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汗液中的健康密码-了解汗液与健康的关联

汗液中的健康密码-了解汗液与健康的关联

时间:2024-07-16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汗液中的健康密码流汗是调节体温的重要生理现象,当天气炎热,皮肤会冒出粒粒汗珠,劳动时更是挥汗如雨,都是皮肤为了预防体温上升的散热蒸发作用。汗液是皮肤汗腺所分泌的液体。受自主神经支配,其中枢位于大脑下视丘,发汗中枢的作用,即在控制流汗的多寡。汗与人体的生理、病理都有着密切关系。有些体质虚弱、妇女更年期或肥胖症病患,也会出现出汗异常增多的状况。

汗液中的健康密码-了解汗液与健康的关联

汗液中的健康密码

流汗是调节体温的重要生理现象,当天气炎热,皮肤会冒出粒粒汗珠,劳动时更是挥汗如雨,都是皮肤为了预防体温上升的散热蒸发作用。但是,如果天气酷热却不流汗,或是天气不热却汗流浃背,则是疾病的征兆。

汗液是皮肤汗腺所分泌的液体。受自主神经支配,其中枢位于大脑下视丘,发汗中枢的作用,即在控制流汗的多寡。正常的人,全身汗腺每天可分泌500~1000毫升的汗液。汗中90%是水分,其余为尿素尿酸乳酸、无机盐等,与尿液成分相似。汗液之所以带咸味,主要因为汗液中含有0.3%~0.4%氯化钠之故。

汗与人体的生理、病理都有着密切关系。古人说“体若燔炭,汗出而散”。是指身体发热的人,一出汗即退烧。此话虽非绝对,但汗的散热作用(每排出1CC汗水,可减少200卡路里热量),却是众所皆知的。除了调节体温,它同排尿一样,能把体内代谢的废物,如含氮物质等排出体外,冲掉体表微生物,并润泽皮肤,使皮肤表面维持酸性,以防细菌对人体的侵袭。

因此,从医学的观点来看,每个人都会流汗,但大量异常的出汗则是疾病的征兆。

“异常的流汗之一”——无汗

有人以为汗腺的出口是可开可合的。其实这是不对的。除非患病,否则它们总是“汗”口常开,所以也就随时可排出汗液。

无汗又称“汗闭”,是指汗腺分泌甚少,或身体不产生汗液。一般而言,除少数人是因先天性体质异常造成,或因早产儿及老年人汗量较少属于正常现象外,不易发汗在临床上大多属于病态,常见情形有汗腺发育不良、黏液水肿、糖尿病、下痢、严重尿毒症皮肤病(如银屑病、鱼鳞病、硬皮病等)所引起,患者常感到某些部位或全身皮肤异常干燥,甚至终年不见汗液。

此外,也有许多病例是因药物引起,如抗胆碱药物(阿托品、莨菪硷)及交感神经阻断剂等,患者在服用此类药物时,应有心理准备。多汗《老残游记》上说人身上有36000个汗毛孔。其实,远不止这个数字,根据统计,成年人约有200~400万个汗毛孔,若把一个人全身汗腺管的长度加起来,至少有10公里之长。

人体的汗腺主要作用在控制汗液的排泄,而控制汗液的排泄有两种因素,一是环境的温度和湿度,控制着全身躯干、四肢的汗液排泄,以调节体温;另一种是受情绪和神经的刺激,手脚掌就会发生大量出汗。有些人在气温低的情况下也会出汗,就属于病理性的出汗,常见于下列几种病因:

1、甲状腺机能亢进:临床除怕热多汗,还伴有易怒、失眠、手颤抖、多食反瘦、心情烦躁、目光惊恐等合并症状。

2、休克:引起休克的原因很多,常见症状为昏厥多汗,并伴有喘气、作呕、脉搏加速和皮肤苍白湿冷等现象。

3、低血糖症:病人在发作时血糖会突然下降,刺激交感神经兴奋,由于儿茶酚胺(Catecholamine)的分泌,造成出汗、颤抖、心搏过速、焦虑与饥饿。中枢神经系统的症状包括:眩晕、神智不清、视觉异常,以及全身痉挛。

