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中国古代诗人李贺的才华与短暂人生

中国古代诗人李贺的才华与短暂人生

时间:2024-07-14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毛泽东喜欢唐代诗人中的“三李”:李白、李贺、李商隐。后来有人考证说李贺作此诗时已有二十岁左右了,但这首诗肯定是写得非常出色的,而且李贺早慧应该也是实情。这与李贺从小树立的远大志向相去甚远。由于命运多舛,同时又呕心沥血于创作诗文,李贺的健康大大地恶化了。二十七岁那一年,天才诗人李贺便告别人世。李贺哭泣也没有用,只得告别母亲离开人世。也许这是后人因为同情李贺的遭遇而杜撰的故事。

中国古代诗人李贺的才华与短暂人生

毛泽东喜欢唐代诗人中的“三李”:李白、李贺、李商隐。因为这个缘故,郭沫若老先生曾写过一本扬李抑杜的名著《李白与杜甫》,成了学术界一件著名的公案。不过这“三李”中,毛泽东最喜欢读的恐怕还是李贺的诗,毛泽东的诗词中就曾直接借用过李贺的名句,如《浣溪沙·答柳亚子先生》“一唱雄鸡天下白”,即取自李贺的《致酒行》“我有迷魂招不得,雄鸡一唱天下白”;《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即取自李贺的《金铜仙人辞汉歌》“衰兰送客咸阳道,天若有情天亦老”。

李贺(790-816),字长吉,福昌(今河南宜阳)人;他是李唐王朝的宗室后裔,但当他出生时,家道早已衰落。李贺小时候十分聪明好学,传说他七岁便以诗闻名京师。据《唐摭言》一书记载:当时韩愈和皇甫湜两人看到李贺的诗,以为是古人所作,他们说:“若是古人,可能我们不知道,假如是今人,岂有不知之理!”于是他们骑马来到李贺家,有个头梳总角的小孩子来迎接他们,这孩子便是李贺。韩愈和皇浦湜请他当场赋诗,李贺面对两位当代文章巨公毫不胆怯,欣然命笔,写下了“高轩过”作为题目,略加思索,便写道:“华裾织翠青如葱,金环压辔摇玲珑。马蹄隐耳声隆隆,入门下马气如虹。云是东京才子,文章巨公。二十八宿罗心胸。元精耿耿贯当中,殿前作赋声摩空,笔补造化天无功。庞眉书客感秋蓬,谁知死草生华风。我今垂翅附冥鸿,他日不羞蛇作龙。”二位读罢李贺的诗大吃一惊,此诗不但能即景赋诗(所谓“高轩”即指韩愈、皇甫湜两人骑马来拜访他),而且恭维话说得恰到好处,更难能可贵的是他在诗中表现出远大志向,不凡的胸襟,这使得两位爱才之人十分高兴,他们亲自为李贺束发。那天李贺所作的便是名噪一时的《高轩过》。后来有人考证说李贺作此诗时已有二十岁左右了,但这首诗肯定是写得非常出色的,而且李贺早慧应该也是实情。

其实,李贺的所谓天才、早慧源于他的刻苦与勤奋。在唐代社会里,社会各阶层都重视诗赋的学习和创作,而且走科举之路必须学习诗赋的创作。李贺出身于那样的家庭,虽然家道中落,然而所谓诗书簪缨之家的余绪还在,读书作诗然后入仕途,是他惟一的归宿。所以他从小喜欢吟诗也就很自然了。所不同的是,李贺一直体弱多病,作诗却又十分刻苦,达到呕心沥血的地步。比他稍后一点的诗人李商隐写过一篇《李长吉小传》,说李贺作诗与众不同:他常常带着一个小书童,背着一个锦囊骑着毛驴外出。有时灵感突发,有了好的诗句,他即刻就写下来投入囊中。这样早出晚归,他就往往能写出好的诗来。只要不是遇到吊丧日或者喝醉酒,每天都外出。苏东坡有句“作诗火急追亡逋,清景一失难再摹”,说写诗得像抓逃犯一样急迫,明媚的景色一旦消失,就再也无法描摹出来了。看来李贺早已明白这个道理,他本身的经历便证明了这一点。

