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唐时期,是中国经济文化都比较繁荣的时期。尤其唐代,在隋朝社会经济基础上发展,达到了封建社会鼎盛时期。相比汉魏六朝时期的读书人,隋唐时期知识分子出路比较多,尤其唐朝初、盛期,国力强盛,疆域辽阔,是中国历史上少有的值得中国人自豪的年代。从文化教育角度看,隋唐时期读书人的宽松环境有以下原因:
首先,隋唐两代统治者都确立了崇儒兴学的基本国策。隋朝立国时间不长,隋文帝虽是行伍出身,但他也懂得提倡儒家文化的重要性。至于唐高祖李渊,则在唐朝立国不久便下诏,要求在国子学中立周公、孔子庙,四时祭祀。他还颁布了《兴学敕》,要求天下“敦本息末,崇尚儒宗”。而唐太宗则更有深谋远虑,他在未登基之前在秦王府中开文学馆,网罗了房玄龄、杜如晦等十八位名儒,626年即位后就设立了弘文馆,精选天下儒士,如著名的诗人、书法家虞世南、褚亮等,同这些人共商国是。唐太宗还两次亲临国子学观释奠、检查教学情况,鼓励人们学习儒家经典。最有影响的一件事是他命令学者孔颖达负责编撰《五经正义》统一经典解释,颁行天下,并将此作为科举考试的标准。唐代后来几位皇帝都遵循了崇儒这一基本国策。此外,唐朝还注意平衡儒、道、佛三者之间关系。
其次,隋唐十分重视学校教育事业,隋文帝时,从中央到地方广泛建立学校,中央建立国子寺,国子寺负责管理国子学、太学、四门学、书学和算学,还发展了医学。一时间“四海九州强学待问之士,靡不毕集焉”。“中州儒雅之盛,自汉、魏以来,一时而已”。唐朝时,恢复并发展了隋朝的各类教育事业,并增加了律学。唐太宗时期,教育出现了一个高潮,经济繁荣使教育发展有了可能,而教育文化发展,又促进了唐朝统治的稳定,唐朝成为当时世界文化交流的中心,四方儒士,多负笈而云游京师,四方邻国也遣子弟到长安,入国学受《诗》《书》。一时蔚为壮观,盛况空前。唐高宗、玄宗年间文教事业仍然得到长足的发展。
第三,对隋唐读书人而言,影响最大的当然是科举制的确立。依靠考试成绩来选拔人才的科举制,既不同于汉代“以德取人”的察举制,又不同于以门第取人的九品中正制。从考试制度上看,隋唐以前选拔人才是以荐举为主,考试为辅;而隋唐以后则转为考试为主,荐举为辅。这就为广大寒族知识分子提供了一条读书一考试一做官的道路,打破了世族垄断地位,隋唐确立的科举制是在我国封建社会中持续时间最长、影响范围最广的选士制度。(www.xing528.com)
隋唐科举制在政治上的得失我们暂且不去评论,但它对广大读书人来说不啻是一个福音。唐朝科举重进士,进士科举以考诗赋为主要内容,同时又要考经义,这就大大促进了天下的读书人。有位叫杨绾的高官认为进士科造成了“幼能就学,背诵当代之诗;长而博文,不越诸家之集”的积弊,但这也从反面证明当时普通读书人的努力情况。韩愈、柳宗元、白居易、元稹等人年轻时都曾刻苦读书学习诗赋,最后考取进士。进士地位很高,一旦考中进士身价百倍。甚至连唐宣宗也以自署“乡贡进士”为荣。正像现在有不少人当了大官成了大款也要自称“× ×博士”一样。天下读书人都往一条路上奔,皇帝当然很高兴,据《唐摭言》卷一记载:当李世民在端门看见新进士们鱼贯而出时,高兴地说:“天下英雄入吾彀中矣。”意思是“天下英雄都中了我的圈套”。
从政治、经济、文化三方面看,隋唐社会都比较有利于教育发展,有利于人才的培养,从官学到私学、从世族高门子弟到寒族子弟,都以读书入仕为人生最高目标。在唐代虽有不少高官反对进士考试,反对诗赋,但终究没有成功。于是在隋唐两代中涌现了无数关于读书人的故事。他们有的孜孜矻矻一辈子以研究学问、教育学生为乐,如颜师古、孔颖达,但更多的人却重视诗赋文艺一类,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有“千首诗轻万户侯”的,如:陈子昂、李白;有“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的杜甫;更有从小读书读得“头童齿豁”、“口舌成疮、手肘成胝”的韩愈、白居易等人……读书、学写诗文几乎成为每一个有志于改变自己社会地位的读书人的头等大事。同时蒙学、塾学在唐代也有了很大的发展,中国人歌颂某一朝代君主时,往往喜欢用“文治武功”一词,其实武功一统天下虽艰苦,但相比“文治”较容易些,因为“文治”需要给老百姓提供安定生活,让每一户人有奔头,最好人人奔小康,这就很难。而唐代是少有的一个“文治”比较成功的朝代,一个重要的标志是文化教育事业发达,读书人出路较广,从隋唐开始,解决了一个问题——官吏的选拔任用,它直接地促进了其他事业的稳定发展。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