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立党为公,执政为民-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演变

立党为公,执政为民-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演变

时间:2024-07-15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要求全党同志必须谦虚谨慎,正确运用手中的权力,防止脱离群众,经得起执政的考验。党的十六大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确立为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

立党为公,执政为民-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演变

三、立党为公执政为民

中国共产党是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事业的领导核心,要把中国的事情办好,关键在党。党的理论、路线、方针和政策的正确,是取得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胜利的前提,党的组织坚强有力,作风过硬,高效廉洁,是领导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取得成功的关键。面对执政考验,破解执政难题,转变执政方式,更新执政理念,提高执政能力和领导水平,加强执政党建设,不断提高抵御风险和反腐防变的能力,是新时期党的建设所要面对的新考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地回答了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时代课题,它不仅是对党的性质的科学界定,阐明了党的人民性基础和先进性方向,是新世纪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提高党的执政能力的指导思想,而且是新世纪中共产党人的执政纲领和执政宣言,是适合国情、符合世情和切合党情的执政价值观

1.“基础不牢,地动山摇”

在新中国成立前夕召开的七届二中全会上,面对党的工作重心由乡村向城市的转移,党将由领导中国革命的革命党转向领导社会主义建设的执政党的时代形势,毛泽东针对党内存在的骄傲情绪、以功臣自居的情绪、停顿起来不求进步的情绪、贪图享乐不愿再过艰苦生活的情绪,面对资产阶级的捧场,可能会征服某些意志薄弱者,会在糖衣炮弹面前吃败仗等隐患,提出了“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12]的思想,把即将执政的中国共产党建设提到了非常重要的地位。毛泽东曾把党执掌全国政权比作“进京赶考”,希望交一个好答卷,不能学李自成,从北京退回去。

党的八大曾对党执政后地位的变化和可能带来的问题,从理论上和政治做过深入的分析,提出了在全国执政条件下加强党的建设的主要方针,要求重视对党员干部的思想教育,提高全党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发扬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的优良传统,发展党内民主,健全党的民主集中制,加强对党的组织和党员的民主监督,反对个人崇拜,坚持集体领导和个人负责相结合的制度。要求全党同志必须谦虚谨慎,正确运用手中的权力,防止脱离群众,经得起执政的考验。

改革开放以来,伴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和不断完善,对外开放的不断扩大,党的建设面临着新的任务,党作为执政党面临着新的考验,执政党建设成为关系到党和国家生死存亡的大问题,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成为亟须解决的时代性课题。江泽民提出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解答了在新的时代背景下,面对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执政考验,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时代课题。

面对新的执政考验,加强执政的建设是第三代党的中央领导集体着力要解决的重大课题。在党的十五大的政治报告中,江泽民指出:“以邓小平为核心的第二代领导集体,把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创造性地运用于当代中国,围绕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条件下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开创了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面向新世纪,党中央领导全党正在继续推行这个新的伟大工程,就是要把党建设成为用邓小平理论武装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思想上政治上组织上完全巩固、能够经受住各种风险、始终走在时代前列,领导全国人民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马克思主义政党。全党要按照新的伟大工程的总目标,从思想上、组织上、作风上全面加强党的建设,不断提高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不断增强拒腐防变的能力,以新的面貌和更强大的战斗力,带领人民完成新的历史任务。”[13]

