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18萧氏父子:南朝梁武帝及其子的读书生活及文学影响

18萧氏父子:南朝梁武帝及其子的读书生活及文学影响

时间:2024-07-14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南朝时候的梁武帝萧衍与其几个儿子便在中国文学史上留下了重要的影响,他们父子读书作诗,与文人交往几乎成为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萧衍重视文士由此可见。正因为萧统在文学上做了这么多事,昭明太子的名字一直为后世记住,假如他有幸继承皇位,也许就会成为另一种人。萧衍在御前面试后称他为“吾家东阿”,“东阿”即曹植。萧衍第七个儿子叫萧绎,即著名的梁元帝,此人也与书有“缘”。

18萧氏父子:南朝梁武帝及其子的读书生活及文学影响

中国历史上有一些帝王,经世济民不在行,把一个好端端的国家搞坏了,但在文化方面却很有才能,假如他们只是作为读书人,倒是很有地位的。

南朝时候的梁武帝萧衍与其几个儿子便在中国文学史上留下了重要的影响,他们父子读书作诗,与文人交往几乎成为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文人陶弘景喜欢林泉,隐入山中专心读书著述,萧衍一直有书信给陶,屡次邀陶出山,陶弘景坚持不出。有一次陶画了两只牛,一牛散放水草间,一牛戴金笼头,有人牵绳用杖驱之,寓意十分明显,于是萧衍知其志不可屈,陶喜欢的是自由自在没有羁绊的生活。但是每当国家有重要事情的时候,萧衍就要写信去咨询陶,因此陶弘景被人称为“山中宰相”。萧衍重视文士由此可见。梁武帝还常常与一些文人雅士一起吟诗作赋,梁朝的一些文人如谢览、王暕、到溉、刘孝绰等人都善诗赋,萧衍就会一一赐诗给他们。有一次萧衍和刘孝绰、沈约等人作五言叠韵书,在座的何逊用了一个关于曹操的典故,而吴均则想了很久,想不出一句来,萧衍很不高兴,讽刺说:“吴均不均,何逊不逊,该把他们交付廷尉去治罪。”这里当然只是说说而已,然而,在萧衍不高兴时,他也许真的会治文人罪的。《历代吟谱》一书记载了一件事:文人刘孝绰诗文很出名,成为当时一些年轻文人效法的榜样,常常早上写成一诗,到晚上便传遍京城,许多好事者还会背诵。有一次写了一首诗,其中有两句:“塞外群鸟返,云中旅雁归”,谁知萧衍读了这两句,大怒,要马上削去刘孝绰黄门侍郎的职务。刘孝绰马上再作两首诗,其中一首有两句云:“鸣驺响夹毂,飞盖倚林庐。”另一首有两句云:“城山林远,一去不相闻。”这一下,萧衍很赞叹,又恢复了刘孝绰侍郎的职位。文人沈约对刘孝绰说:“卿以诗失黄门,还以诗得黄门。”后来刘孝绰罢官不出山了,他感到与萧衍不好相处,题了两句诗:“闭门罢庆吊,高卧谢公卿。”这些都是关于萧衍喜爱文学诗赋的趣事。

由于皇帝喜欢读书作诗,下面的人自然也跟着一起推波助澜,因此齐梁时期文学发达,同皇帝的爱好有关。在梁武帝身边活跃着一个文学集团,他的家族也养成了一种雅好诗文的风气,其中梁武帝两个儿子最为出名。最著名的当然要数萧衍的长子萧统(501-531),字德施,在梁天监元年(502年)立为太子,谁知天不假年,未及即位而卒,谥昭明,世称“昭明太子”。这位昭明太子从小生长在文学风气很浓的宫廷中,所以也雅好风骚,喜爱读书。相传他三岁时便受学读《孝经》《论语》,五岁时已遍读五经。这当然有些夸张,但他从小在东宫长大,读书早也是事实。当时东宫内库藏书三万卷,因得机会遍览群籍,史称他“读书数行而下,过目皆忆”。身虽处帝王家,性偏是个读书种子,他爱慕文学,性又喜游历,而足迹所至也不忘读书。他曾经对人说:“吾少好斯文,迄兹无倦。谭(谈)经之暇,断务之余,陟龙楼而静拱,掩鹤关而高卧,与其饱食终日,宁游思于文林。”(《答东湘王求文集及诗苑英华书》)正史上称赞他“性爱山水”,不好女乐。有一次他与一批文人在后池泛舟,有位叫侯轨的文人趁兴说:此时此地应该奏女乐,昭明太子不回答,只是吟了左思《招隐诗》中的两句:“何必丝与竹,山水有清音。”搞得侯轨惭愧不已,只好快快而退。他的兴趣全在读书著文:“出宫二十余年不畜音声”,作为一个太子,实在是不容易的。这主要是他的个性使然,在《答晋安王书》里他曾这样形容自己的读书生活:“况观六籍,杂玩文史,见孝友忠贞之迹,睹治乱骄奢之事,足以自慰,足以自言,人师益友,森然在目。嘉言诚至,无俟旁求。”在江苏常熟虞山南麓,至今还有“昭明太子读书台”这一遗迹,供后人凭吊。

