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当今纷繁复杂、地区冲突此起彼伏的世界,人们不禁要问:人类离真正的和平到底有多远?现实社会告诉我们:一切暴力冲突、民族争端,皆源于人类社会的贪欲之心,贪欲是罪恶之源。所有霸权主义、强权政治都是由于贪欲所造成的,这不能不引起我们宗教界人士的高度重视。从人类宗教共同体出发,道教所倡导的“慈爱和同”,就是一种十分重要的宗教伦理思想,其积极作用则主要在于“提倡心灵环保、维护人类安宁”,在当今社会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中国人历来主张“和而不同”,对不同的事物要抱“宽容、和同”的态度。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经常用“和”的概念来阐发他们的哲学思想和文化理念。“和”是一种承认,一种尊重,一种感恩,一种圆融。“和”的基础,是和而不同,互相包容,求同存异,共生共长。“和”的途径,是以对话求理解,和睦相处;以共识求团结,和衷共济;以包容求和谐,共同发展。
和谐之道,是净化人心之良药。宗教徒常常通过自我修炼,达到内心的清静与和谐。在构建和谐社会过程中,人的内心和谐则是和谐社会最基本的要求。所谓内心和谐,简单地说:就是要心态健康平和,对人对事都能坦然面对;凡事都要有一颗平常心,要以平常心对待平常事;不要焦虑不安,更不要忧心忡忡。如果从精神层面上说,人的内心和谐,则是和谐社会的一个高境界,是和谐社会的新层次,即精神面貌和谐、道德和谐。道教的“和谐”之道,自然平和、清静无为,正是人内心和谐的根本所在。道教修身讲求人之身心与道合一,追求内心的清静与和谐。在道教看来,人的本性犹如初生的婴儿,朴素(即真实),虚静(心境空明宁静,不以心智追逐外在的东西),心平气和,无私无欲。但是,由于后天环境的影响和贪欲的诱惑,往往致使本性丧失,因此老子强调要“归根”、“复命”,要“致虚”、“守静”。以此来消解“心智”的作用,排除嗜欲的诱惑,进而实现人心清静的目的。(www.xing528.com)
和谐之道,是治世修身之良方。现代社会中,有的人心态浮躁,急于求成,急于发财,急于成名,心情急躁,内心焦虑、精神紧张。还有人自以为聪明,执意妄为,固执己见,互不相让。甚至有人争权夺利,见利忘义,贪污受贿。这是一种自身内心的疾病,是人类身心不健康的表现,更是人内心和谐的天敌。于是,老子强调要“见素抱朴”和“少思寡欲”,使人回归到原来的纯真本性。强调指出了“道德”修养的重要性,即所谓“修之于身,其德乃真;修之与家,其德乃余;修之于乡,其德乃长;修之于邦,其德乃丰;修之于天下,其德乃丰”。同时,老子修身之道还提倡人们要学习“水”的精神,“水善利万物而不争”,水滋润万物,扶持万物生长,而从不去争名、争利,水无论居于什么地方,都能随处而安、贞静自守。这是道的本性所在,人之修身,必先悟道,以此道而为,则自然内心清静和谐。
道教是一种“宽容”的宗教。如“无为、不争”就是一种宽容思想,所谓“无为”就是要求人的行事应效法自然,不要妄自作为,讲求清心寡欲、与世无争、慎行远祸;所谓“不争”,就是要求世人不要争名夺利,一切任其自然。道经说:“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明确提出了“不争”,主张“处下”,要求人们“报怨以德”。同时,道教还强调“慈爱、和同”,道经说:“人为天地之本,当为善”,要求人们要善待万物、慈爱众生。所谓慈者,乃万善之根本。人能慈心于物命之微,则杀机自冺,仁心渐长,自当永享福寿。道教主张“慈爱、和同”,就是强调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之间、人与自然之间都要彼此尊重、相互理解、和谐共存。
道教主张清静自然、柔弱不争,倡导“心灵环保”,以此来消解“心智”的作用,排除嗜欲的诱惑,进而实现人心清静的目的。现代社会中,有人生性贪婪,有人争强好胜,更有人见利忘义、挑起事端,甚至发动战争。这是一种自身内心的疾病,是人类身心不健康的表现。道教强调要“见素抱朴”和“少思寡欲”,就是使人回归到原来的纯真本性。道教还强调“谦下”的作用,并以江海来做比喻,指出:“江海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也就是说,江河湖海之所以能成为百川众流之王,就是因为它善于处在低下的地位。圣人具有宽广的胸怀,正是“谦下”的结果。现实社会中,如果我们能够以“慈爱”之心待人,以“谦下”之心处世,那么人类社会自然就会和平共处,祥和安宁。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