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武汉市现代物流业发展战略:《区域物流论》成果

武汉市现代物流业发展战略:《区域物流论》成果

时间:2024-07-18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第八章武汉市现代物流业发展战略一、武汉市发展现代物流业的有利条件(一)全国经济地理的中心位置使武汉具有独特的区位优势,为发展现代物流业提供了不可替代的竞争优势现代物流要求良好的经济地理条件作为其发展前提,以利于低成本、高效率地开展物流服务。这是武汉市发展现代物流的一个有利条件。它们对现代物流需求剧增,需要武汉的现代物流系统支持,这对武汉发展现代物流极为有利。

武汉市现代物流业发展战略:《区域物流论》成果

第八章 武汉市现代物流业发展战略

一、武汉市发展现代物流业的有利条件

(一)全国经济地理的中心位置使武汉具有独特的区位优势,为发展现代物流业提供了不可替代的竞争优势

现代物流要求良好的经济地理条件作为其发展前提,以利于低成本、高效率地开展物流服务。武汉处于长江、汉水之滨,位于横贯东西的长江黄金水道和纵贯南北的铁路大动脉京广线的交汇处,位居华夏腹地,是我国东部发达地区技术优势与西部欠发达地区资源优势的结合部,是承东启西、连南接北的“桥头堡”。同时,在以武汉为中心的400公里范围内,覆盖有45个中等以上城市,共计1.83亿人,占全国城市总人口的21.25%。在半径约1200公里范围内,涵盖了12个GDP超千亿元的城市,占有比例为18%,因此,武汉市具有优越的地理区位优势。中央各大物资部门在武汉设立的区域性物资储运、调拨机构达20余家,是历史形成的全国物资流通重要的集散地。以上海为龙头的长江三角洲经济区和以重庆为中心的长江上游经济带,在信息、商品、能源等方面的双向对流是以长江为其经济转移线路的。而京广线则是环渤海经济区向南辐射和珠江三角洲经济区向北辐射的经济转移线路,并以京广铁路、京珠高速航空通信光缆等共同构筑起强大的交通通信网络。武汉市借助上述交通通信优势,内连川、陕、湘、鄂、赣、豫等省乃至全国,外引港澳通向海外的独特地位得以充分显现,为发展现代物流提供了极为有利的客观基础。

(二)日趋完善的交通运输网络,使武汉具有成为华中交通枢纽的基础,为发展现代物流业提供了坚实的基础条件

现代物流业的发展需要便利、完善的交通基础设施作为保证。近年来,武汉充分利用“九省通衢”的自然优势,建成了较为完善的交通运输网络,极具水、陆、空“多式联运”的优势。

(1)公路、铁路、水路、航空交通发达。一是京珠、沪蓉高速公路及京广、京九、武九、汉丹4条铁路干线在武汉交汇,使武汉陆路形成“米”字形网络构架;二是位于长江黄金水道中游,有着得天独厚的发展航运自然地理条件;三是天河机场是华中地区最重要的航空枢纽站,开通国内外经营航线158条,可飞达全国60个大中城市和港、澳、日、韩,空中飞行1小时可到达城市数居全国之首。

(2)综合运输业发达。上百家以中远武汉货运、武长轮等为代表的各类水运企业,通过开辟固定班轮航线、运贸结合,开展水陆联运等措施提高水运业的服务水平。全社会拥有运输货车5.8万辆,其中大型货车2.9万辆。

(3)现代物流供给资源丰富。一是公路、铁路拥有的客货运站、集装箱中转站171个,水运拥有生产用码头392个;二是公路、铁路、航空及各类物资企业拥有各类库场、堆场、仓库面积约445万平方米;三是中央、省在武汉及市物资系统拥有铁路专线46条。

(三)区域商贸金融中心建设的良好局面,使武汉具有成为区域现代服务业中心的条件,为发展现代物流业奠定了良好的服务基础

(1)商贸业具有规模大、竞争力强的优势,一是商贸流通规模大。2001年,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为686亿元,位于京、沪、津、渝、穗之后,连续5年居全国第6位。二是商业竞争力比较强。拥有4家全国知名的商业上市公司,并在湖北省内设有多家分公司或连锁店,商业辐射能力较强。三是商业连锁业发达。国有、外资、民营等多种所有制的大型连锁企业已有10个,拥有的门点已达250个,武汉区域商贸中心地位不断提高,连续3年货币净回笼200多亿元,其中商品和劳务回笼货币持续增加。

