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中国古人读书生活:急就章和千字文

中国古人读书生活:急就章和千字文

时间:2024-07-14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喜欢书法的朋友对《急就章》和《千字文》一定非常熟悉,前者是一本章草字帖,后者则正、草、篆、隶、行、章草六体书皆有。可以说,除了《兰亭集序》之外,差不多在历代书法家、书法理论家笔下出现频率最高的两个名词就是《急就章》和《千字文》。《急就章》全书共二千一百四十四字,分为三十四章。因此,《急就章》历来深受学者们的重视,被当作研究《说文解字》以前字书和语言文字的重要资料。《千字文》问世于南北朝时的梁。

中国古人读书生活:急就章和千字文

喜欢书法的朋友对《急就章》和《千字文》一定非常熟悉,前者是一本章草字帖,后者则正、草、篆、隶、行、章草六体书皆有。可以说,除了《兰亭集序》之外,差不多在历代书法家、书法理论家笔下出现频率最高的两个名词就是《急就章》和《千字文》。这两样东西是流行于魏晋北朝之间最重要的蒙学教材。

《急就章》也称《急就篇》,因首句有“急就”两字,故名。据说它的作者史游是汉元帝时候的一名宦官,《后汉书·宦者传》称他“勤心纳忠,有所补益”。史游编这一本字书的目的是为当时小孩子识字用的。宋代晁公武在《郡斋读书志》里说:“《急就》者,谓字之难知者,缓急可就而求焉。”当代著名学者张舜徽先生在解释本篇第一句“急就奇觚与众异”时说:“作者自言此篇虽仓卒写成,而为书甚奇,与他书不同。”

《急就章》从语言形式看,它有七言,有四言,也有三言。从内容看,主要包括三方面内容:一是姓氏名字,二是器服百物,三是文学法理。在开篇时,作者阐明体例:急就奇觚与众异,罗列诸物名姓字,分别部居不杂厕,用日约少诚快意。勉力务之必有喜。

接下来用“请道其章”作过渡,再以三言陈说姓名,如“宋延年,郑子方,卫益寿,史步昌。周千秋,赵孺卿……”,这一部分最后两句是:“姓名迄,请言物。”第二部分则用七言,如“乘风县(悬)钟华洞乐,豹首落莫兔双鹤”,依次介绍丝织、植物、铁器、竹器、玉器、乐器以及身体器官、疾病药物、飞禽走兽等。最后一句“诸物尽迄五官出”结束,再转入第三部分内容,介绍“五官”及其职守,所谓“五官”即《周礼》中所说的司徒、司马、司空、司士和司寇,其实是泛指百官。在篇末时以四言歌颂汉德:“汉地广大,无不容盛,万方来朝,臣妾使令。边境无事,中国安宁。百姓承德阴阳和平。风雨时节,莫不滋荣。灾蝗不起,五谷孰成,圣贤并进,博士先生。”《急就章》全书共二千一百四十四字,分为三十四章。唐代学者颜师古解释:“每标章首以字数为断者,盖取其程课学僮简牍为便也,是以前之卒章,或与后句相摄。”可见分章的目的是为了便于学生诵读和教师教授。《急就章》虽是一本普通的识字读本,但对后世影响极大,甚至超过《史籀篇》和《仓颉篇》。首先是它的字体,唐代张怀瓘在《书断》一书中引王愔的话说:“汉元帝时史游作《急就章》,解散隶体,汉俗简惰,渐以行之”。也就是说正是史游写了《急就章》,将汉朝通行的隶书简化成章草,后来书法诸体中有“章草”一体,其源在《急就章》。《急就章》问世以后,不但有了众多的读者,更有许多善书法的名人来写它,例如东汉的杜度、张芝、崔瑗等都写过《急就章》,三国时大书法家魏国的钟、吴国皇象都写过,其中尤以皇象所写对后世影响大。晋代的卫夫人王羲之、索靖也曾临写过。北魏的崔浩以书法出名,“人多托写《急就章》,从少至老,初不惮劳,所书盖以百数”(《魏书·崔浩传》)。唐代陆柬之也写过。到宋代宋太宗赵光义以九五之尊,亲写草书一本并刻石分赐近臣。至于元代大书家赵孟頫所写的则流传更广。其次,《急就章》作为启蒙读本,言简意丰便于诵读,所以受到人们重视。颜师古在注《急就章》的叙言里称赞它:“包括品类,错综古今,详其意趣,实有可观。”尽管社会上一些“缙绅秀彦、膏粱子弟谓之鄙俚,耻于窥涉”,但贫家子弟,穷乡幼学却“递相承廪,犹竞习之”。当时北朝儿童写字教材,多半用《急就章》。南朝当然流传更广。一件作品的生命力在于它是否符合社会需要,而不在于有权有势者的推崇。第三,《急就章》的编排方法“分别部居不杂厕”,具有将汉字归类便于识记的优点,有的当代学者认为其后百余年间许慎说文解字》的“分部别居,不相杂厕”即学习了《急就章》方法。因此,《急就章》历来深受学者们的重视,被当作研究《说文解字》以前字书和语言文字的重要资料。

