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古代思维与信息哲学的争鸣

古代思维与信息哲学的争鸣

时间:2024-07-12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二、古代“思维”不是关于“客观信息”的思维邬先生说:“直接给我们以刺激的是特定的光子……主客体之间没有直接的接触,而那些直接接触的刺激物却并不能成为这一过程中的客体,它只能扮演向主体传递另一物的信息的载体角色。换句话说,我们永远只能借助于第三者来把握我们的对象。”

古代思维与信息哲学的争鸣

二、古代“思维”不是关于“客观信息(间接存在、不实在)”的思维

邬先生说:“直接给我们以刺激的是特定的光子……主客体之间没有直接的接触,而那些直接接触的刺激物却并不能成为这一过程中的客体,它只能扮演向主体传递另一物的信息的载体角色。换句话说,我们永远只能借助于第三者来把握我们的对象。”[1]157在“信息哲学”的本体论里,这个“不实在、间接存在”的“第三者(水中月)”,不等于“实在、直接存在”的“主客体”,它与主体(人)、客体(月亮)都没有“整体与部分”的关系。“第三者”是“不实在”、“间接存在”的“客观信息(自在信息)”的载体,又称中介粒子场、光子场(信息场、中介物),它是信息认识论、信息思维论的认知对象。并且,“我们永远只能借助于第三者来把握我们的对象”!

邬先生在“古代哲学中的信息观念和信息思维”一节中,为了说明“在人类最古老的哲学思维中孕育着人类最初的信息观念和信息思维的萌芽”这一现象,列举了大量的例证,但是这些例证统统说明“信息本体论”、“信息思维论”不能成立,所谓“信息思维”实质是“关于物质本体的思维”,是关于“直接存在”、“实在”的思维,根本不是什么关于“间接存在(第三者)”、“不实在”的思维:

邬先生说:“中国古代哲学,比较起古希腊哲学来更具有信息思维的特色。强调部分之间、部分与整体之间、整体与环境之间的不可分割的相互联系,强调整体的结构性、关联性协调性等等,强调不同事物间的相互渗透、映照、蕴涵和统一性等等,一直是中国古代哲学的优秀传统思维方式。……以至西方的某些学者认为,中国古代哲学中所体现的整体观、结构观、全息观、演进观等等都成了现代系统科学信息科学产生的最古老的理论来源之一。”[1]425——正如笔者在先前的质疑中所指出:邬先生所强调的“部分之间、部分与整体之间、整体与环境之间”、“整体”、“不同事物间”等等,都是“直接存在、实在”而不是“间接存在、不实在”。譬如:月亮的“部分之间”、月亮的“部分与整体之间”、月亮的“整体与环境之间”、月亮与花朵(不同事物)之间,统统都是“直接存在、实在”而不是“间接存在、不实在”!关于月亮和花朵的属性与规律,只能从它们的本体中探寻。认知它们的影像虽然可以获得些微信息,但是事物在中介物里的影像或中介粒子场(间接存在)不能替代事物本体,外观(表象)不能替代整体,即时(瞬时)不能替代过程(由于先前已有论述,不赘述)。所谓“整体观、结构观、全息观、演进观”即“信息思维”的对象是事物的本体(直接存在)而不是事物在中介物里的影像或中介粒子场(间接存在、第三者)!

邬先生说:“中国古代的八卦理论也许是人类最古老的信息结构理论。它大约产生于殷商之际,在《周易》一书中得到了系统的阐释。……《易传》作者认为八卦主要象征天、地、雷、风、水、火、山、泽8种自然现象,并认为‘乾’、‘坤’两卦在八卦中占特别重要的地位,是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一切现象的最初根源。……八卦就其形式而言乃是一种符号组合、重组、匹配的信息编码方式,就其卦辞、爻辞的解释及象征而言,乃是一种人为设定的信息泛化符号代示方式。”[1]425-426——古代传说是伏羲画卦,以“—”表示阳(太阳),以“--”表示阴(月亮)。太阳、月亮、天、地、雷、风、水、火、山、泽等都是“直接存在、实在”。八卦符号则属于“主观信息(精神)”,是第二性的产物,不是所谓先天就存在的“在人的意识之外,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具有物质第一性属性的事物,这种符号显然起源于(受启发于)“直接存在、实在”的事物(是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一切现象的最初根源),既不是“间接存在、不实在”的“客观信息”,也不是来自“第三者”或中介粒子(光子)。(www.xing528.com)

