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概 述
一、现代物流业概述
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四个环节构成了社会再生产的全部过程,在现代经济条件下制造业者生产出来的产品,只有通过各种方式转移到消费者和用户手中,才能实现其价值,并使制造业者获得利润和回报。在实现上述转移的过程中,现代物流可以说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成为连接生产和消费之间的必不可少的桥梁。现代物流业是在科学技术获得巨大进步,社会分工日益细化,制造和消费在时空上日趋分离的形势下,为了有效保证供给和需求之间的畅通,并获得较低成本、更高利润而逐渐发展起来的新兴产业。
(一)现代物流的概念
“现代物流”是相对于“传统物流”而言的,并且是在传统物流不断发展的基础上形成的。传统物流主要是指商品在空间上的位移和时间上的延续,以解决商品生产和消费的地点差异与时间差异。然而,随着世界经济和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计算机信息网络的日益普及,竞争日趋激烈,生产规模不断扩大,产品更新频繁,用户需求不断变化,原有的流通模式、管理方法和对流通的认识,已经远远不能适应经济快速增长的需要,从而对物流服务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同时也为其发展提供了必要的条件。为了顺应整个现代社会的要求,物流服务领域不断扩大,为了达到整个生产-消费活动的最优化,取得最大的经济效益,达到客户的预期目的:安全、快捷、价廉,促使现代物流管理必须全面地考察物的流动,必须具备综合观点和总成本观点,必须将原本独立的包装、加工、运输、仓储等物流环节功能系统化。因此,相对于传统物流而言,现代物流是指运用先进的计算机技术和先进的网络信息技术,以及诸如供应链管理等先进的管理方法,综合组织物流中的各环节,把制造、运输、仓储、销售等环节统一起来管理,使物流资源得到最有效的利用,以平衡物流的服务优势和服务成本,使用户得到最大的满足。具体内容包括运输合理化、仓储自动化、包装标准化、装卸机械化、加工配送一体化、信息管理网络化等。
(二)现代物流与传统物流的区别
现代物流脱胎于传统物流,与传统物流之间既有联系又有区别。从传统物流转向现代物流,不单是名称上的变化,更是本质上的飞跃。它们之间的区别主要体现在两个层面:其一是管理理念层面;其二是运作层面(服务、管理、技术、经济效率),见表1-1。
(1)管理理念层面上:现代物流注重物流目标系统化,强调从整体上追求最优。它从系统的角度将一个公司的各种物流活动统筹规划为一个整体,注重处理物流活动与公司经营目标之间、物流活动与物流活动之间的关系,不求单个活动的最优化,但求整体业务的最优。而传统物流仅仅是对生产或销售企业业务的局部支持。
表1-1 传统物流与现代物流的区别
(2)运作层面上:可以从服务、管理、技术、物流活动的效率与效益四个方面来考察。
在服务方面,一方面由于客户要求节约成本和获得高水平的物流服务,另一方面社会物流服务业(第三方物流)壮大成长,其服务效率有了较大改进,由于物流服务供需双方促进,使企业的物流服务由单项发展到综合、由一般化发展到个性化。传统物流业是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主要是等货上门,属于被动服务;现代物流以客户为中心,以提供个性化服务为经营理念,根据客户要求对其物流系统进行设计及咨询,独立开发专业化、定制化的物流服务,唤起潜在需求,积极主动地为客户提供全方位服务。另外,传统物流更多的是提供单项物流或多项物流服务,如运输、仓储、搬运装卸等;而现代物流能提供综合化、专业化、定制化的物流服务,即将运输、仓储、流通加工、配送、搬运装卸、信息处理联系起来,形成有机的整体物流系统,提供物流增值服务。
在管理方面,传统物流从事单项的物流管理,以物流自理为主,无法控制整个物流链;而现代物流从事综合物流管理,对供应链实施全面控制,并且大多数是委托第三方,以第三方物流为主。
在技术方面,传统物流一般采用手工作业或以半机械、半手工作业为主,技术比较落后;现代物流一般是大规模机械化和多项技术综合化,将物流自身的功能技术与现代电子信息技术、智能控制技术、系统管理技术综合集成起来,形成高效的物流运作系统或高新技术产品,如JIT(Just In Time)、立体自动仓库、自动引导小车、搬运机器人、地理信息系统和射频标识技术等,手段趋于自动化、智能化。
在物流活动的效率与效益方面,传统物流活动的效率和效益比较低,而现代物流通过对分散的、低效率的物流资源和活动进行协调和集成,使整个物流系统的效率得到改善和提高,因而可以获得较高的经济效益。
(三)西方物流概念的发展历程
