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贮藏保鲜
猕猴桃果实在采收之后,仍然是一个活的有机体,并不断地进行着各种生命活动,同时消耗它本身所贮藏的营养物质。水果贮藏保鲜的实质,就是在保证维持细胞生命活动的前提下,通过控制各种因子,尽量减少果实本身的物质消耗,延缓衰老进程,使果实在较长的时期内保持较好的食用品质和较多的营养成分。
一、果实的采前营养和采后贮藏的关系
猕猴桃鲜果贮藏性状的好坏,受品种特性、管理技术、土壤肥料、气候条件等多种因素影响。这里仅就对贮藏保鲜影响较大的采前营养问题作一介绍。
果树从土壤中吸收的水分和矿质营养是构成果实的物质基础。采前的肥水供应状况和施肥种类,对果实的贮藏性状影响很大。大量的试验表明,猕猴桃以施用有机肥(即农家肥)或含有氮磷钾和多种微量元素的复合肥料为好。这种施肥方法不仅使树体生长健壮,而且果实发育正常,抗病性和贮藏性状得到改善。大量施用氮肥,特别是在雨水充足的情况下,虽然产量可能有所增加,但果实风味变差,果肉可溶性固形物含量减少,贮藏期间抗病力减弱,贮藏时间缩短。果实含氮过多还会增大呼吸强度、加快物质消耗、降低果品质量,从而加快衰老腐烂的进程。
钙元素对猕猴桃的果实品质和耐贮藏性的影响已越来越为人们所重视。与氮肥相反,果实中含钙量的增加可降低呼吸强度和自身的物质消耗,还可保护细胞结构不被破坏,增加果实的硬度和耐贮藏性。因此,在猕猴桃生长期间供给足够的钙或在采果前数天叶面喷洒钙肥(如氯化钙水溶液),对猕猴桃的贮藏保鲜大有好处。
土壤的供水量对猕猴桃的产量、质量和耐贮藏性影响很大。干旱可导致减产,但供水过多则可降低果品质量,使风味变淡,贮藏中病害增加。因此,一般在采果前10 d左右应当停止灌水,以利采收和贮藏。
二、影响猕猴桃贮运性的主要因素
1.种与品种
全世界现主要栽培的猕猴桃有两种:一是中华猕猴桃(A.chinensis Planch);二是美味猕猴桃(A.deliciosa C F Liang et A R Ferguson)。一般来说,美味猕猴桃的贮藏性比中华猕猴桃强。近年来,我国已选育出50多个新品种(株系)用于猕猴桃生产,并引进了若干海外品种(如海沃德等)。这些品种的贮运特性有较大差异。1996年杨德兴等人对海沃德、秦美、哑特和秦翠4个品种在气调贮藏6个月之后的贮藏性状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鲜果贮藏性状以海沃德最好,其次是秦美,再次是哑特,秦翠不耐久藏。同一品种果实的大小也与贮藏性有关。一般来说,果实小,表面积较大,因而水分蒸腾作用较强,失重也较快,则不耐久藏。据研究表明,平均单果重在46.4~65.5 g艾博特的大个果实的贮藏时间显著长于平均单果重在35.3~39.4 g的果实。
2.果品质量
猕猴桃贮藏效果的好坏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鲜果的质量。气调试验结果表明,同一个果园的同一个品种猕猴桃鲜果,由于采收时果品质量不同,贮藏效果表现明显差异,正常果实(单果重100 g以上的适宜成熟度果实)贮藏165 d的次果率为12.3%,而质量较差的非正常果实(单果重100 g以下的青皮果)的贮后次果率则高达69.5%,是前者的5.6倍。
3.采收期