2000年2月19日至25日,江泽民在广东高州、广州和深圳等地视察,酝酿并提出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发端于高州,明确于广州,深化于上海,完善于2001年“七一”讲话。2000年2月20日,在高州听取当地干部的汇报之后,江泽民在“三讲”教育动员大会上讲道,我们党要做到“五个始终”:“始终保持工人阶级先锋队性质,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始终成为社会先进生产力的代表,始终领导全国各族人民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始终强有力地发挥好领导核心作用。”2月25日上午,在听取了广东省委的工作汇报后,江泽民做了长达两个多小时的重要讲话,首次完整地提出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他指出:“总结我们党七十多年的历史,可以得出一个重要的结论,这就是:我们党所以赢得人民的拥护,是因为我们党在革命、建设、改革的各个历史时期,总是代表着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着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着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并通过制定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为实现国家和人民的根本利益而不懈奋斗。”5月14日,在上海召开的党建工作座谈会上,江泽民进一步把“三个代表”提到“我们党的立党之本、执政之基、力量之源”的高度,并向全党提出了把“三个代表”的要求贯彻到党的全部工作中去的号召;2001年7月1日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80周年大会上,江泽民全面论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指出:“‘三个代表’要求,是我们党的立党之本、执政之基、力量之源,也是我们在新世纪全面推进党的建设,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制度创新和科技创新,不断夺取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胜利的根本要求。”[14]这就进一步明确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在党的全部工作和国家全面发展中所具有的重要指导地位。

党的十六大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确立为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在十六大报告中,江泽民系统论述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十条基本经验,指出:“这些经验,联系党成立以来的历史经验,归结起来就是我们党必须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这是坚持和发展社会主义的必然要求,使我们党艰辛探索和伟大实践的必然结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的继承和发展,反映了当代世界和中国的发展变化对党和国家工作的新要求,是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推进我国社会主义自我完善和发展的强大理论武器,是全党集体智慧的结晶,是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始终做到‘三个代表’,是我们党的立党之本、执政之基、力量之源。”“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关键在于坚持与时俱进,核心在坚持党的先进性,本质在坚持执政为民。”[15]

