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2013浙江中小企业发展报告

2013浙江中小企业发展报告

时间:2024-07-13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第二章浙江省小微企业发展概况浙江是小微企业大省,量大面广的小微企业在繁荣城乡经济、推动科技进步、增加就业收入、促进社会和谐等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本章对浙江小微企业发展的现状与问题进行具体的分析与归纳,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对浙江小微企业的发展环境进行探讨,从而对浙江小微企业的可持续发展给予客观的评价与建议。据法人单位统计年报数据,2012年,浙江省工业小微企业主营业务收入3.37万亿元,占全部企业的49.9%。

2013浙江中小企业发展报告

第二章 浙江省小微企业发展概况

浙江是小微企业大省,量大面广的小微企业在繁荣城乡经济、推动科技进步、增加就业收入、促进社会和谐等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近年来,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小微企业发展,2012年出台了《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支持小型微型企业健康发展的意见》(国发〔2012〕14号)等一系列支持和促进小微企业发展的政策措施,有力地提振了发展信心,激发了小微企业的创业创新热情,促进了小微企业的稳定健康发展。但受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及自身整体素质不高等原因,浙江小微企业在发展过程中遇到了许多困难和问题,影响和制约了小微企业的发展。本章对浙江小微企业发展的现状与问题进行具体的分析与归纳,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对浙江小微企业的发展环境进行探讨,从而对浙江小微企业的可持续发展给予客观的评价与建议。

第一节 浙江小微企业发展现状

一、小微企业基本情况

(一)小微企业总量情况

根据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统计局、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财政部四部委联合发布的《关于印发中小企业划型标准规定的通知》(工信部联企业〔2011〕300号),2012年末,浙江省共有各类企业法人65.90万家,工业企业20.97万家,小微企业占工业企业总数的97.5%。其中,小型和微型企业分别为3.13万和17.32万家,分别占14.9%和82.6%。此外,尚有个体工业生产活动单位68.43万家。

(二)小微企业产业分布情况

小微企业多数分布于二、三产业(详见表2-1)。其中,小型企业逾六成为二产企业,在三次产业中比重分别为3.8%、65.0%和31.1%;微型企业半数为三产企业,在三次产业中比重分别为2.4%、47.3%和50.3%。

表2-1 小微企业在三次产业中的分布情况表

资料来源:浙江省统计局。

(三)小微企业行业分布情况

小微企业七成以上分布于制造业与批发和零售业两大传统行业(详见表2-2)。小型企业中,制造业企业数量最多,约为8.36万家,占61.5%;其次为批发和零售业1.83万家,占13.4%。微型企业中,制造业、批发和零售业企业18.84和12.38万家,分别占43.5%和28.6%。

表2-2 小微企业行业分布情况表

资料来源:浙江省统计局。

二、小微企业的地位作用

(一)小微企业是浙江经济发展的生力军

小微企业无论在总量、产业分布上还是行业分布上都占绝对优势。据法人单位统计年报数据,2012年,浙江省工业小微企业主营业务收入3.37万亿元,占全部企业的49.9%。其中,小型和微型企业主营业务收入分别为2.40万亿元和1.0万亿元,分别占35.6%和14.8%。第一产业、工业和第三产业小微企业主营业务收入占比在40%左右,其中小微企业工业总产值占全部工业总产值的一半以上。2012年,在全部工业总产值中,规模以上小型企业约占35.9%,规模以下工业(小微企业和个体工业单位)约占14.2%,共占50.1%。

(二)小微企业是浙江省利税的主要来源

2012年,全省工业小微企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33715.78亿元,比上年增长7.0%;上缴税金总额1307.9亿元,增长16.5%;利润总额1611.04亿元,增长0.2%。主营业务收入、上缴税金和利润总额分别占全部工业企业的50.1%、49.9%和61.5%。

(三)小微企业是浙江省自主创新的重要力量

2012年,全省规模以上工业小微企业的科技活动经费支出为311.34亿元,比上年增长21.9%,增速比大中型企业高7.9个百分点;全年实现新产品产值为2741.23亿元,比上年增长1.4%,增速比大中型企业低10.9个百分点;新产品产值率为11.1%,比上年降低1.0个百分点。

