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黎娜
上个世纪鲁迅笔下的“阿Q”形象,至今令人触目惊心。这样一个中国人的缩影,让多少中国人“哀其不幸”、“怒其不争”。文学形象鲜明而生动地反映了一代中国人的精神面貌,揭示出其性格中的劣根性。时至今日,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当代中国人的新形象究竟是怎样的,他们身上表现出的民族性格和民族精神又有哪些特点;在新世纪,作家在创新思想的指导下,如何塑造人物形象,准确表现人物身上的民族精神,成为本文关注的中心问题。
一
江泽民同志在谈“坚持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这个问题时,明确指出: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柱。一个民族,没有振奋的精神和高尚的品质,不可能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回顾新中国文学成长的历史,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始终是文学创作中不容忽视的重要主题。纵观当代文学史,民族精神在不同发展阶段,都有不同的理解和阐释。建国初期,即50年代至60年代初,这是新中国刚刚走上和平建设之路,文学主题中表现出来的民族精神,带有战争年代的痕迹。具体表现为宣扬和赞美英雄主义。为祖国建设献出青春乃至生命,也在所不惜,是民族精神的最高体现。对英雄的仰慕,赞美以至以身相许,成为一代人追求的理想。战火纷飞中,英雄堵枪眼、炸碉堡的伟大形象成为文学中的主人公形象。高大、完美、勇敢、献身贯穿以爱国情感,成为新中国最有特色的审美趣味。亲情、友情、爱情全部体现在爱国的主题中,对人间爱的情感的抒发,体现出一种博大的情怀和崇高的理想。献身精神是这一时期民族精神的最高尺度。60年代前期,雷锋精神、集体主义成为全社会的精神时尚,文学作品中歌颂雷锋式的人物,提倡个人服从集体。雷锋式的“钉子”精神,艰苦奋斗的人生态度都是文学中弘扬的民族精神。60年代后期至70年代,是“文革”时期。这是中国文学发展的苍白时期。文学创作以阶级斗争为纲,文学中表现的人物及人物关系有很浓的敌我矛盾的火药味,人物形象较为单薄,作家笔下的人物“高”、“大”、“全”,且不食人间烟火。在现实生活中,他们是高不可攀的。然而,这些被当作生活中的榜样塑造出来的主人公,个个一身正气,大义凛然,其身上表现出的为祖国利益牺牲个人幸福的爱国精神,还是影响了一代精神“饥渴”的青年人,这种英雄情结,深深地种在了他们的心田,影响了他们的人生观。八九十年代,出现了“伤痕文学”、“知青文学”、“海归文学”等等,具有时代特色的文学流派。这一时期的大多数作家,大多经历了“文革”十年的磨炼,他们在自己的作品中,对“文革”一代人的历史进行了深刻的反思,其中有大胆的回忆,真情的袒露,沉痛的忏悔,调侃的讽刺,归纳为一个主题,即对人、人性的探讨。觉醒式的呐喊和冷峻的剖析,形成具有哲学意味的审美特色。文学中,也开始标榜自我奋斗、自我价值、自我创造、自我实现的人生理想和价值标准。新世纪的到来,当代文学表现出前所未有的丰富多彩。国门的打开,外来文化的不断冲击,文学中的人物千姿百态。文学对国际环境的关注;文学对人生状态的体恤;文学对人心理的聚焦;文学对大自然的“发现”;文学对“幽默”的探索;文学对哲学的需要,等等。其中中国人的新形象、新面貌略见一斑,体现在中国人身上的民族精神表现出从未有过的特色:博大而成熟。文学作品在表现民族精神的主题上,如何塑造人物形象,审美情趣的选择上,都面临着新的思考。
二
江泽民同志在谈到民族精神时曾经具体描述为:“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并且强调“面对世界范围各种思想文化的相互激荡,必须把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作为文化建设极为重要的任务,纳入国民教育全过程,纳入精神文明全过程,使全体人民始终保持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
新世界文学主题中,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确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首先,国际文化对中国人的现实生活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国际文化干扰了中国原有的生活秩序和节奏(当然,主要原因还是来自生活本身强烈的改变欲望)。新的生活观开始形成。”生活的定义是什么?生活的意义是什么?人究竟怎么个活法?种种新的考虑、新的解释,通过知识阶层,渗入整个社会(尽管绝大部分人并未意识到自己生活观的改变)。其次,时空意识发生了空前的改变,人们在应接不暇中变得茫然;最后,新的行动准则的出现、伦理规范的改写,“代沟”问题等等,让人困惑。尤其是“信息”时代的到来,快节奏生活下的人们,在“竞争”杠杆的操纵下,许多人不得不处在孤独状态,孤独感成为当代人的通病。新一代年轻人属于中国“独生子女群”,简约的社会关系对几千年中国社会以家族制为基础的特质提出了疑问。他们的感情体验、他们的情感空间究竟是怎样的。这些新世纪中国人的新问题,逐一摆在文学的面前。挑战在所难免,出路又在何方?
