,依旧念念不忘姚状元扁舟“荣归”的佳话:

(姚君中状元时,恰逢)皇子魏惠宪王镇吾邦,欲侈其盛,命以驺哄鼓吹(即卤簿)迓君,而扁舟已归郊居矣。

第二,殿试考卷不准刻板翻印、传抄的状元

按照惯例,新科状元的殿试答卷,金榜揭晓后,立即由礼部刻印,发行全国(南宋时,印刷业相当发达,临安又是出版中心)。朝廷这般操作,目的有二:一是昭示取士公正;二是当做范文,叫天下读书人细细研读。兹举出两位南宋著名状元为例(他们的殿试答卷刻印后,有幸流传至今):

1.绍兴丁丑(1157)科,状元王十朋(1112-1171)。宋高宗在这位温州乐清籍殿元的试卷扉页,批上十三个字:“经学淹通、议论醇正,可作第一人。”

2.宝祐丙辰(1256)科,状元文天祥(1236-1283)。该科殿试考官、鄞县人王应麟(1223-1296)审阅了文天祥的万言策论后,激动地向宋理宗报告:“是卷古宜若龟鉴、忠肝如铁石,臣敢为(陛下)得人贺。”宋理宗还爱屋及乌,对文状元的名字击节称赏,动情地解读:“此天之祥,乃宋之瑞也。”缘此,文天祥又增添了一个由皇上“金口”取定的字:宋瑞。

岁月流逝、战乱频仍、祝融肆虐、文献佚失,留传至今的历代状元殿试卷,真的不多了。但是,历届状元呕心沥血写出的《金殿策论》,在当时,皆刻印过,至少传抄过,这是毋庸置疑的事实。

绝无仅有,唯独姚颖例外

笔者在拙文开篇曾经指出,姚颖绝非寻章摘句的酸儒,亦不是皓首穷经的书蠹。早熟、“髫龀(儿童七八岁换牙称髫龀之年)已有成人之风”的姚颖,生长在一个竭力反对议和,主张收复中原、对金用兵的书香门第。孩提时他就噙着泪水,从长辈及终生心仪的郑锷先生处,无数遍听说国家、桑梓蒙受的耻辱。如:靖康二年(1127),汴京失守,徽、钦二帝北狩(皇帝被俘,押解到北方去的婉约词);建炎四年(1130),金兵攻占明州,金兀术下令:“如扬州例(屠其城)”;隆兴元年五月二十四(1163年6月27日),张浚率领的南宋军队,败北于符离,出于无奈,宋孝宗只得任命魏杞为通问使,赴金国议和。为了增加议和的筹码,此前,金兵又分道渡淮,攻占楚州、濠州、昭关、盱眙。缘此,魏杞无法继续北行,只得逗留盱眙、颍滨俟命。为了早日签约,宋孝宗曾先后四次派出驿使,赴颍滨更换议和条款一次比一次屈辱的国书。滞宕至乾道元年(1165)正月初九,魏杞一行方始抵达燕京签约。

设若靖康耻、建炎辱,对于姚颖,仅只是耳闻的历史——当时他尚未出生,那么,乾道元年,残山剩水的南宋再度蒙羞时,姚颖已经是一名“风声、雨声”“声声入耳”的十六岁少年。屈指计算,滥觞于乾道元年(1165),截至淳熙五年(1178),在这段长达十余年的岁月里,精力充沛的姚颖,遂尽量搜集资料,苦苦研究金、宋敌我态势,探索、谋划救亡、收复中原的策略,那篇逼近万言、“论敌国事宜尤备”的策论,就是研究结晶。宋孝宗读了姚颖的策论后,当即作出一个史无前例的决定:告诫是科主考官、参知政事兼礼部尚书范成大(1126-1193):“(是卷)勿版行,盖不欲传于外(落到金国人手里)。”

依照世俗的标准计量,如姚洪卿这般读书,确实近似“不务正业”,会影响进入仕途的必修科目“四书”“五经”的攻读。欣喜无须杞人忧天,笔者亦不用饶舌,只消抄示一段楼钥的《通判姚君墓志铭》,即可测知姚颖的智商:

