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中国古代读书生活之司马迁万里行

中国古代读书生活之司马迁万里行

时间:2024-07-14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从孔子周游列国到司马迁游名山大川,从李白“五岳寻仙不辞远,一生好入名山游”到徐霞客徒步万里考察祖国的地理风貌,他们不但游历名山大川,而且都留下了他们写下的作品,这样的文人代不乏人。这里介绍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司马迁。原来司马迁远祖世代为史官,在史学方面有家学渊源。司马迁一生似乎为著《史记》而诞生的。

中国古代读书生活之司马迁万里行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是中国读书人要求自己的一个崇高目标,历史上究竟是哪一位读书人先做到这一点已不可考,究竟有哪一位真正做到这一点也已不可考,但是在漫长的岁月里确实有不少文人力求做到这一点。从孔子周游列国到司马迁游名山大川,从李白五岳寻仙不辞远,一生好入名山游”到徐霞客徒步万里考察祖国的地理风貌,他们不但游历名山大川,而且都留下了他们写下的作品,这样的文人代不乏人。这里介绍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司马迁。

司马迁在中国是一位家喻户晓的人物,无论读或没读过《史记》的青少年朋友,都会说出鲁迅先生的那句话:“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但要说出司马迁究竟是怎样一个人物,则并不是人人知道的。

司马迁,字子长,出生于龙门,龙门在黄河中游。这是一个充满诗意和神奇色彩的地方。古老的黄河像一条黄龙从龙门的北面奔腾向南,左岸是龙门山,右岸是梁山,形势险要,据说只有神龙才能腾越而上,故称为龙门。传说龙门是当年大禹治水、疏导黄河时开凿的,所以也叫做“禹门口”。中国所谓人杰地灵——具有神奇色彩的地理风土哺育了神奇的人物。童年的司马迁就在这龙门西南的左冯翊夏阳城南(在今陕西省韩城县芝川镇)长大的,从小他就受到了良好的启蒙教育。武帝建元元年(前140年),那年他六岁,随着父亲司马谈来到繁华的京城长安。当时汉朝正处于鼎盛时期,国家的一切似乎充满了希望。为什么他父亲要到长安去呢?原来司马迁远祖世代为史官,在史学方面有家学渊源。司马谈任太史令。太史令是掌管编写国史的官员,他学识渊博,上通天文历法,下知地理人事,熟悉朝章典故,写下了重要的学术论著《论六家要旨》,对先秦以来的各种学术流派作过综合评述。他一辈子有个愿望:想写一部史书,而且为此作了构思并准备了许多史料,可惜这件事没做成,最后由他儿子司马迁完成了,这便是后来的《史记》。

再说司马迁生在这样一个家庭,从小便打下了坚实的文字基础,又有父亲的直接培养。那个时代,一般人是无机会接触古代典籍的,而他从十岁开始便读了大量的古籍。这些古籍便是当时流行的今文书籍,到了长安后又有机会开始学习古文著作,据载他读了《尚书》《左传》《国语》《世本》等。勤奋刻苦的学习充实了他的头脑。耳濡目染又使他有了创作的冲动,于是他再也不满足于仅仅“读万卷书”了,二十岁那一年,他怀着对祖国河山的无比热爱之情以及想继承父志撰写《史记》的宏图,开始了全国性的漫游,对祖国的山川地形,传说中的人事典故进行实地考察。