采收期对果实发育、贮藏性和种子发育具有很大的影响。猕猴桃果实成熟时从外观和风味等直观感觉很难判断,确定采收期比较困难,因此,生产上早采现象十分普遍,给贮藏工作带来了很多不便。国外以可溶性固形物含量作为成熟指标:新西兰为6.2%,美国加州为6.5%;我国一般以6.5%作为成熟指标。适时采收可增加果实的耐贮性,减少失重率。龙翰飞等人以湖南省人工栽培品种为试材,以果实可溶性固形物作为成熟度指标,进行分期采收。经过一年常温贮藏和3年低温贮藏实验,分析得出,中华猕猴桃的采收最低成熟指标为可溶性固形物含量为7.0%,最高指标为可溶性固形物含量12%,以8.5%以上采收果实贮藏后品质最佳。马锋旺等人对猕猴桃的采收时期、采收方法和常温贮藏进行了研究,结果证明,陕西的各主栽品种在10月上旬左右可溶性固形物达到6.5%以上适合采收;过早采收的猕猴桃不仅品质差,贮藏性也不好。王兰菊实验结果则表明:适时采收的果实(可溶性固形物>7.0%),贮后果实硬度高,腐烂率低,而提前采收的猕猴桃果实(可溶性固形物含量<6.0%),果实硬度下降快,腐烂率高,耐贮藏性差。适时采收的果实贮藏性状显著优于早采果。当然,不同品种的采收标准制定也不尽相同。秦美猕猴桃的最佳采收指标为可溶性固形物含量6.5%~8.0%。果实采后48 h入库贮藏效果最佳。海沃德的适宜采收指标以可溶性固形物7%~10%为宜。肖松山等人以海沃德猕猴桃为试材,结果表明,同一品种、同一贮藏方法,由于采收期不同,贮藏效果不同,花后176 d采收的果实,常温贮藏至90 d,好果率为80%,花后158 d采收的果实贮藏至90 d,好果率仅为25%;冷藏条件下,花后176 d采收的果实贮藏65 d,好果率为100%,贮藏155 d,好果率还可达86.1%。另外有研究发现,“艾博特”猕猴桃果实采收期不同,失重率也不相同;早采的果实失重率较高,而在成熟期采收者失重率相对较小,三个时期采收的果实贮藏40 d的失重率存在显著差异。因此,为了提高果实的耐贮性,应根据产地实际情况和品种特性制定最佳采摘成熟度。
4.贮藏温度、相对湿度及气体成分
通常猕猴桃的贮藏都有一个最适的温度范围(0±0.5)℃。在这个范围内,果实进行维持生命代谢活动消耗能量最少,因而有利于果实长期保存保鲜。据此,在猕猴桃保鲜过程中,要根据条件,尽可能地降低温度,以达到长期保鲜的目的。
相对湿度,由于猕猴桃的含水量比较大,水分含量是否充足直接影响着猕猴桃的质量。多数猕猴桃在水分损失3%~6%时,其品质就会有很明显的改变。另外,贮藏环境中相对湿度的高低对果实的新鲜度影响很大。当猕猴桃果实周围的湿度达100%时,则鲜度、硬度保持很好,当相对湿度<90%时,则果实蒸腾作用增强,会引起果实表面萎缩、毛茸脱落,呈轻度软化,鲜度降低。新西兰以相对湿度为95%作为猕猴桃果实贮藏的适宜湿度。
5.气体条件
在猕猴桃保存过程中,某些气体如CO2、O2,对猕猴桃的生理活动都有很大的影响。猕猴桃在(0±0.5)℃温度条件下,含O2 1%~3%,CO2 3%~5%时可保存6个月。由于空气中O2含量为21%,因此贮藏时应人工降低O2含量。美国加州大学Arpaia N L等研究表明,CO2浓度对延迟果实软化的作用远大于O2浓度效应,高CO2可维持果实硬度。
6.贮运病害
猕猴桃在成熟及采后贮藏出现的主要病害有:
(1)灰霉病
病原菌:Botrysiscinerea