五岁读书过目不忘。十岁能属文。试乡校前列,郡博士疑之,别命题使试于前,应手成文章。时号神童。

姚颖殿试策中涉及“论敌国事宜尤备”的章节,后人难以臆度,妄加评议。倒是策论的国内部分,尚留下吉光片羽。那是姚洪卿考中状元若干年后的事。一日,宋孝宗在便殿召见宰相王淮,公事议讫后,宋孝宗又情不自禁地赞誉起姚颖:“(《金殿策论》中引)用赵逢坠马事甚佳。”(补上一笔:淳熙五年初夏,时任枢密使的王淮,请求宰相史浩为媒,把自己钟爱的女儿嫁给姚颖。史浩一口答应,因为姚颖的祖母,系史浩的姑妈。当时,姚颖正坐在脚划船中,“荣归”故里。)

赵逢,字常夫,妫州怀戎(今河北省怀来)人,北宋初任中书舍人。建隆元年(960)四月,昭义军节度使李筠叛宋。五月,赵逢随宋太祖远征山西,讨伐李筠。途经怀州(今河南沁阳)时,赵逢听说:李筠势众,准备主动袭击宋军,胜负难卜;太行山险峻,翻越困难……遂诡称“坠马伤足”,留在怀州“养伤”。

姚颖在策论中引用赵某“坠马伤足”,其良苦的用心,宋孝宗自然领会:尸位素餐、临阵脱逃之辈,切不可重用。

第三,宸奎赐予正本的状元

帝王所写的字称宸奎或宸翰。(www.xing528.com)

为了提高状元声望,自宋太宗起始,历代皇帝大都会亲自挥毫,写上一条箴训、一则铭文或一首诗,赐给状元。这类御书的诗篇及铭、箴,字数一般框定在百字以内,而且,赐予状元的只是从宸奎上勾勒、摹写出来的复制品,真迹依旧珍藏在秘书省。而我们的明州第一状元,得到的宋孝宗宸翰,竟有232个字,赵还特别批准:正本赐给姚颖,摹本归档。

宋孝宗为姚颖所写的大楷宸奎,不是八言、十二言的铭,亦不是七绝、五律,而是《尚书》中的名篇《旅獒》。其内容是:遥远的西周初期,有个名为旅的西戎小国,迢迢数千里,向武王姬发,贡献数条名贵的獒(躯体高大的狼犬)。太保召公认为:作为一代明君,武王不应该接受这些獒,就写了一篇迄今依旧闪烁着熠熠思想光芒、警句迭出的《旅獒》。当然,宋孝宗不是没来由地书写《旅獒》。原来,宋孝宗欲为姚洪卿书写宸奎时,恰逢西南一个南宋属国,献驯象至临安,其情节酷似西周时的旅国献獒,宋孝宗就欣然握笔,书写《旅獒》。

西旅献獒,太保作《旅獒》。

惟克商,遂通道于九夷、八蛮。西旅贡厥獒,太保乃作《旅獒》,用训于王。曰:呜呼!明王慎德,四夷咸宾。无有远迩,毕献方物,惟服食器用。王乃昭德之至于异姓之邦,无替厥服;分宝玉于伯叔之国,时庸展亲。人不易物,惟德其物!德盛不狎侮。狎侮君子,罔以尽人心;狎侮小人,罔以尽其力。不役耳目,百度惟贞。玩人伤德,玩物丧志。志以道宁,言以道接。不作无益害有益,功乃成;不贵异物害贱物,民乃足。犬马非其土性不畜,珍禽奇兽不育于国,不宝远物,则远人格;所宝惟贤,则迩人安。呜呼!夙夜罔或不勤,不矜细行,终累大德。为山九仞,功亏一篑。允迪兹,生民保厥居,惟乃世王。

宋孝宗的柳体楷书,功底颇深、笔姿不俗。至今,赵昚的墨宝,依旧展示在阿育王寺。它是舍利殿殿额:“妙胜之殿”。不若行书,柳体字笔画严正、一丝不苟,屏气凝神,得慢慢写。不难猜度:宋孝宗书写《旅獒》时,耗费了许多功夫。

难怪连袁燮等后来入祀全国孔庙、天性淡泊的大儒,亦艳羡不已,咏叹姚殿元受到的优渥礼遇,在历朝状元中“无前此”(绝无先例)。

平心而论,南宋的8名皇帝中(不含被陆秀夫负着在崖山蹈海的8岁幼帝赵昺),宋孝宗是唯一一个欲尽快摘掉“侄儿”帽子的君王。写到这里,倏忽想起一则记载在尘封的线装《天童寺志》中的文史笔记。