(四)小微企业是浙江省吸纳就业的主渠道

小微企业在扩大就业、促进再就业中发挥了重要作用。2012年全省小微企业共吸纳就业(就业人员按名录库数据统计,与企业现有人数可能有差异)1111.34万人,占同口径所有企业的74.6%。其中,小型和微型企业分别吸纳就业340.7万和770.7万人,分别占22.9%和51.7%。2012年末,全省个体工业生产单位从业人数为355.05万人,占全部工业活动单位从业人数的19.2%。

(五)小微企业经济总量在全国保持领先

十一五”期间,浙江省小微企业中的规模以下工业主要经济总量指标保持全国第一。2010年,工业单位数、工业总产值、资产总计、从业人员数分别为83.9万家、12504亿元、6586.7亿元、663.3万人,分别占全国的13.4%、18.5%、15.1%和13.5%,均居全国各省(区、市)的首位,单位数的比重比居第2位的河南省高1.7个百分点,工业总产值、资产总计和从业人员数比居第2位的广东省分别高7.2、6.0和0.9个百分点。

由此可见,量大面广的小微企业是浙江经济的特色和活力所在,也是发展浙江地方经济的有力支撑。浙江小微企业作为浙商创业成长的基本平台,长期以来为打造浙江的各类专业市场、发展浙江的块状经济及产业集群、推动科技创新、扩大地方就业、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参与国际竞争等方面都发挥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在全国经济发展中也具有风向标的作用。

三、小微企业的发展特点

如果仅从数量、规模等角度来看,浙江小微企业与日本的小规模企业及“零细企业”、美国和欧洲一些国家的小企业有许多共性。但浙江独特的地理条件和社会文化环境又使浙江小微企业具有如下与众不同的区域性特征。

(一)多元化的投资者和独特的组织形式

浙江小微企业的投资者既有本省本地的城乡居民,又有省外国外客商;在小微企业创业注册方式上,既有个体工商户、独资企业,又有合伙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有限责任公司等,其中在合伙企业的创办中,由于深受浙江经商文化的沿袭与熏陶,浙江小微企业往往出现由“五缘”(血缘、亲缘、地缘、行缘、学缘)和“五同”(同宗、同姓、同乡、同学、同好)为联系纽带的合资企业。

(二)多元化的投融资渠道

长期以来,浙江小微企业的融资渠道主要是自有资金、亲戚朋友借款,很少有正式的融资渠道,尤其是在浙江温州,充裕的民间资本,为小微企业提供了多种正规与非正规融资渠道;在投入资金方面,既有货币资金,也有实物资产和知识产权。浙江小微企业普遍固定资本小,对经营所需的设备、技术、场地等要求不高。

(三)灵活的生产销售方式

“前店后厂”的产销运作模式较早出现于浙江的小微企业。多采用劳动密集型的技术和手工艺质量管理不怎么完善。销售上多采用直销方式,灵活而富有流动性。国内外的各类专业市场经验丰富。其次,这种“前店后厂”的产销运作模式以及具有社会根植性的手工劳动充分降低了资产专用性,对于多变的市场环境体现出了较强的灵活性。

(四)具有地方特色的小微企业集群

浙江是我国小微企业集群最为发达的地区之一,大量传统制造业在浙江的地理空间上形成了产业集群,故有“一镇一业,一村一品”的区域特色,这种较完善的产业分工协作网络,不仅体现在基于价值链垂直上的企业、客户、供应商的联系,同时也促进了水平上企业、科研院所、大学与政府的产学研合作。

(五)家族式的小微企业管理模式

浙江小微企业中,有一大批企业延续着家族式的经营模式,这些企业员工多半也是创办者或高层的亲友,因此薪酬具有不确定性,财会制度多不健全,缺乏企业风险控制;其次,以家族式经营为主的小微企业往往不愿重用家族以外的工作人员,内部的一致团结和外部固定的合作网络造成了企业单一的“战略思维”和稀疏的“信息网络”。

