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液决定人的生老病死
血液是人身体中最宝贵的东西,被称之为“生命之液”。没有了血液,如同一具干枯的僵尸,人便无法生存。人体各器官的生理和病理变化,往往会引起血液成分的改变,所以当患病后,医生常常要通过验血来诊断疾病。
人体的血液广泛地存在于心脏血管中,随时随地将营养物质、氧气带到人体细胞中,维持正常的生命活动。人体内的血液量大约是体重的7~8%,如体重60公斤,则血液量约4200~4800毫升。
血液有四种成分组成:血浆,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血浆约占血液的55%,是水,糖,脂肪,蛋白质,钾盐和钙盐的混合物。血细胞组成血液的另外45%。血液的主要成分为血浆、血细胞。血液里含有各种营养成分,如无机盐、氧以及细胞代谢产物、激素、酶和抗体等,有营养组织、调节器官活动和防御有害物质的作用。
“血液自察说明一”——血液的颜色
血液有动脉血和静脉血之分。人体动脉多处于身体的较深部位,因此不易看到,动脉中流动的血液因含有较多的氧分而呈鲜红色,因此在动脉末梢部位如耳垂或指尖部取血或皮肤外伤后流出的血常显红色或鲜红色,此外略有贫血的患者血液也多显鲜红色。静脉一般分布在身体的表浅部位,如在肘部、手背、大腿和脚面极易看到,并且呈青紫色,静脉中流淌的血液为静脉血,静脉血因含有较多的二氧化碳和其他代谢产物而显得颜色暗淡。做血液化验时多从肘部静脉抽血,因此你看到的抽出的血液常为暗红色或黑红色,此时也可表明你的血液中含红细胞和血红蛋白较多。此外当血液浓缩时或患有肺心病的病人静脉血可呈黑紫色。
在指尖等末梢部位取血时也有可能见到血液的颜色较深,类似于静脉血,这是因为它们多来源于末梢静脉一端,或血红蛋白浓度较高,或血液浓缩等因素造成的。
近年来发现,人的血液也不全是红色的。美国加州大学医学院的生理专家韦西在探险时,于智利6000米的高山上,看到许多适应力极强的部落人。这些人血液呈蓝色,这与他们长期生活在空气稀薄的高山上有关。韦西博士对此研究后解释说,在缺氧的环境下,血红蛋白可以成蓝色,而这些人的血红蛋白普遍要比一般人更多。
人的血液颜色和某些疾病的发生具有一定的关系,只要透过血液的颜色,即可判断身体的健康情况。
淡红色血液:身体血液中血红蛋白低于正常标准,提示患有贫血。
暗红色血液:身体血液中接受的二氧化碳超过含氧量,提示人体处于轻度缺氧状态。
暗紫色血液:提示身体患有重度肺气肿、肺原性心脏病或发绀型先天性心脏病。这些疾病均会导致体内缺氧,使血中氧和血红蛋白含量降低,每100毫升血中还原血红蛋白升高到5克以上时,血液就会变成暗紫色。
樱桃红色血液:提示人体发生了煤气中毒,致使血红蛋白与一氧化碳结合或失去携氧能力的碳氧血红蛋白,当碳氧血红蛋白达到30%一40%时,不仅血液呈樱桃红色,且颜面、前胸和大腿内侧皮肤亦呈樱桃红色。
棕色或紫黑色血液:提示人体发生亚硝酸盐中毒,或是患了肠原性紫绀症,当大量进食含硝酸盐较多的咸菜或变质的剩菜后,肠道细菌会把硝酸盐还原为亚硝酸盐。亚硝酸盐是强氧化剂,能将血红蛋白中的二价铁氧化成三价铁,因而失去携氧作用,导致人体组织缺氧。
“血液自察说明之二”——血型
血型,是以血液抗原形式表现出来的一种遗传性状。专业地讲,血型指红细胞抗原在个体间的差异;但现已知道除红细胞外,在白细胞、血小板乃至某些血浆蛋白,个体之间也存在着抗原差异。
血型与输血有密切关系,作为输血的血液须谨慎化验血型,否则受血者常会由于血型不合而致命。
血型的提出
血液有不同类型是奥国病理学家、免疫学家卡尔·兰德斯泰纳(1868—1943)在1902年提出的。兰德斯坦纳发现,人的血浆里含有能产生粘合作用的化学物质——凝集原。凝集原有两种:A和B;凝集素也有两种:抗A和抗B,A和抗A,B和抗B是两对冤家,碰在一起就会产生凝集反应,使红血球皱缩变形,堆在一起。
后来,兰德斯坦纳还发明了鉴定血型的方法,将人类血液分为基本类型:即A型、B型、O型和AB型。经实验证明,A型血不能输给B型血的人,B型血也不能输给A型血的人,但O型血的红血球内因不含任何凝集原,被称之为“万能输血者”,可输给任何人,而AB型血的人,不会凝集外来任何型血的红血球,故可接受各种类型的血。为此,这位伟大的奥地利人在1930年荣获诺贝尔生理学及医学奖。
血型的来源
血型中存在许多奥秘,目前仍有许多未解之谜是科学家们所难攻克的。美国科学家皮特·达达莫博士认为,人类的血型是由进化决定的。
我们的4种血型——O型、A型、B型和AB型——并不是在所有的人身上同时出现,而是由于不断进化和人们在不同气候地区定居下来后逐渐形成。
O型血的历史最为悠久,大约出现于公元前6万至4万年之间,当时的尼安德特人吃的是简单的饭食:野草、昆虫和从树上掉下来猛兽吃剩下的果实。而4万年前出现了克鲁马侬人,他们以狩猎为生。在猎光了所有的大野兽后,他们从非洲向欧洲和亚洲转移。
