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宗教和谐:慈爱观念构建共同体伦理

宗教和谐:慈爱观念构建共同体伦理

时间:2024-07-16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道教形成于中国本土,而其伦理思想实与全人类的理想有密切共同之处。显然,这些思想是道教伦理思想的主要内涵,而这也恰恰符合宗教共同体的基本要求。所不同的是道教所主张的是以“道”的名义张扬其伦理,而没有一神信仰的前提。

宗教和谐:慈爱观念构建共同体伦理

三、齐同慈爱的观念为共同体的存在提供了伦理的基础

如果要想形成一个宗教共同体,十分重要的一个基础是各宗教在伦理学层面和社会思想层面要有相通的理路。因为各宗教共生的社会前提,是大家对于人类的家园有类似的美好向往,对于关系到人类生存与发展的种种问题有共同的关注。而如果对于这样一些重大的问题,完全没有共通的思路,没有一个最起码的伦理的基础,那么即使面对同一事件,也无法坐下来商讨,更不用说采取某些合乎大家利益的共同行动了。

从目前世界各大宗教来看,尽管信仰差距甚大,但在伦理层面,似乎共通的东西要更多一些。面对当代世界整个的道德滑坡、物欲横流,绝大多数宗教的领袖人物都忧心忡忡,力图挽回狂澜,纯洁世风。在西方,自从“梵二”会议之后,道德神学获得重大的发展,成为天主教神学的重要分支。(9)对伦理的重视在当代基督教新教、伊斯兰教中同样也是突出的现象。

道教形成于中国本土,而其伦理思想实与全人类的理想有密切共同之处。我们且不深究其成因——也许如同王阳明说的那样,普天之下,人同此心,人同此理。我们只指出这样一个事实:道教中与普世伦理相统一的地方非常之多。这些伦理,不仅一般地与人类所提倡的各种社会公德相一致,而且还特别地表现出宗教家悲天悯人、企求通过道德的提升以拯救人自己的指向。

道教的伦理是一个大题目,我们无法在一篇短文中胜任地全面谈论它,而只能从与宗教共同体有关的方面略加讨论。

道教的伦理思想与其宗教信仰密不可分。以道教信仰的最高神元始天尊以及元始之徒也是占据神仙谱系第二位的太上大道君的名义流传的《元始无量度人上品妙经》中,特别强调其“仙道贵生,无量度人”的宗旨,同时,提出在伦理层面的基本诉求。《度人经》主张,世人要“齐同慈爱,异骨成亲,国安民丰,欣乐太平”。而其前提则是相互之间不对立冲突。显然,这些思想是道教伦理思想的主要内涵,而这也恰恰符合宗教共同体的基本要求。

“齐同慈爱,异骨成亲”,就是对于所有的人等同地慈悲和亲爱。齐同云者,可能是对儒家爱有差等的思想有所批评,有所纠正。这里说的齐同,并没有附加特别的条件,比如种族、信仰、生活习惯、血缘等方面的条件,甚至也没有用道德高下的差异加以限定,所以属于某种普世的全人类的慈爱。异骨成亲的理想,更是将人际的差异、人与人之间的区分,缩小到当时人所能设想的最佳状态。须知,中国古代的宗法制社会中,以亲亲为原则,异骨成亲的理想则力图打破这一局限性,在更加广泛的视野中处理人际关系,处理人与人之间的道德情感。如此说来,至少从理论上说,扫除了与其他宗教之间的情感障碍

“国安民丰,欣乐太平”则表现了道教的社会理想。这一点,可能也是绝大多数宗教所期望的。如果按照社会矛盾与社会苦难为宗教重要根源的理论,恐怕更要说,是全部宗教形成的重要基础。只是许多宗教将解脱的希望放在彼岸,而道教,如前面所说的那样,对于现实社会的幸福有更大的关注。由此出发,引发出道教对现实问题的关切,也由此引申出与各宗教交流对话的重要缘由。因为当代世界是一个变形的光怪陆离的世界,一方面是财富的大量涌现,另一方面是贫富差距的大扩展;一方面是人类的科学技术日新月异,另一方面是这种科学技术的运用产生的负面影响成倍增长,甚至于到了人类自身受到严重威胁的地步;一方面是人们享受的文化产品越来越多,另一方面是本应造福人类、提升人类精神的文化越来越商品化,也随之低俗、肉欲、粗鄙,大量的精神鸦片和垃圾毒害着人们的感官和头脑。这一类二律背反,正是各宗教企图扫荡的。大家想超越粗俗的有限的物欲的束缚,想找到一种最终解脱的方案,首先必须面对社会这一人类生存的共同体中的问题,还世界一个太平。所以,由此出发,可以有大量的与其他宗教对话的空间。

