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形妙神绝的具象美
(一)具象美与具象石
《观赏石鉴评标准》中“4.1造型石类”规定:“造型石以各种奇特造型为其主要特征,具有立体形态美,大多是在各种外力地质作用下形成的。由于产出地质背景的不同,造型石往往表现出鲜明的地域特色。”具体而言,造型石是指三维立体的、可体现雕塑艺术感的观赏石,包括以拟人状物为主的具象石,以艺术造型为主的抽象石,以及以瘦、绉、漏、透为审美特征的湖石类传统赏石。云锦石是既能体现雕塑艺术感,又具有具象美和抽象美,且符合传统赏石形态特征与韵味的造型石。
具象是感觉属性的产物,泛指表现具体的物象,即现实生活或大自然中具体存在的物象。所谓奇石的具象美是指以外部实相存在为媒介而引起人们审美观照与情感愉悦的自然美。根据传统奇石鉴赏经验,审美主体自然将客体石象与现实生活中的相关世象加以比照,如与世象相符或相似之奇石则概称之为具象石,也称为象形石。
悠悠数千年的中华赏石文化传统不仅对湖石类具“瘦、绉、漏、透”特征的抽象审美十分偏爱,同时也对鉴赏千姿百态的具象石青睐有加。如清代《聊斋志异》的作者蒲松龄对自己所收藏的十方形神夺目的具象石视为至爱,称为“十友”。为咏天斧之奇工,扬神镂之绝技,蒲翁还挥毫题诗:
石隐园中远心亭,门对青山四五层。
凤翔双鹰飞禽样,九象豚豕走兽形。
太仆垂云生得好,菡萏月窟最朦胧。
宋朝魁星石灵壁,万世名传十友名。
在当代收藏观赏石的实践中,可以说,绝大多数石友都喜好具象石,也具有从茫茫石海中发现、品鉴具象石的审美能力。世界上大多数文化中,人们对于在偶然性形状中发现所熟悉的形象之好奇心并不次于对艺术作品的关注。当旅游者看见动物形状的山石恰巧与熟悉的事物惊人相似时,也会兴趣盎然地欣赏且津津乐道之。莎士比亚的《安特尼与克娄巴特拉》剧中就有一段类似于中国人对于“白衣苍狗”的描写:
我们有时看一片云像一条龙,
一团蒸汽像一头熊或一头狮子,
像一个有塔楼的城堡,
一块悬空的巨石,
或峰峦叠起的山,
或是蓝色的海湾,
上面有树,向世界点头致意,
它们和空气一样嘲弄我们的眼睛
……
上述“云中的形象”,即由动态的云所变幻而成的各种具象,其形状本身并没有意义,它们的产生纯属于偶然,但由于人的本性倾向于模仿,便将这些云与现实中的事物形象联系了起来。《艺术与幻觉》的作者冈布里奇则将此类现象与一个著名的心理学实验“罗尔沙赫试验”加以比较,该实验是一种心理评价手段,视对象对墨渍图案的反应而分析其性格。实验结果的意义在于说明:人们释读墨迹、云象之类的偶然性的形状是以在它们中认知出储存在我们头脑中的事物或形象的能力为基础的。如将一片墨迹解释为一只蝴蝶或一只蝙蝠,则意味着一些知觉分类的活动特点:在大脑的归档系统中,我们将它归入见到过的或梦到过的蝴蝶一类中。这在心理学中被称为投射能力,它对于艺术家的创作构图具有十分重要的提示价值。
中国文化中有一种对于象形的偏好,如象形文化在生肖领域中至今具有长久而广泛的生命力。民间种种吉祥图案式的象形,几乎渗透到我们生活的一切领域,这是最具中国特色的审美趣味和思维范型。盛大庆典、重大节日以及祭祀、祈祷仪式、婚丧嫁娶,都有吉祥图案的出现,不管是宫廷王府,还是民宅茅舍都需要有吉祥图案点缀;传统建筑的墙壁、护栏、藻井、窗棂、瓦当等都能看到寓意丰富的装饰;日常用具、器皿、文房四宝、服装、鞋帽、玩具、面点等,处处留有吉祥图案的痕迹;甚至对于任何人的名字也有一套特别设计的、五彩斑斓的龙凤象形图案符号予以美化装饰,叫做“中国花鸟字”。象形吉祥图案已成为中华民族文化中无法忽视的一种艺术表现形式,它对书法、绘画、工艺品以及戏剧等其它艺术的创作都产生了一定的影响,甚至直接融会在某一种艺术形式之中。