雍正十一年(1733),清世宗爱新觉罗·胤禛赐给天童寺一幅御书《观音偈》:

三十二应露全身,拯救众生渡苦津。
只为慈悲心太切,却将觉海作红尘。

偈后空白之处,自然盖有印章。第二方乃“雍正御笔”,第三枚系出典于《易经》的“朝乾夕惕”。至此,关子已经“卖”到了尾巴,第一钮玉玺的印文该揭晓了。出人意料,它竟然是一声喟叹:“为君难”。

雍正的“为君难”是咎由自取,而隐匿在宋孝宗内心深处的“为君难”,确实颇叫人同情、怜悯。

“诗以言志”。宋孝宗是诗人,这是他写于即位第一年的《新晴有感》:

春风归草木,晓日丽山河。
物滞欣逢春,时丰自此多。
神州应未远,当继沛中歌。

结尾两句,气度非凡:全部恢复中华版图,为期未远,等到还都汴京,我肯定会像汉高祖刘邦那样,引吭唱出“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式的凯歌。为了早日唱“大风歌”,赵昚在嗣位当月,就召回因上书“乞斩秦桧”、流放岭南的胡铨;次月昭雪岳飞冤案;翌年(隆兴元年)正月,任命自己的老师史浩任宰相;五月出兵北征……

早在被册立为太子前,宋孝宗就锐意锻炼身体,准备有朝一日,渡淮河收复失地。人们还发现,从少年、青年到中年,赵昚手中永远持着一根手杖。那手杖的圆周,与宋孝宗的年龄同步增大。一次,在后苑,赵昚偶然忘了携杖,便命随从去取,岂知取不动,只得叫两名小太监扛。原来,那是条年年加重的铁杖。剩水残山,只有这条铁杖最了解主人的心思:“增强腕力,他日和‘叔父’较劲。”

“人间不如意事常八九。”登基还不到一年,宋孝宗就不断遭遇上下掣肘,感到“为君难”。这里,举上、下掣其肘者各一例。

1.隆兴元年(1163)夏季,张浚出师不利,败北符离(今安徽宿州)。此时,太上皇赵构非但不曾慰问赵昚,说几句鼓励性的话,反而阴阳怪气地警告宋孝宗:“大哥,(收复中原之事),俟老者百年之后,再议之耳。”此后,宋孝宗再也无法实现第二次北征的夙愿,因为,赵构“退居二线”的岁月,长达25年,赵构“大行”之日,宋孝宗已经年逾花甲,再也拖不动那条昔年提得轻松自如的铁杖了。(二年后,赵昚禅位给儿子赵惇——一个不争气的皇帝,又五年,黯然“宾天”)顺便挑明一句:宋孝宗不是赵构的亲生儿子,只是养子,6岁入宫,经过30年“考察”,方始册立为太子。

2.对于隆兴元年的北征,宰相史浩始终投反对票。是年四月,在守淮还是守江议题上,主张守江的史浩,就与时任江淮宣抚使的张浚,在朝堂上吵了一架。(按:青史怎会忘却,靖康二年秋天,张浚在商丘诬害李纲的卑鄙?青史亦分明记载着,隆兴元年,张浚提出并且坚持的“守江必须守淮”的观点是正确的。)因为史浩是宋孝宗昔年恩师,赵昚没有批评他,只是痛苦地瞒着老师、越过史浩任宰相的尚书省,直接秘密颁诏出兵北征。史浩知悉后,一时丧失理智,忘却了往日师生、君臣情谊,猝然辞职回乡“养老”。史浩“甩”给宋孝宗的临别“赠”言为:“出兵不与闻,焉用相哉!不去尚何待乎?”(十五年后,笃于师生情谊的赵昚,再度召回史浩,请他第二次出任宰相)

君王也是人,亦有情感、思想需要宣泄、交流。当赵昚读到姚颖的殿试策论时,往日常常蹙着的双眉,瞬即舒展开来。“嘤其鸣矣,求其友声。”寂寞的宋孝宗,终于“求”到了一“串”在父亲、老师那里“求”不到的出自肺腑的“友声”。即使是万乘之尊的君王,对于“友声”,亦应反馈。缘此,情真意切,赵昚遂欣然执毫,精心书写《旅獒》,向年轻的状元委婉地倾诉:“无须召公规劝,‘不宝远物,则远人格;所宝惟贤,则迩人安……’这些,我皆能自觉做到。”借他人之酒杯,浇自己之块垒。赵昚只能以这种方式向初出茅庐的姚颖倾诉,至于“为君难”,欲吐还茹,仍旧深藏不露。

