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全面小康:解决中国三农问题

全面小康:解决中国三农问题

时间:2024-07-18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全面小康与中国“三农”问题张秋霞一、引言“小康”一词,最早源出《诗经》:“民亦劳止,汔可小康”。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作为中共十六大报告的主题,世人瞩目。中国的“三农”问题已不单纯是一个涉及农业和农村经济、农民收入的局部问题,而是关系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全局性问题。

全面小康:解决中国三农问题

全面小康与中国“三农”问题

张秋霞

一、引言

“小康”一词,最早源出《诗经》:“民亦劳止,汔可小康”。而作为一种社会模式,“小康”最早在西汉礼记·礼运》中得到系统阐述,成为仅次于“大同”的理想社会模式。改革开放后,邓小平同志用“小康”这个中国人耳熟能详的词语来描述“中国式的现代化”(1979年12月6日,邓小平在会见日本首相大平正芳时的谈话):“我们要实现四个现代化,是中国式的现代化。我们的四个现代化的概念,不是像你们那样的现代化的概念,而是‘小康之家’。”

2002年11月8日,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六大报告中,进一步明确了今后二十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任务:“我们要在本世纪头二十年,集中力量,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使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作为中共十六大报告的主题,世人瞩目。总体上的小康是一个低标准的小康,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一个较高标准的小康。到2020年,中国人均GDP将超过3000美元,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为8000元。然而到2000年,总体小康的16项指标中尚有三项没有达到小康标准,即农民人均纯收入为1066元,实现率85%;人均蛋白质摄入量为75克,实现率90%;农村初级卫生保健基本合格县,实现率80%。所以,从生活水平总体上的小康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仍是一项伟大而艰巨的任务。

我国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初级阶段就是不发达阶段,农村尤其不发达,全国人口的七成在农村。农村能否完成建设小康社会的各项任务,对全国来说举足轻重。从总体上看,目前农村的生产力水平不高,农民生活水平较低,还有几千万人尚未摆脱贫困;农村社会事业的发展长期滞后,教育文化和医疗卫生条件亟待改善;城乡和地区发展不平衡,城乡差距和地区差距仍有扩大的趋势。关乎农民、农村、农业的“三农”问题的中心依然是农民收入问题。近年来,我国农民人均收入呈连年下降趋势:1996年增长9%,1997年增长4.6%,1998年增长4.3%,1999年增长3.8%,2000年只有2%,远低于城乡居民收入6.8%的增长水平,更低于GDP8%的增长速度。2001年的农民收入及增长也是远远低于城镇居民。不难看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重点难点都在农村。这是我国的国情决定的。

二、农民收入增长趋缓是制约全面小康之瓶颈

“三农”问题始终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问题,必须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全局的角度,从现代化建设事业成败的高度来看待和重视增加农民收入的问题。中国农村居民的恩格尔系数居高不下,仅相当于城镇居民20世纪80年代初期水平。种种迹象表明,农民收入增长缓慢,已经成为当前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突出问题。农民的收入水平是衡量农村经济发展水平的主要指标。农民收入的增长幅度除直接影响下一年度农业投入与产出外,也影响到广大农村市场的开拓,进而会制约整个国民经济的协调与稳定发展。制约农民收入增长的因素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农业结构不合理农业结构不能适应变化的市场需求和对外开放的形势,这是导致农民收入增幅持续下降的根本原因。目前我国农业发展已步入一个新阶段,农产品供给由长期全面短缺转变为总量基本平衡,许多农产品出现了相对的暂时过剩,现有供给结构不能适应需求结构,导致农产品难以出售。目前发达国家农业所占比重一般为1.5%~4.5%,如美国1996年农业所占比重仅为1.8%,而我国截止到1999年农业所占比重仍高达17.65%,远远高于发达国家水平,也高于大多数发展中国家水平,不利于农民增收和农业可持续发展

2.农产品价格水平下降农产品生产成本上升幅度大于产值上升幅度,导致农民收入减少。其核心在于现有的农业生产结构不能完全适应市场需求的结构变化。几个农业大省农业连续几年喜获丰收,但秋收后,除粮食按国家定购价格收购外,其他农副产品价格普遍下滑,粮食、生猪水果蔬菜等农产品出现供大于求的买方市场,形成结构性过剩。“增产不增收”现象十分普遍,其实质就是土地边际收益递减的现实反映,统计上表现为单位农产品生产成本上升幅度大于产值上升,投入产出比呈下降趋势。农业投入少、经营规模小的现实状况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已不利于农民的生产行为与农产品的大市场、大流通对接,限制了农业生产力的发展。

3.农民的不合理负担过重国务院明确规定,农民上缴的提留和统筹,应控制在上一年农民纯收入的5%以内。而实际上,据农业部统计,不少地区农民负担超过5%,乱收费、乱集资、乱摊派现象还比较严重,许多地方农民的实际负担在农民上年收入的10%以上,严重打击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弱化了对农业的管理,影响农民增产增收。