中国人为何对于具象石那么情有独钟,且不惜代价狂热加以寻觅追求呢?除了具象石在自然界难以形成,显得格外稀少珍贵外,这主要源于我国传统的象形文化的深刻影响,进而可以说与古典美学的具象思维方式有关。思维方式既是人类认识能力的方法论原则,又是民族文化的自然宇宙观、历史传统、科学水准、哲学智慧、心理结构和理论体系的积淀。一个民族的思维方式一旦形成,就具有相对的独立性。喜爱欣赏具象石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精神的体现,人们通过具象石的欣赏,去领悟大自然的心境,以达到“天人合一,物我两忘”的境界。中国人灵魂深处的象形文化基因反映在奇石文化中便是对于具象石的浓烈兴趣与深度酷爱。
张天翼先生认为,“天人合一”哲学观念的内容和形式都充分地、本质地体现着人类依赖自然环境、社会环境而生存的自然本真状态,比其他造型美学体系表现得更深切、更直观。这些造型艺术形象是以被打破了的人类固有的自然生理形态,与“天”——环境交融、结合所产生的新人类形象。这就是把“人形”与“非人形”相结合,构成古人所谓的“象外之象”的艺术造型。这种把人物形象与非人的物象结合的造型手法,即转变某物的外在相貌的造型行为,被称之为“转相造型”。古代“转相”思维在造型艺术中的应用实例甚多,如“人首蛇身”的伏曦与女娲、“千手千眼”的观音菩萨、《山海经》插图中的“人面鱼身”、圆明园人身兽首十二生肖铜雕像等。庄周《齐物论》曰:“昔者庄周梦为蝴蝶,栩栩然蝴蝶也,自喻适志与!不知周也。俄然觉,则蘧蘧然周也。不知周之梦为蝴蝶与,蝴蝶之梦为周与?周与蝴蝶,则必有分矣。此之谓物化。”这种假设人与蝶于梦中形体、身份互为转换的哲学思想,已属于转相思维的理论层面。“转相造型”的思维反映在奇石文化中便是人们对于具象石的普遍的习惯性偏好,一石当前,人们审美观照的首选目标总是对于具象形象的敏感联想与强烈兴趣。
具象思维就是具体而形象的思维,也就是严格意义上的形象思维。卢克谦先生认为,我国古典美学的具象思维方式,是指在美学理论构建的思维过程中,对审美对象进行具体的把握、形象的描述、整体性的表现,从而揭示出审美对象的美学特质和艺术作品的不同风格,以具体简洁的形象、比喻,象征自己的审美感受和鉴赏经验。
古典美学的具象思维方式根源于中国人重综合混沌、直觉感悟、形象实体的文化意识。具象思维即形象思维在中国古代文化的发展中起过特别重要的作用,最突出的事例就是汉字。汉字的起源和构成原则为“六书”,即《汉书·艺文志》所说的“象形、象事、象义、象声、转注、假借”。汉语习惯于用直观、形象的方式来反映客观事物,用意象组合的方法使语言表述富于图像化,用联想、比附的方法来论述抽象的概念道理,这就是汉语的具象性特点。从汉字的造字法、汉语的复合词、汉语的语序以及表述方面可以看出汉语的具象性。汉语的具象性正是中国人传统的、具体的经验性思维方式的综合体现。
我国古典美学较多地依赖于以形象性为特征的文学艺术,由此形成了理论思维过程中的具象性方式,美只能在形象中显现,脱离形象和形式的抽象与形式的抽象的美是不存在的。如对女性美的描写,最具代表性的是卫风中的《硕人》:“手如柔荑,肤如凝脂,领如蝤蛴,齿如瓠犀,螓首蛾眉。巧笑倩兮,美目盼兮。”寥寥28个字便为我们生动地再现了一个天生丽质、娇如弱柳的冰雪美人的芳容。