(六)特有的小微企业创业环境

浙江小微企业的创业文化源于对早期草根浙商文化的承袭。长期以来,草根浙商秉承“走过千山万水,历尽千辛万苦,想尽千方百计,说尽千言万语”的“四千精神”从事手工艺和副业等,在区域内打造了一个个专业市场,为浙商的创业活动提供了良好的基础条件;另一方面,对社会地位的追求与个人价值的体现也逐渐融入了新一代浙江创业文化中。“千方百计提升品牌,千方百计开拓市场,千方百计自主创新,千方百计改善管理”的新“四千精神”激励着新浙商的创业与成长。其中,温州人的创业精神一直以来都被国内外所熟知,但随着近年来社会上一些急功近利的思想逐步扩散,使得创业失败被认为是一种耻辱,因此一些人在创业初期时,会规避一些风险较大的项目和行业,从而失去了可贵的冒险精神,这种轻视失败者的现象,也使得原本想创业的人有的因畏惧失败而放弃创业。

四、小微企业发展现状评价

上述这些特征,一方面反映了浙江小微企业长期以来积累了成功发展的经验,另一方面也隐含其在企业组织、管理、人才及资金等方面存在着更多不确定性和经营风险

发达国家和新兴市场需求相比,目前浙江小微企业的自身素质和发展水平还不高,长期积累的结构性问题突出,“低、小、散、弱”的普遍特征依然存在,部分制造业和专业市场的优势正在丧失,新的优势尚未完全形成,多数企业仍处于产业链末端,抵御风险能力较弱,普遍存在生产经营困难和转型升级压力

近两年来,浙江省及各地市出台实施了一系列相关扶持小微企业发展的政策措施,尽管融资难问题有所缓解,但在复杂多变的国际经济金融形势和国内银根紧缩、宏观调控的大背景下,总体面临“人荒”“钱荒”“电荒”和高成本、高税费“三荒两高”的挑战,加上利率汇率、税率、费率“四率”,薪金、租金、土地出让金“三金”,原材料进价和资源环境代价“两价”多种因素叠加的影响,企业生产经营成本仍然居高不下,经营业绩下滑。在产业结构、创新能力及企业家信心等方面也都存在一些需要重视解决的问题。

第二节 浙江小微企业发展困境

一、融资难、融资贵问题

2012年,浙江辖内银行业金融机构新增贷款近5378.77亿元,投放规模较2011年实际高出200多亿元,其中,中小企业贷款计划约2239.75亿元。一方面,中小企业的融资力度和融资渠道得到了一定的拓展,但同时浙江银行业小微企业服务正面临着在中国领先优势日渐式微严峻挑战。2012年温州市金融办的《关于温州社会融资情况的调查报告》显示,61%的小微企业认为资金紧张,平均资金缺口为22%。据浙江工业大学中国中小企业研究院的调查,宏观调控下融资成本普遍上升了15%~30%,在50家有民间借贷的小微企业中,76%的企业显示利率已经接近甚至超过基准利率的2倍。贷不到款,企业只能以民间自筹为主,年息为20%~30%不等,短期年利息甚至高达50%~60%。(www.xing528.com)

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之所以出现,是因为与大企业相比,金融机构所提供的融资单笔成本偏高,这种融资的结构性偏向加之外部环境冲击,使得小微企业的贷款成本总体偏高,即使得到融资贷款,不少小微企业难以承受高融资成本的压力。据监测调查数据显示,截至2013年8月,浙江小微企业流动资金总体趋于紧张,严重不足的小微企业比重已连续六个月上升,不少企业已处在坏账危机爆发的警戒地带。

数据显示,截至2013年8月末,浙江省银行业金融机构本外币不良贷款率1.76%,比年初上升0.17个百分点。2011年下半年以来,受世界经济下行、欧债危机蔓延的影响,浙江的外部市场需求萎缩,浙江经济自身长期积累的结构性、素质性问题也不断暴露。不良贷款率回升是经济波动和结构调整带来的阵痛。浙江的外向型中小微企业多,受国际金融危机冲击较大,特别是多数小微企业自身正处于转型期,千丝万缕的担保链,加之市场外需萎缩,共同导致了不良贷款率的上升。