物流活动各个环节之间往往存在着效益背反现象,也就是说,某个环节物流费用的节省,会带来其他环节物流费用的增加,这种现象最早在1844年法国人朱尔斯·杜普伊的论著里就有提及,他用实例指出,在陆路运输和水路运输之间进行选择时,水路运输成本较低,但随之而来的库存费用和货物损失会在很大程度上抵消运输费用的节约。[1]
物流概念最早正式出现于20世纪初的美国。从20世纪初到现在近一个世纪的时间里,物流概念的产生和发展经历了四个阶段。
1.物流概念产生阶段
从20世纪初到50年代,是物流概念孕育和产生阶段。这一阶段的特点:一是主要在美国范围;二是提出者人数很少;三是意见不统一。
这一阶段关于物流主要有两种观点,一种是市场营销学派关于物流(Physical Distribution)的概念。1915年,阿奇·萧(Arch Shaw)在哈佛大学出版的《市场流通中的若干问题》(Some Problem in Market Distribution)一书中研究了市场流通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明确将企业的流通活动分为创造需求活动和物流活动,他指出:创造需求和实物分拨的各项活动之间的关系……说明存在平衡和相互依赖两种准则,并且指出物流(The Physical Distribution of Goods)是与创造需求不同的一个问题。这是因为20世纪初西方主要发达国家已经发生的生产相对过剩的经济危机,使企业将商品销售和实物分拨作为不同的活动分别进行管理成为必要。而且阿奇·萧明确指出了对物流各项活动以及物流活动与企业其他活动进行管理的两个重要原则:平衡和相互依赖,也就是说,要根据整体的需要来对各项活动进行统筹管理。1922年,著名市场营销学者弗莱德·克拉克在《市场营销的原则》一书中,将市场营销定义为为了实现商品所有权转移而发生的包含物流在内的各项活动,从而物流正式成为企业经营研究的一个重要部分。其后,不少市场营销专家的论述中也论及了Physical Distribution,物流逐渐被人们认识和重视。1935年,美国市场营销学会(American Marketing Association)在其编写的《市场营销用语集》中将物流定义为:物流是销售活动中所伴随的物质资料从产地到消费地的种种企业活动,包括服务过程。总体来说,这一阶段的学者们将物流看做是流通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具有实现商品流通的支持性功能,并对流通活动中“商流”和“物流”的不同功能和规律有了基本的认识。
第二种是从军事后勤角度提出的物流(Logistics)概念。早在1905,年美军少校琼西·贝克曾在其所著的《军队和军需品运输》中指出:作战艺术的一个分支——关于军队调度和保障供给的工作已成为物流。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美国作为同盟国的大后方,为同盟国提供了数量惊人、种类繁多的军用物资。美军在人员调动、军用物品的装备制造、运输、供应、战前配置与调运、战中补给与养护等军事后勤活动中采用了一系列技术与方法,使得这些后勤活动既能及时保障供给,满足战争需要,又能使得费用最省、时间最少、成本最低,还能安全巧妙地回避敌方进攻。所有这一切都对战争的胜利起到重要甚至是决定性作用。在战争过程中,“后勤”(Logistics)理论逐渐建立起来。
应该说,这两个概念的实质是不一样的。阿奇·萧是从市场营销的角度来定义物流,Physical Distribution直译应该是“实物分拨”,按中国人的语言习惯应该译成“分销物流”。它实际上就是指把企业的产品怎么样分送到客户手中的活动。而Logistics是后勤的意思,主要是指物资的供应保障、运输储存等。这两种不同的概念,之所以都能存续下来,是因为它们都分别在各自的专业领域内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响应、应用和发展。也正是因为这两个概念都能在各自的专业领域中独立运用,二者之间并不冲突,也没有一个统一的物流学派来进行统一规范,也不需要得到社会广泛一致的公认。因此,这个阶段可以说是物流概念的产生阶段,是市场营销学和军事后勤孕育了物流概念。
2.分销物流(Physical Distribution)和现代物流萌芽阶段
从20世纪50年代中期开始到80年代中期,可以叫做分销物流学(Physical Distribution)阶段。这一阶段的基本特征是分销物流学的概念逐渐发展并占据了统治地位,并且从美国走向了全世界,为世界各国一致公认,形成了一个比较统一的物流概念,形成和发展了物流管理学,因而也形成了物流学派、物流产业和物流领域。
