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心智界:共同建构精神共同体

心智界:共同建构精神共同体

时间:2024-07-16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心智界”是人类精神赖以存在的整体世界。心智界,是人类的共同世界,有一股强大的“向上的”动力,它离弃个人、团体、国家、民族和种族的自私自利行为,走向统一。换言之,德日进提出的人类精神共同体还是以基督教教义为主体的。“德日进模式”的精神共同体,虽然并不排斥其他宗教,但到底是用基督宗教做商标的。

心智界:共同建构精神共同体

一、“心智界”:精神共同体

在德日进(Pjerre Tejlhard de Chardin,1881—1955)的《人的现象》中,关于人类融合的思想是贯穿全书的主线。在最后一章《终局的大地》中,德日进指出了人类心智现象进化的三个特征:“思想微粒的密切结合;个人、国家或种族的综合;另外,为了要把基本人格加以联系,而且不破坏他们,便需要在真诚同情的气氛下有一个自立而最高的人格焦点。”(3)这三个特征,贯以一个“合”字——人类精神的合一。作为古生物学家,德日进一直认为:世界不同地区发现的古人类化石遗址,都出现了心智现象,而心智的高级形式,如思想、文明、民族、人种都处在一个向“Ω点”竞奔的过程中。德日进预言人类的思想会结合在一起,人群间的差异会慢慢消失,并最终联手,在“奥米加点”上与上帝会合。“上帝”,就是德日进在上述第三点处隐喻的“一个自立而最高的人格焦点”。这一段话,可以看作是德日进人类融合思想的基本框架

德日进把地球上焕发出来的向上运动的人类精神称为“心智界”。“心智界”(Noosphere),有不同的中文翻译。“心智界”一词,见李弘祺先生《人的现象•英译本序》对赫胥黎原序的翻译:“1925年他(德日进)始使用‘心智界’(Noosphere)一词来表示智力思想的范围。它是用来表示与‘生物界’(Bjosphere)或生命界有区别的,并且含有超越生命界的意思。”(4)但是,在本书的正文中,“Noonsphere”异译为“精神圈”,如“卷三•思想”的第二章,翻译为“精神圈的展开”。另外,除了“精神圈”的异译之外,还有“心灵层”(5)、“心灵界(6)等不同翻译。在韦伯斯特英语字典中,注明Noosphere这个词是在“1945”年,即德日进发表《人的现象》时首创使用的。至今为止,Noosphere的唯一释义还是:“人类意识和智力活动的领域,特指其对生物界的影响,及其与进化的关系”(7),这正是德日进的说法。“Noosphere”由希腊词Noos、Nous(心智、精神、心灵)转形而来的Noo,加上sphere(界、圈、领域、空间)组成。德日进认为,地球形成,大地进化,物种繁衍,自然界出现了纷繁的地质地理植物、生物现象,直至晚近的数百万年内,经过“人化”(Humanjzatjon)的作用,给地球表面包裹上了一层心智现象,出现了一个“心智圈”。有了人类,大地史无前例地产生了一个精神共同体,并不可逆转地决定了人类、生物、大地的最终进程:奔向“欧米茄点”,和上帝团圆。把Sphere翻译为“界”,把“Noosphere”翻译成“心智界”,比较合适。汉唐以来,佛教僧侣用“界”字翻译梵文Dhatu,典籍中有“三界”(欲界、色界、无色界)之说,历来具有宗教感。故在此优先采用,并推荐使用。

“心智界”是人类精神赖以存在的整体世界。在德日进看来,人类精神的很大特征在于具有“共同性”:生命历史的进程中,“只有一条路是向上的,这条路以更严密的构造走向更高级的合成和更大的统一。在此,纯粹的个人主义者,自私自利者,希望自己强大而排斥或削弱兄弟种族、国家和个人的家伙,也靠边吧。生命正向着统一移动。我们的希望只有朝着更大的一致和更紧密的人类团结时,才是切实有效的”。德日进把这个论述,命名为“共同的希望”(8)。心智界,是人类的共同世界,有一股强大的“向上的”动力,它离弃个人、团体、国家、民族和种族的自私自利行为,走向统一。德日进学说有超越人类、“向上”寻求的特征,可以称为“外在超越”。和东方(印度、中国、日本)宗教向内寻求的“内在超越”精神不同,具有很强的基督宗教特征。