二、成本上涨问题

2012年,劳动力成本上升给浙江中小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带来了不利影响和制约。监测数据显示,2012年12月浙江中小微企业应付职工薪酬同比增长27%,一部分处于价值链低端的中小微企业由于利润空间受到再度的挤压而难以负担起快速上涨的劳动力成本,因此,大量劳动力向周边地区或中西部地区迁移,使得2012年以来浙江小微企业劳动力就业人数出现明显下降。激烈的市场竞争从资本转向了劳动力,周边地区、中西部欠发达地区的快速发展及工资水平的显著提升对浙江的区域劳动市场也形成了潜在威胁,并由此进一步抬高了劳动力价格,有的企业甚至将主动提高工人工资纳入年度发展目标。

另据调查比较,同样面对成本的压力,作为长三角小微企业发展典型的浙江省,受成本上升影响的情况尤其突出,在接受调研的小微企业中,有80%的企业认为原材料成本和劳动力工资的上涨对企业的发展构成了相当的威胁。与2010年前相比,近两年来,浙江小微企业受到成本上涨的压力比珠三角、环渤海等地更加明显。有不少小微企业表示为了降低成本,已将企业生产基地转向中西部或北方的成本较低、离原材料产地较近的地区建厂生产。

三、盈利困难问题

近年来,由于产业上游银根、地根、能源(油电)流、物(路桥)流、信息流越来越被大型企业所掌控,中小微企业的生存空间被挤压;产业下游大量民营中小企业过度竞争,导致“利润比刀片还薄”。受需求疲软、行业产能过剩、过度竞争等影响,浙江省纺织塑料光伏、医药等行业产品主要价格持续下跌,但企业劳务用工、财务费用等刚性成本仍处于上涨状态居高不下,小微企业利润率日趋下降。加之用地、用工及环保能源要素制约不断加剧,不少企业生产经营压力大,存在停产倒闭的风险。

四、产业层次问题

近几年来,浙江的产业结构已发生了一些明显转变。根据浙江统计年鉴数据,2011年浙江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的比重分别占国民经济的4.9%和51.2%,较2005年分别下降了1.7和2.2个百分点,而第三产业的比重从2005年的40%提升到了2011年的43.9%。另据《中国中小企业发展年鉴(2012)》数据显示(根据老口径),浙江规模以上工业中小企业已达63273家,占全省工业总量的84.1%,占工业税收的73.3%,占外贸出口的82.5%,并提供了90.9%的就业岗位。结合以上两方面的数据可以发现,浙江中小微企业的产业结构分布仍以传统制造业为主,其次为第三产业,占比最低的为第一产业。

就浙江小微企业来看,目前还存在规模偏小、产业层次不高的问题。在当前政府力推的“小升规”过程中,部分已达到升级规模的企业,还存在“不愿升、不想升、不敢升”的心理认识问题和现实制约问题,有些企业小富即安,或担心上规后管理要求高,导致负担增加,因此不肯主动升级,这从总体上影响到区域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企业产业层次的提升。

五、创新薄弱问题

浙江小微企业多数是家庭作坊企业和个体工商户,科技创新能力总体薄弱。企业处于创业初期或成长起步阶段,船小好掉头,适应能力强,优势明显。近几年来,民间资本大幅涌向房地产、高利贷等虚拟经济,实体经济受到严重影响。目前来看,小微企业“保生存”的压力普遍加大,企业生产经营如履薄冰。很多企业过度依靠低端市场、低水平制造、低成本扩张的粗放式经营,创新驱动发展的动力不足,R&D支出、技术引进和消化吸收及技术改造投入总体偏低,市场话语权和核心竞争力不强。