4.农民人口增长快、文化素质低农业科技的推广和应用、农业经营管理水平的改善及农业经营效益的提高,都直接或间接地取决于农民素质的高低,而农民素质的高低和农民收入高低直接相关。一方面由于非农产业就业收入普遍高于农业就业收入,大批有文化和技能的农业劳动力转移到非农产业,从而影响了从事农业生产的劳动者整体素质的提高,对农业技术进步带来许多不利影响;另一方面农民人力资本投入不足,导致农民的文化技术素质偏低,严重影响了对先进的农业技术的接受能力,使科学技术转化为现实生产能力的效率不高,最终影响了农民收入的增长。(www.xing528.com)

近期国外甚嚣尘上的“中国经济崩溃论”,认为中国的经济崩溃将从农业开始。无论这些论调是否有足够的根据,但这的确引起很多人士的忧虑。如果“三农”问题解决不好,再发达的城市经济也只是漂浮在小农经济大海上的一小块绿洲,大海风浪一起,绿洲也就会随之倾覆。中国的“三农”问题已不单纯是一个涉及农业和农村经济、农民收入的局部问题,而是关系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全局性问题。中国农村人口占全国人口近七成,如果广大农民不能进入小康,我国就难以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目标。

三、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重点在于农村

今年是中国加入世贸组织的第一年,农业可能受到较大的冲击,农民增收的难度更大。总的指导思想是“多予,少取,放活”。“多予”,就是要增加对农业和农村的投入,加快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扩大退耕还林规模,直接增加农民收入。“少取”,就是要推进农村税费改革,切实减轻农民负担,让农民休养生息。“放活”,就是要认真落实各项政策,把农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充分发挥出来,进一步活跃农村经济,拓宽农民增收渠道。

1.认真研究加入WTO后农民增收面临的新形势我国加入WTO对农业生产和农民收入既带来了难得的发展机遇,也带来了严峻的形势。从有利的方面看,利用加入WTO的契机,扩大具有较大竞争优势的劳动密集型产品的出口,可以自主参与制定新规则,利用WTO规则有效保护自己,减少贸易歧视和贸易争端,特别是可以促进我国农业结构调整、农村体制改革的深化以及农业科技水平的提高。但是,由于我国耕地资源短缺、生产方式落后以及对WTO规则的不熟悉等,短期内受到的冲击相对要大一些。

2.继续推进农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全面提高农业效益大力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重点培育农民新的增收点。国家应根据龙头企业生在农村、面向农村、发展在农村的实际情况,对其实行更加优惠的税收政策;积极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中的专业合作组织,尽快形成龙头企业与农民一体化的组织形式,不断提高农民在产业化中的组织程度;大力发展龙头企业基地建设,降低成本,提高效益,增强企业自我发展能力;国家要像发展大型商品粮棉基地一样,有选择地重点发展大型龙头企业原料基地建设,在资金、税收、贷款方面给予扶持。基地建设应主要选建在粮食主产区和中西部地区,并鼓励东部地区到粮食主产区投资兴办自己的原料生产基地。

3.推进农村工业化和城镇化,最大限度地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拓宽增收的空间工业化对农民收入增长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直接增加农村劳动力务工机会和工资性收入;二是扩大农产品市场需求,有利于农产品价格的稳定和提高,使农民获得超额收益;三是工业化必然推动城镇化,有利于加快农村人口非农化进程,间接促进农民收入增长。城镇化对农民收入增长的促进作用,主要是通过农村劳动力和人口的转移实现的。国家有关部门要积极撤除城镇化发展的体制和政策壁垒,引导农村劳动力合理有序地流动。

4.加快税收制度改革,切实减轻农民负担农村税费改革问题非常复杂,在各方面利益大调整中,会出现许多预料不到的新情况和新问题。当前减轻农民负担存在几个突出的问题,一是以农业收入为主的地区和农户负担重;二是收入越低负担率越高;三是农民缴纳第一产业生产税增加。这些问题的存在,对于减轻占农户2/3的以农业收入为主的农户的负担、减轻低收入人口的负担是极为不利的。因此,应加强对农民负担分摊方式的研究,特别要注意中低收入农业户和非农业户负担分摊问题,出台一些有关无地户或以非农产业经营为主的农户负担征收管理办法的配套措施,完善税费制度改革方案。

更加重视农业和农村工作,是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必然要求,是全面贯彻党的十六大精神的具体体现。只要全党、全社会齐心协力,真抓实干,把重视农业和农村工作的各项措施落到实处,就一定能够开创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局面,把党的十六大描绘的宏伟蓝图一步一步变为现实。

“小康”,曾是古代思想家的社会理想,是广大人民的生活梦想,是文明古国的千年追求。中国老百姓几千年难圆的小康梦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新中国将成为现实。

参考文献

1.江泽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

2.温家宝:《以增加农民收入为基本目标,大力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