德日进的“普世信仰”以天主教作基础。毋庸讳言,德日进基本上持“基督教中心主义”态度,除了佛教,他对别的宗教传统没有很多的兴趣和知识。换言之,德日进提出的人类精神共同体还是以基督教教义为主体的。1946年11月25日,德日进提出“普世信仰”的结构:“一,普世信仰之巅:在基督徒之间,于一个真实的‘宇宙’规模上,专注于引导出一种超正统和超人性的基督教;二,普世信仰之基:在所有人之间,为未来的人类,专注于定义和扩展出那种普通人的‘信仰’根基。将这两个努力联合起来,自然地就会把我们导向我们一直期待着的普世信仰。”(9)分析这个结构,基督教在“普世信仰之巅”,而所有其他人类,以及他们的宗教,是“普世信仰之基”。按着德日进的模式,或许可以继续比喻说:其他宗教是绿叶,基督宗教是红花;其他宗教是牛奶,基督宗教是奶油。概言之,德日进认为:人类必要通过基督信仰去遭遇上帝;然而,所有的信仰都有其价值,因为它们是人类得救的基础。“德日进模式”的精神共同体,虽然并不排斥其他宗教,但到底是用基督宗教做商标的。(www.xing528.com)

过了五十年,神学、宗教学又有了很大的变化。当代“多元文化主义”的发展,让很多西方学者愿意放弃“基督教中心主义”的立场。基督教神学家们,通过接纳不同宗教的信仰,共同构筑其多元文化的“普世主义”(Unjversaljsm)。这一波的“普世主义”学说,基本上是由有基督教神学背景的学者发动的,主要出现在跨宗教对话领域。近年来,约翰•希克(JohnHarwood Hjck,1922—)的“宗教多元论”(10),孔汉思(HansKung,1928—)的“全球伦理说”(11),斯维德勒(LeonardSwjdler,1929—)的“全球对话论”(12),改变了“基督教中心主义”的态度,在德日进的理论基础上又推进了“普世信仰”理论。

德日进的学术背景是十九世纪延续发展的古地质学、古脊椎动物学人类学考古学。这些学科是生物“进化论”的发源地和大本营。德日进超越时代,摒弃那个时代盛行的“社会达尔文主义”,在一个弱肉强食、“物竞天择”的争战世界,他以科学家的方式预言了二十一世纪人类走向融合的大趋势。德日进在战争中向往和平,在竞争中看到合作,在分离中发现融合。这种不顾厄运、奋发向上的乐观主义精神,在他的同代人中非常突出,颇具魅力。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德日进的《人的现象》以及他的日记、书信、谈话、论文纷纷出版,在法国、英国、美国和西欧、北美、南美,甚至在非洲的很多国家流传和阅读。世界各地的德日进迷,建立了众多的“德日进协会”。德日进的理论陡然成为二十世纪六十年代最强调人类共同精神的学说,影响巨大。

伦敦的柯林斯(Colljns)和纽约的哈珀(Harper)是德日进英文著作的出版社。该社的哲学神学丛书“喷泉图书馆”(Fontana Ljbrary)介绍德日进,把他和马克思弗洛伊德并列为当代三大思想家:“德日进现在正在被认为是当代人中最伟大的思想解放者之一。他的名字,正变得可以和弗洛伊德、马克思相提并论。他的著作光是英文的就卖出了超过一百万本,并且还被翻译成包括像俄语日语这样的每一种文明语言。”(13)弗洛伊德的“心理分析”探究人心隐秘,马克思的“阶级分析”揭示社会冲突。德日进的“心智界”学说,主张人类精神的大团结、大融合,为人类的未来发展,提供了一种兼具理性和信仰的美好愿景。“德日进主义”(Tejlhardjsm)以西方基督教方式的人类关切,以进化论学者的科学语言,在“二战”战胜国的人民中间滋养出了一派乐观向上的理想精神。

在《人的现象》的终点,就是人类“融合”。在形而上的层面上来看,这是世界各大宗教都在论述的普遍理想,虽然各教的表述自有不同。“融合”,无论是作为天主教一贯主张的“大公主义”(Catholjcsm)、基督教新教在十九世纪提出的“普世主义”(Unjversaljsm),还是佛教普度众生的大乘思想(MahaYana),还有《礼记•礼运》中儒教的“大同理想”,都提出了人类最终走向一个统一世界的理想。人类走向统一的进程,当然就是——“融合”。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