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区域物流产业体系及基本模式:理论、实证与案例

区域物流产业体系及基本模式:理论、实证与案例

时间:2024-07-18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具体到某一区域物流产业体系建设的目标则是:形成结构合理、设施配套、技术先进、运转高效的区域物流产业体系。根据上述分析,区域物流业由物流主体、物流客体和物流载体三大基本要素构成。由此产生不同的区域物流活动的基本模式及区域物流节点的功能和类型。区域物流业载体要素主要是指区域的交通基础设施条件,这是区域物流活动必须依赖的必要条件和平台。

区域物流产业体系及基本模式:理论、实证与案例

第五章 区域物流产业体系及基本模式

一、区域物流产业发展目标

区域物流产业体系的构建:第一,要从区域经济发展的宏观背景和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战略高度来确定区域物流产业体系的构建目标;第二,要从物流产业形态发展角度,来构建区域物流产业体系结构、空间布局和运行机制;第三,针对区域所处的区位、交通条件、市场状况和产业布局现状和区域物流业发展现状,规划区域物流产业体系结构。

在经济全球化的宏观背景下,区域间的经济联系日益密切。在特定的区域经济范围内,区域发展的总体模式应以区域地理、交通条件、产业组织及关联、区际分工与联系等区域经济活动为基础,根据资源、区位、市场发展的现状来确定,以实现区域发展战略目标。通常,区域发展战略模式分为:资源导向、区位导向和市场导向三种模式;在区域发展空间模式上有:增长极发展模式、点-轴发展模式及网络发展模式等。区域发展战略与区域物流是辩证统一的关系,总体来说,区域发展战略决定区域物流发展;但同时,区域物流发展又促进或制约区域战略目标的实现。因此,不论区域发展战略是以资源和区位为导向,还是以市场为导向,区域物流基础设施状况及区域物流能力,始终是区域发展战略的关键。因为以资源为导向和以区位为导向的战略的实质是充分利用本区域自然资源的优势(如煤、石油等矿产资源)和特定的地理位置优势(港口、交通枢纽等)来发展经济,物流基础设施状况和物流组织(企业)的物流运作能力,必然成为实现区域发展战略的关键;而以市场为导向的区域发展战略,同样要具备良好的交通条件和物流服务能力来加快物品流通,促进市场的规模化、效率化。这也就是国内外某些区域、大中型城市(如德国不来梅,荷兰的鹿特丹,中国的香港深圳上海等地)将物流业确定为主导产业和支柱产业来发展的主要依据。

由此可见,区域物流产业发展的基本目标是:实现区域发展战略,促进区域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优化。具体到某一区域物流产业体系建设的目标则是:形成结构合理、设施配套、技术先进、运转高效的区域物流产业体系(海峰、孙淑生,2005)。

二、区域物流产业的构成要素

现代物流之所以已具备了产业的形态和特征,主要在于存在众多的为社会和物流市场提供物流服务的物流组织(第三方物流业)——物流产业的主体。国外第三方物流企业服务于物流市场的规模,已达到整个物流市场规模的50%以上,有的国家甚至高达80%。这足以说明,物流业已经具有了相对独立的产业形态。尽管现代物流在我国尚处于起步阶段,第三方物流和专业化物流服务组织所能提供社会化物流服务的规模仅占整个物流规模的20%左右,但随着社会分工及专业化的发展,这一比例将会迅速提高。目前,许多企业物流(货主物流)如海尔物流等,已经开始从原来的企业物流部门转向社会化物流服务企业。因此,现代物流的产业化进程是逐渐发展的,伴随这一发展进程,物流产业的特点也将越来越明显。

从物流业服务的对象(客体)来看,工业、农业、商贸业等产业之间的物品流动,企业与企业、企业与政府、企业与消费者之间,地区与地区、国家与国家之间的物品流动等,都离不开物流服务,因此,物流产业客体的广泛性奠定了物流产业的服务对象。物流业是国民经济的一个基础性产业。