(2)金融业在华中区域具有资金充裕、调动迅速的优势。一是金融组织体系比较健全。银行证券保险三大金融监管机构在武汉设有分行或办公室。各类金融机构门类齐全,网点众多并且分布比较合理;四大国有商业银行的省分行和交、招、民生股份制商业银行均在武汉设有分行,有些分行具有区域管理职能。二是金融业务规模较大。2001年,武汉地区金融机构存款余额2144亿元,贷款余额1675亿元,存贷款业务快速增长,1996~2001年,存款平均增长18.89%,贷款平均增长15.27%;票据业务在华中地区具有明显优势,到2002年7月末,武汉地区的票据融资余额和当年新增额分别占湖北、湖南、江西三省总额的48%和93%。三是金融电子化水平逐年提高。武汉和北京作为现代支付系统首批试点城市,实现了支付信息的自动化处理与资金实时清算。四是为降低成本,金融业也产生了现代物流需求,如金融票据的传递。

(四)区域经济规模的龙头地位,使武汉经济对周边城市具有较强的聚集、辐射能力,为发展现代物流业提供了强大的市场需求

现代物流作为一种开放式系统,与区域经济一体化关系密切,是区域经济专业化分工与协作在空间上的反映,区域经济系统内部及区域间存在的经济发展差异性与互补性是区域物流产生的最直接原因。

(1)区域龙头拉动周边经济增长产生了现代物流需求。武汉市的综合经济实力居全国大中城市前列,近年来,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2001年,国内生产总值1348亿元,居全国大中城市第9位,在武汉市500公里半径内的华中地区7省市中居龙头地位,对该区域的经济有很大的拉动力。根据经济规律,城市经济增长及其拉动力会带来对现代物流需求的扩大。这是武汉市发展现代物流的一个有利条件。

(2)城市圈内分工协作产生了现代物流需求。以武汉为中心的城市圈,包括鄂州、黄石、孝感、咸宁、仙桃、荆门、宜昌、襄樊和随州,提供了占全省82%的国内生产总值,形成湖北省的核心经济区域,其经济活动正在进行专业化分工与协作。它们对现代物流需求剧增,需要武汉的现代物流系统支持,这对武汉发展现代物流极为有利。

武汉与城市圈的物流联系主要表现在:城市圈已成为武汉的主要原材料、能源、农副产品的供应基地,是武汉市的资源腹地;武汉市的商品、技术、信息对城市圈形成辐射,圈内城市间的物资、商品、信息、资金、流动频繁。在城市圈的对外联系方面,武汉市与长江沿线沪、宁、渝以及京、广、深乃至全国有着多种方式的经济联系并连通港澳,辐射海外;圈内其他城市以武汉为窗口或者通过其他方式直接或间接对外联系。

市场需求推动现代物流对经济的贡献率不断提高。区域物流的巨大需求,促使相关的交通运输、信息通讯、仓储配送和批发零售等各个行业都有较快发展。现代物流业的发展也促进了武汉经济的增长。2001年,武汉物流业增加值已达到338亿元,占全市GDP的25%,比1995年提高了3个百分点。物流业增长率与GDP增长率之比为1.19∶1。2001年,物流业从业人员也已达到33万人,占全市从业人员的18%。

(五)全球制造业向中国内陆转移,使武汉现代制造业有望重振雄风,为发展现代物流业延伸产业链创造了广阔的空间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及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新一轮世界产业转移正加快向中国聚集,预计在不长的时间内,我国将形成资本密集型劳动密集型的“制造业中心”。同时,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国内产业已开始由东向西的梯度转移。凭借雄厚的技术与产业基础,武汉有望成为现代制造业的中心城市。

现代制造业与现代物流业是互相依存、互相促进的关系。一方面,以制造业为主的实体经济的雄厚实力,创造了大量现代物流的需求,同时也为发展现代物流提供了有利的设施技术基础;另一方面,现代物流对于促进社会专业化分工和拉长产业链,促进企业管理现代化等都有极大的推动作用。现代制造业与现代物流业必将互相渗透、共同发展。

现代制造业为现代物流业的发展提供了市场空间。据调查,武汉市制造业主要原材料,如煤、原油铁矿石汽车零部件、服装面料、电子元器件等,基本上是依赖外购,五大产业基地中的钢铁、汽车、光电子信息环保产业的产品外销比重均在85%以上,医药产品外销比重也不低,大量的物资进出为现代物流业的发展提供了市场空间。