宋孝宗从姚颖处“求”得的嘤嘤友声,除去殿试策论,还应包含七律《及第后进诗》。

按照宋代惯例,新科进士及第后,朝廷择吉日在琼林苑设宴招待三鼎甲及金榜题名者。这时,出席宴会的皇帝,会当众赐予状元(摹本)宸奎,报之以琼瑶,状元亦须向皇上恭呈一首言志诗,其题曰《及第后进诗》。可惜淳熙五年初夏,姚洪卿在琼林宴上献给宋孝宗的那首七律,而今只留下后半首:

六典未新周礼乐,三河正想汉官仪。
平生作计非温饱,可但区区诧郗枝。

休要小觑这半首残缺的七律,它依然可以衡量出作者的胸怀、人品、文学功底:志在北征、觅不出丝毫媚上之意;对偶工整、转合娴熟、诗艺炉火纯青。这四句诗,得用一大段白话文“稀释”:

目前,由于半壁山河沦失,《周礼》中列出的六种治国方略:治、教、礼、政、刑、事尚无条件得以全面、重新恢复实施。三河地区(原指河内、河东、河南,这里泛指当时已沦失的宋代中原辖区)的父老,正日夕企望:何日能重睹仪表非凡的、我们宋朝官员风采?我姚颖一生,根本未曾谋划、考虑过一己、一家的温饱。至于独占鳌首,对于我,更是微不足道的小事,不会像西晋的诜,一旦考中贤良方正(科)天下第一,便在晋武帝司马炎面前,狡黠地以“谦虚”的语言矜夸:“臣举贤良(方正)对策,为天下第一,犹桂林之一株、昆山之片玉。”

读了姚颖呈上的诗篇,宋孝宗感慨万千,觉得破格赐予宸奎正本,还不足以显示垂青、勖勉之意,就即席下诏:在数日前刚刚任命的姚颖官职——签书宁国军节度判官厅公事前,再特授(品秩高于签书许多级的)员外郎职务。姚状元珍重地收下正本宸奎,坚决地璧还员外郎官职。天下竟有不愿加官进爵的状元!宋孝宗“嘉叹而许之”。

吟味一个人的斋室名,便能约略揣测出其人的品性、操守。姚颖的书屋冠名“迂斋”。频频同“腐”字、“儒”字般配的“迂”,确实是个人人厌弃的汉字。它的释义为:“言谈、行为皆拘泥于旧准则,不适应时代潮流。”然而,在“黄钟毁弃、瓦釜雷鸣”、把卧薪尝胆、廉洁清正视为“旧准则”,将文恬武嬉、贪墨枉法奉作“时代潮流”的南宋,“迂”字已升华成琼瑶瑾瑜,只有志士、贞士才有资格消受的上佳汉字。打引号的“迂”字,始终附丽在姚颖身上,和他结下了不解之缘。除了不愿开锣喝道返乡;“力祈寝免”特授员外郎,姚颖的“迂”不胜枚举,信笔就能成串拈出。

1.淳熙八年(1181),姚颖从签书宁国军(治所今安徽宣州)节度判官厅公事任上,奉调进京,授职秘书省校书郎。抵达杭州的当日,宋孝宗急于想见到一别三年的姚颖,就下达“即刻便殿单独召见”的谕旨。岂知,这道他人做梦都在祈求的圣谕,却被姚洪卿谢绝:“按照规定,任满回京的官员,在未向吏部办讫有关手续前,不得擅自面圣。”对此,宋孝宗除去赞赏,还是赞赏。

2.姚洪卿去秘书省上任的第一天,校书郎属下的书吏,承袭隋唐以来约定俗成的规矩,把一份有几个错字的文件,放在姚颖案上,请他雌黄(改易、校正),以这种形式印证:校书郎已经“校”过文书,正式上任。面对弄虚作假,姚颖拒绝雌黄,他不愿做自欺欺人的花架子文章。

3.淳熙八年(1181)八月,姚颖岳父王淮擢升为宰相。出于避嫌,姚洪卿主动请求外放。经赵昚首肯,时任参知政事(副宰相)的周必大,拟让姚颖去州府任首官。姚颖闻讯后又坚决请辞,认为自己资历太浅、能力不足。最终姚颖去平江府(今江苏省苏州市)任品秩略低于知府的通判。