从产业联系来看,与物流业发展密切相关的产业或行业,主要有物流基础设施业(如公路、铁路、港口、机场等)和物流装备制造业(如货运汽车火车轮船、管道、集装箱等相关制造业),这些产业的发展与现代物流业活动的效率和效益及服务的市场范围和规模有着直接的产业关联。发展现代物流业可以带动这些产业的发展和结构升级。

从产业布局的角度来看,产业发展必然要落实在一定的空间上,物流产业也不例外。物流园区、物流基地、物流中心、配送中心、货场、港口、交易市场等物流活动集散地的规划和建设,是物流产业在不同地区、城市的空间布局。我国大中型城市和沿海中心城市,在规划现代物流业的发展中,把物流业的空间规划作为一项极为重要的物流产业发展规划内容。

物流体系的构成是多层次、多维度的,其基本要素包括物流主体(物流企业)、物流客体(物流服务对象)和物流载体(物流基础设施,如铁路、公路、航道、机场、港口等和物流运作的装备,如汽车、轮船、火车等搬运设备等),而每个基本要素又有其不同的功能、结构等系统特点,其本身又形成一个完整的子体系,具体到某一确定的区域内,就形成了区域物流业的整体体系结构。

根据上述分析,区域物流业由物流主体、物流客体和物流载体三大基本要素构成(海峰,2004)。见图5-1。

图5-1 区域物流业的基本构成要素

区域物流业主体要素是指专门为物流市场提供物流服务的物流组织,包括:第三方物流企业、运输企业、仓储企业等。这些企业可为本区域、中心城市、跨区域或国际物流市场提供综合物流服务、专业化物流服务或功能性的物流服务,从而形成多层次、多功能、不同主体性质的物流产业群体。

区域物流业客体要素是指需要为其提供物流服务的需求者,是由区域内工业、农业、商贸业等产业组织之间、企业与消费者之间的物流服务需求所构成的。由于区域内产业的集聚与分布、市场分布的不同,产业的结构、产业间的关联差异,物品的种类、流向、流量的不同,因此,物流服务的需求特点也不相同。这种差异表现在区域物流产业的功能布局和空间布局上的差异和物流服务模式上的不同。由此产生不同的区域物流活动的基本模式及区域物流节点的功能和类型。区域物流活动的五种基本模式包括:基于产业聚集区的区域综合型物流模式,基于产业链的区域供应链一体化、专业型物流模式,基于区域货物枢纽(港口)的集报关、商检等服务、物流活动等为一体的多功能服务型的物流模式,基于区域交易市场的交易服务、仓储配送型物流模式,基于城市商贸配送服务型的物流模式等(海峰,2004)。区域物流节点类型包括:物流园区、物流中心、配送中心等,物流园区、物流中心、配送中心的划分主要取决于物流服务的对象、物流服务的功能及物流服务的范围。

区域物流业载体要素主要是指区域的交通基础设施条件,这是区域物流活动必须依赖的必要条件和平台。因此,公路、铁路、机场、港口、航道的布局与网络的合理化,直接影响区域物流体系的运作效率和区域物流节点的空间布局。

三、区域物流产业的体系结构

从产业经济的角度来分析,区域物流业是区域经济发展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的基础性产业。因此,根据产业经济学理论体系,结合区域物流活动的特点,我们认为,完整的区域物流业的体系结构应由区域物流企业组织、区域物流网络体系、区域物流信息体系及区域物流政策体系所构成。见图5-2。

图5-2 区域物流业的体系结构

(一)区域物流企业组织

物流企业是现代物流业发展的主体,发展现代物流企业是物流业产业发展的核心。区域物流企业组织是由第三方物流企业、运输类企业、仓储类企业构成的为物流市场提供物流服务的物流企业群体。