正是由于中国古典美学理论具象性思维方式等原因,才使得欣赏具象石成为我国传统审美意识之一。祖国各地的名山大川大都有为人津津乐道的具象山石,而且大都有一段玄妙绮丽、娓娓动听的传说故事符合中国人的审美心理。王朝闻先生在《黄山奇石》中对黄山那些诸如“猴子观海”、“天狗望月”等形态各异、栩栩如生的奇峰异石寄予了许多无限深情的美学猜想。广大奇石爱好者更是钟情于集藏各种状如动物、人物、器物等天然造型的奇石。在各类具象石中,人物具象石倍加受宠,这是因为这种奇石的出形率极低,尤其是形体完整、造型生动的人物具象石更是凤毛鳞角。然而,不知何故,时下却出现一种对于具象石的误解,试图无端贬低具象石的审美价值,说甚么“赏玩具象石属于审美的低俗层次”,其依凭的理论便是借用齐白石的“似与不似之间”之说,好像具象石如“太似了则俗”,还无形中造成了凡喜爱具象石者似乎不高雅、缺乏文化素养的印象。
众所周知,奇石中的具象石异常宝贵,且具象度越高,具象美的元素越丰富,其审美价值就越高,尤以形态酷似逼真者为最,其主要原因在于具象石具有雅俗共赏性与珍稀性,人们对于具象石的收藏需求远大于供,客观上存在巨大的投资增值空间。从价值角度来分析,奇石具象度每多像一分,其价值则数倍、数十倍地呈几何式增长;从赏石的趣味审美与自然常识角度看,具象石当然是越似越好,不能把评价书画的一些观点完全套用到欣赏奇石上,因为二者是性质不能等同的文化活动。齐白石老人所说的“作画妙在似与不似之间,太似为媚俗,不似为欺世”,其实是表达中国画的一种写意精神,“似”是来源于作画者对客观事物直观的表达,“不似”则是因为加入了创作者自身的艺术情感所体现的创造性。一幅书画作品,也许要讲求其“妙在似与不似之间,不像为欺世,太像为媚俗”,但在奇石上,就是要讲求越像越好、越逼真越妙。陈慧明先生关于奇石具象度的说法颇为中肯:“奇石是大自然造成的,要找到一块非常像什么的实属不易,非常之难。但也不能认为不太像的好,而应该是越像越好!”显然,妙造自然的奇石,其具象度越高,其审美价值和经济价值就越高。(www.xing528.com)
奇石是不受人的意志支配而浑然天成的,它在形成的运动历程中会受到自然界的各种外营力与内营力直接或间接的干预作用,还有许多人为的变数施加影响,故不可能在动态中达到理想的自然平衡状态。也就是它形成的机会甚微,难度极大,奇石具有一般具象的雏形尚且不容易出现,而成为名副其实的具象石更困难。因此,若要天公任意造就出人主观意愿所期待的,又恰好其形态极相似于自然物或人造物的石品,只不过是痴人的白日梦罢了,故在世上所有奇石品种中,出现具象石的几率只能是微乎其微。据专家统计与估算:要从玛瑙石材中发现天然玛瑙画面石,平均每500t玛瑙切片中才能发现一块精品画面石,数千吨玛瑙石中才能发现一件极品具象画面石;若要在某石种中发现一方具象度较高的圆雕具象石,其可能的几率最高估计只能达到百万分之一左右,很难再高了。这里的“高”实则是几十万分之一、万分之一、千分之一……即使偶尔发现一个,也只能与世象相当相似或大致相似,即在似与不似之间,不可能有与世象惟妙惟肖者或完全一模一样者。较为完美理想的具象石是可遇而不可求的,孜孜以求多无法如愿,而无意邂逅或可得之一二。奇石作为自然随意雕造的天然作品,不可能面面俱到地造就,一块精美的具象石本身就是自然造化的微概率事件,当“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工夫”而获得它,那不仅是缘属天定,而是幸运之神特别眷顾。
(二)云锦石形妙神绝的具象美
被誉为天然雕塑的中国云锦石千姿百态、形神兼备,是别具一格、出类拔萃的造型石。云锦石具有人为雕塑造型艺术的主要审美特征,即直观具象性、瞬间永恒性及凝聚的形式美。相比之下,云锦石的具象石比其他任何石种具象石的数量多得多,具象石的具象度、相似度与精美度也更为突出强烈得多,可直接诉诸于人们的视觉感官,满足人们的好奇心与占有欲,具有形妙神绝的具象美。
