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庞清明的《第三条道路批判》:深入诗人的另类观点

庞清明的《第三条道路批判》:深入诗人的另类观点

时间:2024-07-13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诗人们彳亍、彷徨、徘徊、摇摆,加之信仰危机与物欲蔓延,作为目前“第三条道路”的实际推动者,庞清明无疑付出了很多很多。这里并非是在宣传“第三条道路”的分裂,确实是“第三条道路”在经过一场危机之后,面目已经进入了一个焕然的时代。认清“第三条道路”的发展意义与根本基础,这本身就是“第三条道路”的一个重大使命。

庞清明的《第三条道路批判》:深入诗人的另类观点

庞清明:作为承担者的“后第三条道路”诗人

北残

认识庞清明可以说是很久了,也可以说是素不相识。说素不相识,是因为我们相交已久而从未谋面;说相识很久,是因为透过有限的网络空间和他的关于诗的文本(包括诗文本及其诗歌理论文章),我认识到一个诗人的清明,一个承担的清明。

作为诗人的清明,我们时常可以听到他不同凡响的声音:“当生命挣脱红尘无怨的羁绊/退居茅舍耳根闲成一座荒岛/待明日我还会回复蓬莱的仙境/在森林突灌大海的时光隧道”(庞清明《归隐之歌》),这是一个自由灵魂的吟唱者,一个寻找的诗人;“在异乡黄昏就是穷途/吐出的词仿佛鱼刺在喉”(庞清明《回到》),这是一个寄居者的痛苦,这种苦痛的声音,来自他郁积迸发的肺腑。然而,尽管症魔逼得他发疯般的苦痛,他还是在为他的第二故乡——南方乡镇在辛勤地奉献着自己的爱和恨,酝酿着自己诗意的解构与重组

诗人的清明,其实是一个彻底的承担者;他的文本的厚重与深沉,是对现实世界处心积虑的深度挖掘和意料之中的对“美”的偷袭。“美啊你几乎让我不肯死去”(庞清明《夜花园》),胡亮在《庞清明:花园的感恩者和尘世的浴火者》一文中说,“这不是诗人的不经意语”,的确如此。不过,庞清明所谓的“美”,也不是轻描淡写的美,不是浮光掠影的美,不是洞若观火的美,不是道法自然的美,他的美是一种疼痛的美,是以丑为美的美,是触及了这个世界的暗礁而迸发出的歇斯底里的美。这里面凸显着他作为诗之使者的承担,也凸显着他“痛斥王冠放弃大片山河”(庞清明《美之祭》)的豪迈之气。

作为诗人,敢于承担是一种历史意义。在“第三条道路”的繁衍上,庞清明可谓呕心沥血。尽管他很少张扬,他有时候唏嘘不已。但是,也正是由于“第三条道路”这一分量不轻的术语所导致的特殊使命,使得他在这一卷看似杂乱无章的竹简上默默地坚守着,而且不遗余力。“在庸众面前,我们几乎闭口不提第三条道路,我知道第三条道路的杀伤力与穿透力,我们只把第三条道路放在心上、涌在笔端。”(庞清明《第三条道路的使命》)“放在心上”、“涌在笔端”,这个默默的耕耘者,在沉默与寂寞之间,“心”与“笔”实际上才是他真正耕种的园地与工具。

21世纪的诗坛到底是个什么面目?异彩纷呈还是杂乱无章?诗人们彳亍、彷徨、徘徊、摇摆,加之信仰危机与物欲蔓延,作为目前“第三条道路”的实际推动者,庞清明无疑付出了很多很多。

为了维护诗坛的圣洁,作为“第三条道路”的一份子,他批判那些身居庙堂高位看起来温吞软绵的“学院香蕉”与像土匪一样造反起哄无理取闹的“草莽英雄”,指摘这些“不断向受众兜售古今中外文学史与写作秘笈技艺,传道解惑的教授、主编、诗人、批评家,原不过是道貌岸然争名夺利的货色”。2003年,在“第三条道路”发展缓慢出现危机的情况下,他与林童创办了第三条道路论坛,以第三条道路诗歌学会的名义编辑出版了《第三条道路》(2003年诗歌卷),将“第三条道路”的危难局面化险为夷,实现扭转,并在理论上旗帜鲜明地宣称要反对文化专制、霸权主义与二元对立;反对“诗歌精英化”、“文化口红化”、“知识塑料化”、“生吞活剥化”、“地痞流氓化”、“小资情调化”、“草根思维化”、“口水垃圾化”;反对知识分子的掉书袋,卖弄名字术语、外国典籍与宗教信仰的“附庸写作”;唾弃民间写作土得掉渣与事无巨细的伪叙述及婆婆妈妈、毫无创意的“庸俗写作”,这些都显示了他作为一名诗人敢于承担的胆识和勇气。