症状:主要危害冷藏的果实。感病果先在果梗基部出现水渍状斑,受害部位明亮,颜色较健康组织稍深。水渍状斑从果基部向上发展,侵染的果肉内有绒毛状菌丝体,先白色后变为灰色病情,发展后可进一步感染健康果或互相感染。
防治:主要措施可采用化学防治、热处理、可食性被膜包裹等处理。Poole于1998年用3种杀菌剂6PP(6-pentyl-2-pyrone、DL(decano-delta-lactone)、M L(2-decano-delta-lactone)处理猕猴桃,可显著减少由灰霉引起的腐烂,其中以6PP的效果最好,其次是DL和M L。
(2)果实熟腐病
病原菌:Botryosphaeriadothidea
症状:多在果实采后或冷藏后发生。受害果实表面成卵圆形病斑,淡褐色;表皮下的果肉呈白色锥体状腐烂,周围有水渍状绿色窄边。病斑在果实的任何部位都可发生,但每个果通常只发生一个病斑,足以使整果腐烂。
清洁果园防治:烧毁枯枝烂叶;用抗病树种作防风林;喷洒80%甲基托布津溶液或果后喷托布津可湿性粉剂溶液。
(3)蒂腐病
病原:葡萄孢菌(BotryiscinereaPersoon)病菌并以分生孢子在病部过冬,通过气流传播。春季该菌先侵染花引起花腐。果实感染发生于采收、分级和包装过程中。猕猴桃园中病菌孢子的大量形成时期是在开花期至落瓣期。猕猴桃在0℃条件下受侵染果实冷藏4周出现症状,12周后,未发病果一般还会再发病。
症状:受害果起初在果蒂处出现水渍状病斑,以后病斑均匀向下扩展,果肉由果蒂处向下腐烂,蔓延全果,略有透明感,有酒味,病部果皮上长出一层不均匀的绒毛状灰白霉菌,后变为灰色。由于蒂腐病为害,贮藏期烂果率达20%~40%。
防治:采前用药应尽量使药液喷洒到果蒂处。采后24 h内用药剂处理伤口和全果,如用50%多菌灵1000倍溶液加2,4-D 100~200 mg/kg浸果1 min。
三、贮藏保鲜工艺技术
(一)贮前准备设备检修
用于贮藏保鲜的设备,必须在贮前进行检修保养。制冷压缩机和气调制氮机是各系统的“心脏”,匹配电脑式电柜是各系统的“大脑”,设备、电器检修是确保贮藏期间“心脏”和“大脑”正常运行的基础。
1.空库消毒
贮藏期间猕猴桃果实腐烂霉变主要是由于自身带菌和贮藏库中病原菌侵染所致,主要是真菌(灰霉、绿霉、黑曲霉和细菌)因此,贮前库房应彻底清扫干净并进行灭菌、消毒。
果实入库前2~3 d,将果箱、塑膜帐及工具置于冷库内进行杀菌。目前使用的杀菌剂有如下几种:①高锰酸钾和甲醛5~7 g/m3,等量熏蒸48 h;②硫磺10~15 g/m3,与干锯末混匀,熏蒸24 h;③国家农产品保鲜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研制的CT-高效库房消毒剂,按用量5 g/m3,熏蒸4~6 h。
2.容器浸泡消毒
贮藏猕猴桃果实之前,必须对其入贮容器进行彻底消毒。目前使用的消毒溶液有以下几种:①0.5%浓度高锰酸钾溶液;②4%漂白粉溶液;③新型维绿消毒剂稀释倍数1∶250溶液,板条木箱浸泡消毒法对杀灭果实自带病原菌和增加库内相对湿度十分有利。
3.空库降温
猕猴桃果实入库前2~3 d应将库温降至-1~2℃,库内温度分布均匀,温度偏差<(0.3±0.5)℃,以保证猕猴桃果实入库后迅速均匀预冷。
(二)贮藏初期管理
1.采收入库
