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创新是市场经济的必然要求

创新是市场经济的必然要求

时间:2024-07-18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创新是市场经济的必然要求张屈征创新,是伴随着人类社会的产生而产生的。不是采取市场的经济运行方式,从而整个社会缺乏创新的动力机制。

创新是市场经济的必然要求

创新是市场经济的必然要求

张屈征

创新,是伴随着人类社会的产生而产生的。没有创新,就没有人类社会及其发展。但是,在人类社会发展的不同历史时期,创新的地位和对社会发展的贡献是不同的。

一、创新是解决市场经济基本矛盾的必然要求

如果说,自然经济条件下创新是可有可无的,则创新是市场经济的必然要求。资本主义以前的社会是自然经济为主的社会,这个社会的劳动具有如下特点:

(1)劳动本质上是重复劳动。生产手段和生产方式数百年甚至数千年都没有显著改进,祖祖辈辈年复一年生产同样产品,劳动效率没有多大改观。(2)劳动是经验型的。农业生产一般不需要经过专门训练就可以进行;特殊手艺为少数人所掌握,成为其谋生的手段,秘不外传。(3)主要不是依靠技术而是依靠大量的人力和艰辛的体力劳动生产产品。(4)劳动效率低下。投入很高,而收益很低。(5)生产停滞在简单再生产上,很难有剩余实行扩大再生产,生产的扩张极其缓慢。(6)创新在社会中的地位很低。甚至社会制度和社会文化对创新持否定态度。这些劳动特点,是那个时代生产力发展极其缓慢的直接原因。

这些特点归根到一点就是,自然经济条件下的劳动是重复的、守旧的、非创新性的。

这并不是自然经济社会没有创新,这个创新还是有的,如从石器、青铜器到铁器冶炼技术的进步和生产工具进步,对于人类历史的发展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而是说,这时的创新还不是经常不断地、大量地、自觉性地活动,百年、千年才有一项显著推动生产进步的创新,朝代可能多次变换,生产和生活方式照旧;创新没有成为社会经济生活不可缺少的因素,社会没有创新的动力机制。

为什么呢?根源在于自然经济社会的根本特点自给自足,自己生产,自己享用。不是采取市场的经济运行方式,从而整个社会缺乏创新的动力机制。因为自然经济条件下,产品一般不采取商品的形式,产品的效用也不采取价值形式来实现。人们不是在交换中得到利益,而是自我满足。在没有创新条件下人们依然具有劳动的能力和权力,只要有简单地劳动能力——健康的身体和正常的大脑,就可以直接满足自身生产和生活的需要,因此也就没有创新的动力;他生产的产品不需要经过市场进行交换,从而没有外在竞争的压力,不必担心竞争对手抢走自己的交换对象。如果有竞争压力也是非市场化的,不会把人们导向创新。由于自身经济的脆弱性,也没有条件进行创新。

我们只要留神一下就会发现,与自然经济相比,当代社会的生产具有以下特点:(1)创新成为劳动过程不可或缺的因素,成为劳动的基础。劳动的管理,技术,环境都要不断创新,都处在创新之中。(2)创新成为社会全面发展的引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3)创新成为经常的、大量的现象,从个别成为普遍,从偶然成为必然。(4)创新使全社会的产耗关系发生根本性变化,创新使世界生产生活面貌日新月异,使世界生机勃勃。(5)创新能力决定着各个民族、每个企业和个人的生存和发展能力,命运和前途。

以上特点可以归结为一句话:当代社会的劳动本质上是创新性劳动。

为什么会具有这样的特点呢,原因在于当代社会是高度发达的市场经济,创新是市场经济的必然要求和产物。

市场经济是以市场机制来配置社会资源、引导经济活动、调节利益关系的经济形式。它是从自然经济中发展出来而又与之对立的经济形式。它的基本矛盾是个别(局部)劳动与社会劳动的矛盾,基本范畴是价值、货币利润等;基本规律是价值规律,基本机制是价格、竞争和供求。这一切,共同决定了创新成为市场经济的必然要求。

市场经济条件下,人们利益的实现是以满足他人需要为条件的,必须为市场而不是直接为自己生产产品,而且必须卖出去,他的个人(局部)劳动在质和量上符合满足市场上货币持有者的需要,才能为市场所接受,换言之,他的个人劳动必须转化为社会劳动。这个转化关系商品生产者的命运,马克思称之为“惊险的跳跃”,跳不过去,不但得不到相应的收益,还可能亏本,甚至连自己也要“粉身碎骨”;跳过去了,他的利益也就实现了。从生产者来说,他生产的目的还是自我需要,不管是价值或者是使用价值的需求是无止境的:现在的需要满足了,还有未来需要;一个需要满足了,又会产生其他的或者更高的需求。为了满足这个需要,他必须不断地进行生产。另一方面,市场是复杂的,千变万化的。这两方面决定了私人劳动向社会劳动的转化也应该是不断的,在满足自身需要的道路上也就是发展的道路上,这个“鸿沟”也会不断出现。他们发展必须不断跳跃一个一个的鸿沟。国际国内企业的胜衰莫不决定于这一跳跃的成功与否。

那么如何才能实现这一“跳跃”并获得更多利益呢?在规范的市场条件下,商品生产者必须进行管理创新,技术创新,营销创新,生产适销对路的产品。所以,市场经济本质上是创新性的。卓有成效的创新,使企业和个人能够成功实现这一跳跃,否则,就不能前进,甚至跌到阴沟里。当然,在发展的道路上,个别劳动与社会劳动鸿沟是不断出现的,跳跃也不可能一蹴而就,这就需要不断持续的创新。(www.xing528.com)