六、企业家信心不足问题

长期以来浙江实体产业界所秉持的“四千精神”近年来出现了萎缩趋势,追逐资本高回报的心态与行为在房地产投资、资本运作、短期经营行为等方面受挫,面对工业经济低位运行、产销增长乏力、出口严重下滑、企业负担依然偏重的经济社会现实,不少小微企业主对发展前景信心不足,预期有所下降。回归重振实体经济、推动转型升级仍然存在严峻挑战。企业家信心下降趋势明显。反映在企业经营上,近年来的“脱实向虚”倾向依然存在,工业投资意愿降低。总体看来,国内外经济的下行背景仍是造成当前企业投资信心减弱的基本原因。

第三节 浙江小微企业发展环境

一、工业经济发展环境逐步改善

首先,国际经济形势有逐渐好转的趋势,2012年10月启动的欧洲永久性救助机制ESM对稳定欧债危机起到积极作用。欧洲经济2013年第二季度以后出现正增长,预计2013年全年增长0.1%。

其次,美国继续实施“量化宽松”货币政策失业率超预期下降,市场需求逐渐回升,显示出美国经济有力复苏的趋势。

再次,浙江省经济运行总体平稳。2013年前三季度,全省生产总值26195亿元,同比增长8.3%。其中工业保持稳定增长。前三季度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8455亿元,同比增长8.6%,增幅比去年同期回升2.7个百分点。前三季度出口1845亿美元,增长10.7%;进口647亿美元,下降2.3%。前三季度财政总收入5491.6亿元,同比增长8.6%,增幅比上半年提高0.6个百分点。由此可见,浙江经济运行总体呈现稳中有进、转中提质的态势,经济增速保持在平稳增长区间,转型升级及结构调整积极推进,质量效益和民生保障水平得到提升。

最后,国家“工业强国”战略和浙江省“工业强省”战略,无一不是对工业发展大力支持的表现。十八大报告中也明确提出,要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道路,这些都为浙江中小微制造业企业提供了良好的发展机遇和空间。

二、投资增长新亮点逐步形成

浙商是浙江促进投资增长的宝贵源泉。2011年10月首届世界浙商大会提出“创业创新闯天下,合心合力强浙江”。2013年10月召开第二届世界浙商大会,“浙商回归”再度成为浙江经济发展的聚焦点。新一代浙商带着转型的金点子、创业的新路子、创新的新招数为浙江中小微企业的转型升级添砖加瓦。

2013年5月以来,浙江省启动开展“十万浙商进百区”活动,据统计,目前全省共报送拟签约浙商回归项目101个,总投资1312.5亿元。第二届世界浙商大会签约仪式现场安排浙商回归重大项目43个,总投资664.41亿元,签约项目涵盖现代农业、先进制造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化工医药、总部经济、文化信息、现代物流、小城镇建设、商贸会展9大产业领域。

2013年浙江投资增长较快。据统计数据显示,全省前三季度固定资产投资14770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21.1%。房地产开发投资4361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15%,商品房销售面积和销售额分别增长31.4%和38.8%。

三、消费需求逐步提升

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明确提出了收入倍增目标和“两个同步”,以及有望即将出台的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将有效地提高居民收入。根据浙江统计局统计信息网公布的数据,2013年前三季度,消费品市场基本稳定。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0864亿元,同比增长11.3%,增幅比上半年回升0.2个百分点,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10.4%。居民消费价格温和上涨。前三季度,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同比上涨2.1%,比全国同期低0.4个百分点。居民收入稳步增长。前三季度,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9108元,同比增长9.1%。农村居民人均现金收入16122元,同比增长10.3%。两个收入的增幅呈逐季回升态势。消费的提升必将为浙江中小微企业带来更大的发展空间。

四、小微企业政策稳步推出

十八大报告中明确强调要大力支持小微企业特别是科技型小微企业的发展。2013年3月国家开始实施“扶助小微企业专项行动”,重点支持创新型、创业型和劳动密集型企业的发展。可以说,我国中小微企业发展环境正在日益改善。

近年来,浙江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小微企业转型升级工作,相继制订出台了一系列促进小微企业加快成长、提升发展的政策措施。2012年5月,浙江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引发了《关于促进小型微型企业再创新优势的若干意见》(浙政办发〔2012〕47号)。