猕猴桃适时采收,直接影响果实采后的耐贮性和果实品质。猕猴桃果实在成熟阶段其外观形状与颜色没有显著变化,不易确定采收期,但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综合考虑其适宜采收期:①果实发育期,在正常气候条件下陕西关中猕猴桃产区秦美猕猴桃果实花后发育期150 d左右,哑特猕猴桃果实花后发育期150 d左右,在前后各一周为最佳采收时间。②果实硬度。秦美、哑特猕猴桃采收时硬度控制在14~15 kg/m2。③可溶性固形物含量。秦美、哑特猕猴桃果实可溶性固形物为7%~8%时采收贮藏性较好,品质风味佳。④果实色泽。主要包括皮色、种子色、果肉色。猕猴桃果实不像苹果、柑橘、李子等成熟表现出艳丽的色彩,而是果皮累积的叶绿素逐渐分解减退,底色呈现黄褐色,剖开果实种子为黑褐色,果肉疏松并呈绿色。猕猴桃最好在阴天,气温较低,田间温度小于18℃时采收,雨天、露水未干和中午高温时段不宜采收。
2.科学分级
采收后的果实必须实行标准分级。一方面,分级可以保证产品质量,实行优质优价;另一方面,去掉了烂果,减少病菌感染,防止腐烂,有利于贮藏;再一方面,分级后的产品便于包装、运输,减少周转中的损耗。
3.预冷灭菌
果实采收后及时预冷,能够有效地降低果实呼吸强度,减缓果实体内各种酶的活性,以提高果实耐贮性。利用适宜气象条件采收,采后将果实放在阴凉通风处,分批夜间入库并及时用杀菌防腐药剂对入库果实进行灭菌处理。
猕猴桃贮藏初期应把好三关:一是把好果实采收质量关,二是把好入库果实的数量关,三是把好入库期间灭菌和预冷温度关。
4.贮藏期管理(www.xing528.com)
(1)温度管理
稳定的可变低温是猕猴桃贮藏保鲜的首要环境条件。所谓可变低温是指猕猴桃在贮藏前、中、后期温度要控制在果实冰点温度以上(0.5~1℃)的温度,猕猴桃果实采后生理成熟期有着不同冰点温度。贮藏果实前期的冰点温度为-0.8~1.8℃。中期的冰点温度为-1.2~1.5℃,后期的冰点温度为-1.5~1.8℃。贮藏保鲜温度接近冰点的低温,是商业贮藏最佳温度。猕猴桃贮藏前期适宜低温参数0~1℃,贮藏中期适宜低温参数-0.5~0.5℃,贮藏后期适宜低温参数-0.8~0.2℃。
(2)湿度管理
猕猴桃果实皮薄,富含水分,表面角质层薄,皮孔多,90%左右的水分从表皮蒸发。因而,猕猴桃贮藏环境相对湿度应尽量处于饱和状态,贮藏前期应将库内相对湿度控制到95%~98%,贮藏中、后期库内相对湿度控制到90%~95%。
(3)气体管理
猕猴桃气调贮藏保鲜效果十分显著。在适宜的气体成分和临界低温条件下,贮藏过程中随着贮藏期延长,猕猴桃果实缓慢后熟衰老,其硬度逐渐下降,可以较好地保持果实硬度和品质。在控制可变低温管理的基础上,通过降低库(帐)内O2浓度同时提高CO2浓度,可以有效地抑制猕猴桃果实呼吸代谢。气调初期采取低O2和高CO2气体成分,O2 1.5%~4%,CO2 4%~6%,低O2能推迟果实呼吸跃变高峰出现,降低呼吸高峰值,快速抑制果实采后生理生化变化等生命活力,使果实进入低温、低氧、低代谢状态,高CO2能有效地抑制呼吸,减少呼吸底物消耗,减弱几种酶活性,使果实进入低温、高CO2并能增硬、保色,提高果实外观品质。
(4)乙烯伤害
乙烯作为成熟激素能够诱导果实成熟与衰老,猕猴桃对乙烯极为敏感,0.01μl/L乙烯对猕猴桃就有催熟作用。在0℃时,使猕猴桃后熟软化的乙烯阈值为30μl/kg。因此,猕猴桃贮藏保鲜必须抑制乙烯的生物合成和乙烯的生理作用。使用1-MCP新型保鲜剂清除乙烯,既可抑制果实内源乙烯的生成,又能控制外源乙烯对果实的催熟作用。