1.具象频显,几率超群
也许因为云锦石的形成是在清江河漫滩地下一个较为稳定、封闭的水蚀强烈的环境中,经过千百万年大自然伟力的精雕细刻所造就而成,故而在如此众多的云锦石天然雕品中必然会增大出现具象石的可能性。在云锦石丰产时期的主埋藏点开采作业区内,几乎每隔数十日便有具象石惊人的出土发现,以至于随之成为石友们相互传扬、津津乐道的话题。石友斋中差不多人人皆有引以为傲的具象云锦石藏品。孙先生不过一普通藏石户,也拥有二十几枚具象云锦石,其中有颇似鹰、鸳、鹅、兔、蛙、龟、驼、牛、羊、马、鱼、象、虎、狮、鹿、猴、犬等以及人物形象。令人百思不得其解的是,不知何故所致,云锦石中的龟形具象石出现异常多且形态奇,不少石友都收藏有形态各异、情趣生动的云锦石具象龟。其中,李先生收藏的“金龟渡海”称得上是龟形具象云锦石极品。那赭黄色的石壳宛如千年神龟坚实的龟甲,龟甲已被溶蚀镂空,乳白色的石心与龟壳剥离,形如龟颈状,修长且可自由申缩,其大端卡于壳内不得出,小端酷似龟首恰好伸出壳外。此石活脱脱像一蹈海踏浪的神龟,正朝向遥远的彼岸,昂首勇往直前畅游而去,其无视畏途的飒爽雄姿与执着精神展露无余。此外,还有恰似观音、佛祖等各类仙家人物形象,以及颇似鸟形、似犬形、似马形、似塔形、罐形之类的具象石也多频频出现,总不时地让人们匪夷所思,瞠目结舌,惊喜连连,兴味盎然。
2.高具象度,反常悖理
由于云锦石在其形成中处于地下稳定静态的水蚀环境,拥有一个极为缓慢的“挖雕”与“堆塑”过程,所以才有可能让云锦石原石不断地自由自在地变形成坯、生长成型,使石表上自然镌刻、产生十分细致精美的云气云水纹饰,终而发生剧烈蜕变,整体塑造出千奇百怪、美不胜收的生动艺术形象。大自然中绝大多数观赏石种皆可形成少量具象石,但这些具象石形态的形成是地表的动态水包括江、河、湖、海在流动时,尤其是在洪水暴涨横流时对山体破碎岩石所进行的冲撞搬运这种外营力的作用下而完成。在自然界各种暴力逞威下,风中难以燃烛,覆巢何以完卵。可以想象,在如此广阔的自然背景与漫长的时间长河里,处于剧烈动荡的“天工开物”流程中,绝大多数石块除了只能无奈地接受被粉身碎骨或被改造为浑圆卵石的命运外,怎么可能于大浪淘沙的洪流中被造就成量大而精巧的具象石?
具象云锦石出土时不仅完好如初生之卵,鲜亮可人,精美绝伦,而且其形态具象度之高实在出奇得离谱,有的甚至达到违背自然常规正理而令人难以置信的逼真程度。不少精绝石品不仅整体具象与自然物象形貌酷似,而且局部的细节也完备得令人生疑,奇妙得十分蹊跷,以至于人们在惊异欣喜中总有些狐疑迷惑,仿佛隐隐感觉到似有某种神灵的意志与无形的巨手在施加魔力一般。不然,为何这些偶然天造的具象雕塑竟那样惟妙惟肖、生机盎然?那般精细至极、近乎完美的程度?请细细观赏准圆雕具象云锦石“观音智降红孩儿”吧,它那由仙山、重云、观世音与红孩儿形象巧妙组合而成的立体图景,使人立刻联想起《西游记》第四十至四十二回的神话故事。图纹精美无瑕,构成奇绝巧妙,人物形象逼真,情节意境生动;红孩儿俯身颔首,双髻如丫,呈似已归顺诚服状;尤其是观音的形象是那样慈悲大度,和蔼可亲。足踏镂雕层云,剪影轮廓分明,衣褶楚楚,右袖飘舞,大有“吴带当风”之感。若非亲眼目睹,亲手反复触摸,真真切切加以确认非虚,谁都有理由怀疑此石是妙造天成之物,只能判定为人间大匠精雕细刻的天才艺术杰作。这一天然雕塑令人难以置信的高具象度与无可挑剔的完美,简直进入了神乎其神的绝妙境界。据说智慧生命产生的概率与一只猴子在打字机上胡乱敲打出一首莎士比亚十四行诗的概率大致相同。可以想象,大自然奇迹般地创造出“观音智降红孩儿”如此奇绝罕见的具象云锦石,也许其概率恐怕与一百万只猴子用计算机胡乱敲打出集43863首的《全唐诗》的概率差不多吧。