4、植物神经功能失调:多发于年轻人,因青春期植物神经功能失调,常见大汗淋漓、面部潮红现象,房事后也易流汗,尤其是下半身最为显著。有些体质虚弱、妇女更年期或肥胖症病患,也会出现出汗异常增多的状况。

本病患者,除多汗外,伴随有发热、食欲不振玫瑰糠疹、腹胀、脾肿大及反应迟钝等症状。

6、急性心肌梗塞:此类病人,可出现类似心绞痛胸痛,且更强烈而持久(超过30分钟);可在休息或服用三硝酸甘油酯(nitroglycerin)后得到完全的缓解。常有多汗、恶心、心搏过速、焦虑不安等症状。

7、嗜铬细胞瘤:此病患者,汗量极多,可呈现阵发性或持续性出汗。发作时常出现头痛、血压突然升高、面部惨白或时而潮红,并伴有心慌、手抖、四肢冰冷等症状。

8、药物中毒:服用某些毒药,如有机磷农药、铅、汞、砷等,均可在中毒后出现多汗现象。

至于有些人服用药物后会突然出汗,这是因为发汗中枢在解热时很容易受到刺激,所以发烧时会流很多汗,以达到退烧的作用。其中又以肾盂肾炎、败血病、急性肺炎等疾病退烧时流汗最为明显。

此外,在高温环境下劳动一段时间后,感到晕眩、胸闷、恶心及大量出汗,即是中暑的预兆,若体温持续上升、呈现皮肤灼热、面色潮红、大量出汗、血压下降、呼吸急促,甚至出现昏迷或痉挛等神经系统症状,则是重症中暑。应立即将病人移至通风凉爽处静卧,并用冷水降温。

除重症中暑须急速送医抢救外,轻症中暑可在患者头部、腋下、腹股沟放置冰块或以酒精擦拭全身。

【自助健康小贴士】无汗的食疗方法

1.绿豆汤:加糖及少量盐后饮用。

2.双汁饮:将西瓜甘蔗切碎、取汁后饮用。

3.冬瓜汁:将先冬瓜捣烂取汁后饮用。

“异常的流汗之二”——自汗

自汗是指不因劳动、气温炎热等因素,即使保持平静也会流汗的状况。

自汗是许多重症患者在恢复中的一种表现,病人由于体质虚弱,内分泌功能紊乱,汗腺系统功能不全,以致胆碱脂酶活性降低,乙醯胆碱积聚,因此即使在身心安静情况下也经常大量出汗。

中医认为自汗由营卫不和、气虚阳虚三种原因所致。若平时常有汗出,而无其他症状者,属于营卫不和;若自汗不耐风寒,伴有心悸、气短者,属气虚,多见于心肺气虚;若自汗形寒肢冷,食量少且便溏,属阳虚,多见于心脾肾阳气不足,可服用中药补中益气汤,或用黑豆一百克、红枣二十枚、黄耆五十克,以水煎服,每日一剂,分两次服,即可治疗气虚自汗。

“异常的流汗之三”——盗汗

盗汗是指入夜熟睡后无感觉的出汗,醒后往往汗止,触摸皮肤稍有冰凉的湿润感。出现盗汗,首先要排除生理性的夜汗,例如发烧、房间太热及睡前饮水过多等情形,这些情况不必担心,除此之外,盗汗多由生病而起。

按中医的看法,盗汗多见于阴虚内热、虚热内迫、津液外泄所致,尤其是肺结核患者,因交感神经长期受到结核杆菌毒素的作用,过度兴奋会导致盗汗,临床还伴有咳嗽、胸痛、发烧、咯血、乏力、食欲减退、月经失调等症。

此外,如胸膜炎白血病、慢性关节炎、慢性支气管炎等,各类慢性感染及自主神经失调症,也会出现盗汗的现象。然而若因失血、体虚、手术后病人和暂时性植物神经功能紊乱造成的汗腺失常,导致的盗汗,则不算是疾病。盗汗的治疗可用浮小麦五十克、大枣五十克,水煎服,每日一剂,即可收效。

“异常的流汗之四”——冷汗

平常我们所出的汗都属于热汗,这是由于体温上升,血流增快的缘故。

当人的情绪受到刺激或精神过度紧张,因血管收缩,就会出现“冷汗”。所以我们也会因某事过度惊吓,而捏了一把冷汗,这时,往往表现为面色苍白、四肢发冷,脉搏跳动细弱且加快。在疾病方面,可见于心肌梗塞、急性心力衰竭及垂危病人发生休克等情形。