也许正如杜甫《天末怀李白》诗里所说的那样:“文章憎命达,魑魅喜人过”,古来聪明绝顶之人,往往命运多舛。李贺早年刻苦的读书、吟诗,而且聪明绝顶,并没有给他带来好运,他短短的一生充满了坎坷。由于他早得诗名,学问也不错,所以往往目中无人。据说他曾得罪过元稹,后来最终没能考上进士。事情是这样的:白居易的朋友、诗人元稹很想结交李贺,但元稹本人是明经及第,不是进士出身。“明经”这一功名地位不如进士,就像如今的非正规大学毕业的大学生,或者说犹如“高职”或中专里的毕业生,所以李贺有些瞧不起他,拒绝与他相见,结果后来李贺准备参加进士考试时遇到了麻烦。因为李贺的父亲名叫李晋肃,“进”与“晋”同音,儿子应当避讳。据说元稹此时负责这次考试。是不是元稹从中作梗,历史有不同的说法,但李贺因此失去参加“高考”资格这件事却是事实。韩愈听说了这件事感到很气愤,他写了一篇有名的文章《讳辩》,他说:父亲名晋肃,儿子不能举进士,那么假如父亲名仁,儿子就不能做人了吗?这种驳斥虽然很有力,但在那种社会制度下,谁也无法改变李贺的命运。新、旧《唐书》都记载了他最后未去参加进士考试,功名当然也就没有了。(www.xing528.com)

在唐代,一个文人要想有所作为,一定要取得功名,而考取进士便是进入官场的主要阶梯。唐代尤其重视进士出身,不能考进士,实际上也就堵塞了他的进身之路,任何豁达之人都不免要心中郁闷。李贺在一首《开愁歌》里描写自己的这一段经历:“我当二十不得意,一心愁谢如枯兰。衣如飞鹑马如狗,临歧击剑生铜吼。旗亭下马解秋衣,请贳宜阳一壶酒。”大意是说他二十岁时仍然很不得意,心如枯萎的兰花,衣衫破烂马如瘦狗,站在歧路彷徨,以击剑发泄郁闷和怨气,然后脱下秋衣,到酒店里换回一壶酒来浇愁。据有关记载,李贺一辈子只做过一种叫“奉礼郎”的小官,这种官的职责是负责朝廷祭祀、朝会等司仪活动。这与李贺从小树立的远大志向相去甚远。他在一首《南园》诗里这样抒发自己的怀抱和不平:“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请君暂上凌烟阁,若个书生万户侯?”确实如此,请看古往今来的那些读书人,有几个能封万户侯,自称“学究天人,笔参造化”、“历抵卿相”“心雄万夫”的李白,一生没有什么功业,作为他的后辈诗人,李贺之名还不如李白,其命运自然更不如李白。由于命运多舛,同时又呕心沥血于创作诗文,李贺的健康大大地恶化了。二十七岁那一年,天才诗人李贺便告别人世。据说他临死前梦见一个穿大红衣裳的人,驾着赤虬(古代传说中的龙)而来,红衣人对李贺说:上帝造了白玉楼,请你到天上去写文章,庆贺楼阁落成。李贺说:自己的母亲年老有病,不愿去。红衣人说:天上差使乐而不苦。李贺哭泣也没有用,只得告别母亲离开人世。也许这是后人因为同情李贺的遭遇而杜撰的故事。

李贺的故事告诉我们:在中国封建社会,读书人往往会因某种原因而遭受挫折,即使科举制度给读书人带来了一定的机会,但实际上竞争并不公平。一个人的出身、地位、人际关系乃至金钱都起十分重要的作用。尤其秉性正直之人不见容于社会。尽管如此,读书人依然孜孜不倦地读他们的圣贤之书,写他们喜爱的诗。李贺临死前,把自己生平所作诗歌二百余首交给了好友沈子明,沈子明后来将编好的诗交给杜牧,请杜牧为之作序。杜牧对李贺作了很高的评价,用了一长串的骈句称道李贺:“云烟绵联,不足为其态也;水之迢迢,不足为其情也;春之盎盎,不足为其和也;秋之明洁,不足为其格也;风樯阵马,不足为其勇也;瓦棺篆鼎,不足为其古也;时花美女,不足为其色也……牛鬼蛇神,不足为其虚荒诞幻也。”甚至把他的诗与屈原之《离骚》相提并论,认为李贺“理虽不及,辞或过之”。

一千余年过去了,李贺的诗却还在被人朗诵着,也许这便是诗人的价值所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