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要问在中国两千年封建社会中,哪个朝代读书人最为得意?这大概要算汉代和宋代。
秦王朝灭亡以后,刘邦开始时任用一些武功之辈,非常轻视知识分子,尤其讨厌儒生,他骂郦食其是“竖儒”,甚至取儒冠而“溲溺其中”,表示了对读书人的极端鄙视。后来他在陆贾等人规劝下,觉得这样做不利于自己的统治,于是开始重视知识分子的作用,颁布了一些重要的法令。允许开办私学,废除“挟书律”。什么叫挟书律?秦代禁止人们收藏、携带《诗》《书》等,违反的要惩处,这便是“挟书律”。废除了这个法律,使汉初的学术繁荣和教育发展有了基础。到了汉武帝时,采用了董仲舒提出的“独尊儒术”,历史上称为三大文教政策:①“推明孔氏,抑黜百家”;②兴办太学以养士;③重视选举,任贤使能。总之,在汉代,读书人有了展示自己才华的机会,也有了通过读书取得经济利益、政治利益的可能,所以汉代的教育和文化事业十分发达,在秦王朝时沉寂下去的琅琅书声又响起来了。
此外,谈到汉朝的读书人,我们不能不介绍一下所谓的经学,经学是专门研究儒家经典的学问,它在汉初地位并不高。自从汉武帝采纳了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后,经学就蓬勃地发展起来了。说穿了,研究经学可以做官,可以谋取政治和经济利益。西汉初年设置了五经博士,后来汉宣帝又立起了《大小夏侯尚书》《京氏易》博士,也即有人能讲这几门经学课,便可当博士。东汉初年又设置了颜氏、尹氏《春秋》《大小戴礼》博士。因为当时纸笔还没有,所以研究学问需要老师耳提面命口耳相传,而掌握这些学问的学者以秦始皇焚书坑儒后由儒生口传下来的典籍为经典,孜孜矻矻,长年累月地研究,取得了很大成果,一方面有政治经济利益,一方面他们确实也乐在其中。
然而,这种“独家专利”受到了挑战。汉武帝时,有一位藩王鲁恭王,为了扩建自己的宫室,拆除了孔子的旧宅,据说他在孔宅的夹壁里发现了大批图书,这些书都是孔子的后代为了逃避秦火而保藏下来的,全由战国时期的文字写成。因为秦始皇统一了文字,汉代又流行了隶书,当时一批学者已经不认识这些书上的文字了。于是,产生一批学者专门研究这些书,他们声称这些书是古本的儒家经典。这一批学者便形成了一个派别,被称为“古文经学”。而原来一批很有地位的学者对此很不以为然,他们认为所谓“古文经典”是有人伪造的,他们仍然坚持自己的一套,这样,这批人便被称为“今文经学”。两派经学进行了热闹甚至激烈的辩论。(www.xing528.com)
辩论的双方,都对文字进行了研究,并以对文字的解释为武器,攻击对方,捍卫自己。今文家攻击古文经是“向壁虚造不可知之书”,而古文家认为古文经是“圣人所作”,而经文则已被后人窜改。无论哪一方都想证明自己是正宗的正统的而对方是歪门邪道。说穿了,今文家想巩固自己已取得的地位,维护自己的利益;而古文家则想取而代之,或者至少也获得一定地位。
“今”“古”文争论,影响了汉代读书人,这种影响甚至要延续到清代末年,因此,在汉代,不管在私学还是国家办的太学,读书人研究经典是一件大事,所有读书人从小便要学习儒家经典,有名一点的人便要介入“今”“古”文争论的某一派。不管哪一派,汉朝统治者在对待学术争论上还是比较宽容的,所以读书人的故事也就特别多。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