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45岁·汤氏宁馨儿,聪明可爱引赞赏!

45岁·汤氏宁馨儿,聪明可爱引赞赏!

时间:2024-07-14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据说他小时候不但很聪明,五岁便能对对子,而且生得眉清目秀,见到他的人都称赞他:“汤氏宁馨儿!”“宁馨儿”是晋宋间习语,意思是“这样的孩子”,带有一点赞美的意味。前几年有位名人误将“宁馨”作“温馨”解,还闹出过一些笑话。到了考期,汤、沈两人一同赴京,张某劝他们去拜见张居正,认识了“高干”,可以通天,这在有些人是求之不得的好事。

45岁·汤氏宁馨儿,聪明可爱引赞赏!

要在明代文人中,找出几位学识渊博的儒家学者,或者找几位诗书画俱佳的艺术家,恐怕不是一件难事。但是要说哪一位作家堪与世界上一流作家相媲美,那么则非汤显祖莫属。他的“临川四梦”,尤其《牡丹亭》这一戏剧,比起莎士比亚的《罗密欧与朱丽叶》,丝毫不逊色。

让我们还是从汤显祖的读书谈起。在明代那样的社会里,为什么汤显祖会成为一位有情有义有性灵又有骨气的剧作家,实在同他的个性和经历有关。据说他小时候不但很聪明,五岁便能对对子,而且生得眉清目秀,见到他的人都称赞他:“汤氏宁馨儿!”“宁馨儿”是晋宋间习语,意思是“这样的孩子”,带有一点赞美的意味。前几年有位名人误将“宁馨”作“温馨”解,还闹出过一些笑话。汤显祖的父亲比较严厉,恪守儒家一套,他当然希望儿子读“四书”、“五经”、《性理大全》,去考官,走科举之路。倒是他的祖父比较开明,喜欢老庄,好谈神仙鬼怪。也许是受祖父影响,也许是天性使然,汤显祖“于书无所不读”,楚辞、汉赋、六朝之文都烂熟于心,尤其精通《昭明文选》,甚至读到“掩卷而诵,不讹一字”的地步。

尽管汤显祖才气纵横,读书勤奋,但他在科举道路上却并不顺畅,这也许正如孟子所说的“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吧。他二十一岁便考中举人,但连续四次赴京参加会试却都落第而归。万历五年(1577年),执政的宰辅(丞相张居正为了让自己的儿子考中进士,设法笼络当时以才学著名的汤显祖和沈懋学。当时汤显祖正在同乡人宣城县令姜奇方家里做客,一天有个头戴角巾身穿葛衣的湖北客人江陵张某,自称是宰相的叔叔来拜访。汤、沈两人接待了,张某邀请汤、沈入京后一同拜见宰相。到了考期,汤、沈两人一同赴京,张某劝他们去拜见张居正,认识了“高干”,可以通天,这在有些人是求之不得的好事。但汤显祖觉得考试凭自己的真才实学,坚决不肯去拜见张居正。只有沈懋学一人去了,结果那一次沈中了状元,张居正的次子张嗣修考中榜眼,而汤显祖则名落孙山。过了三年,京城又开始会试了,张居正第三个儿子张懋修,一再到北京的寓所来找汤显祖,想与他交朋友,并且答应他中状元,面对“高干子弟”的诱惑,汤显祖保持了读书人的气节,他又断然拒绝,结果这一次张懋修中了状元,而汤显祖则再次榜上无名。但是,是非自有公论,汤显祖的文名与不巴结权贵的风骨赢得天下文士的钦佩,“海内文士莫不以望见汤先生为幸”。直到万历十一年(1583年),张居正去世后一年,汤显祖才考中进士,那一年他已考了第五次,年纪已经三十四岁了。当时朝廷中换了张四维和申时行执掌大权,两人都派自己的子弟去联络汤显祖,想将他招致门下,允诺给他翰林院里的官职,但是汤显祖再一次拒绝。

中进士后,汤显祖因喜爱南京的山川风貌,自请任南京太常侍博士,后来又升任南京礼部祠祭司主事。明代的南京官署是个安置闲散官员或被贬官员的地方,汤显祖正好有时间读书游览,邹迪光的《汤显祖传》里说他:“摊书万卷,作蠹鱼其中,每至丙夜,声琅琅不辍。”家里人笑他:“老博士还为何这么苦读?”他回答说:“我读书不问博士与不博士也。”意思是只要读得有味。昔日他考中秀才时候的主考老师、后来成为吏部侍郎的司汝霖来信劝他与北京城里的执政大臣们交往,他本人则愿意从中斡旋,想调汤显祖去当吏部主事。由一般闲职升任要职,对一般人是有诱惑力的,但汤显祖列举了五条“不可北上”的理由加以拒绝。在南京的数年中,他与顾宪成、高攀龙、邹元标等人往来密切,这些人跟一班权臣处于对立地位,后来有的成为东林党人,有的成了他们的同情者。这样汤显祖实际也卷入到政治斗争的漩涡中去了。中国的士大夫就是这样,他们的传统就是积极入世,所谓“达则兼济天下”,连陶渊明那样的隐士还不忘世事,何况在职期间。明代万历年间正是多事之秋,万历十四年至十七年之间,朝廷中贪官污吏横行,江南水旱之灾,瘟疫流行,老百姓处于水深火热之中。万历十九年(1591年),汤显祖上《论辅臣科臣疏》,揭露赈灾官员贪贿丑行并进而抨击宰辅,他抨击了已故宰辅张居正和当朝的申时行,说朝政之坏由他们而起,激烈的言辞震惊朝野,实际上也批评了皇帝用人不当。结果可想而知,皇帝震怒,说汤显祖“假借国事攻击元辅”,把他贬为广东徐闻县典史,两年后又在浙江遂昌县当了五年知县。后来他感到官场黑暗,百事一无可为,终于辞官回乡。

