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三个代表对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创新

三个代表对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创新

时间:2024-07-17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三个代表”的哲学理论创新商原李刚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发展离不开理论创新。“三个代表”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在当代的自觉的创新,这一创新具有非常重大的意义。“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理论创新,集中地表现在对唯物史观的整合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进一步把“生产力”和“人民”作为最基本的

三个代表对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创新

“三个代表”的哲学理论创新

商原李刚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发展离不开理论创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理论创新意义在于它从一个新的高度重新整合了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内容,对唯物史观的理论做出了深化和发展。

一、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在创新中发展

任何有影响的理论都是在创新中发展的,一成不变的理论是教条。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一开始就是在不断“扬弃”和创新中前进的。马克思、恩格斯批判地继承了西方哲学史上的伟大智慧,逐步形成了革命性的哲学理论,实现了人类哲学史上的伟大变革。

早在1841年的博士论文中,马克思已把创新作为自己哲学学位论文的生命。在《序言》中,马克思明确地指出,“我认为在这篇论文里我已解决了在希腊哲学史上至今尚未解决的问题。”他根据大量材料进一步论证了伊壁鸠鲁对德谟克利特的原子论的发展,注重道德实践、自由意志和无神论的新因素。马克思、恩格斯这一方面的论述,被格·伊尔尼茨、狄·只布克编成了《马克思恩格斯论哲学史》。从这一大本书中,我们看到的是马克思、恩格斯写成的哲学史,看到的是他们对哲学理论创新的重视和他们的创新之见。

哲学是时代精神的精华,马克思、恩格斯从哲学理论研究走向了哲学理论创作。早在1843年3月到9月期间,马克思对黑格尔的法哲学进行了批判,并得出了一个创新的结论:法的关系正像国家的形成一样,既不能从它们本身来理解,也不能从人类精神的一般发展来理解,相反,它们根源于物质的生活关系。由这一结论出发,他开始转向政治经济学,写成《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把理论的创新引向实践的创新。1843—1844年,恩格斯根据在英国的实际考察,相继发表了三篇文章,把哲学的理论与18世纪的工业革命这一新的伟大实践结合起来。1844年8月在巴黎会面以后,他们1845年秋—1846年5月在布鲁塞尔共同制定了新的世界观——《德意志意识形态》,马克思还写成了《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这新的世界观的指导下,经过对蒲鲁东和海因岑的批判,他们最后在1848年为共产主义者同盟所写的纲领性文件《共产党宣言》中确立了新的世界观。此后,马克思、恩格斯从不同的方面,结合社会实践,不断进行哲学理论创新,把唯物史观这一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核心,发展到了新的高度。特别是《资本论》、《费尔巴哈论》及恩格斯晚年的书信,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的典范。

理论是与时俱进的。列宁创造性地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把马克思主义哲学与新的革命实践结合起来。列宁的哲学理论创新集中地体现在《哲学笔记》中。毛泽东根据中国国情,注重调查研究,在哲学理论上以《实践论》和《矛盾论》为代表,形成了有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毛泽东思想。列宁、毛泽东根据自己的理论创新,教育了全党,武装了思想,在实践中不断探索,使社会主义事业获得了巨大的成功。在社会主义新时期,邓小平本着马克思主义哲学“实事求是”的基本原则,创造性地解决社会主义中国的现实问题,突出了生产力发展和科学技术的核心作用,提出发展就是硬道理,用发展的办法解决前进中的问题的新思想。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改革开放实践表明,只有不断创新,才是社会主义发展的必由之路,只有理论创新,才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的生命所在。江泽民“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自觉地对马克思主义进行了理论创新。我们有必要深入认识它的理论创新意义。

二、“三个代表”是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的伟大创新

创新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的基本品质。“三个代表”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在当代的自觉的创新,这一创新具有非常重大的意义。