四、贮藏保鲜技术
根据猕猴桃果实的成熟生理特点,充分考虑影响猕猴桃贮运的主要因素,猕猴桃贮藏保鲜技术可谓多种多样。除常规地窖贮藏、冷藏并配合保鲜膜、保鲜剂贮藏外,现在各国应用及发展较快的是气调贮藏,主要是低乙烯气调贮藏。另外,近几年也发展起来了一些新兴贮藏保鲜技术。
1.常温贮藏技术
将经过充分冷却的猕猴桃鲜果装入垫有厚度为0.03 mm聚乙烯塑料袋的果箱中,每袋内放猕猴桃保鲜剂1包或放入一些饱和高锰酸钾溶液浸泡的碎砖块,用橡皮筋扎紧袋口,放于冷凉的房间或地下,每隔半个月检查1次。此法适于冷凉地区少量存放。塑料袋一般采用50 cm×35 cm×15 cm规格,每袋装2.5 kg为宜。
2.沙藏技术
沙藏是一种简单易行的分散贮果方法。适用于个体经营者中短期贮藏,选择阴凉地势平坦处,铺15 cm厚的干净细沙,然后一层猕猴桃一层细沙排放。一层沙子厚度为5 cm,果与果之间间隙约有1 cm间隙,厚度1.2~1.5 cm,外盖10~20 cm沙,以保温保湿,沙子湿度要求以手握成团,手松微散为宜。此法可使猕猴桃放置两个月左右。
应注意的是,10 d左右检查1次果品质量,及时剔除病果、坏果,以免相互感染,使病情蔓延。检查时间以气温较低的清晨为宜。
3.土窑洞贮藏技术
土窑洞是一种结构简单、建造方便的节能型贮藏设施,缺点是无法精确控制库温。其构造是由窑门、窑身和排气筒组成。窑门最好面向北或西北方向。窑门宽1.2~1.5 m,高2~2.5 m,共设3道门。头道门为栅栏门,二道门紧挨栅栏门,用木板或铁皮做成,三道门距离头道门3~5 m,称为门道,是为了缓冲进入窑洞内的空气,均匀温度,防止骤冷骤热。此门不设门板只挂门帘即可。
窑洞贮藏主要是利用外界冷源,所以它的使用和管理要求较严。每次贮藏前和结束后,都应对窑洞进行彻底清扫、通风,并将使用器具搬到洞外消毒晾晒。一般可用硫磺燃烧熏蒸,用量为5~10 g/m2,药剂在库内要分点施放或100 m3容积用1%~2%福尔马林3 kg或漂白粉溶液对库内地面和墙壁进行均匀喷洒消毒。消毒时,将贮藏所用的包装容器、材料等一并放入库内,密闭1~2 d,然后开启门窗通风1~3 d,之后方可入贮猕猴桃。
4.机械冷藏
水果在流通过程中被置于“冷链”中是迄今确认为最有效的控制质量法,水果冷链主要是采后的贮藏系统和运输系统。冷藏系统被认为是定期销售和延长水果采后寿命的最佳选择。没有足够贮藏设备支持,季节性极强的水果采后集中、暂时或长期贮藏、定期销售和在非生产季节提供大量高质量的省际或出口贸易是不可能的。虽然我国水果贮藏仍以传统方法为主,但机械冷藏正逐步引起重视,并发展很快,目前机械冷藏在我国占到贮藏水果总量的1/3左右。
呼吸与果实产品的贮藏寿命有着密切关系,良好地控制呼吸条件是延长产品贮藏寿命的关键,适当地降低贮藏环境的温度可减缓产品的呼吸速率,冷藏的基本原理就是降低果实的呼吸速率。温度是影响果实呼吸作用最重要的环境因素,在果实正常代谢的条件下,温度升高,酶活性增加,呼吸强度相应增大。通常在5~35℃之间,温度每上升10℃,呼吸强度增大1~1.5倍。因此温度是影响果实代谢过程、品质与贮藏寿命的重要因子,预冷处理、冷冲击处理和低温处理可以有效地保持果实的品质,延长贮藏寿命。