现代物流延伸了现代制造业的产业链条。发展现代物流需要先进的装备制造业。武汉素有制造基地之称,门类齐全,科技力量雄厚。以武船、461等为主体的船舶制造行业在国内有一定地位和相对优势,使武汉成为华中地区船舶加工基地;机车类运输设备等在国内也有一定影响,民用客货船、海洋工程船、特种专用运输船、高速船舶、船用配套关键设备和铁路机车车厢等,是武汉市鼓励发展的重点产品。现代物流将为这些物流装备制造业带来巨大市场。因此,发展现代物流业将给武汉经济特别是发挥武汉现代制造业的优势提供一个有利的平台。

(六)“武汉·中国光谷”的超常发展,使武汉信息制造业和邮电通信业实力增强,为发展现代物流业提供了可靠的信息保障

(1)信息技术领先。信息制造业产品科技含量高,开发能力强,在光通信激光、遥感、GIS、GPS技术等领域,已接近或部分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2)光电子企业规模壮大。武汉光谷区集中了18所知名高校,相关领域从业人员近3万人,光电子企业480家,是中国光电子产品最密集的地区,年产值120亿元,拥有长飞光纤、武汉邮科院、武汉NEC、华中激光等知名企业。武汉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总产值及增长率排在全市各行业之首。

(3)邮电通信业务量较大。到2001年,武汉市完成邮电业务总量58亿元,其中通信业务总量达51.63亿元,占全市邮电业务总量的89.3%,全市固定电话用户数为191万户,移动交换机容量达296万门,局用交换机容量达225万门。

(4)通信网络枢纽优势明显。国家通信网的“八横八纵”光缆干线中有京广、汉渝、汉宁等5条国家一级干线贯穿武汉。武汉是华中区域DDN主干网的枢纽及公用分组交换网和长途电话网的汇接点,城域出口带宽达到10GB,人均带宽占有量位居全国同类城市前列,信息传输基础设施比较发达,市民信息消费支出在生活费用支出中的比重较高。武汉电信网是中国公用计算机互联网和公用数据多媒体通信网的几大节点之一,同时也是湖北省“三横三纵三环”光缆传输通信网中心。

二、武汉市发展现代物流业的制约因素

(一)市场无序

市场无序现在不仅是武汉而且是全国物流业发展表现最为突出的一个问题,直接影响了物流业的健康发展。市场无序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1)条块分割、缺乏协调。如铁路运输归武汉铁路局管,公路运输水路运输归武汉市交通委员会管,民航、邮政等各行业,也是各自为政,部门之间、行业之间缺乏必要的协调与合作。

(2)市场准入乱。由于国家前期没有制定物流企业标准与物流企业分类标准,工商行政管理部门登记注册物流企业没有一定的依据。一些企业变更为物流企业也没有依据,致使在武汉市短时间内出现了上百家的小型物流公司,甚至只要有一辆货车,就可以成立一家小型的物流公司。

(3)统计数据乱。由于物流统计标准还没有正式实施,物流统计信息系统还没有启动,各种数据五花八门,许多数据是大约估计的,角度不同,差距很大,出现了许多误区,给政府部门的宏观决策和企业的投资决策都增加了难度。

(4)基本概念乱。在物流理论的发展中,出现了各种基本概念,而这些基本概念还没有进入《物流术语》国家标准中,所以各说各的,造成了一定的概念混乱,不利于武汉市发展现代物流业。

(二)市场需求规模偏小,有效需求不足

武汉市的物流市场在总体上呈现出市场需求规模偏小、有效需求不足的特征。据报道,武汉作为中部地区的特大城市,其第三方物流市场规模还不如江苏省昆山市这样一个县级市。主要原因是第三方物流的客户集中在做“零库存”的三资企业,它们当中绝大部分不建自己的车队和仓库。相比之下,昆山市三资企业近8000家,而武汉要少得多。目前,武汉市政府课题报告《关于加快武汉现代物流业的若干意见》中已经明确指出:“武汉经济存量中的物流需求处于传统产业结构的分割之中,市场总体需求相对不足。”