(二)区域物流网络体系

区域物流网络体系是由点——物流节点(物流园区、物流中心、配送中心、机场、港口、货场等物流活动的聚集地)和线——铁路、公路、航道、管道等物流基础设施所构成的。

物流网络节点的体系:根据区域及中心城市的产业、交通及物品流向等因素,按物流节点和功能分区,构建多功能、多层次(物流园区、物流中心、配送中心)的物流网络节点体系。

通常物流园区是由多家专业从事物流服务、拥有多种物流设施的不同类型物流企业在空间上相对集中分布而形成的场所,是服务领域广泛,物流辐射范围广泛(涵盖:城市范围、区域范围、国际范围),连接区域间物流活动,提供规模化、集约化的大型物流服务和综合服务的物流节点和具有两种或两种以上交通运输方式(公路、铁路、水路、航空)相交汇的区域。与工业园区、科技园区及经济开发区等概念相类似,物流园区具有物流产业的一致性或相关性,具有经济开发的功能。在空间规划上,物流园区在中心城市的中环以外,外环附近。

配送中心,是以小批量、多批次物品配送物流活动为特点,服务城市商贸的专业化物流活动节点。配送中心物流服务功能以仓储、配送为主,服务领域以城市商贸业为主,服务范围以城市为主。在空间规划上,配送中心在城市中环以内、内环以外。

物流网络节点(物流园区、物流中心等)的公共基础设施建设,是确保物流组织开展物流活动必不可少的条件。

物流网络的线:即公路、铁路、航道、管道等基础设施,其建设是区域发展现代物流业的硬件基础和条件,是整合改善区域物流基础设施,提高物流活动的时效性、通畅性的关键环节。

(三)区域物流信息体系

物流信息体系是指具有包括公共信息系统、企业信息系统、各物流节点信息系统、支持性物流信息系统等主要要素的支持区域物流系统规划、运作、协调、控制的信息体系,见图5-3(海峰,2005)。物流信息是现代物流活动的关键要素,建立开放式的多功能、多层次的综合物流信息平台,是确保区域物流业发展的前提条件。

图5-3 区域物流信息平台的总体结构

区域公共信息系统是区域物流信息体系的核心要素,是所有物流信息系统的交接点。物流公共信息交换系统就是要以一定的物流信息交换标准(如扩展标记语言XML)为基础,将企业信息化系统同物流公共信息服务系统互联,最终目标是建立物联网。通过物联网为物流信息系统中的信息采集、共享和集成提供一个高效、快捷的网络平台,以提高物流系统的运行绩效;物联网提供综合物流信息服务和物流信息交换,避免了企业和相关政府部门的“信息孤岛”现象,为物流业务流程的无缝集成提供强大的支持和保障。

企业物流信息系统是区域物流信息体系的主体要素,其端口必须与公共信息系统相一致。企业物流信息系统可以划分为供应链、企业、运作职能三个层次的物流信息系统。供应链模型设计规划层面的信息系统,包括物流体系的规划、设计和评价。企业物流预测及计划层面的信息系统,是对整个供应链物流体系进行控制和调度的各项物流活动计划的生成以及各流程的控制管理。物流运作过程中的信息管理系统,包括物流运作职能方面的仓储管理、运输管理、配送管理和货代管理信息系统;物流技术方面的条形码射频(RF)等数据采集管理系统;相应的支持系统包括:客户管理、合同管理、决策支持、统计管理、结算管理和行政管理信息系统。

物流节点(物流园区、物流中心、配送中心)信息系统一般由物流的共用信息系统、基础信息系统、作业信息系统三部分组成。各物流节点的共用信息平台主要是为参与者提供信息沟通的技术平台,包括完整的共用数据采集、分析、处理系统。物流基础信息系统为物流节点内物流企业的接入提供技术支持,通过向相应数据库抽取相关信息,为政府和企业提供信息共享。物流作业信息系统主要是向各物流节点企业提供支持运营作业的信息,满足物流企业完成运营过程各项功能的需求,其主要目的是为减少重复建设,满足不自建信息网络系统的物流企业的需求,提高各物流节点信息网络系统资源的利用率。