总之,《急就章》成为了汉魏以后,特别是汉魏六朝间流传最广最重要的启蒙读本之一,与《千字文》同样广为人知,但到了唐代以后,它就逐渐式微了。

《千字文》比起《急就章》来名声更大,影响也更深远。《千字文》问世于南北朝时的梁。它的作者叫周兴嗣。据《梁书》载:“(梁)武帝取钟王真迹授周兴嗣,令选不复者千字,韵而文字。兴嗣一宿而上,鬓发皆白,被赏遇。后兴嗣目疾,武帝亲为之合药。”所谓“钟王真迹”,是指著名书法家钟繇和王羲之作品中的字。用一千个不重复的字写成一篇文理通顺又须押韵的作品,实在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况且“一宿”之间要完成,无怪周兴嗣头发变白了,把眼睛也弄坏了。(www.xing528.com)

《千字文》从头至尾都用四言写成,共二百五十句,计一千字,所以称为《千字文》。这二百五十个句子都有具体意思,文采又好,前后联贯,条理清楚。全文内容丰富,几乎涵盖了传统知识的各个方面。有谈天文岁时的,如:“天地玄黄,宇宙洪荒,日月盈昃,辰宿列张。寒来暑往,秋收冬藏,闰余成岁,律吕调阳。云腾致雨,露结为霜。”也有谈上古历史的,如“龙师火帝,鸟官人皇。始制文字,乃服衣裳。推位让国,有虞陶唐。吊民伐罪,周发商汤”。有宣扬传统道德的,如:“盖此身发,四大五常。恭惟鞠养,岂敢毁伤?女慕贞洁,男效才良。知过必改,得能莫忘。罔谈彼短,靡恃己长”。有讲居家处世之道的,如:“乐殊贵贱,礼别尊卑。上和下睦,夫唱妇随。外受傅训,入奉母仪。”有讲修养的,如:“性静情逸,心动神疲。守真志满,逐物意移。坚持雅操,好爵自縻。”总起来看,短短的一千字包含天文、地理、历史、自然、处世、务农、读书、饮食、起居、园林、祭祀等各个方面。只用一千个有限而不重复的字,写出内容如此丰富的文章,而且语句流畅,前后连贯,文采斐然,构思巧妙,看不出生拼硬凑痕迹。在今天看起来,简直把中国文字的奥妙发挥到极致。可以断言,任何一国文字都不可能用短短的一千字包含如此丰富的内容,又这样容易为人背诵和记忆。明代褚人获称赞它“局于有限之字,而能条理贯穿,毫无并错,如舞霓裳于寸木,抽长绪于乱丝……”(《坚瓠集》)。

《千字文》成书后有不少人为它作注。最重要的是它作为一种蒙学教材广泛地流传开来,一直到清末。汉魏南北朝之际出现的蒙学教材到明清之时有不少已佚失了,《千字文》却同《三字经》《百家姓》《千家诗》一起被称为“三、百、千、千”,成为蒙学最重要的教材,成为私塾中人人必读之书,北宋汪洙的《神童诗》里说:“古有千文义,须知后学通。圣贤俱间出,以此发蒙童。”唐宋以后官学私塾一直将它作为儿童启蒙的必读课本。

由于《千字文》的妙处,出现了两个现象:一是历代书法家竞相书写《千字文》,据说隋代智永禅师写过八百本“散与人间,江南诸寺各留一本”。唐代欧阳询、怀素、宋徽宗宋高宗、赵孟頫、文徵明等都有写《千字文》的墨迹流传人间。二是历来续作不断,从宋朝开始,《续千文》《三续千文》《初广千文》《三广千文》这样的续本每一代都有。另外还有不少改编《千字文》之作。据有关书籍记载,唐代顾蒙在逃难时,曾经依靠替别人抄写《千字文》来换取一点生活用品

此外,由于《千字文》的字是不重复的,它的字序还被人们用作街道屋舍的编号,一些考试场的号舍也用它来编号,一些大部头的书如《道藏》《知不足斋丛书》也用“天地玄黄,宇宙洪荒”的顺序来分类分卷,其作用有些像天干地支。听说现代著名的史学家陈垣(援庵)先生,晚年散步时也用《千字文》来计算。上世纪70年代初还在“文革”动乱期间,笔者在农村参加一个所谓“理论学习班”,批判封资修的毒草,当时初次见到《千字文》,觉得文字优美,意思也好,竟然不知不觉背诵起来。几年后又购到了怀素的《小草千字文》帖,真的到了爱不释手的地步。

无论是在魏晋南北朝,还是在其他时期,《急就章》《千字文》一类蒙学教材比起正经的儒家经典,地位总不太高,大雅之士视其为浅陋、鄙俚,一如今天的学者们往往轻视语文教本一样,但对小孩子的影响及识字学文的作用,这些蒙学教材丝毫不减儒家经典,它们生动具体,容易为小孩子所接受。以笔者愚见,中国目下小学里缺少的正是《急就章》《千字文》一类易读易诵易记的课本。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