(三)投入较少

武汉市对物流业行业的投入比一些大城市少,如上海、北京、重庆、广州在对交通邮电行业的固定资产投入上分别是武汉市的3.22倍、2.71倍、3.43倍、2.85倍。武汉市与上述城市相比,在固定资产的投入上的确差距比较大,但这与国家的政策倾斜有很大的关系。如上海和广东一直是国家重点投资发展的地区,在引进外来投资上的优势也非常明显。另外,在人力投入上,从交通行业从业人员数(相对和绝对)的指标看,武汉也远落后于上海等城市。

(四)基础设施状况差,缺乏现代物流意识

20世纪90年代以来,武汉的货运量和货物周转量一直徘徊不前。由于基础设施状况差,且缺乏现代物流意识,武汉市物流业还存在着很多的弊端和不足,物流设施陈旧,机械化、自动化水平偏低,物流环节链接不佳,营运速度不快,运作效率不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自货自运部分过于庞大,社会专业运力比较小。其中专业运输部门的车辆只占社会总车辆的4%。个体专业运输拥有的车辆虽可占到25%,但个体运力太小。第二,提供物流服务或是宣称提供物流服务的企业,物流服务质量低下,经营方式过于死板,绝大多数企业只能提供单项或分段的物流服务,不能形成完整的物流供应链,因而也造成物流成本过高。第三,小型物流企业经营存在问题。这些企业往往是挂着物流公司的牌子,却仅仅是拥有车队而缺乏货源和仓储设施。第四,内部生产物流作为物流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和企业节约生产成本的一个关键因素,在武汉市生产企业内未得到足够重视。几乎没有几家生产企业设立专门的物流部门,对物流的理解也只是停留在采购、运输、销售的层面上。

(五)工业发展滞后

工业发展的滞后也给物流业造成了一些不良的影响。工业发展的空心化造成了武汉市工业物资流通远低于其他大型城市。制造业是物流的重要支柱。目前,武汉区域内各种制造业在全国性经济结构调整中日益处于不利地位,大量工厂关闭,工业结构呈现空心化趋势。这种趋势必然使物流失去本地化运作的物质条件,形成“无物可流”,也意味着物流业务“主权在他”,武汉只能起物流通道或中转的作用。一旦外部交通条件改变或周边经济更快发展,或直达物流呈现更好效益时,武汉“东西南北中”的区域优势将有可能转化为“东西南北空”的劣势。

(六)有实力和影响力的现代物流企业少,缺少引领第三方物流发展的龙头企业,现代物流业尚未形成企业群

在现代物流主体方面,武汉缺少在区域范围内有品牌的专业化第三方物流企业。目前已注册的物流企业大都处于组织化程度低、服务能力单一且辐射半径小的状态。这同广州拥有宝供、山东拥有海尔、上海拥有安吉等著名物流企业龙头相比有较大差距。以制造家电用品的中国海尔集团为例,公司内部的分销单位已分裂出来成立一个新的物流服务公司,并且和中国邮政合组战略联盟,使海尔集团有机会运用中国邮政早先创建的庞大运输网络与资产,而中国邮政则可受惠于海尔集团的高业务量以及改善分销物流作业的丰富经验。而武汉缺少有影响力和带动力的第三方物流企业,需要尽快培育。

(七)信息技术在传统物流中应用程度较低,与信息制造业相对发达的优势不相称,成为现代物流业快速发展的不利因素

与武汉信息制造业及邮电通信业较为发达形成鲜明对照的是,武汉市缺乏与现代物流发展相适应的开放式的标准化信息平台。

(1)武汉城市信息资源实际利用程度不高,落后于深圳、上海、广州等同类城市,虽在光电子信息产业有着雄厚的产业基础和技术基础,但没被充分利用。

(2)武汉现代物流信息化目前还存在各自为政的问题,各行业、各单位之间信息不能互通,形成一个个“信息孤岛”。

(3)存在着重复投资的问题,使物流信息被分散,局域网规模小,应用技术低,信息资源没有得到有效的开发应用,不能满足现代物流发展对信息量大面广、资源有效整合的要求。

(八)科教优势未能转化为人才优势,尚未激活人力资源对于发展现代物流业的优势,不能满足现代物流业快速发展的需要

武汉拥有雄厚的科技资源与教育资源,在物流人才、物流技术开发方面,有同国际物流快速接轨的便利条件,但缺乏一批成熟的高水平的现代物流管理人才,缺少有战略眼光的现代物流企业家。精通现代物流专业的人才匮乏,限制了武汉现代物流业的加速发展与推广。