据司马迁《史记》卷一百三十《太史公自序》说:他走出长安,游长江、淮河一带,来到汩罗江畔,凭吊伟大的诗人屈原沉江的地方;又登上九嶷山巅,瞻仰舜的墓地;而后又登庐山,考察大禹疏导九江的历史状况;来到东南会稽(今浙江绍兴东南)山,追怀大禹会合诸侯计功封爵之盛况,循迹而探禹穴;到了吴地又去观看战国四公子之一——春申君黄歇的故城;他又经过韩信故乡淮阴,渡过淮河,涉过泗水,来到了鲁国的都城曲阜,瞻仰了孔子庙堂,对孔子兴教化讲礼仪的遗风十分钦佩,同时在邹峄一带考察古人的“乡射”之礼。在历史上战争频繁的地区齐、鲁、梁、楚之间,他遥想当年古战争,构思出一幅幅群雄争霸的图画,就像雨果想象拿破仑“滑铁卢之战”一样,这些地区在今天的山东、江苏北部、河南东部。之后,他来到了已是一片废墟的魏国都城大梁,看到战国信陵君驾车迎请侯赢的夷门,十分感叹,对信陵君礼贤下士的行为发出了由衷的赞叹;最后,他又回到了长安,准备完成他的使命。(www.xing528.com)

回到长安,司马迁做了郎中,官职不高,但却有机会随汉武帝出巡,西至酮山(在今甘肃平凉),东至泰山,北出长城,直抵九原(在今内蒙古五原县附近),在汉武帝元鼎六年(前111年)他还奉命出使巴蜀以南,一直到达昆明,对西南地区的社会状况有了了解。出使回来那一年,父亲临死时拉着他的手,流着眼泪叮嘱他要完成其未竟的事业,写成《史记》一书。三年以后,司马迁继任了父亲的官职,也担任太史令,那年他三十八岁。有了多年读书的储备,又游历了天下郡国,他对写《史记》已有了充分的准备,但他仍然不满足,他充分利用工作之便,摘录前代史书上的各种资料,同时如饥似渴地阅读石室、金匮(相当于国家图书馆)中所藏的国家图书典籍,扩充自己的眼界。与此同时,他还访问那些熟悉历史情况的人,对史实进行订正和补充。四十二岁那一年,他开始动笔写《史记》,那正是他年富力强、潜心著述、可以出成果的时候。孰料,天有不测风云,一场灾难落到他头上。原来,天汉二年(前99年)夏五月,那位好大喜功一生不甘寂寞的汉武帝又发动了对匈奴的战争,当时领兵的贰师将军李广利是武帝的宠妃李夫人的哥哥,骑都尉李陵奉命率五千步卒深入胡地,与匈奴重兵连战十余日,终因寡不敌众,兵败投降。汉武帝原来指望李陵能够不成功、便成仁,谁知道李陵投降了匈奴,自然心中十分不快,加上朝中有些大臣趁机说李陵的坏话,司马迁对此不以为然,认为李陵是在不得已的情况下才投降的,这时汉武帝征询司马迁对此事的看法,司马迁便将自己的想法说出来,认为从李陵平时为人看,他一定会寻找机会来报答汉朝的,谁知汉武帝听了以后勃然大怒,认为司马迁是在有意诋毁李夫人的哥哥李广利,替李陵开脱罪责,一怒之下,便将司马迁下狱,并在第二年将他关进“蚕室”,处以宫刑,司马迁遭受了人间的奇耻大辱。

封建专制皇帝的最大特点是不把人当人,而汉武帝是尤其突出的一个。但这种毁灭性的灾难并没有压垮司马迁,反而从另一方面激起了他活下去的意志,他在给朋友任安的信中诉说了自己悲愤的心情:“每念斯耻,汗未尝不发背沾衣也。”但是,他想到古往今来的许多圣贤都在生前遭受过磨难与困厄,想到自己要完成父亲的遗愿——写成《史记》,所以他忍着奇耻大辱,等待出狱。出狱后,皇帝任命他为中书令,这是一个太监任的职位,但他以“偿前辱之责,虽万般被辱,岂有悔哉”,利用一切条件阅读搜集各种资料,发愤著书,在他五十三岁那一年终于完成了这部空前的巨著,不久,他便离开了人世。

孟子说:“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司马迁一生似乎为著《史记》而诞生的。但是,从今天的角度看起来,他之所以能写成这部被鲁迅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作品,完全是由于他年轻时能“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结果。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