在此期间,Physical Distribution概念继续在美国得到发展和完善,基本形成了比较完整的物流管理学。1961年,斯马凯伊(Edward W.Smykay)、鲍尔索克斯(Donald J.Bowersox)和莫斯曼(Frank H.Mossman)撰写了《物流管理》,这是世界上第一本物流管理的教科书,建立起了比较完整的物流管理学科。20世纪60年代初,密歇根州立大学以及俄亥俄州立大学分别在大学部和研究生院开设了物流课程。1963年成立了美国物流管理理事会(NCPDM——the National Council of Physical Distribution Management),该协会将各方面的物流专家集中起来,提供教育、培训活动,这一组织成为世界上第一个物流专业人员组织。
同时,Physical Distribution概念从美国走向世界,成为世界公认的物流概念,在世界范围内形成了物流管理学的理论体系。
20世纪50年代中期,美国的Physical Distribution概念传到了日本,在日本得到了承认、发扬和光大,以后又逐渐传到了欧洲,70年代末也传到了中国。这样,基本上全世界各个国家都接受了这样的物流概念和物流管理学。
分销物流学主要把物流看成是运输、储存、包装、装卸、加工(包括生产加工和流通加工)、物流信息等各种物流活动的总和。分销物流学主要研究这些物流活动在分销领域的优化问题,并在各个物流专业理论和应用发展上取得了很大的进展,例如,系统理论、运输理论、配送理论、仓储理论、库存理论、包装理论、网点布局理论、信息化理论以及它们的应用技术等。
与此同时,在分销领域各专业物流理论竞相发展的过程中,企业内部物流管理的作用和价值也逐渐被人们发现和重视,成为现代物流学的萌芽时期。
二战以后,“后勤”一词在商业中逐渐开始广泛应用,被称为“企业物流”(Business Logistics),意指对企业的采购、生产、销售中的物料运行活动进行综合管理。1965年,美国J.A.奥列基博士(Dr.Joseph A.Orlicky)提出独立需求和相关需求的概念,出现了MRP(Material Requirement Planning)技术。在MRP发展的基础上,受MRP思想的启发,80年代又产生了应用于分销领域的DRP(Distribution Requirement Planning)技术,在MRP和DRP发展的基础上,为了把二者结合起来运用,90年代又出现了LRP(Logistics Resources Planning)技术和ERP(Enterprise Resources Planning)。
20世纪60年代,日本丰田公司创造的准时化生产技术(Just In Time,JIT)以及相应的看板技术是生产领域物流技术的另外一朵奇葩。它不仅在生产领域创造了一种革命性的哲学和技术,而且为整个物流管理学提供了一种理想的物流思想理论和技术,现在已经应用到物流管理的各个领域。企业内部另一个重要的物流领域是设施规划与工厂设计,包括工厂选址、厂区布局、生产线布置、物流搬运系统设计,等等,也都成为物流学强劲应用和发展的领域,形成了物流管理学一个非常重要的学科分支。
所有这些企业内部物流理论和技术的强劲发展,逐渐引起了人们的关注。分销物流的概念显然不能包含它们,使原来只关注分销物流的人们自然想到光使用分销物流的概念已经不太合适了。这种认识反映在1976年美国物流管理理事会的物流定义中:“物流是以对原材料、半成品及成品从产地到消费地的有效移动进行计划、实施和统管为目的而将两种或三种以上活动的集成。这些活动包括但不局限于顾客服务、需求预测、流通信息、库存管理、装卸、接受订货、零件供应并提供服务、工厂及仓库选址、采购、包装、废弃物回收处理、退货业务、搬运和运输、仓库保管等。”
特别是到20世纪80年代中期,随着物流活动进一步集成化、一体化、信息化的发展,改换物流概念的想法就更加强烈了,于是就进入了物流概念发展的第三个阶段。
3.现代物流学(Logistics)阶段
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一直到90年代中期,通常被称为现代物流学(Logistics)阶段。第二阶段物流业的发展,使人们认识到,物流已经不只是仅仅限于分销领域,而已经涉及包括企业物资供应、企业生产、企业分销以及企业废弃物再生等在内的全范围和全领域。原来的分销物流概念,已经不适应这种形势,应该扩大概念的内涵,因此,决定放弃使用Physical Distribution,而采用Logistics作为物流的概念。
1985年,美国物流管理理事会(NCPDM)改名为the Council of Logistics Management(CLM),从此Logistics概念正式代替PD(Physical Distribution)概念,与此同时提出了新的物流概念:所谓物流(Logistics),就是为了满足顾客需要而对原材料、半成品、成品及其相关信息从产地到消费地有效率或有效益的移动和保管进行计划、实施、统管的过程。这些活动包括但不局限于顾客服务、搬运及运输、仓库保管、工厂和仓库选址、库存管理、接受订货、流通信息、采购、装卸、零件供应并提供服务、废弃物回收处理、包装、退货业务、需求预测等。