三、武汉市发展现代物流业的机遇

(一)中国加入WTO

中国加入WTO将有利于武汉市的企业开拓境外市场,扩大武汉本土产品的出口;加入WTO有利于中西部地区引进先进的技术,促进中西部地区与外商之间的经济技术交流;同时加入WTO后的一系列开放政策更加有利于中西部利用外资,外资的介入将更加优化武汉市的投资环境与社会经济环境。

(二)武汉市国民经济状况

武汉市的国民经济发展迅速,20世纪90年代以来,武汉市国民经济以较高的速度保持增长,三大产业结构也得到有效的调整。以2003年为例,2003年武汉市国内生产总值完成GDP 1662.4亿元,增长12.1%。其中,第一产业完成95.13亿元,增长4.3%;第二产业完成741.8亿元,增长12.8%;第三产业完成825.47亿元,增长12.5%。从需求方面看,社会消费品零售额达853.99亿元,增长12%;三大需求仍继续保持较高的速度增长。

(三)政治与政策环境

“中部崛起”的机遇,以及国家九部委的文件《关于促进我国现代物流业发展的意见》和湖北省制定的《湖北省现代物流业发展规划纲要》为武汉市现代物流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政策机遇。由于政府对中西部地区和物流行业给予一定的政策倾斜并加大投资力度,直接受益于这些政策的武汉市将有可能成为各种生产要素的集散地、项目合作方以及商贸、商务中心。这将为武汉市经济与物流业的发展创造一个历史性契机。

武汉市现代物流业的发展得到政府和科研机构的重视,各种物流会议不断召开、各种物流政策不断出台,为四川省现代物流业的发展提供了一个良好的政治氛围与政策环境。

(四)技术环境

现代科学技术为现代物流业的发展提供了技术支持,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特别是IT技术以及电信、自动技术的发展,使社会生产中的各种物流、信息流的流动速度与质量大大增加。进入新世纪,特别是随着以现代技术为支撑的信息流、资金流的流动速度的进一步提高,要求与之匹配的物流更加方便快捷。随着现代信息管理与技术逐步在生产与流通中的运用,由信息流与物流交汇成的第三方物流是将来的发展趋势,这将进一步推动现代物流业的发展。

(五)行业环境(www.xing528.com)

我国的物流行业总体发展水平不高,具体表现为:大部分的物流企业是在计划经济时代,为满足当时的社会和经济需要建立起来的。各种商品由不同的部门和政府设立的公司所掌握,是高度分割、受管制和初级的物流业,特别是物流供应商的外包能力仍与国际水平不同步。物流企业数量众多,普遍规模不大,核心业务不突出,成本偏高,提供的产品比较少,物流企业差异化、特色化不高。

近几年,在得到政府和科研机构的重视以及先进的物流理论的指导下,许多的传统储存运输企业正在向现代物流企业转变,也出现了很多优秀的物流企业,比如中铁快运、中海物流等。不少地区正在积极筹备与兴建物流中心、邮政物流、配送中心、集装箱码头、立体仓库等。武汉市的物流业正处于一个欣欣向荣的时期。

四、武汉市发展现代物流业的威胁

(一)中国加入WTO

中国加入WTO,对武汉市的经济发展既是机遇又是挑战。挑战在于,加入世贸组织后,根据我国对WTO的承诺,我国的企业将面临刚性很强的开放市场,直接面对国外公司,跨国跨地区的市场竞争更加激烈。由于武汉市具有竞争优势的产品不多,某些优势产品由于种种原因一时还难以转化为经济优势,短期看,外来产品的冲击影响将超过我省优势产品外销扩大的影响。国内经济对国际市场的依存度进一步提高,国际市场风险对国内经济发展的影响度增大。同时,由于投资增长主要依靠国债资金的带动,以及农民增收难的问题尚未根本解决,制约市场需求扩大的因素仍然存在。下岗失业人员基数大,新成长劳动力总量将进入新的高峰期,就业压力不断加大,分流安置和就业形势更加严峻。这一切对物流业也将产生巨大的影响。

