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唐代诗人李商隐赞赏南朝两尚书沈约和范云

唐代诗人李商隐赞赏南朝两尚书沈约和范云

时间:2024-07-14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此时谁最赏,沈范两尚书。这是唐代诗人李商隐的《漫成》诗,诗中咏到的何郎是指南朝梁诗人何逊,而赏识何逊的所谓“沈范两尚书”是指著名的诗人沈约和范云。沈、范是南朝齐竟陵王萧子良门下八个文学家号称“竟陵八友”中的两位。从沈约、范云两人可折射出当时南朝文人中不乏一些文品、人品俱佳者,而这种品格正是中国传统儒家文化所提倡的,即使在今日也值得提倡。

唐代诗人李商隐赞赏南朝两尚书沈约和范云

雾夕咏芙蕖,何郎得意初。此时谁最赏,沈范两尚书

这是唐代诗人李商隐的《漫成》诗,诗中咏到的何郎是指南朝梁诗人何逊,而赏识何逊的所谓“沈范两尚书”是指著名的诗人沈约和范云。沈、范是南朝齐竟陵王萧子良门下八个文学家号称“竟陵八友”中的两位。在中国文学发展过程中,沈约虽然不如后来的李白、杜甫那样有名,但他的地位十分重要,他是所谓的“永明体”的代表人物,他也是格律诗中“四声八病”之说的主要倡导者和实践者,可以说正是他开了唐代律诗的先河。

同任何一位著名作家一样,沈约(441-513年)也是一位刻苦读书的典范。沈约,字休文,吴兴武康(在今浙江德清)人,父亲沈璞,原来是南朝宋文帝刘义隆时人,担任淮南太守,但在文帝元嘉末年被杀,所以沈约年幼时被迫到处逃窜,后来才得到赦免。这时他已寄居他乡,虽然是一个孤儿而且饱经患难,家中一贫如洗,但沈约从小矢志好学,坚持读书不知疲倦。母亲担心他会过度劳累而生病,经常减少灯油,让他少读一些时间。他却决心出人头地依然苦读不辍。白天读的书,晚上要把它背出来。所以史称他二十岁时已经“博通经籍”、精通文史了。在南齐做官时,他有机会校勘秘府寿宫所藏的四部图书。在书海里畅游,进一步扩大了他的眼界。据说他很受齐惠太子的信赖,这位太子平时爱睡懒觉,但只要有机会听到沈约谈论历史文学,他就会不知疲倦地听下去。南齐郁林王隆昌元年(494年),沈约任吏部郎,出任宁朔将军、东阳太守,东阳即今浙江金华。此时的沈约早已不是当年到处逃难、灯下苦读时的孤儿了,而是堂堂太守。他在金华的“玄畅楼”上写下了著名的《八咏诗》,当时即被称为绝唱。后来这个楼改名为“八咏楼”,现在还在,不过那是清代重建的。“八咏诗”是由八首杂言歌行体诗组成,分别以秋月、春风、衰草、落桐、夜鹤、晓鸿、朝市、山东为描写对象。后来梁武帝代齐自立为皇帝时,他帮助梁武帝萧衍登位有功,官至尚书令。梁武帝本人即是当年“竟陵八友”之一,雅好文艺,自然与沈约关系很好。

沈约热衷于读书写诗,尽管他富于学识素养,但诗歌写得并不十分出色,留给后世的,倒是他研究诗歌的理论,在历史上很出名,而且他自己也很自负。例如他花了很多精力撰成了《四声谱》,所谓“四声”即诗歌写作中音节的“平上去入”四声。他认为一句之内或句与句之间要搭配四声,使诗歌产生一种抑扬顿挫的音乐美。他非常自负地认为,千年以来诗人没有领悟到这一点,只有他“独得胸衿,穷其妙旨”,是“入神之作”。