2.新世纪的执政纲领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面对世情、国情和党情的变化,创造性地回答了和平与发展的时代条件下,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时代课题,是符合世情、适合国情、切合党情的执政纲领,是中国共产党人跨入21世纪的执政宣言,是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和执政能力建设的指导思想,是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对马克思主义的发展,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立足于世情变化、对如何保持党的性质的时代先进性的科学判断和战略思考,是符合世情的执政理念。20世纪90年代以来,和平与发展仍是当今时代的主题。在这一时代主题下,世界政治格局正在逐步走向多极化,世界经济呈现出全球化和区域集团化,新技术革命在经济发展中的主导作用,国际政治民主化和人类文明的多样化不断凸显。世界政治格局的变化给我们带来的最大好处,为我们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提供了长期和平的国际环境,更有利于我们发展同西方发达国家的关系,实行全方位的对外开放,充分利用人类的文明成果,特别是发达国家的资金、技术和经营管理经验等,加快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但是也向我们提出了一系列的新问题、新任务,需要我们回答和解决。经济全球化意味着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两大经济体系逐渐弥合,资源在全球范围内趋向直接流动和配置;意味着世界经济、科技和资源的依赖性加强,各个国家之间的联系日益紧密,任何一个国家和地区都不可能关起门来发展经济和技术,都必须置身于全球经济和技术的体系之内;意味着随着经济全球化,不同国家、民族的政治、思想、文化在全球范围内发生渗透和冲突,社会文化、生活方式等也日趋挣脱原来的地理界限,使全球变成一个狭小的村落。经济全球化,对我们来说,既有机遇,又有挑战;既有积极影响,又有消极影响。西方发达国家凭借其先发优势,继续主导经济全球化进程。发展中国家从总体上说,在经济全球化中处于弱势地位。面对经济全球化的机遇和挑战,我们必须正确处理的问题是:第一,怎样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使我国逐步地融入世界经济和世界市场。第二,根据经济全球化的要求,树立新的发展理念,调整发展战略,优化产业结构,提高发展质量,改进法律制度,以适应经济全球化的形势。第三,要积极探索在经济全球化条件下保证国家经济安全、政治独立和防止“西化”、“分化”的思路及对策。世界范围内的新科技革命是从20世纪40到50年代开始的,曾成为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发展的强劲动力。到20世纪末,新科技革命呈现出加速发展的态势,并具有新的特点:(1)以信息技术为主要标志的高新技术革命来势迅猛,高科技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越来越快,高新技术产业在整个经济中的比重不断增加。电子计算机卫星通讯、光纤通讯、网络技术、软件开发等新技术部门迅速崛起,信息产业成为发展最快的“第四产业”。(2)经济与科技的结合日益紧密,人类已经进入到知识经济时代。第三产业已经超过第一和第二产业成为主要的产业,知识分子、科技人员和白领工人的人数已经超过了从事体力劳动的蓝领工人和农民的人数,成为社会的主体力量,科学技术和知识对生产力和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日益凸显,经济增长主要因素从自然资源转化为科技实力,世界范围内的经济竞争主要表现为科技力量的竞争和科技人才的竞争。(3)科技革命创造了新的技术经济体系,产生了新的生产管理和组织形式,大大推动了世界经济的增长。(4)各国更加重视科技人才、教育的基础作用。我们必须正确认识和应对新技术革命步伐加快的机遇和挑战,跟上新技术革命加快的步伐。“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正是在思考、回答和应对国际政治格局多极化、经济全球化和新技术革命等一系列时代性挑战的过程中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把“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摆在首位,把发展作为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以宽广的胸怀和包容的精神,把人类科技和文化发展的先进成果,融入我国生产力和文化发展的体系之中,依靠科技发展提升中国综合国力,以发展为导向,实现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总结苏东剧变的教训,对加强执政党建设,坚持党的领导,坚持社会主义道路的战略思考。当今世界发展的标志性事件,就是苏东剧变。苏东剧变不仅标志着美苏对抗的两极世界的终结,而且在西方世界引起了强烈的反响。这一反响集中表现在,苏东剧变是苏联模式的社会主义的终结还是社会主义本身的终结。西方主流舆论认为,这是资本主义对社会主义的“不战而胜”,是社会主义本身的终结,而一些著名学者则认为是苏联模式的社会主义的终结,而不是社会主义本身的消亡,社会主义的精神和价值在当今世界还有它的影响力。这一标志性事件的影响力还表现在它对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影响,标志着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发生了严重的挫折,进入到一个低潮时期。现存的社会主义国家的执政党能否从苏东剧变吸取教训,领导人民进行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再造社会主义的辉煌。值得人们深思的问题是,苏联作为有70多年历史的一个世界强国,无论是外国武装干涉、经济封锁还是世界大战都未能把它摧垮,为什么会顷刻瓦解了呢?苏东剧变的根本原因,在于改革脱离了正确的方向,“改革”变成了“改向”,在于执政党离开了人民群众,不代表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丧失了执政的群众基础。苏东剧变向我们提出了一个严峻的问题,如何巩固党的执政地位,如何保持党和群众的血肉联系,如何代表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成为党执政兴国的关键,“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正是在思考东欧剧变的经验教训的基础上提出来的,把人民的利益作为执政之本,把人民的力量作为执政之源,把立党为公、执政为民作为执政党的先进性建设和执政能力建设的根本理念。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对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经验的理论升华,是正确处理我国社会生活中存在的矛盾和问题的指导方针,是适合中国国情的执政方略。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和不断完善,改革开放范围的不断扩大和程度的不断加深,使我国的国情发生了深刻的变化。