4.姚颖到任伊始,就接到吏、刑二部命他从速处理一件重大积案的文件。原来,平江府管辖的吴江县,有一名横行乡里、作恶多端的劣绅。然而,历届知府、通判皆不敢触动他一根汗毛——这个吴江土皇帝后台极硬。听说姚通判要惩治这个土豪,怕“惹事生非”的吴江县令,便直白地规劝:“这份部里督办的文件,您的前任、前前任,都次第收到过。与您不同,他们的处理方法是,把它放入公文柜。因为,‘其人素不可追’。”(此人根本无法追究刑事责任)一向温文尔雅的姚颖,听了吴县令的话,拍案而起,说出了一句掷地有声的话:“张官置吏,非以治贫弱,正以制豪强耳。”有了这15个字,那名久逭法网的南宋西门庆,其下场不难猜度。

唐代诗人刘长卿,曾经写过一首五言绝句《听弹筝》:

泠泠七弦上,静听松风寒。
古调虽自爱,今人多不弹。

“迂腐”、不合时宜的姚颖,在纸醉金迷、酷嗜“时尚”的南宋,永远茕独地弹奏着《风入松》古调。悲乎?喜乎?

关于姚颖,尚有几件事需要澄清。

1.也许有人会诘问:南宋绍兴二十四年(1154)甲戌科状元张孝祥(1132-1170),难道不是明州第一状元?笔者的答复是:(1)张孝祥籍贯系历阳乌江(今安徽和县乌江镇),鄞县只是他“流寓”(他乡居住)之地,参加进士考试时,张孝祥向礼部所投的状,赫然注明:籍贯历阳乌江。《宋史·张孝祥传》及《辞海·张孝祥》,均认定张孝祥是乌江人。(2)无须笔者饶舌,请“聆听”一段学富五车、南宋鄞县学者楼钥所说的话:“四明自国初(指北宋)以来,端拱二年(989)至乾道末(1173),登进士者几二百人矣。淳熙五年(1178),姚君颖始以第一人及第。实为吾乡之光。”又,南宋宝庆三年(1227)版《四明志》,也清楚揭示:截至宝庆三年,鄞县籍状元共有三位,他们是姚颖、袁甫、傅行简,人称三杰。

2.淳熙十四年(1183)十一月十三日,姚颖因积劳成疾,病逝于平江府官邸,终年34岁。遗言有“君恩未报、亲养不终为恨”。兰摧玉折、良缘天妒。当时,姚颖的夫人王氏年仅23岁。这位贤淑的相府千金,遂洗尽铅华,“泣告父母:‘誓不负姚氏’。”扶柩回甬后,姚夫人矢志侍奉年迈的公婆、抚育4岁、2岁的儿子元特、元哲及3岁的女儿。一灯如豆,形影相伴……

3.南宋刻印的十卷本《姚颖诗文集》,早已佚失。现今传世的姚洪卿全部著作,总共只有94个字。除去半首《及第后进诗》,便是下面抄示的七律《题斋书院》:

鹅湖鹿洞两优游,吾道南来谁与俦?
img27地传心化已洽,堇山遗教泽长留。
空阶向日春风度,栋宇凌云化雨周。
声誉已垂百世后,长江虹水不空流。

肇自南宋淳熙五年(1178),截至清朝光绪三十年(1904)中国最后一届进士考试,这727年中,宁波地区一共出了12位状元(还有10名榜眼、8位探花),论资历、论人品,姚颖皆是当之无愧的明州三鼎甲中的班长。

时届丁亥清明,嫣红浅朱、深绯嫩丹,一丛丛杜鹃花业已冉冉“啼”红山峦。值此踏青、祭扫良辰,欲罢不能,关于姚洪卿,还想诉说几句。再三沉吟,蓦然想起叶水心撰写的《姚颖墓志铭》,想起铭文的最后八个字:“昭哉洪卿,妥矣幽宫”。

雨窗寂寂,权且把这两句铭文,用秃笔翻译成俚语,充作三炷心香、一束意蕊,献给这位桑梓先贤:

曾经光彩炫目的
明州第一状元啊
(春花若锦 秋月如璧)
您就妥妥帖帖地
在地下“小筑”中吟诗
调筝、休憩吧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