(二)其他省市物流企业对武汉市发展现代物流业的冲击

近几年来,从中央到地方各级省市政府,甚至包括县、乡政府都意识到发展现代物流业不只是提高企业竞争力的问题,还是国民经济发展中的一个重要问题;加快发展现代物流业,对于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提高经济整体运行质量和效益,走新型工业化道路,都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因此,各级政府都对物流业加大了经济投入,积极进行政策倾斜。以四川省为例,“九五”期间,四川省物资商品供应日益丰富,消费品市场繁荣,市场主体多元化,连锁店、超市、邮政物流、配送中心、集装箱码头、立体仓库等各种新型物流企业不断涌现,如德力西集团、安徽南翔集团、北京物美集团、河北新奥集团等国内知名民营企业联手打造的成都光彩物流商贸城等。现在成都已有300多家物流企业,已建成243个储运仓库。这些物流企业对武汉市发展现代物流业的冲击将是全方位的,包括物流市场的占有、物流资源的分流、物流人才的流失,等等。

在武汉周边500公里范围内,虽然武汉经济总量居于前列,但南京、郑州、长沙的国内生产总值增长较快,2000年的增幅甚至高于武汉;虽然工业基础雄厚,但武汉市2001年工业总产值(1611.76亿元)落后于南京(2040.51亿元);虽然商贸流通业相对发达,但南京、郑州等市大有赶超之势;且郑州的期货市场已具规模,长沙、合肥等省市正在大力建立大宗货物的中转基地。

(三)需求结构与供给结构不一致

武汉市物流业的需求结构和供给结构不一致,存在结构性矛盾。具体来说,就是常规物流服务供过于求,而增值物流服务则供不应求。

所谓常规物流服务需求就是对提供物流的几大基本功能要素,即提供仓储、运输、装卸搬运、包装、配送等服务的需求,它们提供了空间、时间效用以及品种调剂效用。常规物流服务大多是与完成货物交付有关的服务,主要依靠现代物流设施、设备等硬件来完成,是资产和劳动密集型的服务,具有标准化的特征。所谓增值物流服务需求是根据客户的需要,为客户提供的超出常规的服务,或者是采用超出常规的服务方法提供的服务。创新、超常规、满足客户需要是增值物流服务的本质特征。增值服务主要是借助完善的信息系统和网络,通过发挥专业物流管理人才的经验和技能来实现的,依托的主要是第三方物流企业的软件基础。因此,是技术和知识密集型的服务,可以提供信息效用和风险效用。这样的服务融入了更多的精神劳动,能够创造出新的价值,因而是增值的物流服务。

也可以说,目前物流服务的高端市场属于卖方市场,而物流服务的低端市场属于买方市场。这种供求结构性矛盾也是武汉市发展现代物流业的威胁。

五、武汉市发展现代物流业的SWOT分析

以上的分析可以用表8-1进行简单的概括。

表8-1 SWOT分析图表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武汉市发展现代物流业的机遇大于威胁,优势大于劣势,所以,武汉市应该抓住机遇,大力发展本市的现代物流业。针对武汉市现代物流业的现状与经济发展前景,应该考虑以下几点:

(1)在看到机会的同时,要充分考虑威胁,应树立现代物流产业意识。从政府角度说,应把物流看成是事关经济全局发展和投资环境改善的大问题。对企业来说,要从根本上转变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大而全”、“小而全”的观念,按市场经济规律,运用物流新概念、新理论发展物流业。

(2)加强对物流业发展的宏观引导。物流业是涉及多行业的综合性、系统性的新生事物,必须打破管理上的行业分割、地区分割。

(3)建立合理的产业组织结构。武汉市物流业呈现多、小、散、乱等特点。要建立适应物流技术要求、合理有序的产业结构。一方面,应走集约化经营道路,形成有一定抵御风险能力、主导行业发展方向的企业集团;另一方面,通过市场竞争,筛选一批运作灵活的小型企业,满足社会不同层次的物流需求。

(4)可以借鉴国内外先进物流企业的发展模式,注重物流新技术的引进,进一步提高物流的效率与效益。

(5)加大资金投入,加强物流基础设施建设,积极培养物流人才,不断研究、探索物流新技术。

六、武汉市作为中部区域物流中心发展现代物流业的战略

(一)武汉市现代物流业发展战略定位

1.武汉市现代物流业发展战略的总体定位

武汉市现代物流业发展的总体战略定位:以服务于武汉市制造业、商贸业的现代物流业为基础,以服务于武汉城市经济圈产业链供应链物流发展为依托,以服务于中部区域产业链和连接区域间货物中转的区域物流业为发展方向。通过构建武汉市现代物流业的网络体系(物流园区、物流中心及配送中心)、物流信息平台和基础设施平台及合理的物流节点空间布局和功能分布,建立起武汉市现代物流业的体系结构,经过5~15年的努力,确立武汉市在中部经济区域及全国性的物流中心城市的地位。