社会经济成分、组织形式、就业方式、利益关系和分配方式日益多样化,对党的执政能力和领导水平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对转变党的执政方式也提出了迫切的需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在就业和生产经营活动等方面表现出更大的自主性、灵活性,企业可以根据自己的特点自主经营,过去那种依靠国家计划安排就业的单一就业模式被打破,个人可以根据自己的特长和需要自主择业。工人阶级的成分和结构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既有在国有企业工作的职工,也有在非公有制企业中工作的职工;既有在技术、知识、资本密集的企业工作的职工,也有在劳动密集的企业工作的职工,还有大量的进城务工的农民工,以及在各种行业中从事技术开发和科教文卫领域的知识分子。第三产业和乡镇企业的发展,出现了一些新的生产部门和经济领域,个体经济和私营企业成为我国经济发展中的重要力量;外商投资企业和合作企业异军突起,为我国经济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开拓了新的就业渠道。一方面,改革开放和经济的发展,提高了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人们享受到了改革开放的成果,得到了实惠;另一方面也存在着一些暂时难以克服的困难和问题:由于行业、地区的差异性,国民收入分配差距日益拉大,贫富差别悬殊的现象日益明显,收入分配问题已成为中国当前社会问题中最引人注目的问题之一。企业改革所导致的下岗职工和低收入人群数量不断增加,社会弱势群体生活难以为继,一些自然环境恶劣的老、少、边、穷地区,面貌难以改变,人们生活困难。我们党如何更好地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不同社会群体的具体利益,如何处理好效率与公平的关系,是一个关系到党的领导能否有效实施的重大问题。而在改革开放的大背景下,私营企业蓬勃发展的势头非常明显。这给我们提出了一个新的课题,即如何在私营企业等非公有制经济领域中坚持共产党的领导,切实把这些领域的群众团结和组织在党的周围;如何在充分发挥国有经济控制国民经济命脉并对经济发展起主导作用的同时,积极鼓励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健康发展,促进它们在国内外市场竞争中增强竞争力。“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把“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加强执政党建设和发展社会主义经济的根本目标,体现了党的最高宗旨和执政的根本要求,对于协调社会矛盾,凝聚建设合力,确立适合中国国情的执政价值观,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切合党情变化,应对执政考验、破解执政难题、提高执政能力的战略思考,是党的执政理念的时代超越,是中国共产党人新世纪的执政纲领和执政宣言。党情的变化,把加强党的自身建设的严峻性和必要性,凸显在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面前,面对新的执政考验,不失时机地总结执政经验,调整执政理念,转变执政方式,以新的要求加强党的自身建设,已成为党的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的新课题。中国共产党成立至今,已经具有将近80年的历史,其中执掌全国政权的历史已达60年。党经历了一个由领导全国人民夺取政权,实现民族独立的革命党,发展为长期领导人民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的执政党。党的执政过程、执政环境和执政主题也在不断地发生变化,在新中国成立后的近30年时间里,以毛泽东为代表的第一代领导集体,主要是在外部封锁和计划经济条件下领导人民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在建设社会主义新中国的过程中,经历了从照搬苏联模式,建设社会主义,到独立探索中国式的社会主义道路的过程,积累了一些有益的经验,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同时也出现了一些失误,走了一条曲折发展的道路,从“反右”到“文化大革命”,以阶级斗争为纲,致使经济发展长期徘徊不前,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速度缓慢。改革开放以后的30年,以邓小平为核心的第二代领导集体和以江泽民为代表的第三代领导集体,系统总结社会主义建设正反两个方面的经验教训,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以发展生产力为根本任务,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全面改革开放,取得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成就,人们生活水平普遍提高,国家日益强盛。改革开放以来,党员结构以及党员领导干部的整体素质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思想观念、个人行为上也出现了一些新的亟待解决的问题。党员数量大量增加,整体素质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以工农党员为主体的结构正在向以知识分子为主体的结构转变,党员队伍中出现了不同类型企业的高级管理人员、私营企业主、自由职业者等新鲜力量,党员年龄趋于年轻化,文化程度趋于高学历;新时期成长起来的年轻干部开始走上各级领导岗位,党的领导干部队伍具有年轻化、知识化、专业化的特点,思想敏锐,积极进取,充满朝气,具有以往的领导干部所不具备的时代新特征,然而由于缺乏艰苦环境的磨炼,缺乏对中国的历史和现实的全面了解,在理想信念方面容易动摇偏移,加上市场经济环境的熏染,自身素质也存在着不少缺陷,容易产生官僚主义,脱离人民群众;采取不正常的手段,运用手中的权力,谋取自身利益,损害人民利益,导致腐败现象。党员干部队伍中出现了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党的建设同新形势新任务不相适应的地方还相当不少,党员干部在思想上、组织上、作风上存在着不符合甚至违背党和人民利益的现象,在加强党的建设方面,存在着需要许多研究解决的新情况新问题:在一些人理想信念淡漠甚至动摇,丧失了对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的理想信念;有些人公开主张私有化、多党制,等等。以上情况说明新形势下高度重视并加强党员干部的理想信念建设,是一个直接而重大的现实问题。出现了江西省原副省长胡长清因大肆收受、索取贿赂,原全国人大副委员长成克杰严重违纪违法案件等大大小小的腐败案件。党、党员和党的领导干部队伍,面临新的执政考验,这种考验集中地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市场经济的考验,一是对外开放的考验,党的领导干部队伍处在整体性新老接替的关键时期,党的自身建设就必须与时俱进,始终保持党的性质的时代先进性,保持党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代表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回答了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的时代课题,是第三代领导集体对新的执政考验的理论回应,是结合党情变化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创新。

