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文明冲突”继续深化背景下看“宗教共同体”的必要性
2001年9月11日发生在美国纽约世贸大楼的恐怖袭击事件,不啻为美国学者塞缪尔•亨廷顿(SamuelP.Huntjngton,1927—2008)的“文明冲突论”作了近乎残酷的注脚:在人类社会发展到科技高度发达的今天,不同文明之间在人们心理上横亘的无形鸿沟依然存在。在2008年平安夜撒手人寰的亨氏已经作古,虽说中国学界大多数人还明显对其关于“文明冲突”的论点持有异议,但该理论在某种程度上真实地揭示了人类意识形态领域内的对立和相互冲突,也是不争的事实。
据新加坡《联合早报》2010年9月10日报称:位于美国佛罗里达州盖恩斯维尔镇的小教会“达夫世界外展服务中心”牧师琼斯,居然计划在“9•11”事件的九周年纪念日当天,公开焚烧二百本《古兰经》。此事一经媒体公之于众,犹如巨石投水,激起轩然大波。美国国务院发言人克劳利形容,这是“非美国”的“挑衅”行为,国务卿希拉里也谴责该教会这么做是“无礼和可耻”的。白宫发言人吉布斯说:“这让我们的美军部队置身险境。显然,像这种让我们的部队置身险境的活动,政府都会关注。”驻阿富汗美军司令彼得雷乌斯则警告,该教会此举可能危害驻阿美军。北约秘书长拉斯穆森也谴责该教会的行为,“和我们一直坚持和奋斗的所有价值观背道而驰”,“可能对我们的驻军的安全带来负面影响”。
美国基督教、犹太教和伊斯兰教等宗教领袖则发表声明,对该教会“反伊斯兰教的狂热情绪表示忧虑”,以及“不尊重宗教文本的做法感到惊恐”。他们指出:“攻击美国的任何宗教,即是对所有美国人的宗教自由施以暴力……恫言要在本周六焚烧《古兰经》,更是极度过分的冒犯,理应受到所有重视公共文明,以及那些缅怀‘9•11’罹难者的人之谴责。”
另外,“达夫世界外展服务中心”焚烧《古兰经》的决定,已在阿富汗首都喀布尔和印度尼西亚各地掀起穆斯林的集体抗议浪潮。伊朗也警告,焚烧计划可能引发穆斯林的失控反应。
围绕着“9•11”事件做文章的还有来自伊斯兰世界的其他声音,如伊朗总统在2010年9月下旬的联合国大会上提出所谓美国参加了该袭击事件的幕后策划,这种“阴谋论”立即遭到会场内美国和所有二十七个欧盟国家以及数国代表团的离席抗议。(1)但据说内贾德的这种看法,在整个中东地区相当有市场。媒体据此估计伊朗总统有意发难,主要就是为了取悦于中东世界各国的穆斯林民众。(www.xing528.com)
上述所有针对美国境内这则新闻的回应,加上近年来欧洲国家的一些事例,如丹麦漫画家针对穆罕默德圣人的亵渎性行为;法国、比利时等欧洲国家议会对相关穆斯林妇女的头巾所制定的法规条文;瑞士公众投票中多数人反对在其国内修建清真寺宣礼塔建筑所表达的抵触情绪;伊朗强硬派首领内贾德总统在联合国的发言等等,无不反映在时下的国际时局中,“文明冲突”的继续深化是不容否认的。惟其如此,更让我们感到,在冷战结束后形成的这种以宗教为内核的文明冲突不断加深的背景下,为求得人类社会的真正福祉,更须强调“宗教共同体”的必要性。因为只有将此作为人类共同和平发展的重要愿景,才能从根本上改善不同文明圈内的人类群体彼此相处的质量。概括来说,其必要性可展示在以下几方面。
其一,“宗教共同体”主张的提出,从正向顺应了目前的全球化急剧扩展的趋势。由于信息化时代的到来,现代科技文明的飞速发展让人目不暇接,人类趋同的现象日益加剧,全球经济一体化体系也得以确立。但这些都还未能消弭曾被西方学者如前述亨廷顿指出的因不同文明间的沟壑所产生的种种对立乃至冲突。“宗教共同体”主张的问世,恰恰是一剂带有明确针对性的良药。因为该共同体存在的前提就是要求各宗教放弃对立排他的因素,同时却又不要求各宗教放弃各自原有的特色和身份,从而避免了各宗教实体对失去传统归属认同的担忧。而一旦这种共同体发挥效用,消除任何形式的宗教对立乃至冲突与战争,就会将全球从核战争危机的巨大阴影笼罩中解脱出来,以维护人类共同的和平生存发展。这是其最终的旨归。就此层面观之,该说所含蕴的社会意义是非常正面和积极的。