值得指出的是,这个时期的物流概念Logistics虽然和第一阶段的军事后勤学上的物流概念Logistics字面相同,但其意义已经不完全相同了。第一阶段军事后勤学上的Logistics概念主要是指军队物资供应调度上的物流问题,而新时期的Logistics概念则是在各个专业物流全面高度发展的基础上基于企业供、产、销等全范围、全方位的物流问题,无论是广度、深度以及涵盖的领域都有不可比拟的差别,因此,这个阶段的Logistics,不能译为后勤学,更不能译为军事后勤学,而应当译为现代物流学。它是一种适应新时期所有组织(包括军队、学校、事业单位)的集成化、信息化、一体化的物流概念。
这一时期,企业内部的集成化物流趋势越来越明显。MRP是把生产管理与生产能力管理、仓储管理、车间管理、采购管理、成本管理等集成起来;DRP是把分销计划、客户管理、运输管理、配送管理、车辆管理、仓储管理、成本管理等集成起来;LRP是把MRP和DRP集成起来;ERP是把MRP与人事管理、设备管理、行政办公等系统集成起来,等等。而物流外包和第三方物流的产生,进一步导致物流专业化、技术化和集成化,实现了生产和物流的分工合作,提高了各自的核心竞争力。
4.供应链管理(Supply Chain Management)阶段
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经济全球化影响进一步加强,Internet及电子商务的兴起,人们开始感觉到,物流(Logistics)的作用在新经济环境中,还应该继续发展扩大,要把物流(Logistics)与供应链联系在一起,这样才能进一步释放物流的能量,企业才能在经济全球化中获取竞争优势。仅有现代化物流还不够,必须在现代信息技术支撑下,将物流与商流、资金流、信息流等有机集成,使供应商、制造商、分销商、零售商乃至用户结合成一个同步反应的系统,即由多个环节组成一个有效供应的“链”,才更能获得竞争优势。企业之间的竞争在某种程度上演变成了围绕核心企业组成的供应链之间的竞争,物流成了供应链管理的有机组成部分。
2004年,CLM执委会投票决定再一次更名为美国供应链管理协会(the Council of Supply Chain Management Professionals,CSCMP)。CLM最新的物流定义为:物流是供应链管理过程的一部分,以满足客户需要为目的,对产品、服务、相关信息从起始点到消费点的正反向流动和储存进行计划、执行和控制以使其更加有效率和效益。西方物流概念发展的阶段见表1-2。
(四)我国物流概念的引入和研究
1956年,日本为了发展流通业的需要,派出“流通技术专业考察团”到美国考察学习,将美国的“实物分拨”(Physical Distribution)概念引入到了日本。考察团回国后向政府提出重视物流的建议,并在产业界掀起了PD启蒙运动。为了使普通人能够顺利理解,日本政府在文件和报道中将PD翻译为日文“物の流”。随着理论和实践的发展,1992年6月,日本“物的流通协会”和日本“物流管理协议会”合并成立日本后勤系统协会(the Japan Institution of Logistics Systems,JILS),此时日本从使用汉字的物流变成直接使用外来语的Logistics,也就标志着对于物流的认识已经发生了变化。日本的物流研究机构也逐渐代之以新的物流概念,是英文Logistics的日文注音。
表1-2 西方物流概念发展的阶段
1979年,中国物资工作者代表团参加了在日本举行的第三届国际物流会议,并在回国以后的报告和研究中直接使用了日本的“物流”一词。随着交流的不断深入和相关研究的进展,国内学者也对西方的物流理论进行了大量的学习和研究,我国的“物流”概念现在也逐渐成为了等同于Logistics的一个概念。
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政府也逐渐认识到,推动现代物流发展的重要性和巨大作用,“十五”计划纲要中曾明确指出:“积极引进新型生态和技术,推进连锁经营、物流配送、代理制、多式联运,改造和提升传统流通业、运输业和邮政服务业。”2001年3月,国家六部委联合下发了《关于加快我国现代物流发展的若干意见》,2004年8月,国家发改委、商务部等九部委又一次下发了《关于促进我国现代物流业发展的意见的通知》,提出了一系列原则性和可操作的促进我国现代物流发展的政策建议。北京、上海、深圳、武汉等各大城市也纷纷根据各自城市特点制定了城市物流发展规划。2001年4月,我国政府颁布了第一个关于物流的国家标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物流术语》。在国家标准中,物流的定义为:物品从供应地向接受地的实体流动过程。根据实际需要,将运输、储存、装卸、搬运、包装、流通加工、配送、信息处理等基本功能实施有机结合,并明确对应的英文为Logistics。
