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吾家贾谊:中国古人读书生活中的杨慎

吾家贾谊:中国古人读书生活中的杨慎

时间:2024-07-14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祖父读了杨慎的拟作更加高兴,称他为“吾家贾谊”,赞扬他的文章像汉朝文章大家贾谊一样出色。嘉靖三年七月,群臣又上疏力争,这一次杨慎带头到宫殿门外“撼门大哭,声彻殿廷”,嘉靖派兵当场逮捕一百三十四人,杨慎又在金水桥对群臣大呼:“国家养士一百三十年,仗节死义,正在今日。”这便是明史中有名的“议大礼案”。在去世前他曾写过一首《永诀李、张、唐三公》,里面有一句说:“知我罪我春秋笔,今吾故吾逍遥篇。”

吾家贾谊:中国古人读书生活中的杨慎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读过《三国演义》的读者,都会对这首弹词留下印象。前些年,电视剧《三国演义》播放时,这首曲子作为开首曲子,那慷慨激昂、多少有些悲凉的男高音,使人回肠荡气。这个曲子的作者便是明代大才子杨慎,原来他写过弹词《咏史》二十一首,这首便是其中之一,后被收人《三国演义》中,如今又成了一首脍炙人口的通俗歌曲,这实在是杨慎始料未及的。

杨慎(1488-1559年)字用修,号升庵,新都(今属四川)人。他出身名门,父亲杨廷和曾身居宰辅之职,位极人臣。杨慎年少聪慧,又生在这样的家庭,小时候即显露出过人的才气,曾拟作过《过秦论》《吊古战场文》。有一次他祖父看到杨慎拟作的《古战场文》中有“青楼断红粉之魂,白日照苍苔之骨”,大为赞赏,叫他再拟作《过秦论》。祖父读了杨慎的拟作更加高兴,称他为“吾家贾谊”,赞扬他的文章像汉朝文章大家贾谊一样出色。但是杨慎并不以此满足,他被人称为神童,却仍然“奋志读书,不出户外”,据说当时诗坛领袖、内阁首辅李东阳读了杨慎写的一首《黄叶诗》后,把杨慎收为自己的学生。十多年的苦读,锲而不舍的努力,加上又有名师指点,他终于在二十三岁那一年考取了殿试第一名——状元,真是名魁天下、春风得意。后来他授官翰林院修撰,年纪轻轻便身居清要。

杨慎多才多艺,年轻时善弹琵琶,考中以后他还有这个爱好,有一个夏天的晚上,他与几位喜爱音乐的人携酒坐在街市上,酒酣乐作,不知不觉弹拨到天明。这时恰逢李东阳路过,听到琵琶声,一问知道是杨慎,李东阳下车,杨慎为老师再弹一首曲子。后来上朝结束时,李东阳对杨慎说:“公子韵度自足千古,何必躬亲丝竹,乃擅风华。”其实意思很明白:像你这样名满天下的状元,是不该玩优伶人的玩意儿的。杨慎是个聪明人,自然懂得老师的好意,从此以后,再也没有人听到杨慎的琵琶声了。

也许没有后来发生的一件事,杨慎可能一辈子就在翰林院当当修撰,写写皇帝的《实录》或者陪太子读书,或者当国子监祭酒教授学生。事情的起源是这样的:荒唐主明武宗朱厚照死后无子嗣,朱厚熜以叔伯兄弟的身分继位,此人即是后来的明世宗(嘉靖帝)。嘉靖即位以后,迫令臣僚为他自己的生身父母上“兴献皇帝、皇太后”,按礼仪世宗应该尊武宗之父明孝宗为“皇考”,但他却坚持要把这尊号给自己的亲生父亲。趁机拍马的张璁、桂萼等人竭力附和;而所有正直的官吏都反对,以杨慎父亲杨廷和为首。嘉靖帝置廷议于不顾,终于给自己父母上了尊号,杨廷和愤而辞职。嘉靖三年(1524年)七月,群臣又上疏力争,这一次杨慎带头到宫殿门外“撼门大哭,声彻殿廷”,嘉靖派兵当场逮捕一百三十四人,杨慎又在金水桥对群臣大呼:“国家养士一百三十年,仗节死义,正在今日。”结果杨慎等一百九十余人下狱,一百八十余人被贬黜,十八人死于刑杖之下,杨慎也被打得死去活来。这便是明史中有名的“议大礼案”。杨慎被谪戍云南永昌卫(今云南保山)永远充军。