2.武汉市现代物流业发展的服务对象定位

武汉市现代物流业发展的服务对象定位:以武汉市“四大支柱产业”、“五大”产业板块、“十五个”产业链中产业组织的物流活动为核心服务对象,以武汉城市经济圈产业组织的物流活动为主要服务对象,以在中部经济区域及全国、国际范围进行货物集散、中转的物流活动为服务对象。

3.武汉市现代物流业发展的物流服务范围定位

按物流服务的时效性和武汉市及武汉城市经济圈的产业布局,来对武汉市现代物流业发展的服务范围进行定位。

以武汉市物流园区—物流中心—配送中心为依托,面向武汉市区重要产业基地、商品集散地、城市消费功能区的1小时城市物流终端配送圈。

以武汉市物流园区—物流中心为依托,面向武汉市城市经济圈及中部地区的省会及中心城市的6小时分拨及终端物流配送圈。

以武汉市物流园区—物流中心为依托,面向全国各主要区域及中心城市,连接各区域中心城市的物流园区或物流中心及终端用户的12小时分拨、中转及终端配送物流服务圈。

以武汉市保税物流区为依托,以武汉及城市经济圈的出口产品产业为核心,以保税区物流政策优势为引导,以武汉的交通区位优势为条件,面向国际的国际物流服务圈。

4.武汉市现代物流业的物流服务功能定位

武汉市现代物流业发展战略的物流服务功能定位:以服务制造业、商贸业供应链物流,货物中转、分拨物流,集运输、仓储、搬运装卸、流通加工、信息处理等物流基本功能为一体,保税、海关、商检等综合服务功能为一体的现代物流业服务体系。

(二)武汉市现代物流业发展的战略目标

以建立和完善结构合理、设施配套、技术先进、运转高效的现代物流业体系(“一个主体,二个体系,二个平台,五种物流节点类型”)为目标,充分发挥武汉在中部地区和全国的区位中心的优势,构造以政府政策引导和宏观调控为主的政策环境,构建现代化的物流基础设施平台和多层次的信息服务平台。积极扶持和发展第三方物流龙头企业,规划建设以现代物流园区、物流中心和配送中心为物流节点的现代物流体系。从2006年起的“十一五”期间,经过5年的努力,到“十一五”末期的2010年,基本形成结构合理、设施配套、技术先进、运转高效的武汉市现代物流业体系,使武汉市成为中国衔接东西部地区的重要物流中心和货物中转枢纽。保持物流产业增加值的增长高于全市GDP的增幅,物流产业增加值达到25%。努力降低社会总成本,提高物流业的服务水平,达到武汉市物流服务业的物流成本占GDP的15%。力争在2020年,形成结构合理、设施配套、技术先进、运转高效的武汉市现代物流业体系,使武汉市的现代物流产业发展成为武汉市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物流产业增加值达到30%,实现武汉市物流服务业的物流成本占GDP的11%的目标。

(三)武汉市现代物流业发展的战略重点

以培育武汉市物流企业做强做大为重点的物流业主体发展战略为核心,在政府宏观政策引导和措施保障的环境下,通过大型物流企业的重组、兼并和与国际一流物流企业的合资,重点发展服务武汉市制造业、商贸业的物流企业,加快发展服务武汉市城市经济圈、中部地区物品中转物流企业;到2010年,形成武汉市制造业物流、商贸业物流、货物中转物流的龙头企业。

以武汉市现有物流存量资源及分布为基础,依托武汉市交通网络和基础设施,结合武汉市产业发展现状、趋势和布局,按照武汉市发展现代物流业的战略定位,根据物流园区、物流中心、配送中心的物流服务功能、范围的差异,划分、分布武汉市物流网络节点的功能(功能分区)及空间布局,构建武汉市现代物流业的网络体系;重点建设服务于武汉市四大支柱产业、五大产业板块的物流园区、物流中心和配送中心;适度超前建设区域性、全国性货物中转、分拨物流园区及交通基础设施;以园区建设和物流基础设施建设带动武汉市经济开发的功能,到2010年基本形成武汉市现代物流业的物流网络体系。