其二,“宗教共同体”能向生活在地球村的人类提供共同的核心价值和伦理体系。“宗教共同体”是“理性信仰的必然产物”(2)。随着全球化趋势的不断进展,人类社会中越来越多的有识之士在理性思索与考察的认识前提上,体认到诸神同一、诸教同源的真谛。正如著名宗教史巨擘米尔恰•伊利亚德(MjrceaEljade,1907—1986)所指出的,“重要的是不要忽略了人类思想史具有深刻而不可分割的统一性”。他在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中期的研究中点出了对“人类精神统一性”的研究还不够充分的缺憾,并强调了“这种统一性”对宗教史学科的重要性。(3)当人们在看到现有的人类各种宗教所具有的那种对同一“终极神圣”的不同认识和回应之实质时,各种宗教自身所蕴涵的道德伦理原则中具有共同和共通的劝善、求美、施爱、节欲等多项特征,也会像金子那样,在人类精神历史的宝库中熠熠发光。这些正是当今物欲横流的社会急需的宝贵财富。举例言之,孝敬父母、讲究诚信、提倡公义、主张宽恕、待人友善、扶贫帮困、谦和忍让、清心寡欲、知足常乐等,都可从不同的宗教宝典及教义经句中提炼出来,而“宗教共同体”这一构成机制的存在,无疑更给统一和整合所有宗教的核心价值,求同存异,建立为全球公认接受且具有普世价值意义的伦理范畴与体系,奠定了最坚实的平台。在“文明冲突”继续深化与全球化趋势加快的双重背景下,重申和挖掘各宗教中涵盖的相通相同性,尽量减少来自各宗教原教旨主义乃至宗教极端主义对人们思想意识的戕害,也是弘扬人类善和美的努力之体现,其必要性是毋庸置疑的。
其三,“宗教共同体”有助于皈依各宗教的人们彼此尊重和了解他者的信仰文化。就本质上讲,“文明冲突”的论调之所以大行其道,同全球各方对峙抗衡的热点地区所显露和一次次地验证其论点直接相关。而究其原委,最主要的就是彼此之间仇雠相向的景况,很大程度上可以聚焦到不同信仰群体之间的误解和似乎是与生俱来的相互敌视上。“9•11”事件后,欧美西方社会中曾普遍存在过“伊斯兰教恐惧症”,官方也加大了对在西方国家生活的穆斯林民众的猜忌和限制。前文提及的西方国家对伊斯兰文明表现出来的种种过度反应和不正常的“文化过敏”,如法国、比利时等国议会颁布专门针对穆斯林妇女服饰的“头巾法”及奥地利、荷兰等国的有意效仿,瑞士多数民众反对盖建清真寺宣礼塔的公投结果,丹麦漫画家用画笔对穆罕默德圣人的污辱,荷兰议员威尔德斯(GeertWjlders)在互联网上发布扭曲穆斯林形象、煽动反伊斯兰情绪、攻讦《古兰经》的电影短片,美国牧师敢冒天下之大不韪的告白等,其实就来源这些为基督教文明所覆盖的社会中多数民众缺乏对以伊斯兰教文明的理解和尊重而形成的文化隔膜。这些行为无异于继续往文明冲突“伤口”上撒盐,显然与全球化的社会或构建和谐的人类地球村的精神是背道而驰的。我们若是再来考察历史上欧洲国家多次“虐犹”的暴行,它们同样也是由于对犹太教文化的蔑视所导致的社会偏见之反映。这种古今如出一辙的集体社会意识,与人类的现代文明价值是格格不入的。相反,若是设立可以容纳不同信仰文化的“宗教共同体”平台,各种宗教间兼容的程度将随着这一历史性平台的搭建而日见加深,各宗教的不同信仰者群体之间的敌对意识则会因为沟通渠道的拓展和加宽而逐渐地得到消弭。在“宗教共同体”渐趋成熟完善的过程中,即便面对那些有别于自身传统的信仰文化,不同宗教的信众群体也会自然而然地渐渐培养起高度尊重其他宗教的意识,或是进一步增加对其他宗教的了解。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