二、创新是价值规律及其机制的必然要求

价值规律作为市场经济的基本规律,也成为左右市场经济主体行为的基本规律。我们知道价值规律有调节资源配置方向,促进企业加强管理提高技术水平,优胜劣汰三大作用。这三个作用也就是促使企业创新的作用。它们使企业具有强大的创新动力和压力。只有不断努力开拓新功能,新服务,新产品,新产业,新路子;只有努力加强企业内部管理,改进技术,合理利用资源,一句话,只有不断创新,才不会落后,不会被淘汰,才能发展壮大。

价格机制支配生产者的行动选择。价格是价值的货币体现,价格与利润不可分割,价格与成本之差就是企业利润。商品价格高,利润就高,价格低于成本,生产者就会亏本。创新对商品价格的影响是全方位的,通过管理营销创新、技术创新等,可以提高产品档次和性能、节约成本、生产新产品、进入新市场,开发新产业等,获得较多利润。所以,一个有远见的企业必然高度重视创新,把创新作为发展的动力。

竞争是市场经济的必然产物,创新也是竞争的要求。市场就像一个大蛋糕,谁都想为自己多得一份,甚至全部据为己有。当一个或几个企业或个人占有一个市场或职位这个大蛋糕时,竞争者也虎视眈眈。所以竞争是不可避免的。前者能否巩固已有利益,后者能否顺利进入,关键看谁更有能力创新。那么怎样才能赢得市场选票,具体方式很多,但这些方式必须是具有创新性的。一个企业通常在市场上存在着现实的和潜在的竞争对手。如何强化竞争地位,打败竞争对手呢,巩固和扩大自身利益呢,创新就成为根本的手段。因为蛋糕的分配权或者叫货币选票掌握在市场消费者手中。如何赢得顾客,能否得到和得到的多少份额,关键要看那个企业能够具有相比较的创新优势。创新能力强,意味着能够为顾客创造更多更好的价值或服务,更好地满足顾客需要,从而赢得更多货币选票,占有竞争优势。

三、创新是市场经济条件下实现人们经济权力的必然要求

规范市场经济条件下政治和法律制度为人们提供了大体平等的占有经济资源、生产劳动、生存发展等等的经济权力的机会,但实际上人们经济权力能否实现及其实现程度,因人们赢得市场的能力的不同而有很大差别。权力是市场给予的,市场可以给予也可以剥夺这一权力。谁赢得市场,谁就拥有了较多的经济权力。而决定和影响赢得市场能力的因素可能很多,但核心还是创新能力。不同的人、不同的民族、不同地区的创新能力差异,根本上决定着他们赢得市场能力的差异,当然也决定他们经济权力的差异。因为没有创新,人们的劳动就不能为社会所承认,就是无效劳动;这种劳动就难以弥补资源的投入就难于持续进行下去。所以说,创新是提高人们经济地位扩展经济权力的根本因素。没有创新能力,就没有生产的能力和权力;拥有了创新能力,就能得到市场的青睐,也就是拥有了生产和消费的权力;创新不够,获得的权力也会丧失;加快创新,失去的权力也会再争取回来。

一个创新的个人,就能实现和提升劳动和就业的权力;一个创新的企业,具有持续地存在和发展的权力;一个创新的国家,能够成为国际劳动分工中的一员,在国际分工体系中维护和扩展本国的权益。在WTO体制下,每一个国家都必须在国际分工体系中找到自己的位置,获得国际生产的权力。否则,这个国家就可能被世界经济边缘化,被孤立而日益落后。国家社会制度(核心是产权制度)创新,法制健全,国家技术创新能力,国家文化观念的开放及创新等等,是民族国家获得权力的根本条件。

那个国家能够具有创新优势那个国家就能处在国际政治经济文化竞争优势地位,就能够获得更大的收益。如从国际交换体系看,在当代国际价值体系中,劳动时间的因素在创造价值中的地位下降,创新性的劳动产品的价值或价格,远远高于普通劳动所得到的价值或价格,普通劳动作为守成劳动其相对价值日益下降,收益日益低下。而且创新起点越高,越具有技术垄断性,获得的收益也就越高。中国生产110亿条裤子换一架波音飞机;中国500万台彩电得到的收益与日本50台彩电得到的收益相同,这是残酷的现实也是创新劳动与非创新性劳动差异的生动写照。

二战以后,由于实验科技向生产的转化日益迅速,新技术层出不穷,新技术代替旧技术的速度加快,市场从卖方向买方的转化,消费者主权的建立,使得生产者之间的竞争日益激烈,企业地位排行更迭更快。甚至那些巨型跨国垄断企业也有巨大的危机感和压力。创新,日益成为一个企业或组织生存的根本。成为企业应对挑战战胜对手的基本手段。不进则退,谁疏于创新,谁的日子就难过,甚至被淘汰。创新成为生产的基础和内在要求,从而成为价值创造中的根本性一环。

以上可见,创新是市场经济及其价值规律的必然要求;随着市场经济在全社会占有主导地位和二战后的深入发展,对创新的要求也必然日益强化。基于对国际国内形势,对近几十年来改革经验的深刻总结,基于对市场经济规律的深刻认识,江泽民同志在十六大报告中强调创新的作用,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要求全党全社会加强创新,我们一定要深刻领会这一思想的精神实质,与时俱进,开拓创新,为实现十六大提出的各项战略任务而奋斗。

参考文献

赵贵哲、徐继开:《技术创新与经济发展的思考与对策》,《生产力研究》,2002年5月。

王伟、王秀霞:《创新:社会进步的不竭动力》,《山东省农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2年3月。

周一平:《江泽民创新思想研究》,《实事求是》2002年5月。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