通过比较可以发现,我国物流概念和研究内容与美国物流研究的侧重点还是有一定的不同。美国物流研究是从企业活动出发,侧重于对企业中和企业之间各项物流活动的管理进行研究。我国因为直接引入的是现代物流理念和方法,因此,对物流的研究不仅仅局限于企业中的物流管理实践,而且要对宏观物流活动进行统筹规划,同时,通过研究和制定推动现代物流业发展的一系列政策法规,利用后发优势,促进现代物流产业的迅速发展,从而对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起到支持作用。
二、现代物流业的构成
回顾现代物流概念发展的脉络,我们对于物流的概念有了一个基本的了解。然而,随着物流产业的迅速发展和物流巨大价值的凸现,现代物流已经成为一个使用极为频繁、含义十分丰富的词汇,在不同情况下具有特殊的内涵,因此有必要根据不同的对象、目的、作用和范围对现代物流进行分类研究,以使我们了解现代物流业的整个体系。
对现代物流系统的认识可以从以下六个方面来考察(海峰,2005)。见图1-1。
图1-1 现代物流业的构成
第一,物流的基本活动。包括:运输、储存、装卸搬运、包装、流通加工、配送、信息处理的一体化。这是任何一项完整的物流活动所必须包含的基本活动和基本功能,也是现代物流区别于传统储运的主要方面。
第二,物流类型。根据物品(流体)的不同类型,可分为自然资源物流、能源物流、原料物流、材料物流、机电产品物流、日用工业品物流、日用农产品物流、医药产品物流、文化产品物流、废旧物品物流、垃圾物流和其他物流(如特殊产品、军用物资物流)等;根据物流服务行业的不同,可分为农业物流、工业物流、建筑业物流、服务业物流(含商业物流、军事物流)和生活物流等;根据物流服务作用的不同,可以分为供应物流、生产物流、销售物流、反向物流和废弃物物流。
第三,物流组织类型。按物流组织服务物流市场的组织属性来看,一类是为社会提供物流服务的物流组织,即传统物流企业、第三方物流企业,这是物流业的产业主体;另一类是指为本企业提供物流服务的物流组织,也称为企业自营物流或专业子公司物流,这部分物流服务,在社会化物流服务达到一定的水平和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环境下,有可能将其物流业务外包给专业化的物流企业,或者在物流服务能力提高的情况下,为社会提供物流服务。
第四,物流节点类型。物流节点是物流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物流业空间布局的主要内容。现代物流体系是由点、线、网所构成的,点是构成物流体系的核心。现代物流体系中的点(物流节点)是由物流园区、物流中心、配送中心等构成。物流园区聚集了众多的物流企业,为区域、城市的各种经济活动提供综合物流服务,是物流产业的集聚地;物流中心同样也服务于产业、城市的经济活动,为产业聚集区、大型交易市场等提供专业化的物流服务;配送中心又是以物流配送,为相同类型的工业、商业企业提供专业化配送服务。物流节点的空间布局,通常是以产业布局、城市发展、交通条件、区位和区域市场为基础,按服务于城市商业、产业发展、区域经济发展等基本原则和物流服务的规模、范围、功能逐一进行空间布局。
第五,物流范围。按物流活动的服务范围,可将物流服务划分为:服务于企业和企业供应链的企业物流,服务于城市经济发展和居民生活的城市物流,服务于区域经济发展的区域物流,服务于整个国家的国家物流和服务于国际经济活动的国际物流,从而形成全球性的物流服务网络。
第六,物流产业。物流产业由第三方物流业、货主物流(企业物流)业、物流基础业、物流装备业、物流系统业、物流技术群构成。
(一)物流活动
基本物流活动包括物品的运输、储存、装卸、包装、流通加工、包装物和废品回收等,以及与之相联系的物流信息。见图1-2。
(二)物流类型
根据物流活动本身对象、作用的不同,我们可以将物流做如下分类:
1.根据物流对象(物品)的固有属性分类
物流活动的对象,即物流活动中的物品,它们的物理和化学性质决定了物流活动的基本操作内容。
固体的物和液体的物性质不同,钢铁和水泥性质不同,化工原料和日用商品性质不同,食品和家具性质不同,针对它们的物流活动的性质也就不同。由于物的性质不同,对运输方式的要求也不同,有的需要铁路运输,有的需要公路运输,有的需要航空运输;由于物的性质不同,对包装的要求也不同,有的需要包装,有的不需要包装,有的需要精包装,有的不需要精包装;由于物的性质不同,对物流加工的要求也不同,有的需要物流加工,有的不需要物流加工;由于物的性质不同,对储存的要求也不同,有的需要储存,有的不能储存,有的需要低温储存,有的需要密封储存。(www.xing528.com)
图1-2 基本物流活动