支持性物流信息系统主要包括:政府管理部门信息系统和专用信息系统,各地区可依据地方物流发展的实际选择所需功能模块。物流信息专用系统包括:电子数据交换中心,海关报关清关系统,预出境检验检疫系统,行业管理基础项目、商品综合信息系统,物流财务结账支撑系统,交通管理信息系统。其主要功能是方便各物流企业、物流客户、政府管理部门之间的联系沟通,促进其协同管理及协同经营机制的建立,促进物流信息、物流基础设施的共享,强化管理部门对物流企业、物流市场的宏观调控能力和规范化管理,从而达到提高物流企业的营运效率,降低社会物流成本的目标。

(四)区域物流产业政策体系

产业政策实质上体现了政府为实现经济发展目标而对产业活动的干预。因此,针对我国物流业发展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根据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目标,构建区域物流业的产业政策体系,是加快区域物流业发展的重要举措。

根据我国区域物流业发展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我国区域物流业的产业政策的基本导向为:①尽快提高区域物流业的产业化水平。②明确区域物流业发展的目标和重点。③积极引导和扶持区域现代物流业的主体——物流企业的发展。

通常,产业政策主要由产业结构政策、产业组织政策、产业发展政策三大方面构成,每一方面又包括许多具体政策。见图5-4。

我们依据产业政策体系框架,探讨构筑发展区域物流业的产业政策体系及内容。见图5-5。[1]

图5-4 产业政策体系

图5-5 区域物流业的产业政策体系

1.区域物流业的产业结构政策

物流业的产业结构政策主要是协调物流业与其他产业之间的结构,扶持弱小的物流企业,改造传统的运输企业和仓储企业,优化物流产业结构,并促进其向高级化的方向发展。

根据区域物流业的发展现状及物流企业的特点,物流业的产业结构政策应突出以下几个方面:

(1)物流基础设施建设政策。要加快现代物流业的整体发展,必须要加快物流基础设施建设。因此,物流基础设施建设的政策,主要是通过政府投资、投资导向及吸引民间资本等投资政策来实现该政策的目标。

(2)扶持现代物流经济组织(企业)政策。扶持物流经济组织的发展,尤其是要加强对第三方物流业、运输业和仓储业等物流企业的扶持。通过税、费等方面的优惠政策,以及开辟物流绿色通道,提供市区通行和停靠的便利。进一步提高货物运输、配送效率,优化各物流节点之间的转运环节,支持物流企业提供“一体化、门到门”的先进物流服务,实现“货畅其流”,使物流企业能够在较短的时间内快速发展。

(3)物流管理部门协调机制的建立。由于物流活动的广泛性,物流活动涉及相关的部门非常之多,因此,必须建立各物流管理部门的协调机制以确保物流活动的顺畅、有序。2004年,我国由国家发改委牵头,会同商务部等13个政府部门和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中国交通运输协会组成“全国现代物流工作部际联席会议”,其主要职能是提出现代物流业的发展政策、协调全国物流发展规划、研究解决发展中的重大问题、组织推动物流业发展等。

2.区域物流业的产业组织政策

物流业的产业组织政策是政府为了获得理想的物流服务市场绩效而制定的干预物流业市场结构和市场行为方面的政策,其实质是政府通过协调规模经济与竞争的矛盾,建立正常的市场秩序,提高市场绩效。

针对区域物流市场行为和绩效现状,物流业的产业组织政策的重点包括:

(1)打破条块分割的市场结构,鼓励跨部门、跨行业的物流企业兼并,以实现物流活动的一体化和规模化;通过政策实施,引导工商企业剥离物流业务,提高物流活动社会化、专业化水平,促进工商企业提高其核心竞争能力;支持工商企业进行内部产权改造和制度建设,以提升企业管理能力;鼓励工商企业进行资产重组,整合各种物流资源,成立独立核算、自负盈亏的物流公司,充分降低物流成本,提高物流运作效率。

(2)提高物流市场准入门槛和市场集中度,防止物流市场的无序竞争,这也是解决目前我国物流市场存在问题的有效办法。

(3)规范物流服务市场行为,提高物流服务信誉,使物流市场在建立初期就能有一个规范化的市场环境

3.区域物流业的产业发展政策

物流业的产业发展政策是政府为促进物流业的形成和发展而制定的一系列具体政策的总称。在物流业的产业政策体系中,产业发展政策的作用更加直接。物流业的产业发展政策主要包括:物流业技术政策、物流业布局政策、物流业金融政策和可持续发展政策等。其中物流业技术政策和布局政策是最基本的政策内容。