此后,为了“第三条道路”的发展与茁壮成长,他带着“天下大同、诗歌为公”的理念,不断地反思与自省、创新与超越。在接受某个采访时,他曾经谈到“第三条道路具有多种可能性与向度,必须有理论家不断提出新的假说”。为此,他自己也不得不在理论的园地里艰辛地耕播,创作和发表了一系列理论文章,为“第三条道路”的理论添砖加瓦,开路搭桥,而且一度锦上添花。

在《第三条道路:重建中国当代诗歌的核心价值——兼谈五个关键词》一文中,他提出了“第三条道路”的五个关键词,全面的总结了“第三条道路”的诗学特征:“独立、多元、传承、建设、提升”。而“独立、多元、传承、建设、提升”这几个关键词,正“呼应了中国当代诗歌的核心价值,使诗歌重新回到真人的写作,回到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既有海纳百川的气势,又有推陈出新的勇气,使诗歌世界呈现出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景象”。独立,谓诗人之精神;多元,谓独立之聚集;传承,谓诗史之延续;而当下所最为值得重视的就是“建设”与“提升”,这两个看似简单的字眼,在一个诗人承担的胸怀中,到底是怎样的一种沉重啊!而在庞清明,他竟自觉地挑起了这副类似于中国文化史上屈原落水般的历史重担。(www.xing528.com)

一直以来,我都很怕看到“后”文学的字眼,刚刚接触“第三条道路”时也无不如此。现在,经过了几年时间的洗刷与反思,我发现“后第三条道路”的提出与发展,绝对是世纪诗学的一个重要命题。这里并非是在宣传“第三条道路”的分裂,确实是“第三条道路”在经过一场危机之后,面目已经进入了一个焕然的时代。“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诗学史也不例外。庞清明在“后”诗学上对“第三条道路”分析的很透彻,《后第三条道路:打通中国当代诗歌的经脉》这篇文章在分析了诗坛乱象之后,紧接着就提出第三条道路新时代的开端,并且进一步阐释和宣扬“第三条道路”“无限敞开”的理念,既体现了“破”的勇气,又展示出“立”的胸怀,这无疑是一篇对“第三条道路”的前历史进行爬梳并终结而且急切呼唤“第三条道路”新时代到来的庄严宣言书。

认清“第三条道路”的发展意义与根本基础,这本身就是“第三条道路”的一个重大使命。显然,除了理论之外,维持诗坛纯洁批判鄙俗现象、总结梳理“第三条道路”的发展历程、发现和关照诗界新鲜血液等也是“第三条道路”诗人的重要命题。从目前观察到的庞清明的各种文本来看,他对此无疑洞察秋毫。

维持诗坛纯洁批判鄙俗现象。庞清明的一系列文章,诸如《驳于坚〈朗诵是诗歌的断头台〉之歪理邪说》、《谢有顺的摇摆或第三种选择》、《谢有顺是怎样成为吹鼓手的?》、《西川:知识分子的自大狂与盲视症——兼批欧阳江河的他者》、《命名的缺失无聊的狂欢——70后哪堪回首80后粉墨登场》等等,批判的锋芒直指那些堂皇的论调、投机的艺术、诗人中的自大狂与盲视者以及诗坛狂欢化的悲哀色彩,为此他“呼唤诗人深怀大地,拥抱生活,面向未来,回到炼词写意的悠远境界,恢复诗歌高贵典雅的品质,对人类共同的命运与个人独特幽隐的际遇发言,成为时代的先驱与追问者。批评家不能随着世俗的调门起舞、浮泛搅和,必须捍卫自由与独立的精神,清醒地评价中国当代诗歌的创作成就与存在的不足。是的,应该努力提倡一种开放的健康的公正的批评,一种多元敞开、言之有物、高瞻远瞩、胸怀八方的批评,重新找回批评家的良知与尊严,让批评的境界更威、更猛。”(庞清明《诗坛乱象或提倡一种健康的批评》)这其实是一个真正的诗人责无旁贷的责任,真正意义上的诗人就应该是“勇者无畏的典范,他不在意任何俗世的权威,更遑论利益的诱惑和干扰”。然而面对圣洁的诗林,在现在的时代境遇之下,不知潜伏着多少肮脏的诗界伪者。