中医认为,若在病重时见到冷汗,汗黏如油者,是生命危险的信号

“异常的流汗之五”——局部出汗

1、额汗(www.xing528.com)

仅头额部出汗而别处无汗者,称为额汗。若无其他症状,则不属于病态。重症病人如果突然额汗不止,为预示着病情恶化。有些动脉病或胸腔囊肿患者,因瘤或囊肿刺激交感神经,甚至会突然出现一侧额头出汗,应多留意。

2、鼻汗

仅鼻头出汗,别无他处,称为鼻汗。如精神紧张、情绪激动、工作劳累时,鼻头出汗,多见于中焦脾气虚乏病人。若汗出如珠,且汗液冰凉者,则为体内阳气亏虚、阴气凝集,导致心脾痛极之证。

3、胸汗

胸汗是指胸前及心窝部位局部多汗,其他部位汗少或无汗的现象。多因思虑过度,饥饱劳役,损伤心脾之气,致胸阳不振,津液走泄引起,常有心悸、气短、便溏等症。可见于心肺功能异常病人。

中医认为,胸汗多半是心气虚或心阴虚,伤及心脾,以后心不生血,脾不统血,治疗宜补养心脾,可用天王补心丹或归脾汤来改善症状。

4、手足汗

手足常有汗出,冬夏无间,多因脾胃虚热、体质亏损所致。严重患者不论寒暑,手足均会出汗。有些人因精神紧张、压力太大、情绪兴奋或注意力高度集中时,便会手脚大量出汗。手足多汗可用明矾五钱,鲜白萝卜一片(切片),加水2500cc,煎30~40分钟,去渣取汁,浸洗手足30分钟,每日洗两次,数日即有良效。

5、偏汗(半身出汗)

半侧身体出汗,或左右半身,或上下半身,统称偏汗。《黄帝内经》曰:“偏沮”。其产生原因有二,一是营卫不和,气血不固所致,常见脸色苍白,倦怠无力等;二是风动经络,痰与风搏所致,常见眩晕、手足抽动等症,此为中风的先兆,不可轻视。

“异常的流汗之五”——不同寻常的汗色气味

汉时,西域大宛国(即现今乌兹别克斯坦境内)产一种骏马,名曰汗血宝马。《史记·大宛列传》即云该国“多善马,马汗血”。《汉书·武帝纪》:“将军李广利……获汗血马来,作酉极天马之歌。”据说这种马的祖先是天马,“汗从前肩膊出如血,号一日千里。”“汗血宝马”是否真的汗出如血,在此不做研究,但是我们一般人的汗则应该是呈无色或略带淡黄色,当然也有例外,因为确实有人出过五颜六色的汗。

例如:炼铜工人易得“铜中毒”,汗液中因铜盐含量较高可呈淡蓝色;注射医用染料“美蓝”以后,汗液也会呈蓝色;某些出血性疾病患者,或长期服碘化钾等化学制剂病人,汗液可呈红色或淡红色;出现黄汗,则是汗中尿素含量增多所致,除进食过多的蛋黄、胡萝卜等食物会造成外,一般多为出汗后以冷水浴身,湿邪入内或寒湿郁于肌表,导致宣泄失常。汗色呈黄色,并带有一种特殊的腥味,很可能即是肝硬化的征兆。

至于汗中带有香味,多见于糖尿病人出现酮酸血症中毒时,因体内血糖代谢异常,所产生的一种气味的错觉感。

“异常的流汗之六”——狐臭

汗多不易蒸发而有股臭味,属于正常现象,但若散发出难闻的特殊臭味,像狐狸身上的骚味,并呈乳白色,黏稠状,则是狐臭症,医学上称为局限性臭汗症。

狐臭是分布于腋窝等处大汗腺分泌异常,分泌物中所含的有机物经皮肤的各种细菌和真菌作用后,产生的不饱和脂肪酸所致。

狐臭与遗传、民族、人种有关,青春期(约16岁)以后,泌离腺(Apocrine)开始发育,也就更为明显,且多为女性,到了老年时期才逐渐退化。病人大多伴有湿性耵聍(耳屎),因为外耳道的耵聍线实际上也是大汗腺的变型,所以湿性(油性)耳垢的人,大部分都有狐臭。