由于现代物流业在我国的发展历程不长,同时,物流活动又是贯穿于所有生产和服务活动之中的跨度最大的活动,如果没有现代物流技术的支撑,尤其是信息技术、通讯技术、网络技术等技术方面的支撑,现代物流业的活动只能停留在传统意义上。可以说,物流技术的开发和应用是现代物流业能否取得较高绩效的关键。这也就产生了对发展基础性和应用基础性及其共性的现代物流技术(如公共物流信息平台技术、物流管理技术以及其他与提高物流活动效率有关的技术)支持政策的要求。这些支持政策可以通过设立技术开发基金、建立技术开发规划等项目形式来实现。

物流业的产业布局政策是为实现物流业空间合理化而制定的政策。根据物流网络空间布局规划的安排,在土地使用上给予相应的优惠政策支持。物流产业合理化实质上是地区分工协作的合理化、资源地区配置和利用的合理化。物流业产业布局政策的目标可归纳为:服务本地区(区域)经济发展,实现社会稳定、生态平衡和国家安全等方面。

从服务经济发展目标来看,第一,物流业应以服务本地区或本国经济发展为目标,因此,区域经济发展规模和水平是物流业布局的基础;第二,物流业的布局要结合地区物流业基础设施和区位特点来考虑,产业空间布局政策应体现于各中心城市物流园区、物流基地、物流中心的规划与建设之中;第三,物流业布局要考虑在整个国家范围内布局平衡,尤其是要注意不发达地区的物流业布局。

从社会稳定目标来看,物流业的产业布局要兼顾民族团结充分就业。毫无疑问,物流基础设施建设及物流园区等方面的建设和发展应该能为相关地区提供良好的就业机会。(www.xing528.com)

生态环境目标来看,物流业的产业布局应兼顾生态环境与城市交通和城市发展规划的有机结合。

从国家安全目标来看,物流业的产业布局要以整个国家范围来考虑布局原则和规划方案。

四、区域物流系统的运行机制

系统科学的角度来看,机制实际上就是系统运动赖以生存的物质结构、动因和控制方式,是系统为维持其潜在功能并使之成为特定的显现功能而以一定的规则规范系统内各组成要素间的联系、调节系统与环境关系的方式及其调节原理(马维野,1995)。因此,系统机制的基本特点是:

(1)依存性。即任何机制都是系统的机制,系统是机制的载体,任何系统都是有一定机制的系统。

(2)自控性。即机制对系统要素运动有自动调节作用。当某一要素的运动不符合系统的整体行为时,系统机制将自动纠正其运动,直至其重新进入系统机制规定的运行轨道为止。

(3)内在性。即机制的作用发生于系统内部,是系统的“内力”。机制是系统进化的内因,环境是系统进化的外因。

(4)规律性。即机制依照某种内在规律发生作用,引导系统要素按机制的规范运动,机制的规律性是机制运行所依据的调节原理的外部表现。

(5)多重性。即一个系统可同时具有多种机制,同一机制亦可以适用于不同的系统。

(6)自然性。即机制本身为中性,无“进步”与“反动”之分,其作用效果服从于系统与环境的作用。

(7)外依性。即环境影响系统机制作用的发挥,同样一种机制,因时空条件和其他外部条件的不同所致的结果并不相同,有时甚至是截然相反的。

区域物流系统是区域经济系统的一个子系统,因此,区域物流系统的运行机制的构建,既要考虑区域经济系统运行机制对区域物流子系统的影响,又要从区域物流系统物流活动的基本规律出发,按区域物流系统的形成、稳定、发展这一系统动态发展规律进行设计。由此构建的区域物流系统运行机制,总体上包括三大机制,即区域物流系统的形成机制、稳定机制和发展机制(海峰,2005)。