A型血出现在公元前2.5万年至1.5万年之间。当时,我们的以果实为生的祖先逐渐变成杂食。随着时间的推移,农耕成为住在现今欧洲土地上的人们的主要生产方式,野禽野兽开始接受驯养,人的饮食结构随之发生变化。就是现在,绝大多数A型血的人都居住在西欧和日本。
B型血出现在约公元前1.5万年至新纪元之间。当时东非的一部分人被迫从热带稀树干草原迁徙到寒冷而贫瘠的喜马拉雅山一带。气候的变化便成了催生B型血的主要因素。这种血型一开始出现在蒙古人种身上,随着他们后来不断向欧洲大陆迁徙,结果今天有很多东欧人都是这个血型。(www.xing528.com)
人体的4种血型中最后出现的是AB型,它的出现还不到1000年的时间,是“携带”A型血的印欧语民族和“携带”B型血的蒙古人混杂在一起后的产物。
献血与健康
血液是医疗抢救活动中不可缺少的特殊物质,人们至今无法制造出功能完全与人体血液相同的人造血。因此,临床用血仍靠健康人的献血来解决。
有些人担心,捐血后身体血液少了,体质会变差。其实这种顾虑是多余的。从血液生理学角度看,人体总血量约占体重的8%,一个体重50公斤的人,全身的血液约有4000毫升。一次献血200~400毫升,仅占全身总血量的5%~10%。血液的新陈代谢活动非常旺盛,如果捐出少量血液,体内会自动调节,很快恢复。血浆水分和无机盐在一两小时内就会得到补充,血浆蛋白质在两三天内也可完全复原,仅有红血球和血红素恢复得比较慢,不过一般也只需要一个月左右的时间。
因此,一个健康人每次输血不超过400ML是不会影响健康的。
【自助健康小贴士】献血后注意什么
1.保护静脉穿刺部位:止血后穿刺部位不会完全愈合,要保证24小时内不沾水、不污染、不揉搓。
2.适度活动:献血的当天不能进行高空、高温作业,不能驾车,体育比赛,通宵娱乐等。
3.补充营养:可选新鲜瓜果蔬菜,豆、奶制品,鲜鱼虾肉蛋等,但不能过量。
4.多补充水、果汁等:多饮水可补充因鲜血失去的水分;多饮果汁可补充维生素和叶酸,促进血细胞的再生,猕猴桃、橙汁等都是不错的选择。
5.少喝茶:茶叶中富含的鞣酸,易与蛋白质和铁相结合,生成不易被吸收的沉淀物,从而影响人体对蛋白质和铁的吸收,进而影响人体血细胞的再生。
血型与疾病
血型除了可提供输血和受血的依据,还能预测人的疾病。
血型如同基因一般,是人体最稳定的遗传性状之一,由于人体免疫也受遗传因素的影响,所以,人是否患病,患什么疾病都与遗传有着密切关联。临床研究证实,不同血型的人,各种疾病的发生率也不同。
A型血的人,身体较灵巧,忍耐力较强,平时不常生病,女性在容貌上比其他血型的人更显年轻。但A型血的人与脑血管疾病较有缘,尤其是脑梗塞病人,为各血型之首。这是因为A型血对血液黏滞度升高,有较大的易感染性,而血液黏滞度升高,则是脑梗塞的重要发病原因之一。此外据研究,A型血与某些消化道癌症如舌癌、胃癌、食道癌等也有密切关系。特别是胃癌,A型血者明显居多,且病变多发生在胃窦部,因此A型血的人,如有上腹痛、饱胀不适、消瘦、食欲减退、呕吐、便血等症状,尤其是萎缩性胃炎者,应及早就医诊治。
B型血的人,动作灵活性颇佳,创造力强,有好胜心,在疾病方面,抗癌能力最强。很少患乙型肝炎。除了容易患龋牙,其罹患结核病、口腔癌、乳腺癌和白血病的比例也普遍高于其他血型的人。B型血的人器官移植的排异率比其他血型的人高2倍,与疾病相关的死亡率高达28%,为A型血者的2倍、O型血者的4倍。
AB型血的人,个性较冷静沉着,神经反应也较敏捷,据统计其患精神分裂症,比其他血型高出三倍多,具有明显的遗传倾向,在缺血性心脏病人中,也以AB型患者居多。但AB型血在结核病、妊娠贫血的比例,则比其他血型的人低很多。AB型血的人遭受癌症及中风侵袭的可能性小,但有人类“第一杀手”之称的冠心病却易光顾其身,而且一旦心脏受害,症状多较重,发生心肌梗塞的比例也明显较高。此外,AB型血的女性较易患宫颈癌。
O型血的人,多具较佳体质,对神经系统高度集中的能力较强,虽然平常较易生病,但平均寿命明显较长,患癌症、心脑血管病均少于其他血型的人。最易患乙型肝炎,且病情较重。O型血的人还以神经过敏,常有肠胃疾病。
妇产科调查还发现,妇女妊娠中毒患者也以O型较多,且与新生儿溶血病关系密切。此外,膀胱癌、前列腺肥大、前列腺癌也常见于O型血的人,特别是40—60岁,出现排尿困难,无痛性血尿,应及时就医,并做进一步的检查。
血型与近视
近年来发现,近视眼发生的概率与血型也有一定的关系。
男性近视患者当中,以A型血最多,其他依次为AB型、B型和O型。
女性正好相反,女性近视患者以O型血最多,其他依次是B型、AB型和A型。
知道了血液的常识,血型与疾病、近视眼与疾病的关系,将有助于了解发生原因和防治工作。当然,以上所述只是统计的结果,具有参考价值,但并非绝对,另外,影响人体疾病发生和发展的因素有很多,只有养成良好的心理与生理的习惯,多注意锻炼身体,才是健康的首要法则。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