3.品类纷繁,琳琅满目
云锦石中常见的具象石造型有人物、动物、物品、景象等类别,可谓无奇不有,琳琅满目。人物有如坐佛、舞姬、武士、翁仲、汉俑、小丑者。还有“清照采莲”,仿如一古代高髻华服的仕女乘坐蚱蜢小舟,正穿行于荷塘蓬实中;“海燕之歌”竟是完整、标准的一座纪念文豪高尔基的艺术雕塑胸像,其轮廓逼真,形态生动,耳目俱现,八字翘胡的特征十分突出,实为点睛之笔;“黑人小子”活脱脱一个毫发楚楚、眉目清秀、活泼调皮的非洲儿童头像,似可令人想到大歌星杰克逊的童年;“一代名伶”,俨然一位中国京剧坤角的模特,韵律状的花纹组成她的满头青丝发结,粉面如雪,耳坠似摇,现一副“未成曲调先有情”之仙姿风韵;动物有如狮、象、驼、熊、龟、蛙、鸳、鹤及生肖属相者。还有“毕加索之鸽”,形如毕加索为联合国所画和平鸽的雕塑版,头颈分明,羽丰翼满,活力四射,栩栩如生;“严阵以待”,极似一庞然巨蟒昂首曲身警备迎敌状,凛然不可侵犯丝毫;“威镇一方”,如一头雄狮或猛虎立于峭壁之巅,环视脚下领地呈啸鸣扬威状;物品有如楼宇、佛塔、舟车、礼器、烟缸、茗壶等,还有“人寿年丰”(自带鱼形花盘的寿桃)、“洪钟万钧”(蒜钮巨钟状具象石)等;景象有如天涯海角、湖光山色、小桥流水、海市蜃楼、彩云追月、疏梅丛菊等。
4.形妙神绝,魅力无限
云锦原石是形成于数亿万斯年之久的沉积岩或变质岩,历经沧海桑田的轮回,幸被伟大的上帝雕刻家加以天才创造,神雕魔刻,化腐朽为神奇,“妙极生知,睿哲惟宰。精理为文,秀气成采”,其中一部分竟奇迹般地魔变成一件件形妙神绝的具象云锦石精品,其观赏要素高度突显典型特征,让人产生丰富的审美联想,赋予其无限的艺术魅力与永恒的生命活力。
D君的藏品“万古云霄一羽毛”为一圆雕人物具象云锦石。从全方位看,其形姿风度均酷似武侯祠孔明的座像。面相肃穆,道貌岸然;褶袍赭黄,道巾巍峨;其虚怀若谷之貌,鞠躬尽瘁之态生动毕现。观赏者一眼视之,则联想的思绪便飞越千古,立刻辨别出此具象石人物艺术形象似为谁何,于是在半信半疑的欣喜中,啧啧惊呼大奇,且情不自禁地吟起杜工部《蜀相》的史诗佳句来: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志在千里”是一方奇巧无比的动物具象云锦石。石形酷似一匹铜骨铮铮的千里马,虽说马身马首不如真马符合比例,但马身、前后肢、马尾皆齐备无缺,肢体各部分界限分明,形态生动,恰如现代世界上风行的袖珍马。马身马首均为深浮雕,线雕镌刻自然灵动,饰满石面;马鼻及上下马唇形态分明,似有气息喷出;此石马令人惊异之处在于那硕大完美、栩栩如生的马首:一蓬猎猎马鬃覆盖额头,如迎风飘舞状,潇洒酷极;从右侧视,尤其是那傲然突起的颧骨与额骨之间,恰到好处地长出圆鼓鼓的眼,且眸子中似乎充满了驰骋四野、追风赶月的老骥之志!凝神鉴赏此石,令人自然联想起徐悲鸿大师笔下筋瘦雄骨、精神抖擞的奔马,想到唐朝六骏那神采骏逸、潇洒昂扬、奋蹄驰骋、气势如虹的雄姿,仿佛耳闻一代枭雄曹操那首以老骥自比、豪情云涌的《龟虽寿》诗句,正高亢地从1700年前“东临碣石,以观沧海”的涛声中回音传响而来:
“神龟虽寿,犹有竟时。腾蛇乘雾,终为土灰。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盈缩之期,不但在天;养怡之福,可得永年。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