按物流流体的基本属性,可以将物流活动分为自然资源物流、能源物流、原料物流、材料物流、机电产品物流、日用工业品物流、日用农产品物流、医药产品物流、文化产品物流、废旧物品物流、垃圾物流和其他物流(如特殊产品、军用物资物流)等12大类,每一大类还可再分若干种类,最后可细分到每一种物资物流,如水资源物流、矿石物流、沙土物流、煤炭物流、石油物流、天然气物流、烧碱物流、纯碱物流、硫酸物流、硝酸物流、化肥物流、农药物流、钢材物流、铝材物流、木材物流、水泥物流、玻璃物流、汽车物流、机械装备物流、电子产品物流、军用物资物流、汽车零部件物流、家用电器物流、家具物流、服装物流、日用品物流、烟酒物流、食品物流、粮食物流、蔬菜物流、水果物流、药品物流、信件物流、书籍报刊物流、音像制品物流等。[2]在研究和具体工作中,我们要注意根据这些不同种类物流的独特性质,具体情况具体分析,找出它们各自的规律,有针对性地采取措施,提高其物流活动的效率和效益。
2.根据物流的作用分类
根据物流活动在流通过程中的不同作用,可以划分为五种类型的物流。见图1-3。
图1-3 根据物流的作用分类
(1)供应物流。企业需要原材料、零部件和其他物品时,物品从供应方到需求方之间的实体流动过程。供应物流是企业生产和销售的基础,是完成流通过程,实现商品价值的第一步。对于企业来说,由于各种原材料之间有固定的比例关系和时间关系,所以根据需求和预测合理采购,对运输、包装、搬运装卸、储存、拣选和配送活动进行组织和管理,准确、快速、低成本地保证生产和销售供应,是供应物流的主要内容和目标。
(2)生产物流。生产过程中,原材料、在制品、半成品、制成品在企业内部的实体流动过程。生产物流的合理化是生产管理的重要方面,良好的生产物流可以帮助减少库存成本、提高生产效率、缩短生产周期、消除浪费。
(3)销售物流。企业出售商品时,物品从供应方到需求方之间的实体流动过程。销售物流是最早引起人们关注的物流活动,因为它是实现社会再生产的最重要步骤。在现代社会的买方市场环境下,销售物流活动必须具备极强的服务性。合理设计销售物流系统,根据顾客需求,高水平、低成本地将商品配送到顾客手中,是企业实现利润、提高竞争力的重要方面。
(4)反向物流。退货、不合格商品和损坏商品的返修以及销售物流中运输、搬运装卸、储存中的容器、工具、器具及其他可以再利用的物品,回收到企业的实体流动过程。合理的反向物流,可以提高顾客服务水平,降低物流成本,同时,对于降低物流活动对社会环境和生态环境的影响也有重要作用。
(5)废弃物物流。生产过程中的副产品、废弃物以及产品消费后的废弃物收集、分类、处理、销毁的实体流动过程。良好的废弃物物流可以改善社会生态环境,提高社会资源利用效率。
五种不同作用的物流贯穿和帮助实现了社会再生产的整个过程,构成了物流循环。
3.其他分类方式
按物流部门属性,可分为农业物流、工业物流、建筑业物流、服务业物流(含商业物流、军事物流)和生活物流五种;按物流产业,可分为第一产业物流、第二产业物流和第三产业物流三种;按行业属性,可分为各个行业的物流,如冶金行业物流、化工行业物流、建材行业物流、煤炭行业物流,等等。
(三)物流组织类型
根据物流运作组织和承担主体不同,可以将物流划分为企业自营物流部门、传统物流企业、专业子公司物流组织、第三方物流企业等。
传统上企业有“大而全”、“小而全”的现象,大多数企业的供应物流、生产物流、销售物流都是通过企业自有的车辆、仓库、器具、人员和场地进行组织和运作。这就是企业自营物流的组织形式。
传统物流企业,包括运输企业、货运代理、仓储企业等,它们分别进行物流活动的不同部分,如运输、仓储、配送,各项物流活动是分离的,企业必须与很多传统物流企业进行合作,才能完成企业物流运作。
随着市场竞争的加剧、企业管理理念的进步,很多传统工商企业将自己的物流活动剥离并外包,以集中精力和资源发展自己的核心竞争力。这其中有部分大型企业将传统的物流部门剥离出来,成立自主经营、独立核算、自负盈亏的专业物流子公司,为企业服务,在此基础上逐渐为社会提供物流服务。这就是专业子公司物流组织类型。
关于“第三方物流”的定义,国家标准术语中是这样描述的:“第三方物流是由供方与需方以外的物流企业提供物流服务的业务模式。”广义地讲,第三方物流是与自营物流相对而言的,即第三方物流是专业物流企业面向全社会提供物流服务,按照客户要求进行货物的运输、包装、保管、装卸、配送、流通加工等项目的有偿服务。第三方物流企业作为社会分工在物流领域的具体体现,具有明显的专业优势、规模优势、信息优势、管理和人才优势,可以提供高水平低成本的专业化物流服务,是现代物流业发展成熟的标志。
(四)物流节点
物流节点种类繁多,传统的有公路货运站、铁路编组站、港口、货物堆场等。现代物流节点由以下三种类型组成:
物流园区一般以传统的大型公路货运站、港口、铁路编组站为依托,位于具有两种或两种以上交通运输方式(公路、铁路、水路、航空)相交汇的区域,交通便利,由多家专业从事物流服务、拥有多种物流设施的不同类型物流企业在空间上相对集中分布而形成的场所,是服务领域广泛,物流辐射的范围广阔(涵盖城市范围、区域范围、国际范围),能够提供规模化、集约化的大规模物流服务和综合服务功能的物流节点。与工业园区、科技园区及经济开发区等概念相类似,物流园区具有物流产业的一致性或相关性,具有经济开发的功能。