至于前面提到的十不二无,则更多地看到道教伦理在具体内容上与其他宗教的共同话语。这里试着拿它们与一神教的伦理信条比较一下,便能明白。

我们知道,《圣经出埃及记》中提到的“摩西十诫”,奠定一神教教义的重要基础。观所谓“十诫”:

我是上主——你的上帝;我曾经领你从被奴役之地埃及出来。

我以外,不可敬拜别的神明。

不可为自己造任何偶像,也不可仿造天上、地上,或地底下水中的任何形象……

要尊守安息日为圣日。……

要孝敬父母,好使你在要赐给你的土地上享长寿

不可杀人。

不可奸淫。

不可偷窃。(www.xing528.com)

不可作假证陷害人。

不可贪图别人的房屋,也不可贪爱别人的妻子、奴婢、牛驴,或其他东西。(10)

这“十诫”,前面四诫可以说奠定了一神教的信仰基础。而后六诫,则与人类的普世伦理趋同。比较道教《度人经》中的“十不二无”,在基本方面竟然十分相近。

倾土归仰,咸行善心:不杀不害,不嫉不妒,不淫不盗,不贪不欲,不憎不女自,言无华绮,口无恶声。

这“十不”,对照“十诫”中不可杀人等教诫,基本上是相同的。言无华绮,指老实话,不能花言巧语,口无恶声则是反对恶言相向,虽然没有谈及作假证陷害人的明确规定,但应当包括了说假话、说害人的话,在基本主张上也是相通的。这“十不二无”,实际上包括了对于社会公认的不良道德状况的批评,与犹太教、基督教这样的一神教几乎完全一致。所不同的是道教所主张的是以“道”的名义张扬其伦理,而没有一神信仰的前提。从道教的“十不二无”与一神教的“十诫”对比来看,在伦理层面,可以超越多神信仰与一神信仰的对峙,而更多地找到普世价值,以及对这些普世价值的认同。

道教中有利于形成宗教共同体的资源当然不限于上面列举的这些。不过,仅从上面提到的几个向度已经可以看到,与其他宗教和睦相处,承认大家都有权利追求终极的大道,乃至于共处于宽泛的宗教共同体之中,既有充分的教理教义上的依据,也有实践经验的支持。挖掘这些资源,在提倡宗教共同体的过程中是十分必要的。

【注释】

(1)《老子》一书传播甚广,这里说的只是中国呈中文语境中的情况。事实上《老子》的外文版本已有近五百种,被称为除圣经以外被翻译成非母语版本最多的书籍。每种版本的印数可能都很少,但版本之多,一是表明中文语境之外,也有许多人关注此书,二也说明,世界上的人对老子书的理解和诠释也是多种多样的。因为翻译本身就以译者的独特理解为前提,翻成之后的文本其实就是一个新的诠释本。《老子》的海外传播说明道教的思想是可能被不同文化系统所理解和部分认同的,这对于安伦先生提倡的“宗教共同体”的可能性无疑也是一佐证。不过本论文不想涉那么广,只讨论在中国本土的一些情况。

(2)宋徽宗《御注道德经》。

(3)孟安排《道教义枢》卷之八。

(4)《老子》。

(5)《洞玄灵宝自然九天生神玉章经》,此经现无单行本,道藏中存注本若干种。此段引自宋王希巢《洞玄灵宝自然九天生神玉章经解》。

(6)参看五十四代天师张继宗《崆峒问答》。

(7)对《慧命经》的作者,陈撄宁先生认为柳乃剽窃道士圆桥真逸。不知确否,姑备一说于此。

(8)卓新平、安伦:《世界宗教能否走向“共同体”——关于全球化宗教发展愿景的对话》,载《学术月刊》,2010年7月号,第8页。

(9)参见卓新平《当代西方天主教神学》,第二章,上海三联书店,1998年5月。

(10)《圣经•出埃及记》,现代中文译本(修订本),基督教两会出版,第112~113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