另有一种臭味应予注意,即汗中带有尿臭味,且在皮肤上还形成结晶,这时就要警觉尿毒症的可能,应及时诊治。

狐臭的确令人嗤之以鼻,不但影响周围的人,更是社交的障碍,所以病人常为这股惹人讨厌的气味而苦恼。日常生活除了要勤洗澡,忌吸烟、喝酒及强烈刺激性的食物和饮料,以避免汗腺分泌旺盛,使症状加剧。

狐臭目前有几种治疗方法:

1、激光疗法

此法是以激光烧灼腋毛,破坏大汗腺,阻止分泌物排出,以达到治疗目的。激光治疗,简便效佳,易掌握,但难以根治。

2、手术根治

对严重的狐臭病人,宜采用手术根治,即用手术切段大汗腺导管,破坏腺体,彻底根治。

3、民间疗法

经济、简便的食盐熨腋窝法,即是取食盐250克在锅中炒热后,以两层纱布包妥,趁其温热之际,摩擦双腋窝部,视病情轻重灵活掌握每日或隔日一次。注意治疗前应先洗澡或将双腋抹干净。

本法可能是利用热盐的杀菌收敛作用,阻断造成腋臭的细菌在汗腺部位繁殖和某些有机物的分解,以去除狐臭,有腋臭的患者不妨一试。

“异常的流汗之六”——神奇的中医发汗治病

中医认为,汗是人体阳气蒸化津液出于体表的分泌物。《素问·阴阳别论》曰:“阳加于阴谓之汗。”《温病条辨·汗论》曰:“汗也者,合阳气阴精蒸化而出者也。”《黄帝内经》亦云:“人之汗,以天地之雨名之。盖汗之为物,以阳气为运用,以阴精为材料。”可见汗是人体阳气与阴精的复合产物。

正常生理状况下的汗,有着温润皮肤、充养肌肉、调节体温的重要作用。而病理状态下的汗,对于了解阳气的盛衰、阴津的亏盈以及邪正交争情况也是不可或缺的条件。有些疾病的预后吉凶还可靠汗液来判断。因此,《黄帝内经》中云“汗为心液”,同时认为汗和血乃是同源异流之物。中医对汗很重视,除可通过它来了解病情、诊断疾病,利用发汗法来治疗疾病更是中医一绝。

经验告诉我们,许多疾病只要发发汗就好了。例如伤风感冒时,大家就常常这样做。的确,出汗具有开泄腠理,发汗祛邪,解除表邪的功效,中医又依病理证表寒、表热之分,治法上也有辛温发汗和辛凉发汗的区别。

寒症一般为感冒或感染性疾病初期,多为病毒感染所致。此期体温升高,产热量增加,散热减少,体表血管和上呼吸黏膜血管收缩,可出现畏寒或寒战的现象。此时服用辛温发汗的药,具有提高交感神经功能,提高代谢率,扩张体表和上呼吸道黏膜血管,改善血液循环,抗菌抗病毒,达到发汗作用,所以可对抗表寒证。

辛温发汗方药具有发汗、利尿的作用,使体内多余的水分得以排泄,故可治疗水肿。

辛温发汗方药能提高交感神经功能;具有抗炎反应,改善微循环的作用,因而可治疗风湿。

至于表热症,多由细菌感染所致,也可能是病毒感染后出现Ⅲ型变态反应的结果。一般是上呼吸道感染已发展至高峰,病原体逐渐增殖,发热达到高峰,因而发热明显,无畏寒和寒战反应。

此时采用辛凉发汗方药,可达抗菌抗病毒,抑制中枢神经系统兴奋性,降低身体代谢率,以达发汗和解热等作用,故可对抗表热证。辛凉发汗方药能扩张末梢血管,发汗,解毒,促进身体对麻疹病毒的免疫反应,故可用于透发麻疹。

形形色色的汗,可作为窥测疾病的诊断依据,我们要正确对待,既不要背上思想包袱,又不可掉以轻心,不要误以为体质虚弱,便盲目增强体育锻炼,那样反而可能会事得其反,需及时到当地医院,请医生辨症施冶,使身体早日康复,恢复正常的排汗功能。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