物流中心与物流园区的含义基本相同,主要区别在于物流中心的规模小于物流园区,物流中心服务领域的专业化特点突出,主要服务于某一个或某一些专门的产业或交易市场。其相对于物流园区的地理位置要靠近城市中心,一般贴近某个产业聚集区或者大型交易市场。
配送中心是从供应者手中接受多种大量的货物,进行装卸、分类、保管、流通加工和情报处理等作业,然后按照众多需要者的订货要求备齐货物,以令人满意的服务水平进行配送的设施。
(五)物流范围
物流活动覆盖的地域和范围是不同的,因此,我们按物流地域覆盖的范围将其分为国际物流、国内物流、区域物流、城市物流、企业物流五个层次。
从世界范围考察,最高的层次是国际层次,然后是国家,其次是每个国家的各个地区和不同城市。不同的层次由于经济、社会、自然环境等不同,所以物流也不尽相同。由于不同的地域有自己的地域特性,所以,不同地域有不同的物流。比如,中东地区盛产石油,石油物流就是该地域主要的物流,澳大利亚的煤炭和铁矿石出口物流很有名,中国的农产品和轻工业产品物流是主要的出口物流;又比如,我国东北地区的石油物流、大豆物流,新疆地区的石油物流、石材物流、棉花物流,山西地区的煤炭、焦炭物流,上海、广东、江浙沿海地区的日用商品物流,等等,都反映了每个地区的各自的物流特性。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国际贸易额的增长和国际分工的细化,国际物流在世界经济交流和发展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国际物流面临着距离遥远、需求复杂、物品多样、单证处理麻烦、需要中转运输等种种挑战,很多跨国公司和国际物流企业开始通过建立战略联盟的方式构建跨国的一体化物流服务体系,在企业进行全球营销和国际生产的同时,保证物流服务的效率和降低物流服务成本。
物流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良好的物流系统对于推动和维持一国经济的健康、快速、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所以,国家物流重点在于以政府为主导,从全国经济、社会、地理和物流特点着手,通过计划、政策、法规和资金投入,推动符合经济发展现状的现代物流系统建设。政府的作用主要突出表现在以下几方面:①物流基础设施规划和建设。如高速公路、公路、铁路、机场、港口、大型的物流园区、场站以及公用物流信息平台等的规划和建设;②制定和落实各种物流政策法规,如物流标准化体系、行政管理方式、交通法规、税收政策、投融资政策和海关通关程序等;③研究、推广应用先进的物流技术和帮助提高物流信息化水平;④重点物流企业的扶持、培育和鼓励工商企业物流专业化;⑤高水平物流人才的培养。
区域物流和城市物流是在一定的区域地理环境中,以大中型城市为中心,以区域经济规模和范围为基础,结合物流辐射的有效范围,将区域内外的各类物品从供应地向接受地进行有效的实体流动;根据区域物流基础设施条件,将公路、铁路、航空、水运及管道输送等多种运输方式及物流节点有机衔接,并将运输、储存、装卸搬运、包装、流通加工、配送及信息处理等物流基本活动有机集成,以服务本区域的经济发展,提高本区域物流活动的水平和效率,扩大物流活动的规模和范围,辐射其他区域,提高本区域的综合经济实力。如京津塘区域、长三角区域都是我国区域物流发展的重点。合理的区域物流系统对区域经济增长起着基础性作用,可以降低经济运行成本,改变区域经济增长模式;可以形成新的产业形态,优化区域产业结构;可以促进以城市为中心的区域经济形成,有利于以城市为中心的经济区域吸引外资,有利于解决城市的交通问题,整体规划,降低物流的不利影响。所以,地方政府根据区域和城市经济社会状况和发展规划,合理设计区域物流和城市物流系统,促进区域内现代物流业快速发展十分重要。
企业物流是对企业与供应商、分销商直到最终消费者所组成的供应链上物流活动的计划、组织、协调、控制活动。对企业物流良好的管理,可以帮助企业降低成本、减少库存、提高服务水平,并最终获得竞争优势。
(六)物流产业
物流产业由第三方物流业、货主物流(企业物流)业、物流基础业、物流装备业、物流系统业、物流技术群所构成。
第三方物流业,是指为社会的各种经济组织提供一整套供应链物流解决方案与运作的物流企业以及提供部分物流服务的运输服务、仓储企业等;货主物流(企业物流)业是指为本企业提供物流服务的服务组织或机构;物流基础业是为物流服务提供基础条件的产业,如铁路、公路、港口、机场、航道等交通基础设施;物流装备业是为物流活动提供运输、搬运等设备的制造业;物流系统业是指为物流服务提供系统和基础支持的集装箱、托盘及标准化建设等企业;物流技术群是指为提高物流服务效率的众多技术群。
三、现代物流业的发展特点及趋势
(一)现代物流业的发展特点
