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信息演化观哲学问题的思考与探讨

信息演化观哲学问题的思考与探讨

时间:2024-07-12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月亮自身的规律和属性在本体之中,而不在“不实在、间接存在”的“水中月”的影像里。又将“信息”进一步划分为四种。[3]51“自在信息的活动是与物质活动同在的,它具有客观性、普遍性和存在的永恒性。”[3]91那么“信息形态”是怎么样演化或进化的呢?

信息演化观哲学问题的思考与探讨

二、关于“信息演化观”存在的哲学问题

邬先生的第二部分(章)虽以“自然界的双重演化”为题,但实际宗旨是要围绕“信息演化”来构建“信息哲学”。他借用“物质形态进化的演化观”,认定信息的演化也可分为进化或退化。他说:“(自然界有)两种不同的演化方式和方向:A.向上的有序化演化——物质形态的进化、信息模式的创生和积累;B.向下的无序化演化——物质形态的退化、信息模式的消解和耗散。在这里,所谓‘秩序之展开’,便是‘信息的产生’,因为‘秩序之展开’只有通过某些新的信息模式的创生才能表明自身是否‘展开’,以及‘展开’之方式和程度。‘秩序之展开’正是通过相互作用中之全息性‘痕迹’之建构来实现的,而这一‘痕迹’建构的同时就是信息形态的转化,产生、建构和创造。”[3]88那么事实如何呢?

1.“客观不实在信息(客观信息):水中月”无法进化或退化

邬先生遇到的最大困境是,不得不抛弃“存在领域分割图”中关于“水中月”作为“客观不实在信息”这一典型案例所自我规定的范畴问题,不得不抛弃这类“特指”的“不实在、间接存在”的事物所谓“在客观世界中普遍映射、建构着的种种自然关系的‘痕迹’正是储存物物间的种种反应内容的特定编码结构”这种说法。[3]35其原因是:

(1)由于月有阴晴圆缺,“水中月”(受月亮运行规律、天气水环境等因素制约)是时有时无的。不能说,今晚天气晴朗,存在“水中的月亮”,所以“天上的月亮”或“水中月”信息进化(创生和积累)了;抑或今晚天气阴晦,不存在“水中的月亮”,所以“天上的月亮”或“水中月”信息退化(消解和耗散)了。

(2)“水中月”与月亮的演化(进化与退化)是风马牛不相及的两回事。如上所说,有没有“水中月”,至少要受五个条件的制约。而这五个条件,与“实在、直接存在”的月亮本体是否进化或退化无关。“水中月”根本不存在月亮的“物物间的种种反应内容的特定编码结构”。月亮自身的规律和属性在本体之中,而不在“不实在、间接存在”的“水中月”(“信息形态的转化,产生、建构和创造”)的影像里。仅靠研究大千世界各种事物在水中、镜中的虚像,都是无法用来说明事物本体如何进化或退化问题的。

(3)可见,“信息哲学”已不是从“不实在、间接存在”的“水中月”的范畴出发,推而广之,去研究“水中宇宙、镜中生物”影像的演化,而是始建终弃,泛指一切“实在、直接存在”的事物(或物质)。没有遵守“同一律”、“不矛盾律”,喧宾(信息)夺主(物质),名实不符。

2.“主观不实在信息(精神——主观信息)”不能“自为”地发生进化或退化

如果认为“信息是第二性的”,[1]19那么关于“主观不实在信息(精神——主观信息)”能够发生进化或退化的观点,就是难以成立的。

(1)根据唯物主义的认识论,在对一个事物没有任何认知之前,那么对该事物的意识(信息、精神)就是零。通过人的“实践—理论—实践”活动,循环往复,从无到有,由浅入深,不断深化认知,那么关于该事物的意识(信息、精神)就会逐渐深化(或进化)。离开了人对客观世界的认知作用,作为“第二性的”信息不能从“原始宇宙的演化”开始,“自为”地发生进化。

(2)信息(精神、意识)作为人类对具体事物属性及其规律的认知成果,不能从“原始宇宙的演化”开始,“自为”地发生退化。只要存储得当,那些已被认知的信息是不会因具体事物的消亡(退化)而消亡(退化)的。譬如像《诗经》、《论语》、《考工记》、《史记》等已被认知、总结并刻意传承的信息,只要自然界和人类没有毁灭它们,是不会在人类的精神财富馆藏里消亡的。[2]23

3.邬先生“信息演化观”存在的其他问题(www.xing528.com)

邬先生在抛弃了典型案例的“主语(水中月、镜中花)”之后,却刻意保留了“客观不实在信息”范畴中两点对己有用的东西,即:①这种“信息”是不同于“物质”而“间接存在”的;②从本体论特征来看,它具有“在人的意识之外,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属性。又将“信息”进一步划分为四种。需要指出的是,若按他的“存在领域分割图”来分析,不仅难以确定这四种信息的具体位置,而且还存在一些认识错误问题,譬如:

邬先生说:“自在信息是客观间接存在的标志,是信息还未被主体认识的原始形态。”[3]51“自在信息的活动是与物质活动同在的,它具有客观性、普遍性和存在的永恒性。”[3]53——质疑:①这里“客观间接存在”的“自在信息”,已不是通过仪器(镜面)所反映的那种“特指”的“信息(影像)”,在概念上已偷换成具有“普遍性”存在的“信息”(实为各种物质或事物);②从本体论上看,所谓“自在信息”已不是主体通过仪器(镜面)观测获得的第二性的认识,而是“与物质活动同在的,它具有客观性、普遍性和存在的永恒性”的具有第一性地位的东西,它在人类意识没有产生的原始宇宙的起点阶段,就已经是客观存在了,并且开始进化(创生和积累)了。

邬先生在对“以往的进化理论重新予以审视”之后,便着手“揭示信息形态进化的过程和机制”。[3]91那么“信息形态”是怎么样演化或进化的呢?

(1)“原始宇宙的演化”:“(一)宇宙开端(宇宙时为零)……从信息形态的尺度上来看,此时的宇宙可能存在着某种内部差异间的信息沟通活动,但是这些活动又都具有随机产生、随机耗散的特征。”[3]93“(二)超大统一力支配的宇宙阶段(宇宙时0~10-43秒)……此时的内部信息的活动在总体上仍是以某些信息模式的随机产生、随机耗散的方式进行的。”[3]94“(三)混沌场及量子力学真空涨落阶段(宇宙时为10-43~10-35秒)……在这个进一步展开着的过渡相上信息活动的方式和具体的信息样态也已经现实地生成和发展了。”[3]95“(四)宇宙的暴涨阶段(宇宙时10-35~10-3秒)……处于暴涨过程中的宇宙内部结构之间虽然无法进行信息通讯,但是内部结构各点上的新的差异生成的信息模式其实已潜在地建构出来了。”[3]95,96“(五)基本粒子生成阶段(宇宙时第一秒内)……在这里,不仅是新的物质结构的生成、转化和湮灭,而且同时就是新的信息活动方式和内容的生成、转化和耗散。”[3]97……总之,“宇宙信息的自在进化构成了宇宙信息进化的坚实的主流,而那些自为信息,再生信息,乃至社会信息的活动则只是附带增生在这一主流之上的一些为时短暂的、范围极小的信息进化现象。而正是这些附带增生的信息进化现象成了信息活动的高级形态”。[3]103

正如前面已经讨论过的,从宇宙演化、人类演化的角度来看,物质先于意识,因为先有物质后有生命(意识),所以意识只能是第二性的。邬先生提出信息先于意识(生命),就赋予信息特殊的地位,即信息也是第一性的。在他的宇宙演化图景里,在人类以及人类的意识还没有产生之前的、十分遥远的混沌时代,“信息”就开始进化了。

(2)“生命的信息进化”:“如果从信息活动的角度来考察,生命完全可以看作是自然信息活动的产物,它是适宜信息不断同化和异化、不断凝结积累、不断选择自构,不适宜信息不断淘汰,不断耗散而引出的一个必然结果。有机物的合成是特定无机物间相互作用的结果,而这种相互作用的真实价值恰恰在于:在复杂的信息同化和异化的过程中,建立起了载负着新的特定信息内容的质—能结构系统。”[3]107——质疑:为什么说生命不是物理的、化学的等多种物质运动叠加的产物,而是“生命完全可以看作是自然信息活动的产物”?生命的演化不是物种发生了复杂的同化和异化,而是“信息同化和异化”?是谁在操纵“第二性”的“信息同化和异化”呢?[1]19

“生物界出现的第三个崭新的信息活动方式是通过思维的信息的主体创造。主体通过思维创造信息的过程也就是信息的自为形态向再生形态跃迁的过程。”[3]114——质疑:将人类只有通过认知客观世界才能促进认识不断深化的实践活动,篡改为可以离开客观世界去创造主观世界,“主体通过思维创造信息的过程”,就可实现“信息的创生和积累”(信息进化)。

(3)“人类社会的信息进化”:“从信息形态的哲学划分中我们可以看到,意识是主观间接存在的标志,是信息的自为、再生的态,它包括感知,记忆和思维。……人的意识在本质上是对信息的能动的把握和改造,以及在此基础上的信息的主体创造。”[3]124“人类社会进化的信息意义也并不仅仅停留在‘信息选择’上,而更重要的还在于信息的主体(个人的、社会的)创造,和通过人类的社会实践将这些创造出来的信息转变为社会的、自然的现实。”[3]130

邬先生在这里既不关心客观世界问题,也不关心“客观信息(客观不实在信息)”问题,进一步主张“人的意识在本质上”不是客观世界在人头脑中的产物,而是“对信息的能动的把握和改造”,即信息先于人的意识而独立存在,人“把握和改造”的对象是信息而不是物质;不是去认知客观世界,而是“信息的主体创造”,即主观脱离客观,理论脱离实践,“主体(个人的、社会的)创造”信息;“不仅仅停留在‘信息选择’上”,还把“这些创造出来的信息转变为社会的、自然的现实。”

不难看出,邬先生关于所谓信息进化与退化的理论,不仅难以自圆其说,而且主张人的意识的本质就是创造信息,离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观点越来越远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