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中国古代书院:书声琅琅,庐山白鹿洞书院

中国古代书院:书声琅琅,庐山白鹿洞书院

时间:2024-07-14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据教育史专家考证,最早的书院是被称为宋代四大书院之一、筑于江西庐山的白鹿洞书院。对收到的一部分书帖,有的加上跋语有的刻上石碑以便永久保存。清代学者王昶称它为“天下书院之首”。宋代读书人同科举结下不解之缘,而为了纯学术而读书的地方是在书院,书院里才是真正“书声琅琅”的地方。

中国古代书院:书声琅琅,庐山白鹿洞书院

读过邓拓(马南邨)《事事关心》的人,一定会对里面提到的东林党人的一副对联留下深刻的印象:“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也一定知道它是东林党人顾宪成所撰。这副对联,至今仍刻在东林书院旧址的石柱上。

书院,最初产生于唐末,作为一种教育制度形成和发展在宋朝,而规模达到最大时是在元代。

唐朝自“安史之乱”后,形成了藩镇割据的局面,各地军阀拥兵自重,相互征伐,使得局面非常混乱。战争不断使学校教育事业受到危害,造成官学衰落,读书人失学,于是一些好学之士便在一些山林名胜僻静安全之处,建屋藏书,读书求学,进而聚徒讲学。此外,由于我国自春秋战国以来,一直有私人讲学的传统,尤其汉以后,私学一直与官学并存,成为培养人才的另一条途径。还有一种说法:唐以后佛教徒往往喜欢在山林名胜之处建立“禅林精舍”,从事坐禅和讲经活动,认为依傍山林名胜有利于清静修炼,而书院明显是受到禅林的影响。所以宋代书院大多建立在山林名胜之处。因此,可以说书院在唐末萌芽时,大多是个人和家族治学之所,既不普遍也没有系统的规章制度。这种状况到了宋朝有了变化。

据教育史专家考证,最早的书院是被称为宋代四大书院之一、筑于江西庐山白鹿洞书院。唐代贞元年间(785-805年),洛阳人李渤和他的哥哥李涉隐居在庐山读书,称他们所居住的地方叫白鹿洞。后来李渤任江州刺史,在他原来读书的旧址建筑台榭,种树养花并挖水渠,白鹿洞就出名了。唐末时,名臣、书法家颜真卿后裔颜羽率领子弟三十余人,在洞中传授儒家经典。到了南唐,朝廷在此建立学校,称庐山国学,也称“白鹿洞国庠”,国子监有位叫李善道的先生为洞主,培养了一批人才。到了宋代又几经起落。南宋朱熹南康军任职,要求朝廷重新修复。那一年秋天,朱熹亲自察看白鹿洞里的遗址,他指定南康军学教授杨大法和星子县令王仲杰具体负责修复事宜,到了第二年三月竣工。书院修复以后,朱熹自己任洞主,亲自掌教,并且聘请学者杨日新为书院堂长并聘请教师,同时他还发文到各地去征集图书,并上书朝廷,请求赐御书石经和其他儒家经典。对收到的一部分书帖,有的加上跋语有的刻上石碑以便永久保存。例如有位叫刘仁季的送了一部《汉书》给朱熹,朱熹就写了跋语详细记载此事。有了房屋、藏书和教师,他们还招了一些学生,制定课程。最有名的是朱熹亲自“列圣贤为学次第以示学者”,写下了有名的《白鹿洞书院揭示》(或称之为《教条》《教规》《学规》)。经过几年的努力,白鹿洞书院又名扬天下。清代学者王昶称它为“天下书院之首”。

与白鹿洞书院并称“天下四大书院”的还有河南嵩阳书院、湖南岳麓书院、河南应天府书院,也有的学者认为应当是白鹿洞、石鼓(湖南衡阳)、应天府和岳麓,此外还有茅山书院等。这些书院的发展大体都与白鹿洞书院有相似之处。开始时是一些私人藏书读书之处,后来聚徒讲学,到宋代由某个名人主持修复于是名扬天下。例如湖南的岳麓书院,在今长沙市西岳麓山抱黄洞下,原来是一座佛寺。宋太祖开宝九年(976年),由潭州太守朱洞创建为岳麓书院,后来湘阴人、学者周式主持书院,由宋真宗亲自接见并亲书“岳麓书院”匾额,于是天下皆知。再如河南的嵩阳书院,在河南登封县太室山(嵩山)南麓,北魏时为嵩阳寺,唐代为嵩阳观,五代后周时改为太室书院,宋太宗至道二年(996年)赐“太室书院”匾额以及儒家《九经注疏》,宋仁宗景祐二年(1035年)下诏更名嵩阳书院,于是名闻天下。(www.xing528.com)

这些书院不同于官学也不同于私学。宋元期间的书院往往是真正研究学术的地方,也是读书的地方,几乎每一个书院同某一流派有关系。宋代读书人同科举结下不解之缘,而为了纯学术而读书的地方是在书院,书院里才是真正“书声琅琅”的地方。朱熹为什么热衷于在书院讲学,因为他不满宋代读书人太讲功利,他曾经批评说:“所谓太学者,但为声利之场,而掌其教事者,不过取其善为科举之文,而尝得隽于场屋者耳。”(《学校贡举私议》)也就是说当时国家的教育机构中的教育全都围绕科举在转,学校成了争夺科举的名利场,所以他要发扬孔子当年诲人不倦、身体力行的精神,鼓励学生学习,建立起良好的师生关系,树立起良好的学风。

书院的读书研究学术空气非常浓厚。首先,它允许并且鼓励不同的派别进行争论,比起传统学校里老师一言堂来,书院里有百家争鸣风气,例如著名的“鹅湖寺会”,就由朱熹与陆九渊唱主角,后来朱熹邀请陆九渊到白鹿洞书院讲学。其次,书院的教育实行“门户开放”,不受地域派别的限制,宋元期间各书院都有慕名来听名师上课的例子,这一传统后来到明代仍然保留着。第三,书院里的教学采用问难论辩式,师生之间可以互相辩论,教师也注意启发学生思维,培养学生的能力,发展学生的兴趣和自学能力,朱熹、陆九渊、吕祖谦等人对学生都能循循善诱,因此培养出不少学术方面的人才。元代的许衡、吴澄就是书院里的主讲,元代著名的文人虞集、史蒙卿等都曾在书院学习或讲学。

总之,在宋元期间,书院成了一种真正读书研究学术的地方。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