现代物流依据客户需求,以物资流通为中心、依托网络和电子商务技术,建立一套完整的社会化服务体系,其发展特点如下:
1.以客户需求和满意度为中心
在当代网络环境下,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消费者的需求趋向多样化、高品质化。为了抢占市场和业务,现代物流越来越强调以客户需求为中心来重组企业的运作模式和业务流程,客户的需要就是物流企业未来业务发展的方向,只有这样才能满足客户日益增长的业务需求。
2.以物资流通及相关服务为基础
现代物流越来越要求以物资流通及相关服务为基础,大力扩展原有的业务范围,把生产资料和消费资料流通的全部环节(采购、运输、仓储、包装、流通加工、搬运、通讯等)视为一个有机的整体,纳入服务范围中。即以客户需求为中心,逐渐覆盖与物资流通相关的服务领域,这些领域包括:取货、代购、信息沟通、报审/报批、报关/通关、联运、送货等。
3.信息流、资金流、物流和人才流相结合
信息流、资金流和物流的有机结合是现代物流的重要特征。所谓三流结合是指:通过信息流沟通企业和市场、客户、业务;通过资金流和网上银行相连,最大限度地方便客户支付;通过信息流和物流相结合,及时通知就近的物流配送队伍取货和送货。而信息流、资金流、物流的统一运作离不开高素质物流人才的筹划与实施。
4.资源的合理利用与专业化的配送服务
由于有了三流合一,现代物流企业可以依托当代网络和信息技术,做到各类资源的合理调配和利用。充分利用其业务量大、服务专业化等竞争优势,以最低的成本和最高的效率实现货物的配送服务。
5.成本的最优化和效益的最大化
成本的最优化和效益的最大化是现代物流发挥其竞争优势并抢占市场的手段。成本的最优化主要靠内部管理和货品配送来实现;效益的最大化主要靠业务的规模、业务量和增值服务业务来实现。
6.全时空、多方位的网络服务
利用网络和信息技术实现全时空、多方位的网络服务是现代物流发展的方向。另外,随着互联网的日益普及,电子商务在现代物流中的应用也越来越广泛。电子商务带来对物流的巨大需求,进一步推动了现代物流的发展。
(二)现代物流业的发展趋势
随着传统物流逐渐向现代物流转变,现代物流业的发展趋势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
1.系统化趋势
传统物流一般是进行产品出厂后的包装、运输、装卸、仓储,而现代物流提出:物流系统化——使社会物流与企业物流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从采购物流开始,经过生产物流,再进入销售物流,与此同时,要经过包装、运输、装卸、仓储、加工配送到达消费者手中,最后还有回收物流。物流的系统化可以形成一个高效、通畅、可调控的流通体系,可以减少流通环节,节约流通费用,实现科学的物流管理,提高物流的效率和效益。
2.信息化趋势
由于经济全球化、物流无国界的趋势,现代物流业正向高科技、现代化和信息化发展。电子数据交换技术与国际互联网的应用,使物流质量、效率和效益的提高更多地取决于信息管理技术。现代物流信息化是指通过商品代码和数据库的建立,逐步实现运输网络合理化、销售网络系统化、物流中心管理电子化,以及电子商务和物品条码技术的应用等。
3.社会化趋势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专业化分工越来越细,一个生产企业生产某种产品,除了一些主要部件自己生产以外,大多外购。生产企业与零售商所需的原材料、中间产品、最终产品大部分由专门的物流中心提供服务,以实现尽量少的库存或零库存。这样不仅可以实现集约化物流,还能节约大量物流费用和社会流动资本,既提高经济效益又提高社会效益。
4.一体化趋势
这主要是指物流、资金流、信息流的一体化趋势。在现代社会,不同产品形成了不同的流通方式与营销途径,这就要求物流要随之发生变化,与资金流、信息流统一起来,以提高效率。
5.标准化趋势
物流标准化是自动化与信息化的结果,是现代物流的显著标志和新趋势,也是现代物流的重要技术基础,它要求物流中心的配送、运输、存储、保管、装卸搬运、分类包装和流通加工等环节的技术应用和物流设施、设备必须有一套科学的作业和检验标准,有了标准化才有信息网络化、自动化和智能化。
【注释】
[1]Jules Dupuit,On the Measurement of the Utility of Public Works[M],translated from the French by T.H.Barback,reprinted in International Economics Papers,1952
[2]徐寿波.关于物流的科学分类问题[J].北方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12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