但小微企业的发展不能仅靠政府的扶持,小微企业自身开拓市场和技术创新等才是企业发展壮大的根本。省内创新发展环境较好,并且创新是企业发展的原动力,企业要重视与研究机构和高校的合作,努力培养高新技术人才,落实科技创新政策,牢牢把握市场需求的变化,不断推进创新。

第四节 推动小微企业成长的对策

一、建立健全法律法规政策体系,加强督查落实

《中小企业促进法》和《浙江省促进中小企业发展条例》对保障中小企业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但一些条款还没有很好落实,配套政策体系尚不够健全和完善。建议全国人大把《中小企业促进法》转变为《中小企业法》,以此增加法律的权威性、约束性和刚性。全国人大和省人大加大中小企业法律法规贯彻落实情况的执法检查力度,督促相关部门完善扶持和促进中小微企业发展的各项政策。同时,在省级层面上对已有扶持政策的贯彻落实情况进行督查,进一步研究制定扶持和促进小微企业发展的一系列配套政策,比如鼓励个体工商户转企业政策、培育小微企业上规模政策、支持科技人员领办科技型小微企业以及促进小微企业转型升级等政策,加快形成较为完备的扶持中小微企业发展的法律法规和政策体系。

二、探索推进地方金融创新,拓展企业融资渠道

一是研究设立中小企业发展政策性银行,以缓解中小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等问题。如果国家层面有困难,建议在浙江、江苏、广东等省份先行试点,积累经验后,国家层面设立,全国推广。二是支持地方金融改革。充分发挥浙江省民间资本丰裕的优势,支持浙江省进行金融改革试点,建议国家层面加快探索建立以地方政府为责任主体的地方小金融机构监管体系,对县级农村信用社、城市商业银行等地方小法人金融机构,特别是一些没有纳入“一行三会”监管范围的金融性质组织,把管理权下放到省级政府,尤其是要支持温州金融改革综合试验区的探索实践,大力支持浙江省打造“中小企业金融服务中心”和“民间财富管理中心”,放宽准入条件,大力发展城市商业银行、村镇(社区)银行和小额贷款公司,积极发展适合中小企业融资需求特点的金融机构,构建区域性融资体系,促进民间资金阳光化规范化。三是调整银行业绩效考核办法。切实提高小微企业不良贷款容忍度,调动基层银行及信贷人员拓展小微企业贷款的积极性。

三、着力推进小微企业提升发展,促进结构优化

一是大力发展科技型小微企业。浙江小微企业发展的基础在于科技人员及群众创业。在促进小微企业健康发展中,要重视保护和发挥群众创业热情,引导和帮助科技人员创业。放宽创业门槛,拓宽创业领域,完善创业资助政策,支持科技人员利用技术成果创办企业。搭建创业平台,规划建设一批小企业创业基地,完善科技企业孵化体系。大力发展创业投资、股权投资、风险投资,重点投资于初创期的科技型小微企业。二是大力发展高技术服务业小微企业。高技术服务业是现代服务业的重要内容和高端环节,技术含量和附加值高,创新性强,发展潜力大,辐射带动作用突出。加强政府引导,推动体制机制创新,培育市场需求,拓展服务领域,大力培育扶持高技术服务小微企业发展,重点支持研发设计、知识产权、检验检测、科技成果转化、信息技术、数字内容、电子商务、生物技术等高技术服务业领域的中小企业大发展大提升。三是着力提升传统产业小微企业。推动现有的城乡居民创办的传统产业领域的小微企业向“专、精、特、新”方向大提升。积极引导传统产业小微企业入园入区入基地,推动集聚发展,提高产业集中度,减少污染排放。同时,加快淘汰高消耗、高污染和不具备安全生产条件、极易引发群体性事件和安全生产事故的小微企业落后产能,着力改善和提升产业整体素质,提高技术创新能力、国际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四、积极帮助小微企业拓展市场,提高市场竞争力