在马克思主义哲学看来,理论创新不只是一种思维创造活动,更是对实践创造活动的一种高度自觉的概括。一方面,任何理论创新活动,都来源于社会实践,并以社会实践活动为目的和归宿。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等他们始终以社会实践为基础,从广大人民群众和无产阶级的实践活动中获得灵感和认识来源,及时地进行创造性的理论概括,抓住时代的突出问题,形成进一步指导社会实践的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正是在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中逐步形成的一种马克思主义哲学创新理论,“生产力”、“人民”、“文化”是当代中国以至国际范围内的三大基本问题,是社会主义改革和建设中最重要的、最新的三个问题。因此,“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受到人们的普遍认同。单从理论出发,是理解不了其深刻意义的。另一方面,实践需要理论,理论创新只有在实践创造中才能得到检验和发展。“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本着“实事求是,解放思想”的原则,一切从实际出发,逐步完善自己。邓小平理论提出了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思想,并有效指导了中国的改革开放。“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结合改革开放的新的实践,进一步提出了“先进生产力”、“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先进文化”的问题,突出了改革开放最近13年的基本经验和成就。“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把这一点概括为“与时俱进”,是非常准确的。在唯物史观中,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这两条是最根本的原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在新的时期,科学地概括了唯物史观的精神,并在改革开放的实践中不断扬弃和完善自己。所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当代的一个伟大创新。(www.xing528.com)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不但实践着理论创新,而且把创新理论作为自己的基本内容。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改革开放不断取得新的成就,创新已成了近几年的基本话题。因此,“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及时总结了创新的思想,形成了关于创新包括理论创新的基本理论,自觉地指导着自己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创新活动。近几年来,关于创新的理论问题,已正式进入了国家和省、部级课题中,各种报刊中多少都讨论了创新问题,特别是科技创新问题。所以,创新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基本内容之一。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理论创新,集中地表现在对唯物史观的整合上。唯物史观与唯心史观相比,它的根本观点二:一是以生产力为核心的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二是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因此,生产力观点和人民群众观点本来就是唯物史观的基本观点。“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进一步把“生产力”和“人民”作为最基本的范畴,并结合当代社会文化发展的最新情况,补充了“文化”范畴,重新整合了唯物史观的理论,突出了时代特色,形成了新的唯物史观的理论体系。从这一体系的逻辑结构来看,“生产力”是“人民”的“生产力”,“文化”是“人民”的“文化”,因此,唯物史观是“人民”的唯物史观,全面突出了人民的主体地位和作用;“人民”是“生产力”和“文化”的创造者,“生产力”和“文化”代表着“人民”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生产力”是“文化”的基础。“文化”是“生产力”发展的目标,“生产力”是一定“文化”的“生产力”,“文化”是一定“生产力”的“文化”,“生产力”和“文化”互相为用。总的来说,“生产力”是社会的基础。“人民”是社会的主体,“文化”是社会的目标。“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体系创新,是非常明显的。

再进一步来看,“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对唯物史观内容的丰富和深化。就“生产力”观点来说,它首先强调的是生产力的性质,即最先进的生产力。一方面,更新劳动者的素质,迅速适应现代化建设的需要,是一个迫在眉睫的问题;另一方面,“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学技术和管理的现代化是现代社会化大生产发展的关键。生产力的可持续发展是时代的一大主题,这一思想,是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深化和发展。“最广大的人民群众的利益”是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阶级学说和人民群众的历史创造作用的重大发展。“先进文化”观点在突出文化的同时,高扬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革命性。所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内容,使马克思主义哲学真正成为当代“时代精神”的精华。

三、“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理论创新还应该体现在教学理论体系的创新上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实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创新,只有全面、切实地走进哲学课堂,才能广泛发挥它的指导思想作用和教育作用。从目前的“三进”工作来看,多是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分散、穿插在相关章节来讲,远未体现出它的完整性和创新性。因此,问题的关键就在于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重新编写马克思主义哲学教材,形成马克思主义哲学教学的新体系。

长期以来,我们自觉不自觉地把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体系和马克思主义哲学教学体系混为一谈。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一种伟大的真理,而且也是不断发展的理论。因此,马克思主义哲学真理是通过不断发展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逐步体现的。从马克思、恩格斯到列宁、普列汉诺夫、斯大林、毛泽东、邓小平到江泽民“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形成了一个丰富多彩的丰富和发展过程。因此,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是丰富的,其表现形式是多样的。作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教学体系,不但要体现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发展,而且要切合学生的实际。因而,从教材的角度看,多样化的教材是体现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的重要方式;马克思主义哲学教材的创新,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的重要表现。

从马克思主义哲学教学情况来看,遇到了一些需要进行认真的研究以后才能解决的问题。第一,现有的哲学教材体系非常陈旧,难以体现出“三个代表”的精神。马克思主义哲学教材的体系模式基本上还是照搬了苏联和中国20世纪30年代的结构,既不能突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核心即历史唯物主义的中心地位,更不能迅速反映我们这一改革开放的伟大现实和新时期的哲学理论成果,完全是一个落后而又折衷的僵化模式。用这样的理论模式教育学生,其教学效果只能是微乎其微的。因此,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探索出一种符合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需要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新模式,是非常迫切的。第二,从马克思主义哲学课目前的教学实际来看,师生都面临着进退两难的困境。一方面,马克思主义哲学课内学时不断减少,另一方面,马克思主义哲学课任务繁重,教材很厚,严重脱离大学生和社会所关注的焦点问题。这样只能造成教学和理论脱离实际、肢解哲学体系、学生没有兴趣、教师疲于应付的局面。第三,解决不了迅速反应党的指导思想的最新进展。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一般由本体论、发展观、认识论及历史观这四部分组成,最能反映社会现实,也最能代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历史唯物主义往往只被看成一个理论教学环节,不能与党的最新思想结合起来,突出时代主题。第四,辩证唯物主义部分在中学阶段已经基本上经过了系统的学习,但目前的大学教材反而把该部分作为教学的重点。这无疑造成了巨大的浪费。总的来说,目前的教材基本上都存在着严重脱离现实的问题,必须在江泽民“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指导下,编写出符合时代要求的哲学教材。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三进”工作现已全面展开,但“三个代表”进哲学教材目前尚处在外在的结合上,只是简单地把“三个代表”的思想和结论介绍给学生,其效果并不理想。我们准备在“三个代表”精神的指导下,从哲学的高度,使“三个代表”真正走进马克思主义哲学教材和课堂。

总的来看,创新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品格,“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的创新,这一创新应该走进课堂和教材,应该体现在教学理论体系的创新上。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