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刘向父子:中国古籍整理巨擘

刘向父子:中国古籍整理巨擘

时间:2024-07-14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刘向父子在整理中国古籍方面功不可没,可称为汉代整理古籍方面的一对父子兵,对后代的文化事业影响巨大。为刘向赢得声誉并对后世产生最大影响的一件事是刘向奉命校书。刘歆是在汉成帝河平三年来到天禄阁与他父亲一起校书的。他们在整理图书过程中,根据书籍的不同内容,将它们分类编目,一共分成七类:辑略、六艺略、诸子略、诗赋略、兵书略、术数略、方技略。刘歆当然不满足于仅仅帮助父亲校书,他还精研学问。

刘向父子:中国古籍整理巨擘

清代著名诗人袁枚有一篇《黄生借书说》,里面有一句话是这样说的:“七略四库天子之书,然天子读书者有几?”这句话说得非常好,这篇文章也写得好,许多中学教材都选了,如今成为传诵一时的名篇。那么,什么叫“七略四库”?“四库”容易理解,即经、史、子、集四部的代称,最早起源于魏秘书监荀勖,他根据郑默《中经》作《新簿》,将古今图书分为四部,后代沿用,到了唐玄宗开元年间开始搜集天下图书,以甲、乙、丙、丁为次,列经、史、子、集四库,到了清代编辑《四库全书》时,“四库”更为人们熟悉。“七略”是什么呢?原来汉成帝时命令刘向校录群书,刘向列举各种篇目,概述要旨,其做法有点像后代纪昀编撰《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刘向死后,他的小儿子刘歆继承父业编成图书,分为辑略、六艺略、诸子略、诗赋略、兵书略、术数略、方技略,共七略。于是“七略四库”也成了中国古代图书分类的几种方法。刘向父子在整理中国古籍方面功不可没,可称为汉代整理古籍方面的一对父子兵,对后代的文化事业影响巨大。

关于刘向小时候如何刻苦学习的,《汉书》里没有详细记载。只说他十二岁时由于父亲的缘故,被任命为“辇郎”。他家里藏有一部《鸿宝苑秘书》,讲的都是炼金之术。这时恰逢汉宣帝大兴神仙方术之事。刘向从小便熟读此书,认为此书很奇特,按照书里的方法可以炼出黄金,他便把此书献给皇帝,汉宣帝叫下面人按照书里指示的方法试验,谁知一无所获,刘向便犯了欺君之罪,被关到监狱里。后来由于他哥哥多方营救,加上皇帝也赏识刘向的才能,被放了出来。他又被任命讲解《穀梁》和五经,后来在汉元帝时,他的官做到散骑谏大大给事中。

读书人的正直品格使刘向认为自己应当为国效劳,他以为真的可以直谏了。汉元帝初即位时,外戚与宦官勾结擅权,把一个国家弄得政治昏暗,于是刘向与萧望之、周堪等人准备上书弹劾那些权奸。孰知读书人玩政治实在是外行,事还未行,即已败露,刘向反而被诬再次下狱,他被撤去一切官爵,免为庶人。汉元帝初元二年,刘向又被征召为官,担任中郎,他并未接受教训。这一年天气异常,灾害频发,他叫一些外亲上书谈灾异之事,以此来弹劾宦官,虽然这一次上书是成功了,但却再次入狱,再次被免为庶人。

两次直谏的结果是吃了两次官司,教训够深刻的了,但是他并不明白政治这玩意儿并不是读书人可以轻易插手的。被免为庶人后,他在家并不安稳,感时伤事,他痛恨那些奸人弄权害得国家,人民不得安宁,于是写下了《疾谗》《救危》等八篇文章,借古讽今,结果被迫在家闲居十年。这十年中他正好读书做学问,直到汉成帝即位,那些宦官外戚被抓起来,他才出来重新做官。他仍然秉性未改,时常直言不讳,总是为权贵们所嫉恨,所以他虽位居大夫之列,前后历宣帝、成帝两朝三十余年,却始终不得升迁

虽然在仕途上屡遭挫折,但刘向在自己喜爱的事业上却取得了成功。他写下了几本影响当时传之后世的书,这几本书是《列女传》、《新序》和《说苑》。他写这三本书的目的是为了给皇帝参考,例如《说苑》和《新序》就是采集了古人轶事编辑成书,作为皇帝行事的借鉴,其作用同后来宋代为皇帝编的《资治通鉴》差不多。