猕猴桃果实采收后,本身有自然后熟过程,后熟的快慢随贮藏温度的不同而异。周林爱等人研究表明:在低温下内源乙烯释放启动很慢,呼吸强度低,生理代谢缓慢,同时果实内的淀粉和含糖量变化很小。猕猴桃果实在10℃以下贮藏,呼吸速率不会急剧上升,并能长期贮藏。因此,在猕猴桃果实冰点以上的-1.8~10℃贮藏是适宜的。目前新西兰用0~1℃,日本用1~2℃进行猕猴桃果实的贮藏。
5.气调贮藏
气调贮藏是指在不影响果实正常代谢活动的前提下,控制贮藏环境的气体成分,即提高二氧化碳浓度,降低氧气浓度,更有效地减少呼吸消耗,并抑制其他代谢过程,进一步延长贮藏寿命的一种贮藏方法。气调贮藏可以更有效地抑制呼吸酶、果胶酶和过氧化物酶等代谢酶的活性,以减少呼吸消耗,维持果实硬度,延长果实贮藏期。气调贮藏可以分为CA和M A。一般而言,CA指CO2的升高与O2的降低,称为人工调节气体贮藏;M A则是指因贮藏产品的呼吸作用导致的气体成分的改变,称为自发气调贮藏。
在新西兰,气调贮藏的条件为3% O2+3% CO2,或2% O2+5% CO2,0.5~1℃,并设置厚0.13~0.25 mm的聚乙烯薄膜帐。美国加州大学研究表明,猕猴桃的最佳气调条件为0℃、2% O2和5% CO2,同时尽可能的排除乙烯。
CA贮藏技术要求较高,资金投入大,而利用化学物质吸收、机械清除或U V辐射破坏密封包装中乙烯的M A技术,提供了更便宜、更令人满意的替代冷链销售的手段。
马书尚等人进行了秦美猕猴桃自发气调贮藏的研究,结果表明,用0.06 mm的塑料薄膜袋包装猕猴桃果实,可以减少果实失水、防止果实皱缩,可将贮藏环境中的O2降至10%~15%,CO2含量增加到6%~8%,从而抑制果实硬度的下降,但这种作用的一部分被M A环境中因乙烯积累而促进的果实软化所抵消。如在袋内放入乙烯脱除剂,则可以明显延缓果实贮藏初期的快速软化。
马书尚对中华猕猴桃进行的CA和MA研究发现,不同气体成分对果实具有不同的贮藏效果,其中以6% CO2和3% O2贮藏效果最好,果实硬度和VC含量均为各处理中最高;在冷库条件下采用简易气调——塑料薄膜小袋加乙烯吸收剂,对保持果实硬度和VC含量有较好效果,并能取得接近甚至好于标准CA的贮藏效果。
郁生福等人研究了猕猴桃果实的节能贮藏保鲜,结果表明,适时采收的猕猴桃,用纸箱包装,内衬塑料薄膜,辅以60 Co-γ射线5万戈瑞(Gy)吸收剂量辐射处理,贮藏效果好,好果率达95.1%,果实新鲜饱满、品质优良、风味正常;用食品保鲜袋小包装,内加一小包CF-1复合保鲜剂(可排除袋内乙烯),显著延长了猕猴桃果实的贮藏寿命,果实新鲜如初。
6.低乙烯贮藏
乙烯具有催熟作用,不利于水果的贮藏,而猕猴桃又对乙烯特别敏感,即使在0℃下气调时,也要将贮藏环境中的乙烯排掉,因此在贮藏期间如何抑制内源乙烯的生成和及时清除或减少贮藏环境中的乙烯含量,是做好猕猴桃贮藏的关键。目前国内外多用高锰酸钾来吸收乙烯。低乙烯贮藏的具体操作是:将泡沫硅、珍珠岩等小碎块放入高锰酸钾的饱和溶液中,浸透后沥干制成载体装入密封的塑料袋中备用,使用时把高锰酸钾载体放入薄的小塑料袋中,袋上打许多小洞,装载体的小袋放在袋(或帐)的上部,然后密封装果的袋,在0℃的库内结合气调,耐贮猕猴桃品种可用此方法保鲜6~8个月。