一是重视创新与工业设计。要按照省政府出台《关于推进特色工业设计基地建设加快块状经济转型升级的若干意见》(浙政发〔2011〕81号)的精神要求,明确按照市场化运作的原则,在全省11个设区市和义乌市分别建设1个省级特色工业设计示范基地,以培育发展一大批工业设计企业,集聚一大批工业设计创新人才,为量大面广的中小企业提供创新服务,帮助企业积极开发新产品。二是发展电子商务拓展市场。重视营销体系和商业模式创新,帮助小微企业开发适合自身特点又具竞争优势的营销渠道。发挥浙江省第三方电子商务平台领先优势,推动浙江省企业直接面向消费者开展网上销售,建设网上零售终端,提升浙江品牌影响力和附加值。三是组织参加各类展会。有针对性地组织不同层次的中小企业参加中博会、中国国际中小企业交易会、APEC中小企业技术交流暨展览会等大型国内展会和印度尼西亚、俄罗斯、美国、欧盟等不同地区、不同类型、不同主题的境外展会,引导企业拓展重点地区、重点国别的市场,提高浙江省产品的全球市场占有率。

五、继续加大财税扶持力度,减轻企业负担

一是整合现有各项资金,发挥最大效用。目前,国家扶持中小企业发展的财政资金分散在有关部委,中小企业发展专项资金和中小企业服务体系建设专项资金由工信部负责,中小企业技术改造、中小企业国际市场开拓、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资金、科技型地方特色产业中小企业发展资金等分别由发改、商务、科技、财政等部门掌握,而且项目信息基本不互通,存在同一单位同一项目重复申报重复支持等问题。建议国家层面整合现有各项中小企业专项资金,统筹考虑安排。二是继续推进结构性减税。深入调查研究中小企业尤其是小微企业税负和生存情况,在贯彻落实现有税收优惠政策的同时,继续探索推进税收改革,推进小微企业结构性减税,切实减轻小微企业的税收负担,坚持扶小培源,培育更多的税源。三是增加省级中小企业专项资金。近年来,浙江省财政收入增长较快,而浙江省中小企业发展专项资金自设立以来多年几乎没有增长,资金规模为3000万元,这与浙江省量大面广的中小微企业所处的地位作用和对经济社会所做出的贡献是不匹配的。而且很多兄弟省市专项资金多大大高于浙江省,如陕西4.1亿元,广东、江苏和广西2.5亿元,四川2亿元,山东、内蒙古1.3亿元,辽宁、河北和安徽1亿元。因此,建议增加浙江省中小企业专项资金。

六、优化小微企业公共服务,改善服务环境

一是加强中小企业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建立健全以综合性公共服务机构为核心、各类专业服务平台为支撑的服务体系,为中小企业提供多元化、低成本、高质量的服务。重点推进公共服务平台网络建设,加快建成联通10个地市服务平台和全省重点产业集群“窗口”服务平台,为小微企业提供信息咨询、人力资源、创业辅导、融资服务、管理咨询、法律维权、技术支持、市场开拓等八大类服务。二是加强小微企业创业服务。加强要素的优化配置和保障服务。在电量、土地、信贷资金的保障中,体现有保有压的原则,重点保优质企业,以形成助调整、促提升的机制。三是开展专题解困活动。深入开展“服务企业、服务基层”专项行动,为企业解难开辟“绿色通道”。继续开展以服务小微企业为主题的中小企业服务年活动,为广大小微企业送政策、送温暖、解难题、树信心、促发展。

七、进一步加强小微企业指导和服务,促进企业发展

一是加强小微企业工作机构和职能建设。建议国家进一步加强对中小微企业工作的组织领导,最好能成立像美国一样的国家中小企业局,切实加强对中小企业发展的指导和协调。二是加强中小微企业统计监测工作。按照中小企业新划型标准规定,建立覆盖一、二、三产业的中小企业统计指标体系,建立一套科学的中小企业统计制度。进一步加强中小微企业运行监测,尤其是对小微企业的监测,进一步推进和完善全省中小微企业培育和运行监测网络平台建设,同时加大对企业数据报送的培训力度,加强数据的挖掘、分析、处理、分析和运用,为及时研判形势、制定政策提供有力支撑。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