邬先生说:“中国古代哲学中有一种‘天人合一’、‘天人感应’的理论。这一理论强调天与人的关系紧密相联,不可分割,相互感应。‘天人合一’、‘天人感应’理论的实质是在强调人是一个对外开放的信息系统,人与其所处自然环境之间存在着某种复杂而现实的相互作用、相互规定、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转化的全息性信息蕴涵关系。”[1]426——我国古代把自然界称为“天”,所谓“天人合一”、“天人感应”即人类“合一”、“感应”的对象是“直接存在、实在”,不是“间接存在、不实在”。不是“自然界在水中的影像”与“人在水中的影像”发生“合一”或“感应”!所谓“天人”的“开放系统”与“自然环境”,它们“相互作用、相互规定、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转化”,统统发生在事物的本体内,而不是发生在事物在中介物(第三者)的影像或中介粒子场里。

邬先生说:“从古代发展起来的中医学,除把人体看作是经络网络信息系统之外,还把人体看成是由五脏六腑组成的人体信息系统。五脏指:心、脾、肺、肾、肝;六腑指:胆、胃、大肠小肠三焦(包括上三焦、下三焦)。各脏腑在人体中所处位置不同,各自的结构与功能也不同,但是,它们又互相滋养、互相制约,通过经络联结,组成交叉性、相关性的信息—功能网络,保证人体整体的协调。”[1]427——所谓“五脏”、“六腑”统统都是“直接存在、实在”,它们之间“互相滋养、互相制约”,人体会发生机械的、物理的、化学的、生物的复杂运动(属于“直接存在”),对人体的这些运动属性与规律的认知,便是精神(或信息,即第二性的),在人体内根本不可能有“在人的意识之外,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具有物质第一性属性的“交叉性、相关性的信息—功能网络”。人类认知的对象是“实在、直接存在”的心、脾、肺、肾、肝、胆、胃、大肠、小肠……而不是什么第三者(中介粒子场、光子场、信息场)或根本就“不实在”的“信息—功能网络”。

邬先生说:“杨先生还认为,中国古代哲人对有关‘形而上’和‘形而下’的讨论也渗透着信息思维的特点,他主张应该对建立现代化的‘形上学’予以足够的关注。”[1]428——众所周知,所谓“形”是“直接存在、实在”;所谓“形而上”——即精神(信息)来自“形而下”(事物本体),精神(信息)来自对事物本体(直接存在)的认知,不是来自“间接存在、不实在”。

邬先生说:“有关研究已经说明,‘汉字具有形、音、义三维信息的特点’……中国汉字的这样一些特征和作用也可以说明,为什么以汉字为编码的中国文化更具有信息思维特色的情况。”[1]428——大家知道,所谓“形”意为“象形”。现代学者认为,中国最初的文字属象形文字,如早期的甲骨文金文。例如甲骨文的象形字“月”字,像一弯月亮的形状;“龟”(特别是繁体的“龟”字)像一只龟的侧面形状;“马”字就是一匹有马鬣、有四腿的马;“鱼”是一尾有鱼头、鱼身、鱼尾的游鱼;“艹”(草的本字)是两束草;“门”(繁体的“門”)像左右两扇门的形状;“日”字就像一个圆形,中间有一点,很像人们在直视太阳时,所看到的形态。可见,汉字起源于“实在、直接存在”,意识(信息)只能是第二性的,虽然经过数千年的演变,汉字通过“象形、假借、指事、会意、形声、转注”造字方法,逐渐演变为表意文字,但绝不是起源于关于“客观信息(事物在中介物里的影像或中介粒子场)”或“不实在、间接存在”的思维。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