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北宋名臣读书生涯:书声琅琅,寇準学子之路

北宋名臣读书生涯:书声琅琅,寇準学子之路

时间:2024-07-14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趋利避害是人的本性,宋代统治者制定了崇尚文化重用文人的国策,天下人便一门心思去读书做官,就像今天,无数青年学外语考大学,然后出国留学一样。让我们来看一看,北宋几位名臣少年时代的读书经历,便可了解一个大概。恰巧寇準不在朝廷,宋真宗立即将他召回,让他镇守北方重地。寇準成为北宋名臣,同他少年时苦读有关。

北宋名臣读书生涯:书声琅琅,寇準学子之路

趋利避害是人的本性,宋代统治者制定了崇尚文化重用文人的国策,天下人便一门心思去读书做官,就像今天,无数青年学外语考大学,然后出国留学一样。这里母亲的作用非常大,常见父母们省吃俭用为的是让孩子有一个前途,这可是中国人的一个优良传统。让我们来看一看,北宋几位名臣少年时代的读书经历,便可了解一个大概。

先说寇準,因为电视剧的关系,这位寇莱公变得妇孺皆知了。其实寇準作为名臣在历史上地位是很高的,他是华州下邽(今陕西渭南)人。小时候生性顽皮,喜欢飞鹰走狗之类东西,玩这类东西犹如今天的孩子出入游戏机房、赌博一样,他的母亲非常愤怒,对他严加管教,有一次竟然用铁秤锤(秤砣)掷他,寇準的脚被砸伤了,血流不止,但寇準却从此幡然彻悟,开始专心读书,终于走上学而优则仕之途,一步步做到宰相。这时候他母亲已经死了,有时候寇準摸到脚上的伤痕就哭。由于牢记母亲教训,寇準为官清廉,做了几十年官,没有田园房舍,常常寄居在僧舍或租房居住。他的好朋友魏野赠寇準的诗有句云:“有官居鼎鼐,无地起楼台。”这个名声一直传到北方外族。有一次外族使者来访询问:“哪一位是‘无地起楼台’的宰相?”恰巧寇準不在朝廷,宋真宗立即将他召回,让他镇守北方重地。寇準成为北宋名臣,同他少年时苦读有关。

另一位则是大名鼎鼎的范仲淹。范仲淹身世很感人,他是宋代由低层出身苦读而成为达官的一个典型。本为吴县(今江苏苏州)人。两岁时父亲去世,为生活所迫,他母亲嫁给了一个叫朱軏的人。朱軏曾任安乡县令,范仲淹从继父姓叫朱说。安乡在今安徽省青阳县境内,当地原有长山,范仲淹就在那里读书。他常常读书到深夜,在帐中还不释卷,灯焰将帐顶都熏黑了。范仲淹发迹后,人们就将此地称为“读山”,读山便成为一处景点。后来他又随继父在淄州(今山东淄博市南)长白山醴泉寺读书。他有一首《划粥》诗写道:“家贫志不移,贪读如饥渴。”直到二十三岁那一年,他才知道自己的身世。他感慨万千,流下了眼泪,决心自立门户,发誓要恢复范姓,迎接母亲回去。《范仲淹年谱》里说他:“去之南都,入学舍”。从此他更刻苦学习,“五年未尝解衣就枕,夜或昏怠,辄以水沃面,往往襢粥不充,日昃始食。”后来终于考中进士,当时他已经二十九岁了,“始迎其母以养”,并恢复了自己的“范”姓。后来,他官越做越大,又妥善地安排了自己的继父,以及继父的几个儿子。

范仲淹从小吃很大的苦,但他却胸有大志,从不敛财,据说他在未中进士前曾到灵祠里去卜问功名前程,先问将来能否为相,结果被否定,又问能否成为良医,又答不可能,他为之叹惜不已。许多人对此不理解,他回答说:“能及小大生民者,固惟相为然。既不可得矣,夫能救人利物之心者,莫如良医。果能为良医也,上以疗君亲之疾,下以救贫民之厄,中以保身长年。在下而能及小大生民者,舍夫良医,则未之有也。”从这一段话可见,他胸有大志以天下为己任是一贯志向;后来写出“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决非偶然。如果问什么是中国读书人最高准则,谁是读书人的典范,那么范仲淹便是,古往今来读书人不少,他可算得上是一位读通天地间大书的人,可惜这样的人总嫌太少。

范仲淹曾有一段时间主持某府的府学,由于他自己是靠苦读翻身的,所以他也希望学生能刻苦。他住在学校里,训导学生都依照一定的法度,自己以身作则、勤劳恭谨。常常夜间去考核学生,读书寝食都有一定时间。他常到学生斋舍去,看到偷懒早睡者必查问。假如那人说:我看书累了,暂时休息一下!他一定会问未睡前读什么书,然后便要考问他,那人如果答不出,就要受罚。如果他要出题让学生做作文,他必定自己先做一遍,以体会题目的难度,同时也作为学生的范文。正因为他教育有方,宽严适度,四方学生都来求学。范仲淹立身行事,称得上高风亮节,都同他早年苦读的经历有关。(www.xing528.com)

上举两位的“苦读”,同他们的出身有关。还有一位值得一说,他也是北宋名臣,西昆体诗人的代表人物之一钱惟演,钱惟演是临安(今浙江杭州)人,他出身富贵人家,其父亲乃吴越王钱俶,从父归宋,一直任高官,做到枢密使丞相)。欧阳修的《归田录》记载着:晚年钱惟演在洛阳时曾自豪地对人说:“我平生没其他爱好,惟好读书,坐则读经史,卧则读小说,上厕则阅小辞。大概没有一刻放下书本。”这一典故后来成为文人谈论读书的熟典,欧阳修的“三上”便是借此发挥而成。

由于喜欢读书,自然也就喜欢同文人交朋友,钱惟演曾经以使相的身分留守西京洛阳,他就与尹洙、欧阳修、谢绛等交往,钱惟演任由他们游山玩水,从不以公事严加约束,他们还曾去拜访过隐士郭延卿。后来钱惟演因事被贬,离任时谢绛、欧阳修诸人还恋恋不舍地去送别。他虽然出身富贵,但却生性俭约,为人甚谨,近似于吝啬。家里小孩决不可能在他手里随便取一钱。据说他有一个珊瑚笔格,十分喜欢,常置几案。家中有小孩想讨几个钱,就把笔格藏起来,此时钱惟演会在家中悬榜以钱赎笔格,小孩子们假装找到,以此换几个赏钱,这样的事反复发生,但钱惟演却始终不悟。

从寇準谈到范仲淹、钱惟演,他们出身虽各不相同,但从他们的读书经历中我们可以看到,宋代社会崇尚文治,首先是从达官贵人开始读书的。而由于宋代科举与唐代的不同,寒族子弟有机会通过读书进入官僚队伍中去。“神童诗”所说的“君看为宰相,必用读书人”,宋代初年的宰相真的大多数是读书人。当然,我们不得不承认,读书仅仅从做官这一功利目的出发,还是会感到苦的。但是人总是趋利避害,有谁见过不通过刻苦就一帆风顺达到一个高度,取得很好社会地位的呢?除非像钱惟演一样有个好爸爸,即使有了好爸爸,你想在社会上立足,还需要读书学本领;胸中常保数百卷书,“千载终不为小人”,这是颜之推对他子孙说的,看看历史,难道不是事实吗?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