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白细胞功能和变化,儿童血液中白细胞数低,并在剧烈运动后增高

白细胞功能和变化,儿童血液中白细胞数低,并在剧烈运动后增高

时间:2024-07-11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无粒白细胞有单核细胞和淋巴细胞两种。除淋巴细胞外,其它白细胞不再返回血管,而在血管外执行功能,并在该处死亡。6岁前儿童血液中的中性粒细胞数明显偏低,而淋巴细胞可占白细胞总数的45%以上。一般在剧烈运动或进食后白细胞总数会显著增高。这时,医生化验血液就会发现白细胞数目增多。这时,医生往往给病人注射抗生素,来支援体内的白细胞,以彻底将病菌歼灭。

白细胞功能和变化,儿童血液中白细胞数低,并在剧烈运动后增高

白细胞

白细胞为无色有核的球形细胞,一般较红细胞体积大,在流动状态下形态多变,静止时呈圆形,能作变形运动穿过毛细血管进入周围组织,发挥其防御和免疫功能。光镜下,根据白细胞胞质内有无特殊颗粒,可将其分为有粒白细胞(granulocyte)和无粒白细胞(agranulocyte)两类。有粒白细胞又可根据颗粒的嗜色性,分为中性粒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无粒白细胞有单核细胞和淋巴细胞两种。

血液只是白细胞短暂逗留的地方。白细胞在血管外产生和发育后,进入血管参加血液循环,并随血流流到全身各处。在血管内逗留数小时后穿出血管离开血液进入各处的结缔组织。

除淋巴细胞外,其它白细胞不再返回血管,而在血管外执行功能,并在该处死亡。其中,中性粒细胞在结缔组织中只能活2~3天,嗜酸粒细胞活8~12天,活10天,单核细胞可活数月或更长。

血管内的白细胞一部分悬浮在循环流动的血液中,这部分称循环白细胞;另一部分白细胞附着在小血管的内壁上称边缘白细胞。每立方毫米血液中的循环白细胞数目,新生儿为15000~25000个,出生后第四天下降到12000个,从7岁开始才与成年人的数目相同。成年人每立方毫米血液中的白细胞数目为5000~9000个,其中中性粒细胞占55%~70%,嗜酸粒细胞占1%~4%,嗜碱粒细胞占0.1%~1%,淋巴细胞占20%~33%,单核细胞占3%~8%。6岁前儿童血液中的中性粒细胞数明显偏低,而淋巴细胞可占白细胞总数的45%以上。一般在剧烈运动或进食后白细胞总数会显著增高。少于4000超过10000个,都是有病的信号,所以医生常把它作为判断某些疾病的重要依据。(www.xing528.com)

白细胞是人体健康的卫士。白细胞的个体比红细胞大,但行动起来却十分敏捷,因为它们能变成各种形状,以利于同细菌作战。它们经常在全身各处巡逻,遇到细菌这个入侵者,就会很快奔赴战场,英勇杀敌;有人估计,一个白细胞能够消灭20个入侵者。当然,白细胞自己也会牺牲的,那发炎化脓的地方,就留有许多白细胞的尸体。当外来的入侵者尚未消灭时,白细胞会不怕牺牲,前赴后继地冲上去。这时,医生化验血液就会发现白细胞数目增多。所以,白细胞的大量增多,往往是体内有病菌侵入,双力正发生激烈战斗呢!这时,医生往往给病人注射抗生素,来支援体内的白细胞,以彻底将病菌歼灭。

当细菌侵入身体,并在侵入的地方进行破坏活动时,细菌本身和受害的组织细胞会产生一种物质,像信号一样,能被中性粒细胞得知。中性粒细胞对细菌有着“强烈的爱憎心”,只要一发现有细菌的踪迹,它们就会从四面八方集中过去,将细菌包围、分解、吞噬。有时它们还可以穿过血管壁进入组织间隙远程追踪,直到擒拿住凶手。然后,又释放出一种物质,把被破坏的组织变成脓汁加以清除。

单核细胞个体最大,相当于2~3个红细胞的体积。一般100个白细胞中有2~3个单核细胞。它们是专门埋伏在各个组织器官中的“狙击手”,一旦遇到有侵入组织器官的细菌、病毒等各种异物,就坚决消灭,毫不留情。

对付细菌、病毒等种种微生物,最厉害的要数淋巴细胞了。淋巴细胞有两种,一种叫T淋巴细胞,它有很强的辨别能力,专门识别侵入人体的异己分子并将入侵者全部围歼、吞噬掉;另一种叫B淋巴细胞,它通过分泌抗体特异性地杀灭异己分子。每种抗体都有指定的攻击对象,它们专心得很,从不错杀。它们的记忆力也是无可非议的。也许你已经忘记了幼儿时期接种的脊髓灰质炎的疫苗,但你体内的脊髓灰质炎抗体却时刻牢记在心,当脊髓灰质炎病毒再次侵入你体内时,抗体就与病毒进行殊死的搏斗,最后同归于尽。此时,血细胞中的巨吞噬细胞就会来打扫战场,将死亡的细胞一一吃掉。用木了多久,同样的抗体又会补充进来。淋巴细胞不仅杀灭外来的侵略者,还严密监视体内衰老、死亡和突变的细胞,一个淋巴细胞能吞噬5~10个癌细胞。在癌症病人中,有的病人会自愈,不吃药不开刀,恶性的癌细胞自己消失了,这就是淋巴细胞的功劳。当然,这种情况很少。多数情况下,由于淋巴细胞的吞噬速度不如癌细胞的繁殖速度快,所以还要靠药物和手术来进行治疗。现在,通过增加淋巴细胞的能力,来大量杀死癌细胞,已成为治愈癌症的一条有效途径,并受到重视和推广,这在医学上叫做免疫疗法。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