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基督教在中国宗教共同体建设中的积极作用

基督教在中国宗教共同体建设中的积极作用

时间:2024-07-16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因此,基督宗教在中国要彻底成为中国的宗教仍需努力。再次,基督教在其信仰、教义、组织、活动方面具有的一系列不同于其他宗教的特点,都会使得中国基督教和中国基督徒在推进宗教共同体的创建中发挥积极作用。

基督教在中国宗教共同体建设中的积极作用

四、基督教在创建中国宗教共同体中应当发挥积极作用

中国基督教和天主教在改革开放进程中的发展有目共睹,称之为复兴亦未尝不可。“据中国天主教爱国会和中国天主教主教团统计,我国有天主教徒550万人,这个数字包括了受天主教地下势力影响的教徒。我国天主教的一个重要特点是教徒家庭世代相传,稳定性比较强。尽管天主教徒数量的增长速度不能与基督教信徒数量的增长速度相提并论,但与新中国建立初期的300万名天主教徒相比,也有了较大幅度的增长。”(30)“据中国基督教三自爱国运动委员会和中国基督教协会统计,基督教信教人数为1600万人,与新中国建立初期的70万人相比,增长十分迅速。这个统计数字不包括那些不经政府登记批准开放的教堂(活动点)的基督徒,因此基督徒的实际数量比这个统计数字要大。”(31)据此估计,2009年中国基督徒人数约为2100万,比1949年时增长了五倍。

尽管中国社会中的基督徒人数所占比例仍旧不大,但是中国基督教目前具有的一些特点使我们可以预言它将在中国社会今后的发展中发挥重大作用。

首先,基督教在当代中国是合法宗教,基督教的信仰是可供公民自由选择的多种宗教信仰之一。自改革开放以来,政府一直不断地调适与基督教的关系,注意发挥其在创建和谐社会中的作用。政府与基督教的关系不再是政治上的对立,而是“政主教从”的合作关系。

其次,尽管基督教与中国传统文化的矛盾尚未彻底消除,但中国基督教已经完成了它的本土化过程。改革开放以来,经过中国学界的努力研究和宣传,戴在中国基督教头上的“洋教”、“鸦片”、“间谍”等帽子已被摘除,它在民众中仍旧有很大影响。因此,基督宗教在中国要彻底成为中国的宗教仍需努力。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中国民众终有一天提起基督教会像提起道教佛教一样自然。

再次,基督教在其信仰、教义、组织、活动方面具有的一系列不同于其他宗教的特点,都会使得中国基督教和中国基督徒在推进宗教共同体的创建中发挥积极作用。

其实,依据我们对共同体的理解,任何一种宗教都是以信仰为纽带的“自由人”的联合体,基督教也不例外。只不过在历史发展过程中,许多阶段的具体国度中的基督教丧失了它应起的作用,反而成了束缚人的桎梏,成了“虚假的共同体”。就中国基督教本身的建设状况而言,一方面我们认为它取得了重大发展,另一方面,它也有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在天主教方面,中梵之间的各种关系交织在一起,对我国天主教状况产生重要影响;神职人员圣统制观念抬头,自选自圣主教遭遇较大阻力,独立自主自办原则面临严峻考验;在境外势力支持下,一些神职人员和教徒反对天主教爱国组织,不进经登记开放的教堂参加宗教活动,自称‘忠贞教会’,造成了中国教会内部的分裂,制约了中国教会的健康发展。在基督教方面,一部分基督徒不依法向政府登记,擅自设立宗教活动场所和建立非法组织,对宗教法规和政府依法管理宗教事务形成挑战,也成为基督教活动混乱的一个重要根源;一些原教派人员教派意识抬头,试图恢复教派活动,重建教派组织体系,与境外教派组织挂钩,对巩固联合礼拜成果和基督徒在三自爱国基础上的团结造成冲击;一些基督教组织进行超出法律、法规允许范围的活动,影响社会正常秩序。”(32)这些问题的存在,不仅影响着中国天主教和基督教在中国社会上的形象,而且制约着它们发挥积极的作用。