区域物流系统的形成机制主要涉及三个方面:一是环境诱导机制,二是市场竞争机制,三是利益机制。

(1)环境诱导机制。一方面是指在经济全球化、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宏观环境下,区域与区域之间物流活动的规模、范围正在迅速扩大,对物流服务的准时化、精益化、差异化的要求越来越高,为满足区域经济活动需求的专业化物流企业(第三方物流企业)从传统的行业中分化出来,逐渐成为物流产业的主体;另一方面是指在区域和国家物流产业政策引导下,物流企业逐渐发展壮大,物流服务向着规模化、多功能、全方位的方向发展。

(2)市场竞争机制。随着市场竞争的日益激烈,企业的竞争已是全方位的竞争,企业已经将目光从生产领域转向流通领域,通过从流通领域的物流活动中挖掘利润,来提高企业的竞争力和盈利能力。因此,竞争促进物流向专业化、产业化方向发展。

(3)利益机制。生产企业、商业企业、物流企业为了共同的利益,往往要建立起相互合作、优势互补的战略联盟,以形成供应链物流的一体化运作。因此,利益机制使得物流企业与生产企业、商业企业的联系加强,进而促进物流市场的发展。

区域物流系统的稳定机制是在区域经济稳定发展的环境下,区域物流的功能得到充分发挥,物流服务满足区域内其他产业、区域间产业活动的物流服务需求,区域的物流基础设施相互配套、物流节点分布合理、物流信息畅通,各类物流企业的物流服务对象和范围、服务方式的合理分工,各种物流活动(如运输、仓储、配送、流通加工等)达到区域物流一体化高度协调的协同机制。协同机制的建立与企业物流系统的结构有着直接的联系,这其中以区域物流节点网络、区域物流的基础设施体系及网络的规划建设和布局最为重要。此外,区域产业的发展、区域物流业的政策引导对协同机制的建立和运行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区域物流系统的发展机制涉及两方面,即竞争机制和自组织机制。

(1)竞争机制。竞争使系统或要素保持个性,协同使系统或要素之间保持一致性;竞争推动系统进化,而协同则确保系统稳定。竞争与协同的对立统一是系统稳定与发展的根本原因。区域物流系统的竞争机制与协同机制都是区域物流企业非线性相互作用的结果。竞争是区域物流协同系统发展进化的内在动力,关键是区域政府要建立有利于区域物流业系统发展的竞争规则,使竞争促进区域物流业系统良性发展。

(2)自组织机制。区域物流系统的自组织机制是区域物流系统在环境变化条件下,能表现出适应环境变化的具有智能性的自我演化与优化的特点。在生物进化过程中,“物竞天择,适者生存”是自组织演化与优化的普遍现象,而在经济社会中和在区域经济系统中,尽管区域物流系统的形成本身就是适应区域环境变化、经济发展的结果(自组织性),但它的形成又具有明确的目的性,因此,区域物流系统是自组织与他组织共同形成的复合系统。在这样的系统中,自组织机制的作用表现为主动适应环境变化,自觉调整区域物流系统中各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结构、机制),使区域物流系统在总体上呈现出新的功能,实现区域物流系统适应进化的目标。

区域物流系统的形成机制、稳定机制、发展机制,相互整合,共同形成区域物流系统的整体机制,实现区域物流系统的功能和目标,并在变化的环境中发展进化。由形成到功能实现,进而稳定和发展的整个过程本身是一个动态过程。各机制的相互关系见图5-6。

图5-6 区域物流系统的运行机制

五、区域物流产业的基本模式

区域物流业的特点与区域经济的产业形态和特征密切相关,与区域市场的规模和特点密切相关。

由于不同经济区域其所处的区位、物流基础设施条件、产业结构与规模、产业组织及其间的关联程度、产业布局、区际产业之间的联系及原材料输入地和产品输出地(消费地)、区域市场等方面存在差异,因此不同的区域存在着不同的区域发展模式。作为区域经济系统的子系统——区域物流系统,必然是在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的总体目标和模式框架下,根据区域的区位、产业活动、流通活动等的特点,开展有效、独特的物流活动,因而也就应该有着不同的区域物流活动的基本模式,包括基于产业聚集区的区域综合型物流模式,基于产业链的区域供应链一体化型物流模式,基于区域货物中转枢纽的集报关、商检等服务、物流活动等为一体的多功能服务型的物流模式,基于区域交易市场的交易服务、仓储配送型物流模式等(海峰,2005)。