作为当时文坛上的领军人物,沈约还有个优点便是爱才并且乐于奖掖后进。据说有一次他乘车外出,见到一个人身背一大捆书稿,此人原来就是著名的《文心雕龙》作者刘勰。刘将自己的著作呈给沈约看,沈约翻阅几页,大为赞赏,就将书稿带回去。回家后又将《文心雕龙》放在桌子上反复阅读。正是由于沈约的称道,使本来默默无闻的刘从此名声大振。《梁书·王筠传》里还记载着:沈约为当代文宗,但每读王筠诗文,自叹不如,他对王筠说:“当年蔡邕见了王粲称:你真是你祖父的好孙子,我家的书籍都要送给你。我虽不及蔡邕,也愿意照他的话去做。自从谢朓等名贤们相继去世以后,我平生好友差不多没有了,想不到晚年遇上了你。”这样,王筠成了沈约的忘年交。沈约在郊外造了几间书斋,王筠为之写了《草木十吟》,并将它们写到墙壁上。作为一个文人有这样的气度是很值得赞赏的,也许正因为沈约自己年轻时饱经沧桑,深知奋斗之甘苦,所以他愿意对年轻人助一臂之力。本文开头说到的何逊,也是得到过沈约奖掖的人。他曾亲口对何逊说:“我每读你的诗,总是一日三复,不愿意放下。”沈约酷爱典籍,晚年藏书至2万卷,史称“京师莫比”。

范云(451-503年)则是另一位文坛名人,字彦龙,南乡舞阴(今河南泌阳西北)人。他的经历与沈约差不多,也是所谓“竟陵八友”之一,出仕过宋、齐、梁三代,也在萧衍立国时出过力,官至尚书右仆射。(www.xing528.com)

范云从小就表现出不同凡响,《梁书·范云传》说他八岁那年,在路上遇见了南朝宋豫州刺史殷琰,殷认为这个小孩与众不同,就邀请他一起吃饭。席间,范云风度翩翩,对答如流,旁若无人。殷琰想考考他,让他赋诗,他操笔立就,在座者无不惊叹。实际上他从小就认真读书,跟着亲戚袁照读书,昼夜不息。袁照很喜欢他,抚摸着他的背心说:“你精神秀朗聪明异常,而且学习勤奋,真是卿相之才”。果然,他成人以后,在竟陵王萧子良幕府做事,有一次随同萧子良登会稽秦望山,萧子良命令他的宾僚们读山上秦始皇刻石之文,谁知众人面面相觑,一个字也不识。最后问范云,范云老实相告说:“下官曾经读过《史记》,见过此刻石上的文。”萧子良让他读,他读刻石文“如流水”,萧非常高兴,把范云作为上宾。

由于他勤奋好学,人又聪明,所以作诗很快。当时有人怀疑他是“宿构”(隔夜做成的),其实他“少机警,有识具,善属文,便尺牍,下笔辄成……”,完全是才气纵横的原故。

范云对后世诗歌的影响没有沈约那么大,但在当时却是可以与沈约比肩的名流。他也同沈约一样愿意奖掖后辈。在齐东昏侯永元元年(499年),诗人何逊以“弱冠”之龄参加朝廷的秀才策试,一举而高中。数月以后范云由广州刺史任上罢职还京,读到了何逊的对策,大为赞赏,立即写了一首著名的《答何秀才》诗,最后两句云:“待尔金闺北,予艺青门东”,表示愿意与何逊交往。范云比何逊年长二十八岁,既是誉满天下的诗坛耆宿,又是一位当朝达官,所以何逊非常感动,这是文坛上的一段佳话。

南北朝时期战乱频仍,政治多变故,在这样的时代,一个文人要保持清白很不容易。笔者之所以要在此介绍沈约和范云这两位诗人,主要原因有二:首先,在那个大变动年代,这两位诗人仍然能保持文人的品格,尤其表现为无论在何种情况下,对读书作文的兴趣不变,这显示了中国文化的魅力。其次中国“文人无行,文人相轻”的现象历代皆有,太平盛世还有文人相倾轧告密的、投井下石的,更何况在那个变乱年代,而沈约范云能奖掖后进,真心帮助年轻人,所以他们为后世所重是有道理的。假如人品不好,则其诗文不足观。从沈约、范云两人可折射出当时南朝文人中不乏一些文品、人品俱佳者,而这种品格正是中国传统儒家文化所提倡的,即使在今日也值得提倡。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