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书声不减:中国古人16天读书无误

书声不减:中国古人16天读书无误

时间:2024-07-14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对于读书人来说,国家安定是最为重要的,只有国家安定了,才能体现知识的价值。中国的魏晋南北朝时期,对广大读书人来说,是一个不幸的时期。但是,尽管天下纷扰,教育还存在,读书人还在读书。由于魏晋南北朝时期教育上的这些特点,从上层到下层,仍然涌现出不少关于读书的故事和读书种子。

书声不减:中国古人16天读书无误

对于读书人来说,国家安定是最为重要的,只有国家安定了,才能体现知识的价值。西方有句谚语叫做“莎士比亚不如一根香肠”,说的就是物质有时比精神重要。确实,一旦国家有动乱,人们生活无着落,大家抢面包还来不及,谁还在乎莎士比亚还是歌德?中国的魏晋北朝时期,对广大读书人来说,是一个不幸的时期。社会大变动,上层的知识分子如果不小心投靠错了对象,就有杀身之祸,而下层平民知识分子则为生活所累,流离失所的也决不在少数。但是,尽管天下纷扰,教育还存在,读书人还在读书。这一时期读书人仍然很活跃的原因,却同当时的教育和各国选拔人才的制度有关。

一般教育史家认为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教育约分为两个时期,第一个时期是曹魏代汉到东晋灭亡,约二百年时间。这一时期的特点是学校教育衰落,儒家经典地位下降。主要原因有三:一是政局常处动荡状态,国家不安定,统治者无暇顾及教育;二是思想界学术界思想活跃,佛教外来,老庄内起,冲击着学校里儒学一统的局面,文学艺术兴起也使繁琐的经典不受欢迎;三是魏实行的九品中正制,官僚进身由门第不由太学,学校地位自然下降。于是有人称这一时期“学乃在野不在朝,教乃在师不在官”,官学衰微,私学便发展起来。虽然三国中后期魏国出现过“崇儒兴学”的政策,但无法改变这一局面。第二个时期是自东晋衰亡到南北朝。这一时期教育反而有了进步。南朝宋文帝元嘉十五年在京师开办“玄、儒、史、文”四个大学,这就是所谓的“元嘉中叶,玄儒文史,四学并立”(柳治徵《南朝太学考》)。梁武帝非常重视门阀士族的中下层,注意培养和选拔人才,天监四年置五经博士各一人,“各主一馆,馆有数百学生,给其饩廪,其射策通明者,即除为吏。”而且“五馆生皆引寒门俊才,不限人数”(《隋书·百官志上》)。这样,寒族子弟也有了机会,促进了教育的发展。北朝的学校比南朝更发达,北魏献帝规定州郡学校,遍设乡学;孝文帝迁都洛阳,除了国子监、太学以外,还设立了四门小学。私人讲学之风盛极一时。

由于魏晋南北朝时期教育上的这些特点,从上层到下层,仍然涌现出不少关于读书的故事和读书种子。例如《三国志·魏书》载:钟会的母亲张昌蒲“明于教训”,对钟会“勤见规诲”,因此钟会五岁就会读《孝经》,七岁读《论语》,依次读《诗》《书》《易》《春秋》三传,十五岁入太学。再如:魏国的董遇,治学严谨,提出“读书百遍其义自见”的观点,说:“冬者岁之余,夜者日之余,阴雨者时之余”,读书要抓“三余”;再如有名的“邴原治学”是讲三国名人邴原小时候求学的故事……这样的故事不胜枚举,许多人和事已成为历代传颂的名典。(www.xing528.com)

总之魏晋时期,尽管社会纷乱,儒家一统天下被打破,但读书之风仍不减弱,从吴主孙权,魏三曹操及其建安文人到正始文人;从蜀国诸葛亮到南朝齐梁间的文人,尤其有名的昭明太子等,魏晋在中国文化史教育史上写下了辉煌的一页。他们中有的自己勤奋读书,在管理国家大事之余,劝勉子弟、部下读书;有的利用自己的地位恢复教育开办学校;也有的终生从事于读书、教育、写作。读书种类也比汉代以前更为丰富多采,同时还出现了专业的诗文创作者、学问研究者。当然,由于历史的原因,有机会读书或在历史上留下名字的仍然是贵族知识分子为多。由于魏晋时期实行九品中正制,还没有后来的科举制度,所以寒族读书人“世胄蹑高位,英俊沉下僚”的情况非常普遍,但从教育和文化角度看,中国人的诗书传家之风仍然在起作用。值得一提的是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国的蒙学发展出现了新特点,教材丰富多样,教学方法也有进步,除经学外,不少官学私学还引进了史学等内容,佛教的经典也引起了读书人的兴趣。所以这一时期读书人的故事实在是丰富而多采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