昭明太子常喜欢招纳一些文学之士一起讨论诗文,商榷古今,“赏爱无倦”,讨论之余,一起作诗著文,在他的周围也活跃着一批人,《南史·萧统传》称:“文学之盛,晋宋以来未之有也。”在他交往的文人中,有刘孝绰、殷芸、陆倕、王筠等,他尤其喜欢刘孝绰。他有一“乐贤堂”,曾命画工画了刘孝绰的像。昭明太子写了很多文章,不少人想为他编集写序,他只让刘孝绰给他的集子编撰并作序言。

昭明太子对东晋陶渊明十分钦佩,极爱陶渊明的诗文,他是最早编纂陶渊明诗文集的人,他在《陶渊明集序》里说:“余爱嗜其文,不能释手,尚想其德,恨不同时。”当然,他对后世影响最大的是主持编写了我国现存最早的诗文总集《文选》三十卷。这套书对后代的文学和教育事业影响非常大。它是在萧统主持下由一些著名文人共同编选的诗文集,也称《昭明文选》。它选录了先秦至梁八九百年间,一百多个作者、七百余篇各种体裁的文学作品。这部书选录诗文辞赋的标准是“事出于沉思,义归乎翰藻”,一般不收经、史、子等学术著作,是一部“纯文学”之书。(www.xing528.com)

正因为萧统在文学上做了这么多事,昭明太子的名字一直为后世记住,假如他有幸继承皇位,也许就会成为另一种人。梁武帝不但有昭明太子这样的“读书种子”,其他几个儿子也全都是些“书呆子”。他的第三个儿子萧纲,世称梁简文帝,据说六岁便能作文,史称“读书十行俱下”,形容其读书敏捷,又多。萧衍在御前面试后称他为“吾家东阿”,“东阿”即曹植。就是这位萧纲,十分喜欢与文人交往,喜欢写艳诗,上行下效,一时间成为风气,号称“宫体”诗。晚年时有所醒悟,他对人说:“余七岁有诗癖,长而不倦,然伤于轻艳,当时号曰‘宫体’。”后来他还命令文人徐陵编撰《玉台集》,来扩大体裁范围。梁大宝二年(551年),侯景之乱时,萧纲被侯景囚于永福省,派兵围住,而萧纲在此期间仍然继续写他的诗文,因无纸可写,他竟然在墙壁和板障上作文数百篇。文辞凄怆,真是到了痴心不改、至死不悟的地步。

萧衍第七个儿子叫萧绎,即著名的梁元帝,此人也与书有“缘”。据说他十二岁时在会稽苦读,因患疾,手脚不能弯曲,闲斋独坐时,边饮酒止痛,边读书,一日可读史书二十卷,不知疲倦。一辈子都在同书打交道。可是正是这位“书呆子”,在承圣三年(554年)西魏军攻入江陵之际,亲自下令焚书十四万卷。人家问他这是为什么?他的理由是:“我读书万卷尚有今日,所以要焚烧掉它们。”这位爱读书的皇帝终于成了焚书的罪人。实际上帝王亡国殒身正在不读书,或者不会真正读书之故。当然也有人认为萧绎太爱图书,他怕书为敌国所得,在焚书时投身火中想与书俱亡,为人所救而活下来的,但他的焚书行为是绝对应当受到谴责的。

萧氏父子都与书有缘,他们在政治上无所作为,受制于权臣侯景,弄得国破家亡身死书毁,成为历史上的笑柄。但从另一方面我们不得不承认,齐梁时期文学出现的一个高峰,同萧氏父子有关。

诗书文学竟然有如此大的魅力,会使帝王将相痴迷于其中,弄得国破家亡,这真是一个难解之谜,萧衍和他的儿子们演绎了一出国家和人生悲剧,可见多读书并不会使人变得聪明起来。梁武帝佞佛便是一个可笑的例子,他喜欢读佛经,为人讲解佛经。他不但在寺院讲经,流连忘返,而且还要“舍身”给寺院做奴隶,由公卿百官们施舍大量财物再把他“赎”回来,这样的闹剧搞了好几次,成为历史上有名的一位“菩萨皇帝”。这与宋徽宗称为“道君皇帝”正好相映成趣。但不管怎么说,萧氏父子与文人交往,他们爱读书,确也是事实,历史上的事就是这么有趣。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