在联合国粮农组织(FAO)援助下,我国对低乙烯贮藏技术在猕猴桃商业性贮藏中的应用进行了比较深入的研究,并于1995年在郑州市建成了第一座猕猴桃低乙烯气调保鲜库。经过对180 t鲜果进行的贮藏试验,结果表明,在适宜的温度、湿度条件下,低乙烯气调技术是目前猕猴桃鲜果长期贮藏的最佳途径。杨德兴等人研究发现,采用0℃、2%~3% O2、3%~4% CO2、乙烯浓度低于0.02×10-6μl/L的条件贮藏秦美猕猴桃,贮藏寿命达6个月以上,货架期不低于半个月,好果率达98%。
王仲田等人用该项技术对秦美猕猴桃进行试验,果实在贮藏期间,O2为10%~15%,CO2为2.5%~6%,贮藏环境中乙烯浓度在0.02%以下,果实贮藏半年多,外观和刚采收的无两样,果实不仅非常新鲜,连果蒂还是绿色的,果实色、香、味、形、质均好,好果率超过97%,伤烂果低于3%,果实硬度3 kg/cm2以上。
7.减压贮藏
它是一种新兴的果蔬贮藏法,有很好的保鲜效果,且具有管理方便、操作简单、成本低等优点。目前英、美、德、法等一些国家已研制出了具有标准规格的低压集装箱,已广泛应用于长途运输果蔬中。减压贮藏是根据气体扩散的原理,将贮藏容器内的压力减低,氧的浓度也随之降低。在低压下,果实内(如乙烯等)挥发性气体向外扩散,这对减少果实内的乙烯含量,降低呼吸作用,延缓成熟和衰老有明显的效果。减压贮藏的方法是:将猕猴桃放在减压缸或减压箱内,盖好密封盖,用真空泵抽气使其达到所需压力,每隔一段时间打开盖子换气。据测定:常温常压贮藏猕猴桃,10 d后果实全部变软;而低温常压贮藏,30 d果实全部变质,失去商品价值。但在减压常温下贮藏30 d后,猕猴桃果实全部完好且不变软,与刚采摘时基本相同。
8.涂膜保鲜
近年来可食性被膜成为另一个研究热点,它具有保持果实品质、降低包装材料对环境的污染等特点。可食性被膜由于对气体与水蒸气具有半透膜屏障,因此可以延长果实的贮藏寿命;单果被膜处理能使果实变成单独的类似M A的包装。作为O2与水分的屏障,可食性被膜可能代替合成性包装材料,提高甚至替代诸如CA与M A等保鲜技术,提高产品的机械操作性能,有利于维持果实结构的完整性与香气成分,以及作为抗氧化剂与抗微生物制剂的载体。
吴立廉等人将天然防腐剂CH(花椒生物总碱)、RQA(Cinna-maldehyde)和天然保鲜剂KF(Lactos+Gallic acdi+VitaminC)应用于猕猴桃保鲜实验,研究结果表明,0.5% KF处理贮藏效果最佳,贮后95 d平均好果率为94.69%,高于对照与其他处理。重庆师院食品保鲜所研制了一种猕猴桃保鲜剂——SM-8保鲜剂,它是由1.2%的多糖、1.5%脂肪酸、3%卵磷脂和0.001%山梨酸钾配制而成,经热水稀释后为一种无毒的乳白色胶体溶液;SM-8被膜剂能有效降低腐烂率、延缓呼吸高峰的出现和保持较高的VC和氨基酸含量。壳聚糖常温保鲜猕猴桃的研究发现,高、低浓度的壳聚糖溶剂可分别延长贮藏期70 d和80 d,并可以较长时间维持营养成分,而且果实外形饱满有光泽,无失水皱缩现象,风味比鲜果更浓。
9.热处理
热处理技术由于对消费者和环境具有高度的安全性,目前已成为化学杀菌剂保鲜的替代手段之一。Irvnig等用不同温度的热水处理猕猴桃后发现:猕猴桃在30 min内呼吸受到刺激而增大;在38~50℃之间,温度越高呼吸强度越大;而在54℃时却又开始下降,因此认为54℃为热处理最佳温度。新西兰Hoylisa E用含2% O2,5% CO2,99%相对湿度的40℃热空气处理猕猴桃6 h,并结合气调贮藏,有效地控制了猕猴桃贮藏过程中的病虫害。根据人们对乙烯生成机制的研究,高温能抑制ACC到乙烯的转化,从而降低乙烯的生成;利用较高的温度能使酶的活性受到钝化或抑制,从而延长保鲜期;较高的温度具有杀死致病微生物的作用,防止微生物活动产生腐败。