改革开放以来,许多基督教的教会、组织、机构与基督徒个人已经为中国宗教事业的健康发展做了重要的贡献。几十年来,它们积极发展同世界各宗教和平组织的友好往来,共同促进和维护世界和平。希望工程、温暖工程、扶贫工程、公民道德建设、救助社会弱势人群、帮助聋哑残障人士、临终关怀保护环境,这些社会工程都有基督教社团的身影。许多教会还积极推进宗教间对话,努力消除宗教间的冲突。它们在这样做的时候不仅会面临外部的猜疑,而且要面对内部的信仰方面的责难。我认为,这样的基督徒此时要有耶稣基督的精神,坚信自己失去的只是桎梏,得到的是“整个世界”,换言之,这样的基督徒此时要有马克思的精神,坚信自己失去的只是“锁链”,而“获得的将是整个世界”。(33)

【注释】

(1)参阅卓新平、安伦:《世界宗教能否走向“共同体”——关于全球化宗教发展愿景的对话》,载《学术月刊》2010年7月号,第5~13页。

(2)亚里士多德:《政治学》,载苗力田主编:《亚里士多德全集》,第九卷,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4年,第6页。

(3)Cjcero,De Re Publica,1.25,Leob Classical Ljbrary,Volume XVI,Cambridge,Massachusetts,Harvard Unjversjty Press,1971.

(4)Cf.Cjcero,De Re Publica,2.31.

(5)《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56年,第487页。

(6)同上,第119页。

(7)[美]雅克•布道编著,万俊人、姜玲译:《建构世界共同体——全球化与共同善》,江苏教育出版社,2006年6月,导论,第1页。

(8)[美]雅克•布道编著,万俊人、姜玲译:《建构世界共同体——全球化与共同善》,江苏教育出版社,2006年6月,导论,第45页。

(9)[美]保罗•尼特著,王志成译:《宗教对话模式》,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第11页。

(10)卓新平、安伦:《世界宗教能否走向“共同体”——关于全球化宗教发展愿景的对话》,载《学术月刊》,2010年7月号,第9页。

(11)金泽、邱永辉主编:《宗教蓝皮书2008》,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年,第1页。

(12)王作安:《我国宗教状况的新变化》,载金泽、邱永辉主编:《宗教蓝皮书2008》,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年,第70页。

(13)张志刚:《宗教哲学研究》,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第13页。(www.xing528.com)

(14)同上,第446页。

(15)张志刚:《宗教哲学研究》,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第390页。

(16)滕慕理:《新约综览》,香港,宣道书局,1961年,第241页。

(17)[美]詹姆斯L•弗雷德里克著,王志成等译:《佛教徒与基督徒》,宗教文化出版社,2008年,第11页。

(18)滕慕理:《新约综览》,香港,宣道书局,1961年,第157页。

(19)滕慕理:《新约综览》,香港,宣道书局,1961年,第158页。

(20)同上,第159页。

(21)张志刚:《宗教哲学研究》,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第443页。

(22)同上,第394页。

(23)K.Barth,Church Dogmatjcs,Vol.1,Engljsh translation by G.W.Bromiley,Edjnburgh,T.&T.Clark,1975,p.60.

(24)这方面的讨论参阅赖品超:《巴特论宗教:一个汉语处境的反省》,载邓绍光、赖品超编:《巴特与汉语神学》,香港,汉语基督教文化研究所,2000年,第191页。

(25)同上,第194页。

(26)[美]詹姆斯L•弗雷德里克著,王志成等译:《佛教徒与基督徒》,宗教文化出版社,2008年,第2页。

(27)同上,第2页。

(28)同上,第2页。

(29)同上,第5页。

(30)王作安:《我国宗教状况的新变化》,载金泽、邱永辉主编:《宗教蓝皮书2008》,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年,第71页。

(31)王作安:《我国宗教状况的新变化》,载金泽、邱永辉主编:《宗教蓝皮书2008》,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年,第71页。

(32)王作安:《我国宗教状况的新变化》,载金泽、邱永辉主编:《宗教蓝皮书2008》,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年,第80页。

(3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307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