3.加强执政党建设,立党为公,执政为民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就是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与当代中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具体实践相结合,创造性地回答实践中需要解决的重大理论问题和实践问题,通过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发展马克思主义。邓小平理论创造性地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理论问题和实践问题,是改革、建设和发展的社会主义价值观。“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创造性地回答了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理论问题,是中国共产党在新世纪的执政价值观,是邓小平社会主义价值观的新发展。按照“三个代表”的要求,加强执政党建设,就是要正确处理治国和治党的关系,把党的先进性建设和执政能力建设放在首位,不断提高党拒腐防变、抵御风险和驾驭全局的能力,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能力,确立以人为本、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执政理念。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不仅是党的性质、根本宗旨和发展方向的理论概括,是加强执政党建设的根本指导思想,而且是统揽全局的执政纲领,具有新世纪中国共产党执政价值观的基本内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不是孤零零的三句话或三个判断,而是一个包含着丰富内容的完整的科学理论体系。深入理解“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不是要在马克思、恩格斯、毛泽东和邓小平的有关论述中,寻找相似或相同的理论观点,而是要站在时代发展的高度,立足于当代中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具体实践,从世情、国情和党情的发展变化,面对新的执政考验和执政要求,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全面理解。贯彻和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不仅要把它落实到执政党建设的实践中去,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和执政能力建设,而且要把它作为最根本的执政纲领和执政理念,贯穿在领导全国人民进行社会主义建设、改革和发展的伟大实践中去。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党长期执政正反两个方面的经验教训的总结,特别是对改革开放以来的执政经验的总结,是立足于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中国共产党执政规律,面对世情、国情和党情变化,应对新的执政考验,与时俱进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对党的先进性赋予了新的时代内涵,对党执政的人民基础和先进方向,作出了深刻而简洁的阐发,是先进性和人民性相统一的执政价值观。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凸显了人民性的执政基础,把人民利益作为立党之本和执政之基,把立党为公、执政为民作为最根本的执政理念。“代表”是一个关系动词,在日常语言的运用中,常常指代表某人说话办事,体现着代表者和被代表者的关系,显现出来的是代表者的活动,而代表者如何说话、办事等活动,不是由自己决定的,而是又被代表者所规定的,代表者是在场的活动者,但不是活动的决定者,而被代表者则是不在场的决定者,代表者是前台的演员,被代表者则是幕后的导演,演员如何表演,是由导演来规划和指挥的。政党是具有阶级属性的,它是属于一定的阶级的,代表一定阶级的利益,替那个阶级说话办事的,政党和它所代表的那个阶级的关系就是代表者和被代表者的关系,政党的性质和权力是由它所代表的那个阶级所赋予的。阶级和政党都是价值主体,阶级是本源性的价值主体,是被代表者,政党是派生性价值主体,是代表者。中外历史发展表明,人心向背是一切政党和政治集团执政的基础。顺民心,合民意,政治就会畅明,经济就会发展,国家就会稳定。东欧剧变、苏联解体的根本原因,在于执政的共产党脱离群众,不代表人民利益,失去了群众基础,这是血的教训。人民群众是生产力和社会发展的主体,是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是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从根本上讲就是人民群众的社会活动和社会实践的规律,社会基本矛盾是推动社会历史发展的根本动力,而这一根本动力对社会发展的推动作用,是通过人民群众的社会实践活动实现的,人民群众的实践活动是社会发展的直接而现实的动力。社会发展规律与人民群众实践活动规律的一致性,表明在任何历史条件下都必须把人民群众的历史作用放在首位,把民心民意、民心向背作为国家治理的各项政治活动的基础。封建帝王尚懂得“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的道理,倡导“民重君轻”、“民为邦本”的治国理念。中国共产党是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党的根本宗旨,代表中国最广大的民众的根本利益,通过生产力和社会文化的发展,满足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需要,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实现共同富裕,是党执政的根本目标。人民群众是本源性价值主体,党是派生性价值主体,代表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是党执政的根本要求和根本目标。在当代中国,人民群众是建设、改革和发展的主要推动力量,建设、改革和发展是实现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基本途径,建设、改革和发展的目的是为了人民群众,建设、改革和发展的成果应当与人民群众共享。人民群众及其根本利益是党执政的基础,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党执政的根本价值目标,是执政之基和立党之本。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凸显了先进性的执政方向,体现了执政的时代性方向和民族性特色,把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和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作为执政的本质要求,把发展作为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是以发展为主题,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执政价值观。人类社会发展的进步趋势,集中地体现为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文化的进步。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基础,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邓小平从生产力发展的高度界定社会主义的本质,把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作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根本任务,确立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基本路线。生产力是由各种复杂因素构成的体系,在现代社会生产力的构成中,不仅有劳动者、劳动对象和劳动资料等基本因素,而且科学技术和管理因素渗透其中,成为生产力发展的强大推动力量。新技术革命是当代生产力发展的强大引擎,中国的先进生产力并非是传统的生产力,而是以现代科学技术武装起来的生产力,依靠科学技术和提高劳动者素质,是中国生产力发展的前进方向,也是先进生产力的基本内涵。随着对外开放的不断深入,知识经济时代的来临,学习、引进、消化世界科学技术的最新成果,加强自主创新,是提高我国生产力发展的根本途径。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就是要进行科学技术创新,实施科教兴国战略,运用最先进的科学技术成果,提升我国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使我国生产力发展接近或达到世界先进水平。文化属于社会意识范畴,它是特定历史条件下社会经济生活和政治生活的理性反映形式,又对人们的生活和实践活动具有反作用,这种反作用表现为,反映社会发展规律和时代要求的先进文化,对人们的社会生活和实践活动具有引导作用,能够引导人们积极地对待生活,正确地处理生活中的各种矛盾和问题,使生活沿着健康、正确的方向发展;腐朽的、落后于时代的文化,则对人们的生活和实践活动具有误导作用,达成片面的、错误的思维方式,影响人们对待生活的态度,导致消极的落后的生活方式。文化具有意识形态的属性,它是人们社会生活和社会实践的观念体系,其核心就是价值观和价值观念。文化也具有民族特点,特定的国家和民族的文化,是历史传承的产物,是人们长期以来的社会生活和社会实践的历史积淀,不同的文化蕴含着独特的行为方式和思维方式,影响着人们的社会生活和精神状态。文化是人们进行社会生活和社会实践活动的精神动力,也是人们从事各种社会活动的软环境,人们常说的“社会风气”和“社会良知”,其实就是文化所导致的社会精神氛围。党的性质的先进性,其中就蕴含着文化的先进性,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是党执政的本质要求,坚持用先进文化教育党员、干部和人民群众,就是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导和规范人们的行动,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作用,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坚持爱国主义的民族精神和改革创新的时代精神,用社会主义荣辱观引导和规范人们的道德观念,包容差异,达成共识,吸收世界文化的积极成果,通过文化创新,建构精神家园,对人们的社会生活进行现实观照和终极关怀。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体现了党执政的时代性方向和民族性特色,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内涵,是党执政的根本要求。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我们党的立党之本、执政之基和力量之源,实践“三个代表”,始终做到“三个代表”,是党执政的本质要求和根本方向。贯彻和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一是要根据世情、国情和党情的变化,面对新的执政考验,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增强党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的能力,增强党的凝聚力和战斗力,永葆党执政的先进性质和前进方向,夯实执政的人民基础;二是要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贯彻落实到党的各项工作中去,通过制定正确的路线、方针和政策,领导全国人民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通过党的领导作用和党员的模范带头作用,实现经济、社会、文化和生态的全面协调发展。