也许在今天的人看起来,皇帝要给什么人上尊号是皇帝家的私事,“干卿底事?”乖巧的人正好见风使舵。但在封建时代这却是一件事关礼仪的“原则问题”,正直的读书人,食君之俸禄拼死也要捍卫这一原则,这是封建士大夫的可悲之处,实在也是他们的可爱之处。我们不能以现代的是非标准去衡量旧时代的文化人。从历史角度看,在这种大是大非问题上往往可以判断一个文人的人品。例如比杨慎早一些的方孝孺也是因为不肯为明成祖朱棣起草诏书而“株连十族”的,在方孝孺看起来,这也是原则问题决不让步。对杨慎来说,这次“议大礼”事件是一生的转折点,从京城里的显要一下子被贬到边陲小城,一去便是三十余年,只是七十岁那年回过一次故乡,随后又被押送到原地,直到去世。(www.xing528.com)

由于被放逐到边境,远离了喧嚣的官场,反而使杨慎空闲的时间多起来。史载他“投荒多暇,于书浏览益博”,他利用空暇到各地讲学,传播中原文化。并且著书立说,整理云南的地方文献,创作诗词和散曲。正是在漫长的三十余年间,他“于书无所不观”,无一日不读书。对云南的历史、地理文学作了深入研究,写出了《云南通志》这样的学术专著。云南大理旧城南约五公里处的圣应峰南麓小山上有座通感寺,相传建造于东汉年间,是大理的名刹。据说杨慎曾居寺内厢楼,著述了《转注古音略》一书传世。当时大理的名士、学者李元阳十分钦佩杨慎的为人,专门为此题了“写韵楼”并制成匾悬挂在楼前作为纪念。明末清初时名画家、诗人担当和尚仰慕杨慎的人品和学问,专门来到这个地方重修“写韵楼”作为自己的隐居之地,并写下了《写韵楼歌》等作品,成为一时佳话。这个古迹如今还在。里面有一副楹联“奇花龙女传千古,名士高僧共一楼”,指的就是这件事。

杨慎在云南一住便是三十余年,虽然在云南他到处有朋友,有书读,可以饮酒吟诗,但毕竟远离家乡。六十岁那年他写了一首七律《丙午除夕口占》:

六十头颅雪满簪,老狂犹作少年吟。已消湖海元龙气,只有沧浪渔父心。俯仰乾坤吾道泰,逍遥岁月主恩深。屠苏饮罢椒花暖,错料梅花冷不禁。

这里“主恩深”是反话,“逍遥岁月”也是自己排遣愁闷的旷达之语,实际上他虽被放逐在边境,却时时受到明世宗的调查,明代的特务统治十分厉害,稍有不慎就有可能遭受更大的迫害。所以在读书写作同时,杨慎有时还常以纵酒狎妓来避祸。明人王世贞的《艺苑卮言》里就有这方面的记载。尽管他以“沧浪渔父”自比,表达不再复官的心愿,但明世宗仍然不放过他。按照当时的法律,到了六十岁他可以结束流放,可由子侄替代,但明世宗几次拒绝了杨慎的请求。一直到七十二岁去世。在去世前他曾写过一首《永诀李、张、唐三公》,里面有一句说:“知我罪我春秋笔,今吾故吾逍遥篇。”表达了一位正直读书人宁折不弯的决心。

杨慎由于天资聪明加上一辈子读书,他的读书之广,记事之博,著述之富,史称明代第一,而且多才多艺能填词善自度曲,本文开头一首弹词即是他的名篇之一,他还喜欢藏书,以“双桂堂”作为自己读书藏书之处,著述多至二百余卷。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