在当浙江遂昌知县时,有一件事值得一提。到任的第三天他去谒孔庙,看见孔庙很新,但是作为儒生听课用的讲堂却破旧不堪,而且没有藏书,而城内又没有其他可以供诸生学习的学堂。于是汤显祖亲自主持修建了“相圃书院”,为了修建书院,汤显祖还捐出了自己的一部分俸禄。书院建成以后遂昌县的读书风气为之一变,“至夜分,莫不英英然,言言然,讲于诗书六艺之文。”后来,汤显祖还决定拨一部分田租作为书院和诸生补助之用,汤显祖对自己此举显然很满意,他说:“与其用国家的租钱养活游手好闲之人,不如用它来养那些面露菜色的贫穷读书人。”汤显祖这位县令本质上是位书生,为此他还写下了《射堂记》《相圃书院置田记》这两篇中国教育史上的名篇,记下了这件事。(www.xing528.com)

辞官以后,汤显祖终于可以做他想做的事了。他在家乡建造了自己的书屋——玉茗堂。在玉茗堂里他读书、写作、聚会,书屋里堆满了文史书籍。他的一位老朋友从扬州赶到江西临川,想把汤显祖接到扬州去,因为怕汤显祖受穷。汤不愿打扰朋友,坚辞。也有人劝汤显祖可以利用旧关系找些人帮忙,他说:“我不能厚着脸皮去博取钱财。”他还指着床四周的书籍说:“有了这些东西,我就不再贫穷了。”其实,根据某些书的记载,当时汤显祖并不真的很穷。玉茗堂是汤显祖的读书写作和排演戏剧的活动之处,由六座建筑组成,门内有“毓霭池”,池东原有“四梦台”。书斋居中,前为“芙蓉馆”,后为“清远楼”,左有“寒光堂”,右有“兰省堂”,环境幽雅,颇多诗情画意,堂外边还有鸡埘豕圈,真有些世外桃源的味道。看来汤显祖很会经营自己的一方乐土,安心地在玉茗堂创作他的戏剧。假如他真的很穷,为柴米油盐犯愁的话,他是无法做他的“临川之梦”的。还是鲁迅先生说得对:雅是要有条件的。知识分子的人格独立必须有一定的经济基础。

汤显祖热衷于他的戏剧创作,自然引起别人的非议,尤其明清之际,不少正统的文人往往看重诗文、道学而轻视戏剧、小说,譬如汤显祖有位老师叫张位的就对汤说:“以君之才,如果用来讲求道学,未必会在周敦颐二程张载朱熹诸位先贤之下,现在你却留心词曲,与歌童舞女打交道,恐怕要为学子所讥笑吧!”汤显祖却巧妙地回答:“我与您老师终日共同讲学,总有人不理解的。老师你就专讲性,我就专讲情。”说得张老先生无法应答。其实汤显祖个性是讲究性灵反对僵死的东西,他曾经说过:“世界上只有那些拘儒老生不可以跟他们讲什么文章。耳多未闻,目多未见,而往往只有鄙陋的见识,叫他们去评天下文章,哪里还会有什么文章。”他还说:“读书人有志于千秋,宁为狂狷,毋为乡愿。”实际上汤显祖年轻时便十分喜欢元人的杂剧,他收藏了千余种世人不常见的元人杂剧,对有些剧本中的名段名句,常能背诵。对明代作家梁辰鱼的剧本《浣纱记》尤其称赞。他早年就同好朋友一起合作创作过传奇《紫箫记》,结果有人告发说他在戏中讽刺当朝首辅,弄得他的上司也来干涉;他只得停止写作。后来在当遂昌县令时还曾邀请著名戏曲家王骥德一起来修改《紫箫记》,因为王是专家。这个计划最终未能实现。因此晚年得以在自己的玉茗堂里写自己喜爱的剧本,才真正圆了青年时代的梦。相传汤显祖创作剧本十分投入,坐在轿子里拜见客人时还在构思,遇到好词好句立即下轿借来笔墨纸,写好了便粘在顶盖上。清人焦循在《剧说》第五卷里说:汤显祖创作《牡丹亭》时,有一天家里人四处找不到他,最后才发现他躺在院中柴堆上,掩袂痛哭。家人问他为何,原来他填词填到“赏春香还是旧罗裙”一句时,太伤感了,以致失态。

汤显祖作为一位杰出的文人,他没有因八股时代的精神重压而变成一个迂腐的读书人,反而读破万卷书,读破人生,读破社会,成为一位具有世界声誉的艺术家。在那八股精神深入文人骨髓的时代,显得弥足珍贵。他在病笃时作过七首《诀世语》。这几首是:祈免哭、免僧度、免牲、免冥钱、免奠章、免崖木、免久露。就是说这一切礼节都要免掉,他还代自己的门生子弟预拟了一篇简单的奠文,这一切显示了他过人的见识和幽默风格。在那讲究虚伪礼教的时代,显示出人性的光辉。他的《牡丹亭》广泛流传后,遭到了一些伪道学家的诽谤,有人甚至诅咒他“世上读《牡丹亭》一本,汤显祖就在地狱受苦一日。”然而,“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汤显祖依然为人们称道。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