“第三条道路”发展概况总结。在《第三条道路,86现代诗群体大展与流派精神》一文中,他细致而具体地总结了2003—2006年之间的“第三条道路”发展情况,包括诸如:宣言与理论、诗歌文本、出版与专著、论坛与人气等各个方面,为“第三条道路”的历史呈现做了一个全面的总结。总结的目的,一方面固然是回顾,而至为重要的则是为了有效地解决诗歌流派在发展壮大过程中所遇到的“瓶颈”问题,更好地展望与对话未来。

关注诗坛新鲜血液。“第三条道路”能够不断地发展壮大,与庞清明(或其与林童主办的“第三条道路”论坛)不断引进(或吸引)新鲜血液有着必不可分的关系。在上举文章的“论坛与人气”一节,庞清明写到“第三条道路(却)分别于2003年6月和2005年5月创办两个以上的论坛与网站。一个非常有说服力的事实是,第三条道路自1999年底提出,响应者众,出入并更新着成百上千的诗人与批评家,且呈梯队形式不断发展壮大,以北京、四川、广东、上海、江浙、福建、山东、新疆、江西等诗歌重镇为中心点,向周边辐射。”可见“第三条道路”影响之深远。庞清明在擢拔人才这个方面,更是不遗余力,只要在论坛发现有实力的青年新秀,他总是注意关照提拔,比如近年来加入“第三条道路”的北残、韩永恒、远观、李飞骏、姜红伟、北荒、水上人间、许多余、余子愚、旱子、南岩等,其中不乏青年后学,而且多在高校就读或刚参加工作。这其间,尤为卓越者,是被他称为“中国诗坛的异数”的郑小琼,他对这位身怀大地的诗坛女歌者,做这样高度的评价:“在郑小琼的诗歌里,有着时代的深深烙印、强烈的探索精神与血融于水的写作背景,其对苦难命运的把握与挖掘看似顺手牵来,其实是她对世界精细如微的观察与大胆透视……”“郑小琼自觉、独立、敞开、多元的写作使自己收获颇丰,与我提倡的宽广主义、好诗主义不期然殊途同归。她是一位在场的诗人,深怀大地的诗人。”显然,对郑小琼的关注,庞清明有独到的眼光,郑小琼的成功无疑也是“第三条道路”的巨大成功。

马莉在庞清明诗集《孤独骑士之歌》的序言中曾透露他“为了诗歌事业,不分田不分地——分家,把家中一间房子贡献出来给诗歌和诗人作资料档案库。”“他那‘一间自己的房子’:占三房两厅之地面约15平方米,四周全是书架,书架上收集的全都是第三条道路诗人的理论著作、大传小传、各种选本、诗集、图片、活动项目、出版信息、报刊报道信息等。每一格都有注明,注明得详详细细。这在他已是每天必不可少的重要工作。”对于这样一个诗歌的坚守者,一个为了诗歌的“第三条道路”而焦灼而正义而愤世嫉俗的诗人,我们无须阐释过多。

余秋雨先生在写《苏东坡突围》的时候,写出了一个苦难的黄州和一个焦灼的诗人之间的深沉对话。苏东坡,苦难的苏东坡,他造就了一个文化辉煌的黄州,也实现了自己精神上的突围。他以自己的精神力量给黄州的自然景物注入了意味,而正是这种意味,使无生命的自然形式变成美。而面对波涛四起、汹涌而来的诗界大潮,庞清明也在突围,在这样的杂草与荆棘丛生的“诗潭”里,他也在与“第三条道路”进行着一段历史的对话。在精神的朝野,他何尝不努力谈笑、形容枯槁,又何尝不艰难苦恨、潦倒新停,他是一个沉醉于中世纪“诗田”的孤独骑士,一个孤独蓊郁而又带着东方情调的冥思的骑士。他正以自己执着而顽固的精神在给“第三条道路”注入一种迥异于殊俗的“后”诗学“意味”。我仿佛看见他正立在世纪之钟的“第一刻”处“向第三条道路诗人致敬”,愿他的这种“意味”也能够使诗学的“后第三条道路”破茧而出,化蝶而飞。

(作者本名赵目珍,系华中师大文学院博士生,第三条道路代表诗人)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