三
“马克思主义发展史,告诉我们一个深刻的道理:社会实践是不断发展的,我们的思想认识也必须不断前进,不断根据实践的要求进行创新。思想解放,理论创新是引导社会前进的强大力量。”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主题,在新世纪文学创作中也有了新的探索和发展。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人——哲学的思考。(www.xing528.com)
新世纪文学作品自觉主动地重视人的问题。即把人的需要、人的愿望、人的道德选择作为研究课题。作家对存在、人生、生活、使命、文化、历史在作品中给以深刻的哲学思考。作品中通过结构、情节、主题、人物、语言都散射出哲学的光芒。作品显示出作者对自然、社会、人作本质揭示的企图。如果说,过去的文学是写人,那么现在的文学则要写:人是什么?这是文学的革命性的变化。由此引发出文学创作中不同思潮的流行,心理小说的崛起、人与大自然的关系、寻“根”热、人与命运的抗争,等等。作家笔下的中国人形象觉醒、成熟、痛苦、孤独。他们重视个性,关注命运,他们身上有着不断地自我超越的欲望。生命与命运不屈不挠的斗争,表现在新一代人身上的民族精神,呈现出美丽与伟大的审美特征。如果说,上世纪中国人形象是温顺的、猥琐的、老实厚道的、献身的;那么,新世纪中国人则表现出坚韧的、精明的、雄辩的。新世纪中国的作家让全世界看到的是:开朗的、充满生气的、强悍的、透着灵气的、英气的民族。
第二,审美情趣——“幽默”的理解。
这里,我们先来看一个例子。现时流行的日本电视连续剧《小丸子》中的主人公在中国的各年龄段人群中,都很受欢迎。尽管主人公是个孩子,其身上有这样那样的缺点不足,但她在自己的生活中,始终充满梦想,从不放弃对每一个梦想的追求。作者对这样一个孩子的描述,没有责备,没有说教,而是始终以幽默的笔调,调侃着她的小缺点,却欣赏着她的梦想(尽管有些梦想幼稚可笑)。这种创作的态度和作品所表现出来的风格恰好与中国观众的审美情趣相投合。它舒缓了人们压抑的神经,滋长了人们乐观向上的情绪,并鼓励人们不要怕犯错误,始终追求梦想(理想)的精神。人们审美趣味的变化,使新世纪文学也抛弃了说教与斥责,走上了平和幽默的叙述之路。调侃不仅仅是开个玩笑这么简单,幽默成为人们在变幻莫测的大千世界中,始终保持向上的昂扬精神的一种最好的武器。从理论上讲,幽默是一种健康的心理能力。一个能够幽默的人,是一个觉得比别人,比整个世界都强大,有力量直面自己的弱点的人。悲观、怯懦、自卑,对自己的力量完全失去信心的人,是难以幽默的。文学创作中表现的幽默精神,形成了宽容、轻松的叙述风格,作品对幽默的新尝试,让读者克服了孤独感,并且鼓励他们自尊、乐观、勇敢、自强不息。新世纪文学对幽默这一审美形式的探索实践,对表现民族精神具有深远的意义。
第三,情感空间的建立——团结合作的主题
简约的关系打破了以血缘为纽带的关系的秩序。新一代人无法在过去高度复杂,系统庞大的家族关系中学习家庭成员的不同分工和权力,也难以理解各家族成员的不同责任和强制性给予的义务。新一代人将缺少对兄弟姐妹情感的体验。新一代人感情比较简单,趋向平面化。文学作品中,对人物关系的描写面临了新的课题。表现人与人的关系、人与人的情感时,要特别强调团结、合作。人与人情感空间的建构,走出了家庭,进入了一个大社会。
四
总而言之,新世纪文学作品中,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仍是文学主题探讨的重要问题。本文对如何贯彻创新思想,塑造新一代中国人的形象,刻画新一代中国人的性格,展现新一代中国人身上的民族精神的论述,较为局限和粗浅,希望能就这些问题,与同仁共同探讨。
江泽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2002年11月8日)。
曹文轩:《中国八十年代文学现象研究》,作家出版社,2003年1月。
江泽民:《不断根据实践的要求进行创新》,2002年6月20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