先进性是党执政的方向性要求,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是新世纪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进行执政党建设的永恒主题。正确把握治党和治国的关系,以及加强党的先进性教育和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关系,是新世纪加强执政党建设,贯彻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理论前提。执政党的党风问题是关系到党和国家生死存亡的大问题,进入新世纪之后,以江泽民为代表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针对党内出现的治党不严、纪律松弛、组织涣散、消极腐败现象屡禁不止等问题,重申了“治国必先治党,治党务必从严”方针。党是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改革开放事业的领导核心,是治国理政的执政党,党的自身建设是党执好政、理好国的前提,把党建设好,只有党自身路线正确,组织稳固,作风过硬,凝聚力强,才能领导全国各族人民进行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使国家不断发展,富强昌盛,立于不败之地。治党是治国的前提,治国是治党的目标指向,从严治党是治国理政的必然要求。“落实从严治党的方针,不是一时一事的要求,必须全面贯穿于党的思想、政治、组织、作风、纪律和制度建设的各个方面工作,切实体现到对各级党组织、广大党员和干部进行教育、管理、监督各个环节中去。”[16]从严治党是加强执政党建设,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的根本要求。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最根本的是要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是党的先进性建设的核心内容,是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的现实要求和具体体现。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总结和阐述了党执政的六条主要经验:必须坚持党在指导思想上的与时俱进,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新的实践;必须坚持推进社会主义的自我完善,增强社会主义的生机和活力;必须坚持抓好发展这个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把发展作为解决中国一切问题的关键;必须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始终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必须坚持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不断完善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必须坚持以改革的精神加强党的建设,不断增强党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突出了把握执政规律、提高执政能力、完善执政方略、改进执政方式、巩固执政基础、完成执政使命等重大问题,是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重要指导原则。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是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加强执政党建设,保持党的先进性的重大战略部署。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就是要提高科学分析形势和任务,制定纲领、路线、方针和政策的能力,提高掌握国家政权、保持执政党合法性和执政地位的能力,提高驾驭国家机构、协调各种社会矛盾和利益关系的能力,提高运用国家机器、推动经济和社会发展进步的能力,提高坚持执政为民、满足人民群众利益要求的能力,提高整合社会关系、解决社会矛盾、保持社会稳定的能力;提高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执政、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能力,提高正确处理国际关系、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和利益的能力,提高应对复杂局面、抵御各种风险的能力,提高从严治党、拒腐防变、保持执政党自身先进性和生命力的能力。这些能力的提高,有赖于不断提高全党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做到思想上与时俱进、工作上开拓创新;以改革的精神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永不自满,永不懈怠,不断完善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领导体制和工作制度,保证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全面反映人民的根本利益和时代发展的要求,保证党的工作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坚持把做好经常性工作与适当的集中教育结合起来,充分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和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确保广大党员永葆共产党人的政治本色,确保党的各级组织具有强大的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和执政能力建设,就是要确立以人为本、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执政理念,明确发展是第一要务的执政主题,寻求最佳的科学发展方式,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创新执政方式,提高执政能力和执政水平,实现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中国与世界的和谐发展,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国家的执政目标。(www.xing528.com)