为刘向赢得声誉并对后世产生最大影响的一件事是刘向奉命校书。汉朝对于历代传下来的图书特别注意收集保存,因为学者讲学,皇帝询问经书都要靠图书。根据史书的记载:西汉时期储藏图书分为内外二府,外府有被称为“石渠”“石室”“延阁”“广内”等阁,而内府则有“兰台”“麒麟”“天禄”等阁。刘向就被委派到天禄阁去校书。为什么要校书呢?因为汉代许多图书是从历代断简残编中搜集而编成的,免不了发生错落的情况,有时候一本书同名而内容则相去甚远;有时候则有真伪交错,文体也不一致。于是就需要派有学问的大儒去校对。汉成帝就派刘向去校对经、传、诸子诗赋。另外一些学者,如:任宏校对兵书;尹咸校对数术书;李柱国校对方技书。刘向则是总负责。刘向终于找到了自己的位置,他在天禄阁专心精研他的学问,如鱼得水。从此以后,他不再与世俗接触,一直在天禄阁勤奋地精研。传说有一天深夜,刘向一个人在天禄阁精心地校书,有一位老人,穿着黄衣,拄着青藜杖缓缓地走进来,看见刘向这么用功,他用嘴向青藜杖吹了一口气,点燃了那根杖,借着火光,向刘向传授一部古时候的奇书,这部奇书叫《洪范五行》。传说当然有些荒诞,但也可见人们对刘向的钦佩之情。(www.xing528.com)

刘向一直在天禄阁,直到七十二岁那一年去世,才由他的小儿子刘歆来继承他的工作。

刘歆是在汉成帝河平三年(公元前26年)来到天禄阁与他父亲一起校书的。在刘向的三个儿子中,刘歆是最聪明的一位。他在校书时,遍读了国家图书馆中的藏书,同时协助他父亲校书。他们在整理图书过程中,根据书籍的不同内容,将它们分类编目,一共分成七类:辑略、六艺略、诸子略、诗赋略、兵书略、术数略、方技略。并且编辑成我国第一部图书分类目录《七略》。当这部目录编成时,刘向已经死了。这部书在我国文化史上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从此以后中国的图书就有了一种公认的分类标准。在“七略”之下,还分了三十八个子目,收了六百零三家,一万三千二百九十九卷。它开了我国分类目录之先河,东汉班固写《汉书·艺文志》,就是以“七略”为蓝本的。这部书后来散佚了,但“七略”这个名称却沿用下来,与“四库”一样成为中国图书分类的“术语”,班固称这部书“总百家之绪”。

刘歆当然不满足于仅仅帮助父亲校书,他还精研学问。在研究学问过程中刘歆读到了一部古文春秋左氏传》,他十分喜爱此书。当朝有位丞相叫史尹咸的专门研究《左传》,刘歆就此拜他为老师,老老实实地读《左传》。在阅读过程中他发现了许多问题。他又将《左传》与《春秋》对照起来一起读,发现左丘明的好恶同孔子是一样的,《左传》是真正解释《春秋》的一部书,它要远远超出当时流行的《公羊》《穀梁》两书。到了哀帝时,刘歆的学问与名声已经很大,他向皇帝建议,将所有的古文经学统统立于学官,并设立博士职位。哀帝要刘歆同当时的几位五经博士一起商量此事,但是另外几位五经博士都是今文学派,他们为了把持自己的学术地位,巩固已得到的利禄,当然不愿让古文经学取得与今文经学相同的地位,因此表示反对。为此刘歆不顾一切,写了一篇《移让太常博士书》,指责那些博士们:“缀学之士,犹欲抱残守缺,挟恐见破之私意,而无从善服义之公心;或怀妒嫉,不考情实,雷同相从,随声是非。”这下犹如捅了马蜂窝。当时的学术界是被今文学派所把持的,而且朝中大臣大多出身于今文学派,所以刘歆的信引起了满朝的攻击。史书上说:“诸儒皆怨恨”。有位大司空叫师丹的,给哀帝上奏章,攻击刘歆“乱改旧章,非毁先帝所立”。由于感到孤立无援,而且得罪的都是些大官,刘歆害怕遭到报复,只得上书请求调到地方上去任职,出任河内太守。因为他姓刘,属于宗室,根据法律不能任三河(河内、河东、河南)中的官,后到琢郡做太守。几年以后因病被免官。

王莽篡位以后,封刘歆为国师,并封他为“嘉新公”,地位够显赫的,王莽想借助刘歆在学术界的威信为自己服务。但是因为王莽曾经杀死了刘歆的第三个儿子,所以刘歆心怀怨恨,过了几年,起义军迫近长安时,刘歆感到时机到了,便同卫将军王涉商议准备谋杀王莽,谁知秘密泄漏,刘歆被迫自杀。一代名儒就这样结束了自己的一生。汉代著名史学家、《汉书》的作者班固称赞刘氏父子人才难得,将他们称为与孔子、孟子荀子董仲舒扬雄一样的人,是能够做到“博物洽闻,通达古今,其言有补于世的”一代鸿儒。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