(一)基于产业聚集区的区域综合型物流模式

基于产业聚集区的区域综合型物流模式,是以区域内的产业聚集区各产业组织为主要服务对象,为各产业组织供应链物流活动提供终端物流配送服务和区域性物流服务的现代物流模式。在我国产业聚集区主要表现为高新技术开发区、经济技术开发区等一些特定区域。在这些区域中,产业组织之间的关联程度有强也有弱,这其中主要原因是开发区的优惠政策引导的结果。在产业组织关联度强的产业聚集区中,物流业的基本模式更多地表现为供应链一体化模式;而在产业组织关联度弱的产业聚集区中,由于产业组织对物流服务的时间性、流体(物品)、流向、流程、流量、载体等方面的差异性较为突出,因此,对物流服务的综合能力的要求更高,物流业的活动则表现为综合物流服务模式。见图5-7。

图5-7 基于产业聚集区的区域综合物流服务模式

供应物流:主要功能是本区域或其他区域的供应商向产业聚集区内的产业组织(企业)提供各种原材料、半成品、配套件等供应品及中转品。

原材料、配套件、中转物品的仓储:主要功能是存储产业聚集区内的产业组织所需要的供应物品,如原材料、半成品、配套件等;同时仓储的功能还承担区域货物中转、分拨等区域物流仓储的主要功能。

专业化、定制化流通加工:主要功能是将供应商提供的整批、整件和大宗物品(原材料等),根据产业聚集区产业组织的产品要求,进行定制化的简单加工,如钢材的剪切、配套件的预装、组装等,为产业聚集区内的产业组织的准时化生产配送提供准备。

专业化、定制化生产配送:主要功能是根据物流服务对象的订单和生产计划的要求,进行准时化生产配送物流服务,为产业组织的生产经营活动提供保障。

产成品的流通加工、终端配送:主要功能是将产业聚集区内的产业组织生产出的产成品、半成品等,根据用户的要求进行相应的包装、流通加工,再将其配送到最终用户。由于产业聚集区中企业的用户分布不同,配送到终端用户的物流形式和内容也不相同。

对于国际物流活动,该物流模式中还要包括海关、商检、保税等口岸功能。

在空间布局上,以产业聚集区所处的地理位置为基础,以交通条件为依托进行空间布局。如国内许多经济技术开发区建立的物流园区、物流中心等。

基于产业聚集区的区域综合型物流模式,要求物流组织建立具有覆盖整个区域内外的完善的物流网络,以定制化的物流服务实现顾客的物流服务要求。专业化、定制化的物流企业在运行机制上,灵活性、柔性是关键,突出第四方物流企业承担整合各专业化物流企业功能,实现顾客物流服务的要求。因此,物流活动方式呈现多样化的特点,集运、多式联运等都成为其经常性的活动。

(二)基于产业链(集群)的区域供应链一体化型物流模式

产业链(集群)是在特定领域中,具有竞争与合作关系的地理上集中并存在相互关联性的企业、专业化的供应商、服务供应商、相关产业厂商以及相关机构(如大学、制定标准化的机构、产业工会)等形成的集群。产业集群不仅打破了产业分类界限,而且为公共部门和私有部门之间相互合作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考模式。

基于产业链的区域供应链一体化型物流模式是区域内围绕主导产业形成的产业链,它具有相对稳定的供应链物流关系。以此为背景所进行的区域物流业其物流活动应突出供应链物流活动一体化、准时化特征。在产业链中,流量、品种、流程、流向都是相对确定的,物流活动主要强调流速,即根据订单信息流,在信息平台的支持下实现采购(供应)、配送、储运活动的准时化。其物流模式见图5-8。