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始终做到“三个代表”,不只是体现在党的建设上,而且应该贯穿在党的执政实践活动中,只有在党的执政实践活动中,才能真正实现“三个代表”。党的先进性教育和执政能力建设,是党进行执政实践活动取得实效,顺应民心、适合民情的前提。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和执政能力建设,属于“治党”的范畴,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进行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执政实践活动,则属于“治国”的范畴,二者是相辅相成的辩证统一关系,只有把党治好了,国才能治好,治党的目的是为了治国;只有把国治好了,治党的成果才能显现出来。因此,“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不仅是加强执政党的建设的指导思想,是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科学理论体系,是对党的性质的理论界定,而且是党如何执政、怎样执政的理论纲领,是党的执政实践活动的指导思想。仅仅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看做是党建理论,而不把它看做是执政纲领,是片面的。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贯彻落实到党的全部工作中去,贯穿到党的执政实践活动中去,是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始终做到“三个代表”的根本途径和现实指向。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贯彻落实到党的全部工作中去,就是“要坚持把‘三个代表’的要求落实到坚定正确地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中去”,“落实到党的各项工作中去”,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发扬求真务实、勇于创新的精神,“创造性地开展工作,使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中央的工作部署真正落到实处”[17],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落实到建设一支高素质的干部队伍中去”,“建设一支能够适应新形势新任务要求的高素质的领导干部队伍,特别是要培养和选拔好跨世纪担当重任的一批接班人”;“落实到从严治党中去”,“把从严治党的方针贯穿于党的思想、政治、组织、作风、纪律、制度建设的各个方面,切实落实到对各级党组织、广大党员和干部进行教育、管理、监督等各个环节中去”,[18]加大反腐败的力度,从源头上治理腐败现象,坚决克服党内存在的消极腐败现象。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作为评价党的执政实践活动及其效果的标准,在执政实践中坚持“三个代表”,做到“三个代表”,实践“三个代表”。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对马克思主义唯物论的新贡献;是对科学社会主义的新概括,标志着关于社会主义本质和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理论的统一与创新;也是对马克思主义建党学说的新发展。