10.钙处理贮藏保鲜
钙处理可以延缓果实采后衰老,如降低果实的呼吸、减少乙烯的释放、推迟乙烯和呼吸高峰的出现,保持细胞膜结构的完整性,使组织的电导率降低,从而较好地保持果实的硬度,还可以降低多聚半乳糖醛酸酶等的活性。王贵禧等人研究发现,采后浸钙可以降低猕猴桃果实PG酶的活性,对ACC氧化酶、淀粉酶和纤维素酶的活性没有明显影响。高丽萍等人研究表明,钙和萘乙酸可以降低呼吸速率和电导率,而幼果期钙处理也可提高果实硬度和贮藏性能。
11.高压静电场处理
研究表明,利用高压静电场处理果蔬,可明显延长其保鲜期。由于处理时果蔬在静场中,电流几乎为0,所以该处理可以说是一种微能源保鲜果蔬的技术。以草莓、鸭梨和西红柿为试验材料,研究结果表明,利用50~20 k W/m的负高压静电场定期处理1 h,可以使其呼吸强度明显降低,乙烯生成受到抑制,多聚半乳糖醛酸酶和甲基纤维素酶活性下降,较好地保持了果实的硬度。虽然只是试验室的研究结果,但我们相信,这一节能的贮藏保鲜果蔬技术具有很好的市场前景。
12.辐射处理
应用电离能辐射保藏食品,这是一种发展很快的新技术。使用的射线一般指α射线、β射线、利用60 Co-γ或137 Cs为放射源的射线。辐射处理多属于一种辅助处理措施,需结合其他诸如冷藏、气调贮藏才可获得理想的保鲜效果。通常用60 Co射线5万GY吸收剂量对猕猴桃进行辐射处理。
13.1-MCP处理贮藏保鲜
1-MCP(1-甲基环丙烯)是一环丙烯类化合物,为近来发现的一种新型乙烯受体抑制剂,它能不可逆地作用于乙烯受体,从而阻断金属原子与乙烯的正常结合,抑制其所诱导的与果实后熟相关的一系列生理生化反应。
在国外,1-MCP作为花卉保鲜剂已得到广泛应用。1-MCP在美国已获准用于花卉保鲜。但在果蔬上的应用才刚刚起步,由于其具有无毒、低量、高效等优点,能强烈地阻断内源乙烯的生理效应,因而在果品贮藏保鲜上有着广阔的发展前景。
在正常情况下,乙烯与体内受体中的金属原子相结合,引起受体结构改变,随后又从受体上脱落下来,乙烯受体即激活,而1-MCP能强烈竞争乙烯受体,并通过金属原子与受体紧密结合,从而阻碍乙烯的正常结合。Sisler等用氚标记1-MCP观测1-MCP与乙烯受体结合程度,结果表明,这一化合物与乙烯受体的结合具有持久性,因此受体保持钝化状态,以致与乙烯相关的生理生化反应受抑。
丁建国等人以美味猕猴桃“布鲁诺”为试材,研究了1-MCP对果实后熟软化进程的调控作用。结果表明,猕猴桃果实后熟软化进程表现为前期的软化启动阶段和后期的快速软化阶段。1-MCP对果实后熟软化的作用表现在果实快速软化阶段,同时显著推迟乙烯跃变高峰的出现,并不同程度地影响乙烯合成上游调控因子脂氧合酶(LOX)和丙二烯氧合酶(AOS)的活性变化,明显地推迟了二者活性高峰的出现。樊秀彩等人的研究结果也表明,1-MCP处理能降低乙烯的生成量和乙烯峰值,并能推迟乙烯峰值出现的时间。提高保护酶SOD、POD活性,有效延缓果实硬度的下降,推迟软化。因此,1-MCP对“秦美”猕猴桃有比较显著的保鲜效果,具有应用前景。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