以企业、产业信息需求,推动物流公共信息平台的建设,重点建设商贸业物流中心信息平台、综合物流园区信息平台、非集中型港口物流园区信息平台,逐步推进武汉市物流公共信息平台的建设。

(四)武汉市现代物流业的产业体系结构

武汉市现代物流业的体系结构,见图8-1。即“一个主体,两个体系,两个平台,五种物流节点类型”。

1.“一个主体”——物流企业主体

物流企业是现代物流业发展的主体,发展现代物流企业,是物流业产业发展的核心。

2.“两个体系”——政策体系、物流网络体系

政策体系:包括支持性政策、引导性政策和发展性政策。

物流网络体系:根据武汉的产业、交通及物品流向等因素,按物流节点和功能分区,构建多功能、多层次(物流园区、物流中心、配送中心)的物流网络体系。

物流园区是由多家专业从事物流服务、拥有多种物流设施的不同类型的物流企业在空间上相对集中分布而形成的场所,是服务领域广泛、物流辐射的范围广泛(涵盖城市范围、区域范围、国际范围),是提供规模化、集约化的大型物流服务和综合服务功能的物流节点和具有两种或两种以上交通运输方式(公路、铁路、水路、航空)相交汇的区域。与工业园区、科技园区及经济开发区等概念相类似,物流园区具有物流产业的一致性或相关性,具有经济开发的功能。在空间规划上,物流园区在武汉的中环以外,外环附近。

物流中心与物流园区的含义基本相同,主要区别在于物流中心的规模小于物流园区,物流服务领域的专业化特点突出,相对于物流园区的地理位置要靠近城市。

配送中心是以服务城市商贸,以小批量、多批次物品配送物流活动为特点的专业化物流活动节点。配送中心以仓储、配送为其主要物流服务功能,服务领域以城市商贸业为主,服务范围以城市为主。在空间规划上,配送中心在武汉的中环以内、内环以外。

图8-1 武汉市现代物流业体系结构

3.“两个平台”——基础设施及配套设施平台、物流信息平台

基础设施及配套设施平台包括:港口、航空港、公路、铁路货场等基础设施及物流园区、物流中心的配套基础设施。物流基础设施及配套设施平台的建设是武汉市发展现代物流业的硬件基础和条件,是整合改善武汉市现代物流基础设施,提高物流活动的时效性、通畅性的关键环节。

物流信息平台包括:公共物流信息平台、专用物流信息系统、物流企业信息平台、物流节点(物流园区、物流中心、配送中心)信息平台。按现代物流业发展的要求,物流信息是物流活动的关键要素。因此,建立开放式的多功能、多层次的综合物流信息平台,是确保武汉物流业发展的前提条件。

4.“五种物流节点物流服务类型”

即综合物流(园区)服务类型、产业物流(中心)服务类型、港口物流(中心)服务类型、专业市场物流(中心)服务类型、商贸配送物流服务类型。

综合物流(园区)服务类型:物流企业聚集,提供完整的物流服务功能、口岸功能等;服务领域广泛,物流辐射的范围涵盖城市范围、区域范围、国际范围。同时作为武汉市连接中部地区主要的物流节点,如舵落口区域、阳逻区域、郑店区域、天河机场、常福区域。

产业物流(中心)服务类型:依托制造业现状、发展及布局,在产业聚集区建立的以产业链为核心——供应链物流一体化模式。该模式具有完整的为物流服务功能、口岸功能等,物流领域为相关产业基地,物流辐射范围涵盖城市、区域、国际。如沌口、北湖区域、关山区域等。

港口物流(中心)服务类型:以港口为交通枢纽连接公路、铁路,实现货物进出中转的物流活动模式。该模式提供仓储、多式联运等物流服务功能和保税等口岸功能。物流辐射范围涵盖区域、国际。如杨泗港、阳逻港等。

专业市场物流(中心)服务类型:依托专业市场,以商流带动物流,提供完整的物流功能,服务领域以相关的专业市场为主,辐射范围包括城市、区域、全国,如目前的白沙洲、丹水池、汉西的建材市场等。

服务城市商贸的配送(中心)物流服务类型:该模式以仓储、配送为其主要物流服务功能。服务领域以商贸业为主,服务范围以城市为主,如徐东路、七里庙、黄金口区域等。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