【注释】

[1]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江泽民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央文献出版社2002年版,第17页。

[2]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江泽民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央文献出版社2002年版,第627页。

[3]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江泽民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央文献出版社2002年版,第230、232页。

[4]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江泽民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央文献出版社2002年版,第230、232页。

[5]《毛泽东选集》第5卷,人民出版社1977年版,第270页。

[6]《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277—278页。

[7]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江泽民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央文献出版社2002年版,第171—172、176、176—177页。

[8]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江泽民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央文献出版社2002年版,第171—172、176、176—177页。

[9]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江泽民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央文献出版社2002年版,第171—172、176、176—177页。

[10]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江泽民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央文献出版社2002年版,第177、178页。

[11]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江泽民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央文献出版社2002年版,第177、178页。

[12]《毛泽东选集》(合订本),人民出版社1967年版,第1328页。

[13]江泽民:《论党的建设》,中央文献出版社2001年版,第263页。

[14]江泽民:《论党的建设》,中央文献出版社2001年版,第497—498页。

[15]江泽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新局面》,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9—11页。

[16]江泽民:《论党的建设》,中央文献出版社2001年版,第365页。

[17]江泽民:《论党的建设》,中央文献出版社2001年版,第407页。

[18]江泽民:《论党的建设》,中央文献出版社2001年版,第413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