图5-8 基于产业链(集群)的区域供应链一体化型物流模式

准时化供应物流:是物流企业按主导企业的供应(采购)订单信息,从供应商处接受供应物品,为供应商提供运输和仓储物流服务。

准时化生产配送物流:是物流企业按主导企业的生产计划的时间和数量要求,实施工作地配送服务。

准时化产成品储运:是物流企业按主导企业的销售订单和预测,及时将产成品进行终端配送和仓储。

该物流模式对物流活动的准时化要求非常高,物流信息的质量是该模式运作的关键,配送路线、配送数量、配送时间有着严格、准确的规定和标准,道路的条件是该模式有效运行的主要环境条件。国内的浙江传化、武汉的武钢——北湖物流中心属于该种物流模式。

(三)基于区域货物中转枢纽的多功能服务型物流模式

基于区域货物中转枢纽的多功能服务型物流模式,是以区域特殊地理位置为基础的(如港口、区域物流中转中心等)承担区域内外货物中转枢纽功能的物流活动聚集区,以大批量货物集散为物流活动的主要特征,同时提供各种如海关、商检、动植物检、卫生检疫、货代和船代、保险、保税等与物流活动相关服务的物流模式。见图5-9。

图5-9 基于区域货物中转枢纽的多功能服务型物流模式

在该模式中,存储设施的分类、专业化及空间的安排,要以进出该物流节点中转物品的种类及主要运输和转运方式为依据。

大规模、高效率的装卸、搬运设备要以转运物品的属性为基础,强调专业化与通用化相结合。

大规模运输工具、多种运输方式的转接,要以完善的道路交通条件为前提,以转运工具为基础。如公、铁、港之间的道路衔接和转运工具衔接。

因此,大批量仓储、搬运、装卸及大规模运输工具、多种运输方式的转接等是该模式物流活动的主要特征;而服务性的增值活动,如海关、商检、动植物检、卫生检疫、货代和船代、保险等口岸及商务服务,则是提高该模式物流活动效率与效益的关键;物流基础实施的建设与能力,将成为该物流模式物流运作的核心。深圳的盐田港、天津港等属于该种物流模式。

(四)基于区域交易市场的商贸型物流模式

基于区域交易市场的商贸型物流模式是在已经形成的区域商品交易市场背景中,将市场交易服务与仓储、物品配送等活动相结合的一种物流模式。见图5-10。

图5-10 基于区域交易市场商贸物流运作模式

区域交易市场主要指专业的、实物商品交易市场,具有较大规模。比如大型的农产品、建材产品、汽车、商贸百货、医药等交易市场。区域交易市场的交易量大、物流活动集中且频繁,对物流的需求较大。

通常在区域交易市场的初期及成长期商流与物流是合一的,然而随着市场规模和交易规模的发展、城市地价的增长及市区交通流量的加大,在城区进行大规模的物品存储和大量运输已不现实,商流与物流的分离成为必然。因此,将主要物流活动,如存储、配送中心转移到交通条件良好的城区外环附近,既能解决物品存储费用高的问题,又能缓解城市交通拥挤,同时也提升了区域交易市场的结构。因此,该物流模式是根据交易市场的商流(订单、合同要求),通过市场的公共信息平台网络,将订单信息传递到物流配送中心的相关物流企业,按照订单的物品数量和时间要求,进行物流准备,运输计划的安排,运输工具、路线等的优化和选择,最终完成全部物流活动。如浙江的义乌、武汉的汉正街、深圳的笋港物流中心等正在向这一方向发展。

在该模式下,物流活动的特征是:流体品种多样化,批量小,批次多,由于商品的特性导致了较大的需求不确定性,因而主要强调仓储和配送功能,建立虚拟的电子化交易平台,注重物流系统的柔性。与此同时,交易市场的规范化管理、信息服务、交易的场所等服务的完善,将促进市场的发展。该模式有效运行的关键是商流与物流服务的一致性和信息服务的及时性。

【注释】

[1]海峰等.我国现代物流产业政策体系研究.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科版),2005(5):639~644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